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简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43·
建设与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年8月上 海绵城市建设简析
赵蓬磊1 范帅磊2
(1.
【摘要】随着城市高速的扩建与对城市的热情改造,在建设中就会发现许多的让人意想不到的难题,这个时候最好找到专业的人员进行研究并分析接下来的对策,海绵城市就是针对现在发生在全世界的海绵不充分的重要难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城市降水的特点进行详细的考察,并保证实施高效的建筑方法。

城市的规划是我们最先应该观察的,我们需要解决在各个区域的水资源不外泄,并保证城市内的泄洪能力,保证城市内绿色植物的健康生长,我们需要的就是快速的解决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本文就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简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简析
1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最显著的特征是吸水能力强,而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也因能储存水资源而得名。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在建设时,以将雨水排出城市为原则。

而海绵城市与此不同,其主张合理利用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将雨水资源进行综合处理,以补充地下水和促进水循环。

湿地、草地和湖泊具有强大的储水功能,它们可以通过“削峰补枯”而维持水资源的平衡,有效地避免洪水的形成。

城市在建设排水系统时,需要将可供利用的雨水资源保留起来,利用大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雨水的功能。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矛盾
2.1“绿色海绵体”不足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现在的大范围的海绵缺失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现在的房子过火的建设造成的,城市内的地产行业炒作的非常膨胀,这就使得建筑开发的公司因为利益的原因加快了土地的开发现象,并且在建设中的绿化面积大量的缺失,城市内涝现象更严重,最后导致了植物海绵大量的减少,这就使得建设的实力大大的减少。

2.2社会认知不够
在我们国家的水资源上相比较来说非常缺水的地方,广大群众在受到狂风暴雨的伤害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到雨水造成的随意排放的恶劣后果,所以我们需要站在把雨水应用到正确的建设上,这样就会加快城市的良好健设,当然人们对于改造的严重性保持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就会对现在建设的工程造成一些影响。

2.3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
城市的海绵建筑是一个相对于较陌生的事物,而且这个事物正处于摸索实验过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关的部门推出有关的法规来保障建设的顺利实施,并且需要专业的人才在工程进行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的政府没有对建设时的施工进行严格的要求这就会造成建设时的混乱问题,这样的问题就会对建设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4突袭式建设存在弊端和风险
城市的突然改建就会给这个城市带来许多不可见得高风险,就像现在的把城市绿化带改造成城市海绵,在相关的做法上就会存在缺少一定的理论与安全支持,同时就像想在的石家庄等偏向于北方的密集城市,这些地方的植物就比较缺少抗涝性,这时候如果进行了大量的降雨就会造成整个城区的严重后果,也可能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城市的海绵化就需要对城市原有的建筑进行修改,这就会在一定的基础上造成损害,所以我们需要先进行高要求的风险测评,我们需要进行的就是减少施工时的人为损失。

雨水的后期处理就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在处理时就会产生许多风险,在这个之外就是有着许多在建设中产生的问题出现,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密切关注,并处理许多突发的事情。

2.5科技研发滞后
城市的建设出现在现在的中国就是一个新奇的事物,这其中
就需要许多的技术支持和大量的经验,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评估,顾我们就需要进行详细的全面的探讨研究,这个时候也需要更多的人才和基金的大量注入,可是人员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完成的,所以现在的海绵城市就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建设成长阶段。

3建设措施
海绵城市的目标即是使城市拥有面对自然所造成的环境灾害等问题的弹性适应力,增强城市的综合承受能力。

表象上缓解城市内涝等问题,实质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

3.1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如今多数学者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上更倾向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的应用,焦点在防洪内涝的雨水利用及管理问题上。

诚然为重点之一,但解决问题的前提应是保护区域水循环过程。

在现有城市中,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从部分走向整体。

要对水生态系统进行区域划分,森林、河流、农田、城市生活区、城市市政区等,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保护与修复,建设园林相关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使城市基础设施跟上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水涵养水源的能力。

3.2以海绵城市为指导进行城市规划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要把水文条件、因地制宜等放在第一位。

此外,俞孔坚教授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需进行跨尺度的生态规划。

要研究水生态系统,不能只关注于水本身这一特殊的环境因子,因为其的流动和循环特点,与土地利用和各类景观要素相关联,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广泛影响。

应从更高的层次进行研究,将视野从水体扩大到汇水区域或流域以及景观尺度。

要认识水域、水体本身的服务对象不仅仅为水生态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

而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从宏观上看,要研究水系统在区域或流域中的空间格局,即进行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从中观上看,城市或者乡村的新区和功能区块,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等;从微观层面,包括公园、小雨等区域和局域给水单元的具体“海绵体”。

上述各层面需落实到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中。

正是由于跨尺度设计,“海绵城市”才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3.3有效的雨水、中水回用
作为水循环中对人类最为重要的一步即为降雨。

过去的排水将大量降雨直接排走增大了径流量,严重破坏了城市与周遭自然水文特征。

在缺水时却又不能有效利用。

仇保兴博士提出了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的办法。

建筑中灰色水与黑色水分开处理。

同时建设绿色屋顶、透水地面和雨水储罐收集雨水。

除此之外,在建筑周围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目的在于恢复自然水生态系统的雨水渗水、净水、储水、用水。

在独栋私人建筑可建设小型人工湿地。

雨水城市蒸发量增大对空气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

3.4结合经验及时修改措施
古代人类在长期与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生态价值的实践经验,在城乡选址、水资源管理、水适应性等方面有杰出贡献,对如今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启示意义。

海绵城市作为我国新出台的城市规划概念,在建设系统上有多方面不足,需要对古代技术的借鉴以及现代试点经验的不断完善。

4结语
海绵城市的提出对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规划起重要指导作用。

在行之有效的前提,应加以推广。

能使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上升空间,使城市质量总体提高。

自然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得到进一步认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能在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中得以验证。

参考文献:
[1]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03:7-10.
[2]吕伟娅,管益龙,张金戈.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园林,2015,06:16-20.
[3]刘飞,王岩.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J].园林科技,2015,0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