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稳态与血糖调节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2章 2.1 内环境的稳态(第3课时)血糖调节试题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中必修3生物试

高中生物 第2章 2.1 内环境的稳态(第3课时)血糖调节试题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中必修3生物试

第3课时血糖调节1.概述血糖平衡的过程。

(重点)2.分析血糖调节的机制。

(难点)3.描述糖尿病的病因及常见症状。

血糖平衡1.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

2.正常人的血糖浓度(1)空腹时的血糖浓度:3.9~6.1 mmol/L。

(2)在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 h后血糖浓度:低于7.8 m mol/L。

3.血糖平衡的调节基础(1)调节器官: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重要器官。

(2)引起调节的因素:血糖浓度的变化。

(3)调节因素——激素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一种降血糖激素。

②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一种升血糖激素。

③二者关系: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血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糖原分解非糖原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

4.血糖调节的过程5.血糖调节的机制:负反馈调节。

[合作探讨]探讨1:血糖氧化分解发生在哪些细胞结构中?提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探讨2:为什么说肝脏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提示:当血糖浓度高时,葡萄糖可以转变为肝糖原,当血糖浓度低时,肝糖原能分解为葡萄糖,因此肝脏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探讨3:肝糖原和肌糖原都能补充血糖不足吗?提示:肝糖原能补充血糖的不足,而肌糖原不能。

[归纳拓展]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2.血糖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注:“+”代表促进作用3.人体饭后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分析由曲线可知:(1)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血糖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

(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4.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器官及其作用(1)下丘脑: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

考点13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

考点13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3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一、选择题1.(2010·安徽高考·T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 -/HPO4 2-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重要意义。

【思路点拨】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它的渗透压、酸碱性等理化性质可以保持相对稳定,保证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

【规范解答】选D。

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缓冲体系主要由H2CO3和Na2CO3构成;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可以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2.(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T4)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

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

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甲 B.乙 C.丙 D.丁【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根据所给信息和已有知识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

【思路点拨】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在氧气浓度低时,血红蛋白含量会增加,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

【规范解答】选A。

随着水温的升高,水中的溶氧量逐渐下降,血红蛋白含量会增加,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

3.(2010·江苏高考·T9)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命题立意】本题以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为载体,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突破:7-1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突破:7-1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尿量减少(2018·海南,11)( √ )
(5)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机体血浆量会增
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2017·全国Ⅲ,4)( √ )
2.(2021·江苏·21)正常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肝脏生糖和胰岛素敏感性都达 到高峰,伴随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机体全天血糖动态平衡,约50% 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黎明时处于高血糖水平,其余时间 血糖平稳),是糖尿病治疗的难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 __肝__糖__原__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 生命活动提供能源。
123456
2.在夏季高温环境中,体液的大量丢失会导致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为 了维持脑和心脏最基础的氧气供应,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汗液分 泌随之关闭,体温失去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 超过40 ℃,进而导致器官系统损伤,这就是热射病。下列相关分析不正 确的是 A.夏季高温时,及时补水是预防热射病的有效措施 B.导致热射病患者体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散热不畅
据图判断,葡萄糖进入细胞是从高 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GLUT2), 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葡萄 糖 进 入 细 胞 , 氧 化 生 成 AT P , ATP/ADP比率的上升使K+通道关 闭,进而引发Ca2+通道打开,此时 细胞膜内侧膜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 电位。钙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7-1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1.内环境及其稳态 (1)利用图示理解内环境及其稳态
(2)“四看”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组织水肿的原因
2.下丘脑参与的血糖、体温、 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1)血糖平衡调节 ①胰岛B(A)细胞→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升高)。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刺激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 ②神经—体液调节途径:血糖含量升高(降低)时→刺激下丘脑有关神经 细胞→胰岛B细胞(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 糖素)→血糖含量降低(升高)。 ③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影响 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岛素。

高考生物真题分类题库(含答案) 考点15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

高考生物真题分类题库(含答案) 考点15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

考点15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一、选择题1. (海南高考·T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抗体B.糖原C.胰岛素D.氨基酸【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

A项,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属于内环境。

B项,糖原是单糖进入细胞内合成的,所以糖原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C项,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内环境运输到全身各处,属于内环境成分。

