天河普通高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题0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天河区高中高二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01
一、基础巩固(24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埋.怨(mái)虚与委.蛇(wēi)力能扛.鼎(gāng)水泊.(pō)
B、央浼.(měi)创.伤(chuàng) 庇.佑(pì)露.马脚(lòu)
C、胆怯.(qiè)涨.潮(zhǎng)吓.唬(xià)丧.事(sāng)
D、付梓.(zǐ)岑.寂(shén)咀嚼.(jué)晕.船(yùn)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女足主教练和队员在球队战术和训练方式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琴瑟失调,队伍军心不稳。

B、有一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我室友也觉得没什么,我却一直耿耿于怀。

C、极目远处,只有白色的水鸟悠然自得地在江面上缓缓飞着。

D、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廉价住房制度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成为人们普通关注的焦点。

B、关于课外阅读,这位教育专家提出如下建议:诗词、小说最好推荐给初中学生比较合适,曲赋和笔记文学则最好推荐给高中学生。

C、从11月12日起,广东各地迎来今冬以来最大气温降幅,据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模式计算,截至11月18日,此次低温寒冷灾害的影响程度为中等,为十年一遇。

D、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下午约3点35分抵达八达岭,游览长城风光,这是继参观故宫之后,奥巴马体验的中国古老文明又一标志性景点。

4、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1)岩上有很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2)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缕。

(3)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风似的纷纷落着。

(4)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5)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

(6)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A、(2)(1)(4)(5)(3)(6)
B、(1)(5)(3)(6)(2)(4)
C、(2)(4)(1)(5)(3)(6)
D、(1)(5)(2)(3)(6)(4)
5、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见用于小邑。

(被动句)
B、既自以心为形役。

(宾语前置句)
C、农人告余以春及。

(状语后置)
D、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
6、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击三千里(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B、悦.亲戚之情话(愉快)
C、谨拜表以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D、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作动词,喜好,羡慕)
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C、欲速.则不达
D、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②无求生以.害仁
③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④任重而.道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二、古诗文阅读。

(共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知.之者,上也知:知道,有知识
B、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贫困
C、不如.丘之好学也如:比得上
D、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狂:狂妄
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第一组:①生而.知之者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第二组:③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④好.仁不好学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1、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B、我非生而知之者
C、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12、下列选项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孔子将人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只是为了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而并非突出他的等级观
念。

B、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既认为自己的忠信不十分突出,又坦言自己非常好学。

C、孔子对仲由提到“六个字六种弊病”,其实是在强调不学习的危害,并且对“仁”“知”“信”
“直”“勇”“刚”进行了否定。

D、孔子在这里说的学习,并非单纯地指学习知识,更主要的还是指加强道德修养。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22分)
1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3分)《论语微子》
14.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分)《论语颜渊》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3分)《论语卫灵公》
16、子曰:“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3分)
1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3分)《论语里仁》
1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分)
19,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2分
2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分)
(三)古诗文默写。

(16分)
21、子曰:“岁寒,。


22、,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23、,鸟倦飞而知还;,抚孤松而盘桓。

24、,;桂殿兰宫,即刚峦之体势。

25、,,其何以行之哉?
26、,,乐亦在其中矣。

27、,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

28、,,,则不复也。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2题。

(16分)
国际与本土
春节的价值和象征性的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最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华人文化认同的象征。

回首过去,世界和我们自己都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春节也在不变和变化中呈现了新的形态。

春节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切。

一方面是中国的崛起造成的文化影响力和全球华人的力量的兴起已经使得春节越来越引起了国际的关注。

“中国年”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变成了中国的重要的文化象征,逐步为世界所了解。

虽然春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还远不能和圣诞节相比,但在世界许多华人移民较多的城市或社会中,春节也开始在华人社区之外产生影响。

以往仅仅是传统的唐人街张灯结彩地庆祝,现在往往已经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各国政要也都发表对于春节的祝福。

