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温州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温州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
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改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
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
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
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
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
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
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 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 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 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 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 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 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 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冯志轩:关于数字经济的定义,许多国际机构和组织都做出了概括,以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的定义最具代表性:“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可以说,数字经济代表了围绕数据这种关键生产要素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流通和消费经济活动的总和。
马慎萧: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数字经济所涵盖的产业和细分行业非常广泛。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界定数字经济范围的统一标准,结合有关报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别:基础型数字经济和融合型数字经济。
基础型数字经济也称作数字产业化,包括信息通信产业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以及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所产生的新兴行业,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
融合型数字经济也称作产业数字化,这是目前数字经济的主体部分。
具体是指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
在农业领域,包括农业生产、运营、管理的数字化,农产品配送的网络化等;在工业领域,包括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在服务业领域,包括新零售、智慧物流、电子支付、在线旅游、在线教育和共享经济等。
(摘编自乔仁铭《数字经济的理论、实践与未来发展》)材料二:
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当前,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加快了向数字化转型的脚步。
面向未来,一方面要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创造和拥抱新模式、新业态,将数字经济真正打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另一方面,尤其要注重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这个新引擎能够持续输出强劲动力,发挥好驱动作用。
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坚持均衡普惠的原则。
联合国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尽管跨国性数字经济巨头企业发展迅速,但全球目前仍处于数字经济发展初期,互联网连接不足的国家与高度数字化的国家之间差距趋于扩大。
在我国,非网民规模仍有5.41亿,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62.8%。
这意味着,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仍需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普及率,在拓展“互联网+”应用中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让人们共享数字技术的红利。
换个角度看,数字经济向基层、农村延伸,正是在打开“下沉市场”的广阔空间,展现着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
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贯彻深度融合的理念。
数字经济既要壮大电子商务、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也要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出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数字化产业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站上数字化高地。
例如,经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一家企业的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企业的竞争力大为提升。
只有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互为依托、齐头并进,才能真正驱动产业跃向高层次、经济迈向高质量。
(摘编自《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材料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
线上弥补线下,线上带动线下,成为很多商业自救的选择。
制造企业也尝试利用数字化破解难题。
几千家门店闭店,每个月负担1亿多元的支出,疫情发生后,某企业创始人曾一度“彻夜无眠”。
被“逼”到墙角,这个传统企业开始”拿起手机”做生意。
2月8日,他们在钉钉上组建“战‘疫’指挥部”。
一周内,通过在线办公方式与代理商、加盟商开了434场视频会议,学习“云”上卖货,实践协同制造。
系统性的数字组织能力让该企业“逆风飞行”。
9天之内,日营业额从开始时的零增长逐渐实现超百万元。
互联网较低的边际成本支撑起了数字经济的超大规模效应。
在线办公、远程视频、智能制造、云上零售……借力数字化加快转型、渡过难关是很多行业企业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张辛欣《战“疫”故事里的数字经济》)
4.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其重要载体是现代信息网络。
B. 数字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
C. 数字经济是生产、流通和消费经济活动的总和。
D. 数字经济的主体部分是数字产业化。
5.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慎萧认为,国际上对数字经济所涵盖范围的界定标准不一,但大概可分为基础型数字经济和融合型数
字经济两个类别。
B.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与传统产业相结合能增加产出,提升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C. 数字经济向基层、农村延伸,并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D. 数字经济的超大规模效应使互联网的边际成本得以降低,数字化经济将帮助很多行业企业在疫情面前加快转型、渡过难关。
6.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贯彻深度融合的理念”论据的一项是()
A. 某医院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挥“无接触式医疗”的优势,成为疫情期间民众寻医问诊的重要方式。
B. 某市以古街、博物馆、游船为载体,利用VR虚拟现实、3D动画等手段展现文创产品,提升城市夜经济品味。
C. 某省成立了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计划2020年建成5G基站5万个,争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走全国前列。
D. 某企业在钉钉上组建“战役”指挥部,一周内,通过在线办公方式与代理商、加盟商开了434场视频会议,实践协同制造。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
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
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
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
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
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
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
王维的《终南别业》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
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B.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水平的高下,不仅要看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启发。
C.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D.“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的语言“言约”的特点。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语言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写具体场面或景物的语言进行象征和暗喻,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B.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它们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
C.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那些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富有神韵的作品应该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写景物时单纯注重形似的作品则相对逊色。
D.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里的“画”不仅指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画”的背后还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诗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有些日常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读者和听众也能从中感悟到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
B.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
C.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很常见,成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D.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常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师霸上,以待大王暴:损害
B. 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隙:嫌隙
C. 哙乃排闼直入排闼:推开门
D. 吾适丰沛,问其遗老适:到……去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哙为舍人何以伐为
B.乃持铁盾入到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臣死且不辞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D. 高帝笑而起吾尝跂而望矣
1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勇敢豪爽,粗中有细,和项羽、刘邦的对话又可以看出他擅于言辞,很有政治头脑。
B. 选文与《鸿门宴》“樊哙闯帐”一节相比,言辞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 刘邦因患病不见朝臣,唯独樊哙敢入宫进谏,既表现了樊哙的忠贞,又可见两人独特的君臣关系。
D. 选文最后,司马迁感叹道“及其素,异哉所闻”,表达了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13.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注]
苏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注]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轼因作诗批评新法而身陷囹圄,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初秋时节南风吹起,为后文描写风中的竹子创设了具体的环境,也点出了写作缘起。
B.第二句以一个“乱”字写出竹子受风摆布、颠来簸去的情态,也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五、六句不仅描写了当时风雪交加的自然环境,还借物抒怀表现了诗人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
D.七、八句写风霁之后竹子安然自若,颇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心境。
16.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之后,人们为描述一个和平大同之社会景象,往往引用《侍坐》章中曾皙回答孔子的语句来形容:“_______,_______,咏而归。
”
(2)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和《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__”都表达了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喟叹。
(3)司马迁借用《诗经》中“_______,_______”高度评价孔子,仰慕、赞叹,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中国社区标志”,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中学生刘星写给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电子邮件,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
请找出四个有问题的词或句子,写在横线上。
尊敬的馆长:
您好!
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炫酷的内部场景震慑,“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虚传。
阳光透过玻璃洒满大厅,有人专注选书,有人静静阅读,这真是“书香天津”的最好写照!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我提两点建议,请采纳。
首当其冲,希望开展更加丰富多彩读书活动,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希望在买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谢谢!
此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