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怀来县桑园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怀来县桑园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
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汉语成语数量多、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注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
章太炎所说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
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
这也影响到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
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
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 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
“磨刀霍霍"(摹状)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中国人素来“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
于是人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
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
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人事迹)。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新颖奇特的心理。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
可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
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说法”。
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
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
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
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荜增辉"。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
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
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
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具有具体务实的传统,体现在中国人说话写文章时有理有据,“理据"即指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圣贤的经典论述。
B. 中国人的具象思维,使人们往往崇尚圣贤的经典论述,说与写总喜欢引经据典。
许多成语就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
C.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
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D. 章太炎关于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的描述,影响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语成语数量多、内容丰富、使用普遍,不少成语是汉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B. 喜新求异、含蓄表达思想的传统文化心理,使古代的文人雅士在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
C. 成语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因其内部语素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并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D. “贫困没钱"的说法平淡无奇,“阮囊羞涩"则体现出遣词造句新颖奇特的特点,也体现出中国人委婉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语“千钧一发”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根头发悬挂着千钧重的东西”的画面,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在言语活动中具有具象思维的特点。
B. 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是“四字格”,不符合四个字两两相对的特点要求,所以不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C. 成语“喜新厌旧”内部语素相应,“喜新”“厌旧”结构相似,前后对照,互相补充,是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
体现。
D. 成语“抛砖引玉”既能体现古人的具象思维,又能体现古人因求新、含蓄而爱用各种修辞的文化心理,也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
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
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
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
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
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
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
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教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
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
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
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
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
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监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始两段,写了华大夫两方面令人“费猜”的事,一是医术高超,一是不记人。
使人物形象带上传奇色彩,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作好铺垫。
B. 华大夫对两个侦探大动肝火,甚至拍桌子,把拔牙的钳子拍得蹦起老高,可见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
C. 华大夫平时不记人,却牢牢记住了抢首饰罪犯的长相特征,可见他对犯罪分子的愤恨,体现了他的正义感。
D. 文章在塑造华大夫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用了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5. 试概括华大夫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文章结尾处,华大夫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意味着,历时五年多的编纂,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从“高空坠物谁负责”“职场性侵咋预防”“遛狗不栓狗绳怎么办”等社会热点,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晰企业市场交易规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第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纵观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
从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为现代意义的法典奠定基础,到1896年《德国民法典》带动制订民法典的世界风潮,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走向法治现代化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恰逢其时。
尊重科学规律,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带来许多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对此作出了明确回应。
例如,在人格权编中,为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确立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等等。
英国路透社注意到,这是中国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
建立一部内涵丰富、体例完整的民法典无异于给行业一度存
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画上红线,更好地平衡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立足本土实践,民法典符合中国国情。
民法典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民法典开宗明义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事实上,无论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绿色原则,还是契约精神、自愿原则、诚信观念,都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层面的转化和表达,彰显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坚持人民至上,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
环顾世界,拥有民法典的国家不在少数,惟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
这固然有立法技术的考量,比如,未来司法实践可以通过对既有人格权范式的参照和类推适用,发现和确认新型的人格权法益,为人格权法的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从价值理念上看,中国民法典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现象,把对人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到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的确立对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随着民法典这部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翻开新篇章,法治中国树立起一个新的时代标杆。
(摘编自海外网评《以人民的名义,书写民法典时代》)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社会热点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民法典以人的权利为中心,涉及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方方面面。
B.针对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作出明确回应。
如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将不复存在。
C.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主要是为了从价值理念上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现象,彰显“人民至上”的理念。
D.民法典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将为法治中国树立起新的时代标杆。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
A.文章从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三个方面,论证民法典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B.文章用《拿破仑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的例子论证了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里程碑。
C.文章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名言,意在表明民法典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与其生活息息相关。
D.文章采用了分总结构,三个论点并列展开论述,并且着重突出了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这一观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B.很多国家都拥有民法典,但只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说明其他国家并不重视人权。
C.民法典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进而彰显中国特色。
D.因为民法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和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所以民法典的编纂必须立足本土实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建初三年,率疏勒等国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
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
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
平陵人徐幹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复反叛。
会徐幹适至,超遂与幹击番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口。
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
以徐幹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
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
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
”遂去其妻。
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
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
”超即遗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
徐幹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
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
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超在西域三十一岁。
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
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
与超交代。
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
”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
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
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
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宜荡佚简易,宽小过。
总大纲而已。
”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
”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
B. 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
C. 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
D. 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初:文中指的是年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
外交中是弱国对强国的政治妥协。
C. 拜:指授予官职。
还有一些表示官职调动的词,比如除、加也可表示授予官职;摄、权、假、领、判表示暂代官职。
D. 都护:官名,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控制西域各国。
“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超骁勇善战,又有勇将助之。
班超攻占姑墨石城大获全胜。
在疏勒反叛的危急时刻,徐幹正好赶到,与班超一同大败番辰,再获全胜。
B. 班超忠诚刚正,深受君主的信任。
章帝深知班超忠诚,不仅没有因李邑而怀疑班超,反而严厉责备李邑,命令李邑到班超那里接受他的调度。
C. 班超以大局为重,心胸豁达。
面对他人的诋毁,班超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派遣李邑护送乌孙侍子返回京城,认为这样是忠君之举。
D. 班超雄才大略,对民族政策有独到见解。
班超起初被征召,前任都护任尚与班超交接政务时,班超大胆阐述了他减少约束、宽容小过的治理思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平陵人徐幹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2)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列对于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诗人天性喜爱山川田园生活。
B.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
C.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用夸张和衬托手法描绘天姥山高耸入云。
D.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谁来主宰大自然的荣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潭中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一幅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要求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以“读经典书,做有根人”为主题的校园读书节在博才中学拉开帷幕。
“阅读微剧场”“名家开讲”“阅读微分享”等阅读活动轮番上演。
请你以博才中学学生的身份在“阅读微分享”活动中向同学们推介经典作品《乡土中国》。
要求:①所写信息符合作品实际: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岁月的回眸里,总有眼泪陪我们一路走来,或快乐的眼泪或激动的眼泪或痛苦的眼泪。
那些悲伤过、幸福过的眼泪就像是生命里不可缺少的色彩,点缀着我们的人生。
你还记得珍藏在记忆中的那颗晶莹的泪珠吗?兴奋的、喜悦的、委屈的、伤心的……
请以“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为结尾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感情真挚,叙事有波澜,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原文是“‘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选项中缺少“往往”一词;
C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错,应为“这种具象思维使……;“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错,原文是“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D项,“章太炎关于中国人……的描述,影响了……”错,原文为“这也影响到中国人的……”;其中的“这”指的是上文的“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并不是所有成语都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原文说“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没有运用这些手法的成语就不一定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B项,原文说“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可见“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不是判断成语是否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的标准。
故选B。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本题中,选项B,说华大夫“是个脾气暴躁的人”错误,因为通读全文之后,这篇小说重点表达了华大夫医术高明和嫉恶如仇两个特点。
侦探的话让华大夫生气,是因为华大夫是一个爱惜名声的人。
故选B。
【5题详解】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这篇小说中,作者上来就说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然后又说“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说明华大夫艺术精湛;
第二段作者说华大夫“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与结尾处华大夫说的“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形成对比,说明对工作及手艺高度专注,心无旁骛;
通过“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可以看出华大夫为人正派,十分爱惜自己的荣誉;
通过华大夫自己的语言,“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以及后文华大夫去巡捕房送信,可知华大夫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
【6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