D项,氨基酸可以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

2.(海南高考·T2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

A项,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正确。

B项,淋巴细胞广泛存在于内环境中,故正确。

C项,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所以血浆中存在淋巴细胞,故正确。

D项,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淋巴管内,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故错误。

3.(江苏高考·T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明确激素在发挥作用之前,需要和受体结合。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例子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例子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例子内环境稳态是指机体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使细胞和组织能正常运转。

这种稳态与外界环境的波动无关,通过不断调节和平衡各种生理参数来维持。

然而,当机体内部发生异常变化时,就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下面将介绍一些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例子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温度调节失调:内环境稳态中,温度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当机体过热或过冷时,都会引起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例如,高热症和低体温症就是温度调节失调的例子。

高热症指体温升高过快或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中暑、代谢紊乱等原因导致。

低体温症是指体温过低,可能是由于寒冷环境、内分泌紊乱、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参考内容:- Stephen Power,John A. Ryan. High Fever, No Source.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13; 87(4): 254-5.- Celsus WN, Walton E, Wilson RF. Accidental hypothermia. Ann Emerg Med. 1986; 15(10): 1219-25.2. 钠离子浓度失调:钠离子是体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对维持细胞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当钠离子浓度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导致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例如,高血钠症是指血液中钠离子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腹泻、过度出汗、尿液排出异常等原因导致。

低血钠症则是指血液中钠离子浓度过低,可能是由于水中毒、肾功能障碍、药物副作用等引起。

参考内容:- Adrogue HJ, Madias NE. Hyponatremia. N Engl J Med. 2000;342(21): 1581-9.- Chatterjee N, Goswami B, Das C, Kabiraj A.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yponatremia in medical ICU: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Indian J Crit Care Med. 2015; 19(8): 436-9.3. 酸碱平衡失调:酸碱平衡是指体内酸碱水平的调节,一般通过呼吸系统和肾脏来维持。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例子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例子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例子内环境稳态是指人体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以保证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它通过调节生理参数,如温度、酸碱度、血糖水平等维持稳定。

然而,当身体遭受一些外界影响或内部机制出现异常时,内环境稳态可能会失调,导致健康问题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例子:1. 温度调节失调:当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体温调节系统可能无法有效散热,导致体温升高,发生中暑。

而在寒冷环境下,身体可能无法有效保持体温,导致体温下降,出现体寒、冻僵等症状。

2. 酸碱平衡失调:人体需要维持酸碱度在一定范围内,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当酸碱平衡受到干扰时,可能导致酸中毒或碱中毒。

例如,酮症酸中毒是由于糖原储备不足,身体开始分解脂肪产生过多的酮体,导致血液中酮体含量过高,造成酸中毒。

3. 血糖调节失调:人体通过胰岛素和葡萄糖生成激素等调节血糖水平。

当胰岛素分泌异常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出现问题时,可能导致血糖过高或过低。

高血糖状态长期存在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而低血糖则会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

4. 钠平衡失调:钠是维持细胞内外液体平衡的重要电解质之一。

当人体摄入过多或排出不足的钠,钠平衡可能会失调。

高钠血症会导致脱水、口渴、肌肉痉挛等症状,低钠血症则可能引起恶心、头痛、肌无力等问题。

5. 血压调节失调:人体需要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以保证足够的血液供应到各个组织器官中。

如果血压调节出现问题,可能导致高血压或低血压。

高血压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低血压则会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

6. 水盐平衡失调:人体需要维持适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以保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当水分摄入不足、排出过多或电解质失衡时,可能导致脱水或水中毒。

脱水会引起口渴、尿量减少等症状,而水中毒则会导致水分潴留、脑水肿等问题。

这些例子表明内环境稳态失调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人体需要具备各种调节系统和机制,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血糖平衡的调节学案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血糖平衡的调节学案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血糖平衡的调节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概述人体血糖的正常含量,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简述血糖调节的基本过程。

3.分析糖尿病的机理病因。

1.生命观念——尝试建构血糖调节的模型,加强对血糖平衡调节的理解和记忆。

2.社会责任——结合日常生活讨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一、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向1.血糖概念:血浆中的葡萄糖。

