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律(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教育的两大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内部规律)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外部规律)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各因素与教育总体上是 制约与促进 的关系
1.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制约,即“社会制约性”
2.教育对政治经济人口等起促进作用,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分层功能等。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1.人力资本论 舒尔茨 20世纪60年代提出
①核心概念: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②通过对 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 推断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33%
③缺点: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因素。
2.教育独立理论代表人物:蔡元培
观点: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
3.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爱尔维修,康德,洛克,华生,莱布尼茨
名言:
荀子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卢梭 “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康德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
洛克 “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之故”
4.筛选假设理论代表人物:迈克尔斯宾斯,伯格,阿罗,罗伯特索罗,斯蒂格利茨
观点
①教育标志个人能力,而非增加个人能力
②雇主选聘求职者---看文凭
③教育水平与工资水平呈正比
5.劳动力市场理论代表人物;皮奥雷,多林格,戈登,卡诺伊
观点:将劳动力市场分为 主要劳动力市场 次要劳动力市场
工资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
6.社会化理论代表人物:鲍尔斯,金帝斯观点: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品质,与现存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教育规律(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对教育
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制约着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此外,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教育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
把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变成掌握科学技能的直接的,现实的劳动力。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1.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实现了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再生产。
2.教育能够生产出新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3.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各国重视教育投资,出现“教育先行”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
1.教育投资的增速适当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
2.教育应为未来经济的发展超前培养人才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中的统治阶级,总会通过教育方针或政策的颁布实施,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内容的规定教育及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免聘用,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在阶级社会,任何“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都是不存在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的因素
此外,政治经济制度还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方针,政策,管理体制等。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通过 培养人才 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
济的主要途径)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化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民主问题 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 核心。
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过程,实质上也就
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的演进过程。
教育对政治民主化的表现主要有 :
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启迪人们的心智
教育民主化本身就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一环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此外,政治经济制度还有发展变更社会关系的功能。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同一阶级,教育具有“提升机”的功能,它使同一阶级中不同社会成员的地位发生变化。
不同阶级中,教育具有“筛子”的功能,通过教育不断筛选和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上层社会。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首先表现在对教育具有 动力作用 即:
现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科技进步
其次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体现在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能有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教育能完成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一方面继承和积累,一方面发展和创新)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学校教育 是一种 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高校科研)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是指出现职业的科学家以及专门的研究机构去开展科学研究
扩大科研技术的利用成果
第三次信息技革命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网络教育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
网络技术运用于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
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
传统教育是 “金字塔”式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开放式的教育”
传统学校由他人掌握“筛选制度”,网络教育由自己的“兴趣选择“来评定
传统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 ”
传统教育有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教育
教育与文化
文化存在的四种形态
物质形态,历史文物,古建筑,工艺品
用物质手段存留的观念形态:人类创作的各种符号,文艺作品,科学著作
活动形态:学术活动,艺术活动以及相关的团体,社会设施等
人们的心理,行为形态: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面貌,社会的生活方式,习俗,传统个人对周围世界的影响方式。
补充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与文化是 属性与本质的关系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教育能够传递和深化文化
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 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持久性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组织形式,师生关系等
文化对教育最主要的影响是 影响教育内容 体现在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1.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2.课程结构的更新 此外,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背景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着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文化传承作用 :传递,保存,活化
文化选择作用: 杜威认为 文化应该“简化“净化 “平衡
文化交流与融合作用 :互派留学生,教师的出国访问,学术交流
文化创造作用:教师的科研活动,研究性教学,师生的创作,科研论文的指导与撰写
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就是要实现 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教育创造文化的最根本途径就是 培养创造性人才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习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由华
勒提出
学校文化源于
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主流文化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
年轻一代的文化
学校文化要表达的内容:教育的理想信念
对工作,学习的态度以及对集体的看法
对社会责任以及学校功能的理解
对人性的理解
学校的人际关系 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激励,规范,凝聚
学校文化的特征:交往性,渗透性,传承性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拥有的共同的价值观,信
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的构成:精神文化 :核心,灵魂 (教学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
习惯)
构成:
1.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2.也可分为 教师文化,学生文化
组织制度文化构成: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物质文化构成:学校设施文化,学校环境文化
“三风”:学风,校风,教风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对全校
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文化的成因
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同伴群体使我影响,师生关系,家庭的社会地位,学生的外部文
化
学生文化的特点: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q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