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欧美外语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北京欧美外语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人类文学巨擘们的创作史上,在人类哲学大师们的书本堆里,在人类历史学家们的笔触之下,在人类普罗大众们的口碑当中,有个话题永远绕不开,那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什么需要英雄?
英雄是时代的象征。

据说英雄一词,最早出处为《汉书·刑法志》。

志云:高祖刘邦“总揽英雄,以诛秦项。

”三国时期魏国刘邵《人物志》卷中解释说: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两者兼得,方为英雄。

所谓英雄者,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

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

人类历史那么漫长,芸芸众生,不管是史学家,还是寻常百姓,要记下历史上的每一个人,显然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只好选取一些代表人物,尤其是英雄,来反映一个时代,代表一个时代。

战乱时代,英雄往往以武略而胜出;和平年代,英雄往往以文韬而成就。

否定英雄,就是否定一个时代,否定一段历史。

因为没有英雄,人们就会对历史失去记忆,人类文明史就会出现空白。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尚未由动物进化为人类的民族,在强权政治依然盛行的当今世界必定走向灭亡。

司马迁写《史记》,以纪传体,记载的就是这样一些代表人物。

这些人物是时代的产儿,而又跨越时空,成为永恒。

英雄是理想的化身。

曹操曾经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道:“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胸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按照孟子的说法,能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担当大任者,才成其为英雄。

但英雄本是凡夫俗子,人们热爱英雄、追捧英雄,就会对英雄有所修饰、有所加工。

在英雄的传唱过程中,大众又会想当然地将自己所向往、所追求的品格粘贴到英雄们身上,以供学习、模仿和崇拜,激励后人积极向上,这是不以英雄本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英雄既然是理想化的,就是难免有缺点的、不完备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以浮躁的心态追逐名利,拿着放大镜去找英雄的瑕疵,不如找死,因为那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过去这些年,有些人凑合着野史、传闻和想象去揭英雄的短,企图以此成名,结果如此蚍蜉撼树,通通化为泡影。

英雄是大众的代表,英雄作为偶像,不是少数人能树立、塑造的。

历史上,想当英雄者无数,但真正能成为英雄者,寥寥无几,因为英雄来自于大众,来自于人心,是时代造就的。

正如伏契克所说: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的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

历史上称霸一时的王者比比皆是,但真正能为大众所接受、所传颂者,才是英雄。

其他充其量只能为枭雄,正如“一将功成万骨枯”。

(摘自刘戟锋《田家栋梁民族脊梁》,《光明日报》2016年4月13日)材料二:
最高荣誉授“国士”,凝聚中华磅礴伟力。

国士在,不可当。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一场疫情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羁绊,无数抗疫英雄,挺身而出,全民皆兵,举国战“疫”,我们遏制住了疫情。

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橘井泉香医者心,杏林春暖家国情,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是杰出代表,堪称“国士”。

钟南山院士敢医敢言,“让大家别去武汉,自己却奔赴一线”,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张伯礼院士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张定宇院长冲锋在前,身先士卒;陈薇所长她闻令即动,紧急奔赴武汉执行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任务。

他们逆行而上,勇敢冲锋,敢于担当,站成脊梁,他们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健康大使,对他们的表彰,凝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摘自殷建光《最高荣誉授“国士”浩然正气贯中华》,《潇湘晨报》2020年8月4日)材料三:
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一个值得铭记于心的日子。

深沉缅怀,致敬英魂。

致敬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捐躯的烈士,致敬那些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英勇献身的烈士!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英雄、敬仰英雄,中华民族也历来英雄辈出、群英云集。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烈士总数约有2000万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全民族抗战的同仇敌忾,渡江战役的横扫千军,抗美援朝的英勇无畏,抗洪抢险的勇往直前,抗疫斗争的逆行出征……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处处都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处处都有着凯歌以行的英风浩气。

(摘自《用奋斗向英烈致敬》,《人民日报》2020年9月30日)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史学家,还是寻常百姓,要记下同一时代的富有代表的英雄人物,显然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

B.能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担当大任者,才可称为英雄。

C.人们为了激励后人积极向上,所以对英雄进行修饰、加工,将自己所向往、所追求的品格都粘贴到英雄们身上。

D.四位“国士”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字、陈薇都是抗疫英雄的杰出代表,对国家和人民有着卓越的贡献。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将功成万骨枯”式的王者是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和传颂的,充其量只能称为枭雄。

B.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捐躯的烈士具有天地英雄气,值得铭记和致敬。

C.国家将“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就是希望人们用奋斗向英烈致敬。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大灾大难前挺身而出、慷慨前行的千千万万个平民英雄。

3.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主要观点一项是()
A.所有参加抗疫的人员。

B.四川凉山救火烈士汪耀峰。

C.在飞机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情况下,让飞机成功备降的机长刘传健。

D.在维和行动中牺牲了的所有官兵。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

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

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

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

“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

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

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

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

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

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

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

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这一扇门。

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

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也能赴试。

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

然而有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

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

《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

(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
4.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

B.从中唐开始的战乱最终导致传承多代的世家分崩离析,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

C.在宋代,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

D.宋代的平民社会比“贵族—士族”社会更自由和平等,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长期战乱和科举制成熟。

B.文章将唐朱两代科举进行了比较,突出了宋代科举是入仕最主要的制度性渠道。

C.文中引用宋代的谚语,是为了证明在宋代社会,门阀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D.文中“原子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士族和士族文化整体毁灭后的社会混乱局面。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富不过三代”是说富贵家族传家不超过三代,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B.里坊制有利于国家对城市的管制,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平民生活的严格控制。

C.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

D.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宋以后才真正进入了平民社会。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
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

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

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

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

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

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

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

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

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

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

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

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

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
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

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

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

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

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

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 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 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 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8.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 “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 “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意测。


D. “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9.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

取天下也,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

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

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

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

”文王曰:“然则卜之。

”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11.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名词活用为状语,在里面
②自贼者也贼:伤害
③为学者日益益:好处
④取天下也,恒无事恒:经常
⑤文王欲举而授之政举:推荐
⑥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属:嘱咐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 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与《〈老子>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句中的“无为”表达的思想不同。

C. 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还接受文王旨令,当晚就逃走了,终身再无消息。

D. 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14.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和道家主张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
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传说范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