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三首之赏牡丹赏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题 二首 其一
品味鉴赏:这首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 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主 旨)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 东”,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 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 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 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体写昨 夜情事,而只写一种温馨旖旎而有暗示性 的气氛,达到了一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的效果。 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 灵犀一点通”,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 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 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 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 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 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 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 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 相通。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 覆蜡灯红”,写宴会之热闹。这里
筵
( yán ) 苑( yuà n)
朗 读 课 文
芍(
sháo ) 蕖( qú )
无题 二首 其一
翻译:昨夜,天上闪烁着星辰,地上阵阵 微风,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咱们二人 会面。 我恨身上没有彩凤一样的双翼,能随 时飞到你身边,幸好,你我的心(象神异的 犀牛的两只角一样,中间有一条线连着)每 时每刻都是相通的。 还记得最初相识,是喝着温热了的美 酒,做藏钩游戏,我隔座把玉钩传递给你 来藏。后来,还几人分成组,在红色的灯 影里猜迷。 可叹的是,这时早晨的更鼓响了,我 不得不进宫去应付差事,唉,已经晚了, 只好快马加鞭地往秘书部跑,就像风吹着 断了根的飞蓬一样。
翻译:(柳)曾经追逐着
柳
春风,在乐游春苑的筵 宴上拂袖起舞,令人整 天陶醉在你那歌舞升平 的好时光中。可是你将 怎样愿意挨到肃杀的清 秋时节,让本已染尽斜 阳血色的身躯又沉浸在 秋蝉凄凉的悲吟之中 呢?
探究:李商隐《柳》是
柳
写秋日之柳,贺之章 《咏柳》则是写春日 之柳。试比较二诗写 景抒情的特色。
探究:李商隐的无题
无题 二首 其一
诗在情景叙写上常常 打破时空次序,虚实 结合。《无题二首 (其一)》就是如此。 请结合他的《锦瑟》、 《无题》(相见时难 别亦难)等诗,仔细 体会。
无题 二首 其一
答:诗歌中“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清, 却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 界;而所谓的“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 实事、实景。眼见身临为实,联想想象之 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 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 实,侧面为虚。由此不难理解,虚实其实 是相当的概念。就《锦瑟》而言,除了第 一联可以说是眼前这景外,其它都可以说 是想象的;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前面两联可以说是实景,后两联是虚景。 《无题二首(其一)》则首联(虚)直写 昨夜,暗含今宵与昨夜情景不同的联想与 对比;颔联(实)不再接写昨夜,而是回 到今宵,抒写自己与意中人相隔的现实处 境;颈联(虚)转写最初相识时情景,尾 联(实)又回到自己。全诗断续无端,变 幻迷离。
赏 牡 丹
品味鉴赏: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 歌。(主旨) 前二句“庭前芍药妖 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先评赏芍 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 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 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 《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 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 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 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 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 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 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 即纯洁而寡情。 后二句“唯有牡 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 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 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 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 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 地位,“真”字加强
无题 二首 其一
的宴会既可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 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 凄清寂寞。送钩,古代人们在宴会上玩甲一种游 戏。把钩依次在人们手中传送,然后藏于某人手 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分组。射覆, 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器皿覆盖着东西让人猜。尾 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抒发 诗人无限惆怅之情。自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 又不得不去上班报到。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 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听鼓应官,听到报晓 的鼓声后到衙门报到。兰台,唐朝对秘书省的称 呼。转蓬,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转的蓬草。 这首诗写出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诗人与情 人心心相印,可欢会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这是多么 令人痛苦而又无奈的现实。“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千载名句,写情人间虽难随 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 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此诗构思巧妙,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 次序,虚实结合,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 全诗看起来以赋体写诗,但断续无端,变幻迷离, 富有浪漫气息。诗中时空的转换当中,有虚有实, 富有想象张力,只要解释得合乎情理,对这首诗 的艺术特色可作多样阐释。
贾 生
品味鉴赏:这首诗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 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 慨。(主旨) 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 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 “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 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 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 处。 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 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 神采照人,无与伦比。第三句“可怜夜半 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 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 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 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 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 显得跌宕起伏。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 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 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 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 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 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
赏 牡 丹
得太妖艳,显得缺乏 格调。池中的荷花又 太素净缺少情趣。只 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 姿国色,到了开花的 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 欣赏,惊动了整个京 城。
探究:这首诗运
赏 牡 丹
用了怎样的手法来 写牡丹?
赏 牡 丹
答:烘托手法。这首诗写了三种名 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 “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 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 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 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 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 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 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 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 侧面烘托的手法。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 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 强的艺术感染力。
1、《无题二首(其一)》
颈联中“暖”“红”渲 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课内 训练
答:渲染了热烈、 喧闹的氛围 .
2、拓展阅读:
课内 训练
丹 唐 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 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 果成无语自成阴? 此诗立意恰与刘禹锡〈〈赏牡 丹〉〉相反,请就此发表看法, 并有条理的陈述你的理由。 答:略
身荣后悴人事的 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 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诗中虚词运用精妙。“如 何”、“肯”连用,加强了 反诘语气,使诗人的感叹更 为悲怆而深沉。“已”、 “又”,层层推进,正是 “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 音”。(纪昀《李义山诗集 辑评》)
翻译:庭前的芍药开
柳
品味鉴赏: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 诗人身世之感。(主旨) 首二句“曾逐 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写(柳枝) 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 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 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 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苑, 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 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 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后二句“如 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日 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 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 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 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 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 叹。 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 的感慨。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 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 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
《李商隐诗三首》《赏牡丹》
李 商 隐 简介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 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 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 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 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 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 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 很美的意境。
刘 禹 锡 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 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 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 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 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 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 集》。 刘禹锡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 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 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 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 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 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 师。
翻译:汉文帝求贤若渴,竟
贾 生
然在宣室接见了曾经被放逐 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确 实还是是那样无与伦比。可 叹的是,空有了文帝挪前席 位与臣子近如此投机的交谈, 因为他们探讨的不是天下民 生大事,而是那些虚妄的鬼 神之事。
探究:这首诗主
贾 生
要运用了哪些表现 手法?试结合诗句 进行分析。
柳
答: 首先两首诗,通过柳要抒发的 感情是不一样的,李诗含有身世浮 沉之感,而贺诗却充满对自然的神 奇的赞美之情,这便决定了两首诗 在写景抒情有鲜明的特色。李诗采 用了暗示象征的手法,表面写柳实 际是写人,是借景抒情;另一点, 它还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先写乐 景后衬哀情。贺诗写景采用新鲜灵 动的比喻,又兼用设问比拟,融情 于景,在一幅美丽动人的玉树碧叶 的柳色柳姿装点的春景图洋溢着诗 人对大自然无限崇拜热爱的感情。
赏 牡 丹
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 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 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 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 香夜染衣”,“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 丹的定评。 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 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 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 “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 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 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 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 (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 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 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 染力。
贾 生
答:借古讽今。从表面看,诗人是 讽汉文帝,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晚 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 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 更难礼贤下士。 诗人怜贾谊正是自 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 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 “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欲抑先扬。诗人采用了欲抑先扬的 手法,先极写文帝迫不及待的把贾 谊请来,一谈谈到半夜,甚至谈到 尽兴时连君臣之礼也顾不了,可是 这样交谈亲密热烈的气氛与后面点 明的谈话的内容形成一个强烈的讽 刺,深刻地嘲讽了文帝所谓的求贤 若渴的实质。
贾 生
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 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 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 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 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 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诗 人怜贾谊正是自怜。诗人夙怀 “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 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 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