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专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 5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1。

重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阶段的重要战役史实;波茨坦会议的内容及其影响。

2。

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胜利原因、影响和历史教训.
一、攻克柏林
1.1945年欧洲战况
(1)西线:4月25日美英军队在易北河西岸与苏军会师,向南进入奥地利与从意大利北上的盟军会师.
(2)东线:从1945年1月起,苏军解放了波兰、匈牙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部分地区,4月25日完成了对柏林的合围。

(3)柏林战役:1945年4月27日,苏军攻入柏林市区.30日,希特勒自杀.5月1日,苏军完全占领柏林。

2.德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二、波茨坦会议
1.背景
德国败降后,如何处置德国以及欧洲其他有关问题都亟待解决。

2.召开
美、英、苏三大国首脑于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会议。

3.内容
(1)对德国的处置问题
①制定了解除德国全部武装、摧毁一切军事工业和纳粹组织、惩办战犯、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等政治、经济基本原则。

②决定尽快组织国际法庭,对战犯进行审判。

③在波兰的西部边界问题上,最终将奥得河和尼斯河以东的领土、东普鲁士的一部分领土和但泽划归波兰.
(2)《波茨坦公告》
①日本政府只有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并提出了战后日本实行非军事化、民主化等基本原则.
②对日本实施军事占领直至日本建立和平政府。

③《开罗宣言》的条款必须予以实施.
④审判战犯。

⑤摧毁日本的军事工业,等等.
4.影响
(1)三大国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协调了彼此的立场,使得三国战时联盟得以继续维持,这对加紧对日作战、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积极意义。

(2)美、英与苏联之间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矛盾,分歧越来越大,斗争越来越尖锐.
三、日本投降
1.促进日本投降的因素
(1)中途岛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之后,太平洋战场发生了根本性转折,盟军转入反攻,至1945年初,盟军已接近日本本土.
(2)亚洲其他战场的抗日力量展开大规模的反攻,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3)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4)1945年8月8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

(5)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向解放区军民发出了对日寇进行最
后一战的号召,其他战场也向日本侵略军发动最后的攻击。

2.日本投降
(1)投降: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

(2)意义: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完全胜利宣告结束.
3.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及作用
(1)地位:中国的抗日武装是亚洲大陆抗日的主力。

(2)作用
①中国的坚持抗战,牵制和歼灭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减轻了美、英等盟国的压力.
②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课中思考](1)查找相关资料,找出日本提出的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唯一条件”是什么。

它对战后日本在战争反省问题上的态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唯一条件是保存天皇作为一个独立统治者的一切权利,这为战后日本在战争反省问题上的错
误态度埋下了祸根.战后在战争反省问题上,日本政府与右翼势力一直不能正确认识与反省侵略战争的历史,反而篡改与歪曲历史,散布谣言,欺骗青少年一代,竭力模糊侵略战争的性质,掩盖侵略罪行,其反动历史观得不到清算。

近年来,日本右倾政府多次严重伤害以前曾被日本占领的邻国民众的感情。

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谅解.
(2)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哪些重要作用?
【提示】中国战场是亚洲大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

从1937年起,中国军民就不屈不挠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的斗争。

不仅牵制和歼灭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减轻了美、英等盟国的压力,而且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意义与反思
1.意义
(1)对德日:为战后基本清除德、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扫除封建主义残余,使之走上和平、民主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对世界局势: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3)对科技:客观上诱导、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反思
(1)它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一系列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2)各国需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加强合作.
探究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经验教训
史料解读
史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
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
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史料的关键信息是最后一句话.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内容。

【提示】原因: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大成果:发表《开罗宣言》。

内容: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给中
国。

(2)根据史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提示】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创建联合国。

(3)根据史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提示】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及历史影响
(1)基本经验
①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就有战争的危险。

②人民战争是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世界人民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反对侵略和奴役、捍卫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

这就决定了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人民和军队的献身精神,并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③统一战线是夺取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为了打败穷凶极恶的敌人,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打击和孤立敌人。

④只有建立现代化的国防,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现代化战争。

2历史影响
①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舞台上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位发生巨大变化。

这使300年来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最终结束,以美苏两极对峙为特征的新的国际格局逐渐形成。

②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使之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新的强大力量;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战争推动科技发展。

军事上的需要,使各交战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研制新式武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答题术语
1。

1945年5月8日,德国
投降,欧洲战事结束.1945
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
投降书,反法西斯的第二次
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2.波茨坦会议重申雅尔塔
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
并以中、美、英名义发表敦
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
坦公告》。

对战胜日本和维
护战后欧洲和世界和平产
生积极作用。

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
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
的胜利是人类的胜利,是民
主战胜专制的胜利,是正义
战胜邪恶的胜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一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二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图一图二据图一和图二,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

【规范解答】根据时间“1937年”及图一中旗帜和标语,可知图一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根据“1945年11月”“苏军烈士纪念碑”,可知图二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对日作战.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合作对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到的作用。

【答案】说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的标志是()
A.苏军攻克柏林
B.诺曼底登陆成功
C.希特勒自杀身亡
D.德国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解析】德国政府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

【答案】D
2.波茨坦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有( )
①对德国的处置问题②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③对日本战后的处置方针④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④是德黑兰会议的内容,排除④。

【答案】C
3.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因素有()
①苏联参加对日作战②中国战场的总反攻③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④日本天皇的软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可用排除法。

日本天皇的软弱并不是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原因,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A
4.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有()
①战争教育了各国人民,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削弱了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
③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④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美国以外的帝国主义国家,所以②不正确.①③④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答案】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9年8月2日,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1941年12月6日,美国花费巨资,集中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启动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并在1945年7月15日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了21万人的生命。

核轰炸的消息传来,爱因斯坦痛心疾首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材料二对于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国际上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1)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的本意是什么?他又为什么感到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2)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评价“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时间提示“1939年8月2日”,再结合材料信息“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从而分析爱因斯坦提议的本意;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夺去了21万人的生命”,从原子弹造成的巨大伤亡来分析原因。

第(2)问,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既要看到原子弹对加速日本投降和二战结束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原子弹对日本人民造成的伤害,并指出其元凶应是日本法西斯集团。

【答案】(1)本意: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威慑希特勒。

原因:原子弹不但没有制止战争,反而被应用于战争,造成平民的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2)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性因素,但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和二战的结束.日本人民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但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