2.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二、血糖平衡的调节1.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类重要激素项目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作用途径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作用效果既增加血糖去路,又减少血糖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2.人体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

3.人体血糖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同时神经系统也参与血糖平衡调节。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 ) 2.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 ) 3.胰岛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 ) 4.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浓度,抑制血糖氧化分解。

( ) 5.肝糖原和肌糖原都可以转化为血糖。

( )6.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但是组织细胞利用糖的能力降低。

( ) 提示:1.√2.×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3.×胰岛素为信息分子,只起调节作用,不为细胞提供能量。

4.× 5.× 6.√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建构(1)图示模型(2)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①血糖浓度——高浓度。

②神经调节——下丘脑传出神经。

③胰高血糖素。

(3)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①血糖浓度——低浓度。

②神经调节——下丘脑传出神经。

③胰岛素。

(4)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4种器官①下丘脑: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复习 专题十四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3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复习 专题十四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3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1.(2016 年 6 月·广东学考·单选Ⅱ)某人在沙漠中迷路,
长时间未能补充水分导致机体脱水。此时其体内的生理 状态是( )
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血浆渗透压降低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析:长时间不能补充水分导致机体脱水的情况下, 血浆渗透压升高,B、D 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 进集合管和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A 正确。下丘脑渗透压 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 错误。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 B 细胞。 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 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②抑 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 3 个去路, 抑制 2 个来源)。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 A 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促进 2 个来源)。
1.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都能分泌多种激素。(×) [分析]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2.下丘脑属于神经系统不属于内分泌系统。(×) [分析] 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也属于内分泌系 统。
3.下丘脑中不仅含有体温和水盐调节中枢,而且还 含有感受温度变化和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
[分析] 感受温度广东学考·多选)维持人体血糖浓度稳
定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C.胰高血糖素
B.生长激素 D.胰岛素
答案:CD
4.(2018年1月·广东学考·单选Ⅰ)在寒冷的环境中, 人体不会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毛细血管收缩 B.细胞代谢速率下降 C.汗腺分泌减少 D.肝脏产热增加 解析: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出现毛细血管收缩,汗 腺分泌减少,骨骼肌战栗和细胞代谢加快等生理反应。 答案:B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教学建议:由于人体有关的生理知识是初中学习的知识,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是教学中的难点,也需要适当整理复习。
1.含义: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的内容

体温恒定。

气体平衡:维持O2和CO2的平衡。

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协调活动
主要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
相对稳定状态
是指内环境的各项指标处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血糖平衡: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①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②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4.稳态调节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内环境稳态。
5.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基础及相对稳定状态的含义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肌细胞浸泡在组织液中,与其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图中X是组织液,与组织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的是血浆Y,则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项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部分蛋白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项正确;肌细胞厌氧呼吸的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降低,C项正确;内环境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D项错误。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答案:B

考点14 内环境与稳态、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

考点14  内环境与稳态、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

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4 内环境与稳态、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2011·四川高考)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
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解析】选A。

A项,因为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失钠,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决定,因而对其的影响要大于细胞内液;B项,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因有缓冲对的作用可以调节血浆的酸碱度,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剧烈变化;C项,剧烈运动,需要大量的葡萄糖分解释放能量,因而是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但肌糖原这时不会再分解成葡萄糖;D项,由于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使呼吸加深加快。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 1 -。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机制来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当机体的内部环境发生变化,相关的感受器会感知到这些变化并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神经传递信息来调节身体的功能以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浓度、温度等变化来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当体液中的某种物质浓度发生变化时,相关感受器会感知到这种变化并传递给控制中枢,中枢会通过调节某种物质的合成、分泌、排泄等过程来保持内环境的平衡。

常见的体液调节机制包括酸碱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等。

这些调节机制涉及多个器官和组织的协同作用,如肾脏、肝脏、胰腺、皮肤等,确保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