春节在全球的意义的凸显是一个相当引人
注目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华人的结构随着三十年来来自中国大陆的新华侨的大量出现而产生了变化,大陆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越来越被海外华人社区所接受,因此以大陆的文化为特色的过年方式如春节联欢晚会就成了全球华人过年的主流形式的一种,和传统的过年的方式如舞龙舞狮等融合之后,形成了全球春节文化的新形态。

另一方面,过年的意义在今天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的时刻更加凸显了出来。

国内的“过年”的气氛也一年浓似一年。

在计划经济时代,春节被简化为“过革命化的春节”。

而八十年代时,在现代化和西化的浪潮中,春节的文化和认同的意义也还没有像今天一样被强化得如此之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春节的意义,越来越强调在这一时刻的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

当然,春节的国际化还仅仅限于华人和对于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还难以变得更普及。

它还不能在全球获得更多的影响力。

这当然和中国文化的现实的处境有关,其全球的传播和理解还有不少局限和问题。

因此,如何推展春节的文化含义,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还是一个现实的困难。

关于春节的那些中国文化的积淀,还需要更多的理解和体认,这其实对于全球的跨文化对话具有高度的意义和价值。

让人们了解春节的趣味和活力,还需要全球华人社会更好地努力。

春节在国内的传统意义得到了相当大的弘扬和发挥。

当然也造成了返乡和回家的诸多困扰和问题,造成了春运的巨大的压力。

现代所要求的是高度的流动性,是跨越边界的需要和人的高度的灵活性,这和传统的归乡的感情的关系是复杂的。

今天的春节热说明中国社会的本土因素在当下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展现。

从这一点上看,如何回应这样的感情和精神的追求就是社会需要认真探究的。

(作者:张颐武本文有删节)
29.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A.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是华人文化认同的象征。

B.中国大陆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越来越被世界所接受,成为一些地区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春节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的文化象征,并为世人所了解。

D.在过去,春节的文化和认同的意义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被不断强化。

E.春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还远不能和圣诞节相比,但正在不断扩大影响。

30.下面选项不属于“春节新变化”的一项是()(3分)
A.各国政要发表对于春节的祝福。

B.唐人街张灯结彩地庆祝。

C.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全球华人过年的主流形式。

D.春节开始在华人社区之外产生影响。

31.从全文来看,春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的关切”的原因有哪些?(4分)
32.结合文意,概述应如何解决春节面临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座荒芜了的花园里。

美丽的池子干得见底了。

美丽的花木枯萎尽了。

玫瑰死了,夜莺好久没有飞来了。

除了蟋蟀在草丛中悲鸣,只有有毒的恶草与刺人的荆棘生长着。

有一天,忽然有几个人到园里来。

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出现这样的凄凉情况,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几乎要痛哭了。

一个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身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应该大家努力把它整理好。

”于是他们讨论怎样改造这座芜的花园的方法。

一个人说:“应该先把恶草和荆棘砍除掉,然后才能把花木栽下。


另一个人说:“不然。

应该先把花木运来,然后去砍除恶草和荆棘,因为——”
另一个人说:“我表示同意A君的话,恶草和荆棘如果不先除去,佳木好花是决不能栽种的。

因为——”
其余的人说:“不然。

你的话错了。

我赞成B君的意见。

因为——”
他们各举了许多理由,互相辨论着,还引了许多例子来证明他们的话,由早餐的时候一直辩论到正午,家家炊烟起了,还没有停止;甚至于因为意见不合,互相谩骂……而且扭打了。

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
19.(5分)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B 【参考答案】BC(B“被世界所接受”错,应为“被海外华人社区所接受”。

C原文“越来越变成”、“逐步为世界所了解”意为“正在变成”、“还没有完全被了解”。

(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20.(3分)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参考答案】B(唐人街张灯结彩地庆祝属于传统的过年方式)
21.(4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C。

【参考答案】
(1)中国的崛起造成的文化影响力和全球华人的力量的兴起引起了国际的关注,春节在全球的意义日趋凸显。

(2分)
(2)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而春节凸显了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

