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个人悲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贾谊在历史上负有才名,而与贾谊的才华不符的是他仕途坎坷,对贾谊的不遇有许多不同观点,本文从汉文帝处境,贾谊同朝臣关系以及过于超前的思想三个方面总结了原因。
关键词:史记,贾谊,怀才不遇
1.贾谊的才华以及司马迁对其的赏识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文末发表感叹:“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屈原和贾谊有惺惺相惜之感,他把自己悲愤不平之感倾注在本传上,而司马迁的《史记》也深受贾谊的思想影响。
贾谊的著作对司马迁的影响在《史记》中有两处最为明显,第一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陈涉世家》在发表观点的地方,直接引用了贾谊《过秦论》的下篇和上篇。
还有一处是《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对上古五帝的排列顺序与贾谊的《新书·修政语》中对上古五帝的排列顺序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说明了贾谊与司马迁对上古五帝的认识是如出一辙的,可见司马迁对贾谊的认同和赏识。
【1】
2.对贾谊不遇的不同看法
对于贾谊的不遇,有很多人都不同提出看法:李大明《论贾谊不遇》(《四川师范大学》1987 年第2 期)认为,贾谊不遇是因为文帝个人的原因。
杨邦国《“贾谊不遇,罪在文帝辨”——兼与龚克昌、李大明同志商榷》(《江西大学学报》1988 年第2 期)驳斥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贾谊被贬是豪强地主势力和新兴中小地主势力权势之争的必然结果。
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3 年第 4 期)、周晓露《贾谊被贬原因新探》(《湖南大学学报》2008 年第2 期)、夏毅辉《贾谊悲剧原因再认识》(《学海》2012 年第5 期)、曹中凯《贾谊与西汉前期政治》(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等文认为,贾谊不遇是因为他的政治思想与当时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不和。
【2】
3.贾谊不遇的分析
3.1.汉文帝处境不佳
汉文帝能够即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周勃等人的大力相助,但是在即位之后,他对于君弱臣强的格局非常不满,一直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处境。
在剪除吕氏,入主未央宫之后,他立即将镇抚南北二军的军权交给宋昌,并对朱武委以郎中令的重任。
这二人都是自己的亲信。
这之后不久,又把自己的六个旧属一齐封为九卿。
汉文帝这样大的动作使得当时的功臣们非常不安。
贾谊又在这个时候出现,大肆宣扬要求推行礼治,强化中央集权。
功臣集团对此非常不满,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对于这些功臣对贾谊的诋毁,文帝可以说是无可奈何的。
他不能因为贾谊而触犯众怒,更不能失去朝廷权力的平衡。
否则,恐怕连自己的位子都无法坐得安稳。
当初,若不是这些人的拥立,他未必能登上皇位。
如今,若没有了这些人的支持,他还能否继续坐稳皇位,这些都是未知数。
因此,权衡再三,他也只能作出将贾谊逐出京师的决定。
3.2.和朝臣关系不和
贾谊虽然具有政治才能和文学才能,但是在处理与同僚关系上却显得不够成熟。
贾谊与朝臣
并不交善,当时执掌朝政的大多数都是跟随高祖皇帝打天下的旧臣,他们多是武夫出身,看不起贾谊这样的儒生。
贾谊在朝之时,周勃担任丞相,灌婴担任太尉。
他们二人对于“无尺寸之功”的贾谊迅速升迁感到极为不满。
而贾谊作为一个年少得志又恃才傲物的少年,他初入朝堂,便斥责文帝左右之人“非至愚无知,固谀者耳,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新书数宁》)除了跟自己的同僚对立之外,贾谊与自己的老师张苍也有严重的意见分歧。
张苍作为掌管律法的的官吏,认为汉承秦德;而贾谊则认为不然,他主张“改正朔,易服色”。
最严重的是,他还公开与文帝的宠臣邓通为敌,贾谊与邓通为敌必然招致汉文帝的不满。
后汉人应助《风俗通义校注》里这样记载着:“谊与邓通俱侍中同位,谊又恶通为人,数廷几之,由是疏远,迁为长沙太傅。
”
3.3.思想过于超前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仁人志士对朝政提出过自己深刻的
见解,但是终其一生这些见解也没有受到重视。
直到他们死后,这些见解才被重
视和采用。
究其原因,不外乎见解太超前。
历史过渡人物普遍存在着个人悲剧。
贾谊的才能学识和修养见识显然不是同时代的人可以比拟的,因此他的认识总是超于他的时代,这就注定了他要承担比别人更多的忧患。
任继愈先生在探讨贾谊悲剧原因时这样论述:贾谊命运的悲剧具有一种时代的意义,当时,汉朝统治面临着战略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天才人物是无能为力的,贾谊看到了转变的必要,但没有看到转变的时机尚未成熟,这是他悲剧的内在原因。
”
从时机上来看,“汉文虽极赏贾谊,然其时内则功臣元老,外则诸王长亲,尚
非汉廷大有为之时”。
从统治集团的格局来看,其成员大多是武将出身,武夫一般
都是少文多质的,而且他们对于儒生非常不屑。
对于儒家繁复的礼仪,他们也是感觉不感兴趣甚至厌烦的。
从问题的积淀上来看,在经济问题上,贾谊认识到商业发展对农业的威胁。
他力主重农抑商,使民回归农本,但这时的大商大贾们并未形成一定气候,因此这并非是当务之急。
在诸侯国问题上,当时的诸侯国虽数量较多,但都处于各自积蓄力量的发展期,对中央政权并没有多大的威胁,贾谊就是因为站得太高,看得太远了,必然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3】
【1】陈新宇。
论贾谊对司马迁及《史记》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
2012.6
【2】梁悦。
贾谊社会历史思想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2014.6
【3】邱华荣。
贾谊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