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作后面的悲愤谁能懂?——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作后面的悲愤谁能懂?——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
夫》赏析
戏作后面的悲愤谁能懂?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赏析
作者/810的老好人
原诗: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赏析:
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上阕所写的“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一阕的大意是: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辛弃疾有过一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青春岁月,二十二岁那年,他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参加到轰轰烈烈的耿京起义中,并且担任耿京的掌书记(相当于副官)。
在这个过程中,他参与了许多场战斗,甚至参与到耿京起义军的战略决策当中,在里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真可谓意气风发、年少有为。
这段岁月也成了他此生津津乐道、不断反复于他的诗词中的精神食粮:“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少年握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音”(《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人生,毕竟是少数人拥有的,足以让他得到自豪的资本。
然而他南归以后,这样的风华岁月就不再出现了。
由于得不到南宋朝廷的认可,成不了将帅,在缅怀这段岁月之后,总伴以时光荏苒、
功业不成的苦闷和苍凉,于是诗词中总会有挥之不去的悲伤:“可怜白发生”(《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放不下功名,但真正使他执着的却不仅仅是功名,还有他自幼受爷爷“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出自辛弃疾《美芹十论》)的影响,并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对北地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耳闻目睹而形成的“驱除金虏,恢复中原”的壮志,他渴望收复中原、解救北地沦陷区人民于苦难。
正因为他将自己的功名与社稷、百姓的需求相结合,才使得他执着于心,为之孜孜以求,一方面不断地遭受到挫折,一方面又不断地自我鼓励、寻求机遇。
然而这个过程是相当痛苦的,这种痛苦,他需要通过倾诉来发泄,于是就写入了他的诗词中,于是我们也就读到了他蕴于豪迈之后的苦闷与悲伤,尤其是当他年岁越来越大、心力越来越不足了之后,就实实在在地变成了无奈与消极的心声,当然,也还有不甘和怨愤。
在回顾了豪迈的往事之后,他“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字里行间,都是无奈。
人总喜欢回忆过去,尤其是当过去曾经有过辉煌,它们更会无数次牵动人的心魂,甚至如放电影般在回忆里呈现甚至放大每一个情节。
这样的回忆,不仅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老去而变得愈真切,也总在人失意时作为内心抚慰的需要而变得更可感。
然而在豪情之后,很容易引起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消极体验。
这样的体验,辛弃疾偏偏兼而有之。
所以他说:“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叹的就是现在的他已经老了,却没法重回“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的青春岁月,更没法将后来的人生变得如此精彩;叹的更是那能够又绿江南岸的春风却不能将他的白髭须再次染黑,只给他余下一个老朽无用的躯壳,空自在山野间终老。
辛弃疾南归之后,在南宋做了二十余年的文武官吏,但是一直没能达成他的愿望,接触军队的机会很少,更别说带兵打过长江、与金人决一雌雄。
这期间,他只要有机会,就
会练兵,但这往往又成为他被弹劾的理由,因此被调官罢职。
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宋统治者,根本没有魄力去与金人抗衡,甚至都怕激怒了金人,于是苟且偷安,像辛弃疾这样时时鼓吹恢复中原的主战派,自然难以得到重用,更何况辛弃疾“归正人”的身份,也始终得不到朝廷的认可,所以这二十余年,尽管他尽了自己的努力,但是离本愿却越来越远,最后竟然被闲置,做了差不多二十年的田舍翁。
最后倒是由权相韩侂胄把辛弃疾拎到北伐的队伍中“到此一游”了一番,但人家目的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借完辛弃疾的名头,就又把他扔了,他白振奋了一场,最后只余灰心丧气、悲伤愤懑。
所以辛弃疾想想现在的自己,肯定失望得很,也无奈得很,除了悲叹,就只能自嘲,只是这其中,谁又能知道主人公内心充满了多少心酸与悲愤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想想当年,他南归之后,也并不甘于沉沦下僚,他想施展自己的抱负才华,他想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但是他不在朝廷,连与皇帝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又如何能够让皇帝关注到他?要上达天听,靠那些对他蔑视、忌惮、妒忌的同僚、上司们向皇帝举荐是不现实的,于是他就直接给皇帝上书,将他的政治、军事主张写成奏文呈献给皇帝。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美芹十论》《九议》两个奏章。
这两个奏章可以说是辛弃疾呕心沥血之作,结合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溯古论今,“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出自《宋史·稼轩传》),力主抗金,受到了当时包括皇帝在内的许多人的好评,但好评归好评,定计求和的统治者们很快将之抛诸墙角,他算是在皇帝那里报了几次名,却仍然得不到重用,到最后被闲置不用,只能回家“种树”去了。
他的平戎长策,细数下来,何止万字,这些文字,即使不能说字字千金,那也是价值无量啊!但是无用,只能向邻居换来种树之书。
一个以恢复中原为己愿的豪杰,生生地被逼成了一个田舍翁。
由他自己说来,倒看似轻巧,但于别人的感受而言,却何其沉重!这其中,除了自嘲,还有愤懑,至于这愤懑的矛头指向谁,也就不必直言了。
这首词的前面有一个序文:“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
戏作。
”从序文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想把本词写得沉重,甚至在词的上阕中,我们仍然能读到壮怀激烈、豪气充盈,到了下阕,他也是用调侃和自嘲的笔调“戏作”来将老来生活一笔带过,惟有一个“叹”字,流露出些许感伤,但当我们把本词与辛弃疾的平生联系起来,便能感受这每一句词、每一个字,都渗透了诗人对往事的缅怀和对当下命运的不满,然后浸染于其中的无奈、辛酸、悲伤、愤怒,也就有了形与质。
虽说自古以来,有着无数失意之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它们共同的心绪,然而如辛弃疾般执着而又将之升华到家国苍生的高度的,又能有几人呢?从中我们读出来的,不仅是辛弃疾的个体之悲,更是积南宋一百多年的那些有志之士的群体之悲,甚至是一个朝代又重复于许多朝代的家国之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悲愤,何其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