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

下丘脑渗透 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渴觉
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 垂体后叶释放
促进肾小管和收集管对水分重吸收 减少尿量(保存体内水分)
一.免疫的概念
广义上:是生物有机体的 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生物有机体能识别 “自己”,排除“非己”,也 就是机体识别和排斥异己物质 的机能。
来源: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逐
抗体成分:球蛋白
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血清(主要)、 组织液 、外分泌液
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儿在一定时间(4~6月) 内可由于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抗原进入人(或动物)体 后,有的会被体液中的相应抗 体消灭,有的会被相应的免疫 细胞消灭。前者叫体液免疫, 后者叫细胞免疫。
吞噬细胞
抗原
感应

肾上腺素 肾上腺髓质
胰岛素是
人体内唯 胰岛素
一降低血
糖的激素

-
+
+
糖降
+ 下丘脑 + 某一区域 低
(3)血糖平衡的调节意义
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 以及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1、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mg/dL时:低血糖早期症状 2、当血糖浓度低于45mg/dL时: 低血糖晚期症状 3、当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0 mg/dL时: 高血糖 4、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 mg/dL时: 糖尿病
热 觉感受 体温调 ②汗液分泌增多 增加散热

节中枢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一.下丘脑与激素调节-------内分泌腺的枢纽
促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反馈调节)
促激素
垂体
甲状腺 性腺 肾上腺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二)内环境的作用 ——作为体内细胞和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食 物
O2
CO2
血浆
组织液


多数废物
细胞内液
养分和O2 代谢废物
泌尿系统
淋巴
比较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中O2浓度和CO2浓度
O2浓度: 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
自由扩散 O2
自由扩散 参与细胞代谢
CO2浓度: 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
垂体
甲状腺 (+) 分泌 甲状腺激素
皮肤
汗腺
血管收缩 不分泌
肝脏等代谢加强
散热相对减少
体温恒定
气温升高 刺激
皮肤、黏膜、内脏中温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
垂体 甲状腺
皮肤
汗腺
血管舒张 分泌增加
骨骼肌收缩 有所减弱
产热相 对减少
甲状腺激素 维持一定 分泌量
肝脏等代谢维持稳定
体温恒定
散热增加
3.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排出体外 自由扩散
自由扩散 CO2
区分内环境与体外环境:
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实例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内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内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 氧化酶
葡萄糖酸 H2O2 H2O2酶
H2O2 O +无色化合物
有色化合物
有颜色深浅的变化

高中生物21总复习: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知识讲解——血糖调节、体温调节

高中生物21总复习: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知识讲解——血糖调节、体温调节

高考总复习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编稿:宋辰霞 审稿:闫敏敏【考纲要求】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2. 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其调节机制3. 说明血糖调节的机制,并在实际中运用其中的原理4. 说明体温调节的机制,并在实际中运用其中的原理5. 说明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并在实际中运用其中的原理 【考点梳理】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1. 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组成。

注意: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个体的角度 即相对于个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3. 内环境三大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液(1)内环境的三种主要成分间可相互转化,其中血浆和组织液可直接相互转化(在表格中的图里二者之间为双箭头)。

(2)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3)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是细胞发挥其功能的必要条件。

(4)组织水肿的原因:组织水肿是由于过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液中,使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原因有:①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浓度降低,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②过敏反应:由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强,从而使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的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致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水分过多进入组织液,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③淋巴循环受阻:正常情况下,由血浆生成的组织液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流到血液中,小部分则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从而维持了组织液的相对稳定。

当淋巴管阻塞(如丝虫寄生),将导致组织液不能及时顺利形成淋巴而积聚于组织间隙,使组织液增加;另外,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淋巴及时运走,而在组织液中滞留,致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也会造成水分增加,最终引起组织水肿。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生命的维持需要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稳态。

这个机制的调节不是随随便便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

首先,我们要了解稳态是什么。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机体体液环境不受外部因素影响,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稳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需要通过不同机体器官的相互协调来实现。

其次,我们要明白需要调节的指标。

内环境的稳态需要调节的指标主要包括pH值、氧化还原电位、离子浓度、血糖浓度、体温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都会对机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体液环境稳态调节和生物化学稳态调节。