(2分)22.(4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参考答案】(1)要解决春节面临的“国际化”问题,需要全球华人社会更好地努力,提高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推展春节的文化含义和文化积淀,(1分)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使春节的国际化更普及,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同;(1分)(2)要解决春节面临的“本土化”问题,需要我们理性回应传统的春节归乡的感情和精神追求,(1分)认真探究并解决它和现代的高度流动性之间矛盾(或:复杂关系)。

(1分)
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50—41) 二等(40—31) 三等(30—21) 四等(20—0)
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中心明确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内容充实内容较充实内容单薄没什么内容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墙下短记(有删改)
史铁生
一些当时看去不大要紧的事却长久扎根在记忆里。

它们一向都在那儿安睡,偶尔醒一下,睁眼看看,见你忙着就又睡去,很多年里它们轻得仿佛不在。

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

近些年我常记起一道墙,碎砖头垒的,风可以吹落砖缝间的细土。

那墙很长,至少在一个少年看来是很长,很长之后拐了弯,拐进一条更窄的小巷里去。

小巷的拐角处有一盏街灯,紧挨着往前是一个院门,那里住过我少年时的一个同窗好友。

我们一度形影不离,我曾把一件珍爱的东西送给他。

是什么,已经记不清。

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他要回了那件东西。

回家时,我贴近墙根走。

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

晚风轻柔得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离,吹离身体,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

那很可能是我对于墙的第一种印象。

我摇着轮椅走街串巷,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

青灰色的墙很高,里面有更高的树。

树顶上曾有鸟窝,现在没了。

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

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

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外恐怖。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

那个下午母亲要出差到很远的地方去。

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

她当
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远途的,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走进那面墙里去了。

没有门,但是母亲走过去了,在那里面,高高的树上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影很小,在我的恐惧里那儿即是远方。

我现在有很多时间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林立一般的高墙和矮墙。

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

我们都在墙里。

没有多少事可以放心到光天化日下去做。

规规整整的高楼叫人想起图书馆的目录柜,只有上帝可以去拉开每一个小抽屉,查阅亿万件心灵秘史,看见破墙而出的梦想都在墙的封护中徘徊。

我们有时千里迢迢,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

但未必就能逃脱。

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

把所有的墙都拆掉的愿望自古就有。

怎样呢?料必大家一齐慌作一团(就像热油淋在蚁穴),上哪儿的不知道要上哪儿了,干嘛的忘记要干嘛了,漫山遍野地捕食去和睡觉去么?毕竟又趣味不足。

然后大家埋头细想,还是要砌墙。

砌墙盖房,不单为避风雨,因为大家都有些秘密。

假设这心灵之墙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间和空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

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要接受墙。

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

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眼前。

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

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
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

天不变道亦不变。

老柏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路草丛,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

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十,创造一种祷词或酸语,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但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盖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

空旷的夕阳走来园中,若是昏昏睡去,梦里常掉进一眼枯井,井壁又高又滑。

喊声在井里嗡嗡碰撞而已,没人能听见,井口上的风中也仍是寂静的冤屈。

喊醒了。

看看还是活着,喊声并没惊动准,并不能惊动什么,墙上有青润的和干枯的苔藓,有蜘蛛细巧的网,死在半路的蜗牛身后拖一行鳞片似的脚印,有无名少年在那儿一遍遍记下的3.1415926……
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

记忆和印象之间总要闹出一些麻烦:记忆对我说未必是在这墙下,但印象总是把记忆中的那个老人搬来这墙下,说就是在这儿。

……雪后,月光朦胧,车轮吱吱唧唧轧着雪路,是园中唯一的声响。

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

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

曲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盘腿端坐于墙下的石凳,黑衣白发,有些玄虚。

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

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

原来箫声并不传自远处,就在那老人唇边。

也许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典一路至今光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地吐纳之声亦可悉闻。

