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人民版检测:必修3 专题3、4、5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含解析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四、五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必修三专题三、四、五)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6·绵阳二诊)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

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导学号80672369(D)
A.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B.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C.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D.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中西比较,但并不能说明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故D项正确。

2.(2016·潍坊二模)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导学号80672370(C)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D.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解析]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能表明传统文化的衰落,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不是民主宪政的探索,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故C项正确;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是指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3.(2016·太原二模)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

”这一认识(A)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商民皆
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可知郭嵩焘认可商民可以制造火轮与洋人分利,进行商战,可见其思想有新的发展,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政治主张”,排除B项,C、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

4.(2016·贺州4月模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梁启超在《上张南皮(即张之洞)尚书书》写道:“以六经诸子为经,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以求治天下之道;以历朝掌故为纬,而以希腊、罗马古史辅之,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

”梁启超这一主张(A) A.与“中体西用”一致B.强调中西学并重
C.体现了“托古崇经”D.为光绪帝所接受
[解析]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既是“上张南皮(即张之洞)尚书书”就应该考虑到张的主张,与材料中“以六经诸子为经,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以历朝掌故为纬,而以希腊、罗马古史辅之”相符,故A项正确;强调并重,与材料中“以……为经,而以……辅之,……以……为纬,而以……辅之”不符,故B项错误;“托古崇经”,与材料中“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以希腊、罗马古史辅之”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梁启超在《上张南皮(即张之洞)尚书书》”表明是上书张之洞而非光绪帝,故D项错误。

5.(2016·东北三省四市一模)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

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导学号80672371(A)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解析]材料中维新变法期间的知识分子突破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反映出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期间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已经突破了儒家传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近代爱国主义内容是改革自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故D 项错误。

6.(2016·南京三模)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

我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更要大大的用些加波力克酸,把未受毒的清白脑筋好好预防,不使毒菌侵害进去。

”这一论述反映了导学号80672372(B)
A.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
B.知识分子还必须自身改造
C.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
D.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
[解析]材料“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表明文学改良已经开始,但材料没有提到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故A项错误;材料“我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更要大大的用些加波力克酸,把未受毒的清白脑筋好好预防,不使毒菌侵害进去”表明知识分子要进行自身的改造,故B项正确;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材料没有涉及到,且与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7.(2016·宜宾一诊)19世纪后半期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五四时期,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来对待中西文化。

蔡元培此举意在(C) A.复古求解放以缓和中西文化冲突
B.兼容中西文化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C.平衡中西方文化以实现思想再造
D.否定传统文化以实现新思想启蒙
[解析]“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不是为了复古,故A项错误;兼容中西文化并不会促使各界思想趋同,该说法本身有误,故B项错误;由“中体西用”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说明意在平衡中西方文化以实现思想再造,故C项正确;“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就不会否定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8.(2016·湖北七市教科研协作体联考)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

”这反映了(A) 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B.“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解析]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旨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消除地主剥削的可能性,其就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背景下提出的,故A项正确;“平均地权”具有空想性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民族独立问题,故C项错误;俄国受“平均地权”的影响材料反映不出,故D项错误。

9.(2016·武汉2月调研)毛泽东说:“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

”上述言论出自于(A)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于1925年发表的文章。

国共两党合作推动的国民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高潮,统一战线中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也日益激化。

此文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

材料中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体现了时代性,故选A项。

10.(2016·湖南湘西自治州质检)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

”据此可推知材料(B)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解析]材料主旨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找到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的道路,并非夸大毛泽东话语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不存在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故C项错误;D项观点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11.(2016·常州一模)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

……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

”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C)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同盟互助,故A项错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故B项错误;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体现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不结盟外交政策是在新时期,故D项错误。

12.(2016·苏锡常镇四市调研)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邓小平的这段话(D)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的思想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邓小平的这一主张前提是认识到中国在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进而主张学习西方,反映邓小平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A、B、C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共计52分)
13.(2016·蚌埠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

1902年5月,管学大臣张百熙仿照日本学制拟就《壬寅学制》。

1902年底,张之洞与湖北巡抚端方制定了湖北学制体系。

1903年6月,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又加上制订湖北学制的经验,修成《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1904年1月13日,光绪皇帝批准推行。

《癸卯学制》纵向主要分作三段六级,各级学堂的宗旨如下:
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强调爱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

普通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稗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抵为宗旨。

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

大学堂、通儒院: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

实业学堂: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

初级师范学堂:以习普通学外,并讲明教授管理之法为宗旨。

优级师范学堂: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

1905年成立学部;同年,张之洞与袁世凯等联名奏请立停科举,获准。

1907~1908年,全国学堂由37888所增至47895所,学生人数大幅增加。

1905年以来,一大批新式学堂先后创建,如:复旦大学、保定陆军行营军官学堂、保定军官学堂、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清华学校等。

——整理自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及特点。

(10分)
[答案]思想:中体西用。

特点:受日本教育影响深刻;体系完备;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师范教育得到重视;中西结合具有过渡色彩。

(任答4点即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癸卯学制》制定的背景和影响。

(15分)
[答案]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的推行;旧教育体制的没落;地方督抚大员的推动;外来教育理念的影响。

(任答3点即可)
影响:推进了近代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发展;革新了传统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创建了近代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加速了科举制的终结;促进了新思想和近代科技的传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近代化人才;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

(任答5点即可)
14.(2016·威海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导学号80672373
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情况
(
洲。

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概况
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必答):
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和人文知识;
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

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翻译西方思想文化。

示例二:
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进行殖民扩张的初衷;
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示例三:
信息: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古代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或:19世纪4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解放思想;19世纪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译书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政治民主化的探索;民国初年的译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

)
(本题还可从其他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可酌情给分。

比如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引入、主动学习,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等)
15.(2016·徐州、连云港、宿迁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80672374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

”“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

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
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4分)
[答案]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

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

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5分)
[答案]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6分)
[答案]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