体液环境稳态调节体液环境稳态调节主要由肾脏和免疫系统来负责。

肾脏是主要的体液环境稳态控制器,通过对水分和电解质的调节来维持体液环境中的pH值和离子浓度相对稳定。

肾脏通过调节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集合管的滤过、反吸收和分泌作用,调节体液内离子和水分的浓度,从而维持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此外,肾脏还可以调节体液酸碱平衡,将酸性代谢产物排除体外,维持体液的pH 值。

免疫系统主要参与维持体液环境中的低分子物质的清除。

人体内存在着各种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多余物质以及入侵的生物体,这些物质如果不能及时清除,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威胁。

免疫系统通过产生抗体、分泌溶解酶、活化巨噬细胞等方式,对入侵的病原体和代谢产物进行清除,从而维持体液环境的稳态。

生物化学稳态调节生物化学稳态调节主要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细胞自主调节系统来负责。

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机制,调节体内各种代谢过程的速率和方向,控制体内生物化学平衡。

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周围器官的调节机制,通过神经和激素等化学物质,对各器官的分泌和反应进行调节,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自主调节系统主要包括多种酶系统、代谢产物的调节机制等,通过对多种化学反应速率的调节,来维持体内各个代谢途径的平衡。

高中生物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

高中生物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

热 觉感受 体温调 ②汗液分泌增多 增加散热

节中枢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一.下丘脑与激素调节-------内分泌腺的枢纽
促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反馈调节)
促激素
垂体
甲状腺 性腺 肾上腺
21
二.下丘脑与神经调节
下丘脑刺激某一区域
刺激另一区域
心跳加快
交感神经兴奋 血压升高
消化器官运动 减弱 副交感神经 的兴奋 心跳变慢、血压 下降、消化器官 运动加强
非特 渐形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人 类
异性 免疫
特点: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 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免 疫 类 型
特异 性
来源:病原体或病原体的某种特征 物(抗原)侵入人体后,引起人体产 生专门抵抗该病原体的物质(抗体) 来消灭、排除这种病原体。
免疫 特点:只对具有抗原特征的病原体
起作用,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
b .皮肤立毛肌收缩.
c.激素分泌:代谢加强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 素、糖皮质激素等)
炎热环境
体温调节: 神经调节
过程:
1.血管平滑肌舒张
皮肤温觉 传入神经 下丘脑 传出神经
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增加散热) 2.汗腺分泌
13
六.下丘脑与水盐平衡
1.饮水不足、 细胞外液 体内失水过多 渗透压升高 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宿主细胞 T细胞
抗原


被抗原

侵入的 组织细胞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反应阶段
T细胞与靶细 靶细胞破裂死亡
胞紧密接触
抗原被消灭
淋巴因子

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出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会终身免疫?
效应T细胞
肿瘤细胞
变异细胞(肿瘤细胞)含有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成为抗原被免疫系统识 别。通过免疫反应将这些细胞清除,从而避免肿瘤的形成。
3、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1)区别
作用 对象
体液免疫 抗原
细胞免疫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 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 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 体与相应的抗原特 异性结合。
以上有可能传染艾滋病的是(2、4、6、7 )
消除歧视!
(6)HIV的信息表达
①遗传物质:RNA。 ②信息表达:
小结:请连线
免疫过强 免疫过弱
过敏反应 免疫缺陷病 自身免疫病
风湿性心脏病 AIDS 荨麻疹 系统性红斑狼疮 注射青霉素致死
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 2、反射的结构基础: (1)反射弧的组成: (2)反射发生的条件:
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2、体温调节示意图
5、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
160—180mg/dL
尿糖
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升高
下丘脑 某一区域
胰岛 B细胞
胰高血糖素 分泌增多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 低血糖的激素
(-)
(+)
胰岛素 分泌增加
胰岛 A细胞
肾上腺素 分泌增多
肾上腺 髓质
下丘脑 另一区域
血糖降低
6、免疫调节示意图
4、比较: (1)、抗原与过敏原
过敏原 抗原
(2)、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与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1)来源相同: 效应B细胞 产生。 2)分布不同:
体液免疫反应的抗体分布在体液中(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而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和细胞表面。

《内环境的稳态》血糖稳态:能量调控

《内环境的稳态》血糖稳态:能量调控

《内环境的稳态》血糖稳态:能量调控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存在着一个精妙而复杂的世界,其中内环境的稳态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各个元素和谐共生,共同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