一曲又尽,老人把箫管轻横腿上,双手摊放膝头,看不见他是否闭目。


惊诧而至感激,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天喻或是神来引领。

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

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不必这样神秘。

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

接受残缺。

接受苦难。

接受墙的存在。

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

失魂落魄的年月里我常去跟那墙谈话。

是,说出声,以为这样才更虔诚或者郑重,出声地请求,也出声地责问,害怕惹怒它就又出声地道歉以及悔罪,所谓软硬兼施。

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

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

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在本文中,“墙”沿着作者流动的心绪,象征着史铁生对于精神困境的一系列生命体认。

同时,它又不仅归属于个体生命,亦是人类生存窘境的精神写照。

B.文章开篇,以议论入手,从总写有关往事与记忆的人生感悟出发,引出墙。

与墙有关的少年时代的一段往事是有一些无奈和悲伤的,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C.“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作者在遭遇人生的劫难后充满痛苦、不甘、怨愤,始终无法正视。

D.“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伟大的墙之所以伟大,因为它的存在无法抗拒,无法左右,人们只能无奈接受。

E. 史铁生散文以意象苍渺著称。

本文“墙”的意象,充分体现了史铁生散文意象的意义多重化的特点,遥指作者充满哲思的、回归生命本真的深邃内心世界。

2、请结合全文,分析“墙”的内涵。

3、文章为什么描写《苏武牧羊》的曲调和吹奏的老人?
4、如何理解“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这句话?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前,我国分享经济方兴未艾,已经渗透到交通出行、营销策划、资金借贷、餐饮住宿等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

然而,社会各界对以分享经济促进绿色发展的探讨相对不够,在实践中分享经济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不充分。

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分享经济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经济。

人们通常认为,生活要舒适方便,就必须取得对物品的所有权;物品拥有越多,生活就越舒适、越方便。

这是我们熟悉的拥有经济的概念。

与此相对,分享经济是只求所用、不求拥有的经济,它把物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予以分离,消费者可以使用物品,但不必拥有物品。

这一方面可以使消费变得更加灵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物质生产。

从这个意义来看,分享经济并不是全新的概念,而是早已存
在于经济活动之中,如汽车租赁、图书借阅等。

未来,虽然大多数人还将具有占有者和分享者的双重身份,但传统的个人不断购买、占有物品的消费文化将逐渐被提倡分享的消费文化所取代。

分享经济能够用较少的物质存量满足较多的服务需求,这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分享经济通过产品的分享和循环,能够盘活原先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物质存量,满足比原先更多的服务需求,进而降低物质消耗、促进绿色发展。

分享经济主要包括生产者对消费者(B2C)的分享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分享两种类型,它们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绿色发展。

例如,在城市交通中,B2C的共享单车可以减少私人对自行车的购买;C2C的汽车分享可以盘活闲置的私人汽车,减少城市汽车保有量。

这些都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过去30多年里,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通过土地等要素投入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张,与之相伴随的是物质消耗显著增长。

今天我们大力推动绿色城镇建设,就是要实现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的转型,发展分享经济可以为这一转型提供重要的实现路径。

分享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分享是一种清洁的、有机的、人文的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的努力方向之一。

让分享经济更好促进绿色发展,需要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政府应为从拥有经济向分享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物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例如,为促进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可以在城市规划中设置相应的自行车道路、合理划分路权。

企业应从供给侧提供更多既时尚舒适、又好用耐用的产品,同时从销售产品向销售服务转变,即通过发展产品服务系统,用较少的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消费者应改变传统的以拥有为导向的消费方式,形成以物质循环、分时租赁、分享利用为特点的绿色生活时尚。

(节选自2017年2月《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分享经济方兴未艾,已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

B.社会各界对以分享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探讨相对不够,实践中分享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不充分。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分享经济的研究与探索。

C.人们熟悉的拥有经济的理念是,生活要舒适方便,就必须取得对物品的所有权。

D.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分享经济才能更好促进绿色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比较了分享经济和拥有经济的特点,指出分享经济更有优势。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证了分享经济的价值。

D.文章第四段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作者提出“分享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