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飞红滴翠记黄山》备课全方案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红滴翠记黄山》备课全方案
新课导入
在长江之滨,耸立着一座堪称人间仙境的名山——黄山。
它是一幅天然的画卷,一首无声的诗歌,一曲凝固的旋律。
它是首批国家级十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名录,更成为全人类的瑰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美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人间仙境,一起去领略黄山那份独特的美。
积累整合
字词积累
1.生字注音
万壑.(hè)澎.湃(péng)螺蛳.(sī)鳌.鱼(áo)皎.洁(jiǎo)崛.起(jué)屏.住(bǐng)喷薄.(bó)尘埃.(āi)瑰.宝(guī)巍.峨(wēi)遨.游(áo)温馨.(xīn)万仞.(rèn)苍穹.(qióng)翘.首(qiáo)含苞.欲放(bāo)
一刹.那(chà)红彤.彤(tóng)枝虬.(qiú)稠.密(chóu)娇娆.(ráo)
2.多音字
qiáo(翘首) bǐng(屏弃)
翘屏
qiào(翘尾巴) píng(屏风)
3.形近字
馨xīn(温馨)驰chí(奔驰)
罄qìng(罄竹难书)弛chǐ(松弛)
4.词语释义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
形容极多。
浮想联翩:头脑里涌现的感想连续不断。
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景观:指某地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
心往神驰: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形容一心向往。
阴晦:阴暗,昏暗。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剪影:照人脸或人体、物体的轮廓剪纸成形。
文中是对于事物轮廓的描写。
启迪:开导,启发。
娇娆:娇艳妖娆。
作者介绍
柯蓝(1920—2006),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
1944年,他创作了具有广泛影响的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1954年又写成了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解放后,柯蓝的创作激情更加旺盛,体裁也愈发多样,几十年来共出版各种作品集33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祖国海岸》《蔺铁头红旗不倒》(合写)、《暴动》《风满潇湘》;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彩车曲》;散文集《上海散记》《起飞的孔雀》《新的生活在等着》;儿童文学《雾海枪声》《马戏团的秘密》;散文诗集《早霞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
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散文《深谷回声》被改编成电影《黄土地》后,多次获国际大奖。
中国现代文学馆专门开设了“柯蓝文秋”文库,收藏其全部文稿。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的解说词。
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以长江为主线,主要介绍长江流域的山川地貌,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文就是其中一篇,是为《话说长江》中的黄山部分而写的。
主题总结
本文形象地向人们介绍了黄山的概况以及形成的过程,介绍了山峰、松、石、云、日出等景观,赞颂了大自然创造力的伟大,从中揭示了只要人们满怀信心和希望,就会迎来光明,就能战胜一切困难的道理,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结构图解
问题探究
1.在这篇解说词中,作者为什么青睐黄山的苍松和日出?从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解说词中描写“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
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崖危石之上,昂首苍穹”,这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顽强的意志,一种倔强的生命力!而黄山的日出“瑰丽”“壮观”“辉煌”,它“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
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在黄山如许景色中也就对苍松和日出格外青睐了。
与此同时,作者热爱自然,歌颂生命,勇于创新,志在超越的感情也就跃然纸上了。
2.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有三处:(1)游记散文是反映作者的见闻感受的,所以作者必然要在作品中出现,要在作品中指点评说。
有些游记散文是以作者的行踪贯穿全文,即所谓“移步换景”。
旅游风光片是客观地记录、介绍自然风景、风俗民情的,解说词的任务是阐释画面,作者是隐去的。
(2)游记散文是文学体裁,着眼于表现外在事物和抒发自我感情;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基本特点是说明性,就是着眼使人有所“知”——了解,即要有知识性、科学性,文艺手法是一种辅助手段。
(3)游记散文可以对景物作全面的反映,也可以只表现作者感兴趣或是所见到的那部分;旅游风光片解说词则要求全面反映。
写作特色
1.技法运用
文章首先采用从高空俯视的角度介绍黄山的概貌,“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接着用“可谁能想到”一转,又从地质学的角度来阐释黄山的形成,“竟是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岩浆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竟是日晒雨淋、水流侵蚀”的结果,约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又“由于长期受寒冷气候影响”“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
然后再从游人边攀登边观赏的角度,分别介绍了天都峰的高耸陡峭,如斧劈刀削;黄山松万古长青的生命力;莲花峰、鳌鱼峰、猴子观海等峰石名称的由来。
作者还用导游解说的方式列举了一些黄山石的名称,黄山美丽的烟云以及黄山日出瑰丽、壮观、辉煌得难以用笔墨形容的美丽景致。
最后又因游人游览结束,告诉我们黄山温泉的温馨宜人,进而收束全文。
这种以不同的角度变换来介绍景物的方法是电视解说词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活学活用,引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2.语言运用
本文语言清新亮丽,运用许多四字词语描绘景物,活泼传神地再现了所描绘景致的美妙。
如“干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这些词语使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连绵苍翠的高山,如仙境般奇妙美丽。
又如“云海翻涌”“若隐若现”“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澜翻絮涌”“烟海千里”等一系列词语,准确形象地体现了云雾的特点—轻盈、飘
舞,有如诗如梦般的美感。
“望而生畏”“仰天长叹”等词语从侧面写出了天都峰的高和险。
作者在精心遣词的同时,还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来表现景物的特点。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引用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来突出黄山的美,赞誉黄山,使人不由涌起想一睹黄山风光的欲望。
描述登山的队伍“连绵不断,鱼贯而上,如同一条悬空的彩带”,突出山势蜿蜒崎岖。
“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隐若现,就像航船、岛屿飘浮在汪洋大海上”,将群峰比喻为航船、岛屿,将云雾比喻为大海,形象地再现出山峰与云雾相依,山峰隐于云雾中,云雾缭绕飘浮的动态美。
又如“飞来峰”“从正面看,它却像一只桃子,人们又称它为‘仙桃峰”’,这样简洁恰当的比喻使没见过飞来峰的人也仿佛身临其境。
作者运用灵活优美的词语和恰当的修辞方法,将黄山的景观一一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犹如亲历其间,体会到了黄山风光的无限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