而在这其中,血糖稳态作为关键的一环,对于能量的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繁忙的大城市,细胞是城市中的居民,而血糖则是为居民提供能量的“燃料”。

为了确保这个城市的正常运作,血糖水平需要被精确地调节和控制,以满足不同时刻身体的能量需求。

那么,血糖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血糖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

葡萄糖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质,它可以被细胞摄取和利用,从而产生能量,支持我们的各种生理活动,比如呼吸、心跳、思考、运动等等。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血糖水平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浓度在 39 61 毫摩尔/升之间。

这个稳定的范围可不是随便定的,而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的,是身体能够正常运作的最佳状态。

那身体是如何实现血糖稳态的呢?这背后有一套复杂而精巧的调控机制。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胰岛素。

当我们进食后,特别是摄入了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血糖水平会升高。

这时候,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就会感知到血糖的变化,并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就像是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细胞表面的“通道”,让葡萄糖能够顺利地进入细胞内,被转化为能量或者储存起来。

比如,在肝脏和肌肉细胞中,葡萄糖可以被合成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在脂肪细胞中,葡萄糖可以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通过这些过程,血糖水平会逐渐降低,恢复到正常范围。

相反,当我们长时间没有进食,或者进行了剧烈运动,血糖水平下降时,身体又会启动另一种机制来升高血糖。

这时候,胰岛α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与胰岛素相反,它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从而提高血糖水平。

此外,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激素也能在血糖调节中发挥作用。

除了激素的调节,身体的其他器官和组织也在血糖稳态的维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血糖平衡的调节学案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血糖平衡的调节学案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血糖平衡的调节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向1.血糖:是指血液中的糖,主要是葡萄糖。

血糖的正常值:3.9~6.0 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3.血糖平衡的意义: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保持动态平衡,人体血糖的浓度就可以保持相对稳定,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教材二次开发教材P56图2-2-2,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肝糖原和肌糖原都能分解转化成葡萄糖吗?提示:肝糖原能分解转化成葡萄糖,而肌肉组织缺乏使肌糖原转化成葡萄糖的酶,因此肌糖原不能转化成葡萄糖。

二、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调节的基础:2.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过程:3.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1)以体液调节为主;(2)神经系统(自主神经)参与:血糖浓度升高→副交感神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降低血糖浓度;血糖浓度降低→交感神经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升高血糖浓度。

(3)人有意识改变血糖浓度: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产生“饥饿”感觉→主动进食→吸收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产生“饱感”→食欲减退。

4.血糖平衡调节的检测:尿糖检测。

——教材二次开发某同学未吃早饭,刚开始饥饿难耐,在未进食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饥饿感降低了,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提示:饥饿感与血糖含量有关,未吃早饭,血糖含量降低,感到饥饿,但随着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血糖含量上升,饥饿感降低。

三.血糖异常1.糖尿病:(1)危害:多种组织、器官产生慢性损伤和功能障碍以及严重的并发症。

(2)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3)诱因:进食过多,而体力活动减少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4)糖尿病类型: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

(5)治疗措施:饮食调理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适度的体育锻炼。

2.低血糖:(1)危害:血糖是脑能量的主要来源,低血糖会影响脑的功能;进食不足等因素可能引起低血糖休克。

(2)预防措施:要均衡营养,避免低血糖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心肌细胞、白细胞、皮肤表皮细胞中氧气的 直接来源是( ) • A.血浆、血浆、周围空气 • B.血浆、组织液、组织液 • C.组织液、血浆、周围空气 •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 • 答案:D
• 4.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 • A.血浆 B.血浆和组织液 • C.淋巴和组织液 D.血浆、组织液 和淋巴 • 答案:B
• 5.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 接关系的是( ) • A.通过尿和汗排泄废物 •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速率加快 • 答案:B
• 6.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pH会略微下降,这是 因为( ) • A.血浆中的水分减少了 • B.血浆中的乳酸增多了 • C.血浆中的酒精增多了 • D.血浆中的K+减少了 • 答案:B
• 7.汶川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伤员,保持内 环境的稳态能加大生存机会。对内环境稳态起 调节作用的机制是( ) •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 B.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 C.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 •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 答案:D
• 8.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 原因是( )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 求 • C.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 求 • D.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 • 答案:D
17 3.(2012年河北高三质量监测(二))右图表示人体内血糖调 北高三质量监测(二))右图表示人体内血糖调
节的部位图解,图中a、b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以下 中a、b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以下 说法正确的是
(
)
(
)
A.激素a为胰高血糖素, 由胰岛A细胞产生 B.激素b为胰岛素,由胰 岛B细胞产生 C.激素a能促进非糖物质 转化为葡萄糖 D.激素b能促进肝糖原分 解 【答案】 D
11 、某同学未吃早餐,到第4节课时,他体内的变化是 ( D ) A.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降低 B.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降低 C.胰高血糖素抑制了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12、正常人安静状态下体内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能被下列 何种因素直接促进 A 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 (
三、非选择题 19. 10.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血糖 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
(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 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 肝糖原 胰高血糖素 ______________分泌增多,促进了________分解成葡 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_______分泌减 B 少。 (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 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 核糖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细胞器直接参与。 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 ATP ________直接提供。
14. 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 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 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答案】 A
15 2.(2012· 陕西五校三模)如图表示了一个健康人饭后血液
• (3)从上述分析中可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往往 不足 过高,经久不降 __________,而血糖浓度__________。
• (4)(多选)下列有关胰岛素生理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 是( AC ) • A.提高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 • B.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 C.促进糖原的合成,抑制脂肪等物质转变成糖类 • D.抑制葡萄糖转变成脂肪 • (5) 当 健 康 人 血 糖 浓 度 偏 低 时 , 可 通 过 胰 岛 分 泌 的 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______________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____, 使血糖浓度升高。
血糖含量/mg· -1 dL a
100
80 0 1 2 3
b
t/h
2)、b曲线在1~2h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摄取葡萄糖溶液 胰岛素 _________(物质)调节的结果。 增加 此时肝糖元的含量应该________;2~3h基本稳定,此间 减少 肝糖元的含量会______。 3)、a曲线在1~2h仍然上升,与b相比,肝糖元合成量应 减少 明显________;2~3h间a 曲线有所下降,与b相比,组 减少 织细胞中糖的氧化会________,而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则 增加 形成糖尿 ________,a曲线下降的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

18.让一健康人和一糖尿病患者于空腹时同时口服葡 萄糖,服用量按每人每1 kg体重1 g计算。随后每隔一 段时间,测定各人的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 • (1)两人血糖含量变化如下图,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的 B 曲线是__________。
• (2)下列甲~丁4种曲线图中能正确反映2人血液 丙 中胰岛素浓度变化的是__________。
•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 • A.O2、CO2、血红蛋白、H+ •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 答案:D
• 2.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 之亦然 •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 关 • D.细胞外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 分的多少,水分多则渗透压大 • 答案:D
19. 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
丙三人,甲正常,乙的胰岛 B 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 的胰岛 B 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请回 答下列问题:
(1)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bc段血 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cd段血糖浓 血糖的来源少于去路 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素和________明显增加引起的。 胰高血糖素 (2)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的尿样进行检测, 蓝色、砖红色、砖红色 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从激素调节机制分析,乙尿样检测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过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丙注射胰岛素________(填“能”或“不能”)有效 不能 丙不缺胰岛素,而是胰岛素受体受损 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 类的消化和吸收 B.进食后的2 h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 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2~3 h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 加 D.3.5 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肌糖原开始 分解所致 【答案】 D
• 16.胰岛素分泌最直接的调节因素是: A、血糖含量升高 B、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增高 C、肾上腺素的含量增高 D、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的调节 答案:A
c
)
B 血糖含量高于120 mg/dL
C 血糖含量低于80 mg/dL D 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13、右图分别表示正常人和糖 尿病患者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 含量的变化曲线。请根据此图 回答下列问题: b 1)、曲线___为正常人;曲线 a ____为糖尿病患者。
230 220 200 180 160 140 120
9.填空:血糖平衡的调节
肝糖原 脂肪
糖原 0.8~1.2
• 10.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 致血糖持续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