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推拿手法各派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骨推拿手法各派简介
【作者简介】黄梓峰,出生于中医世家。

太姥爷长于中医皮外科,姥爷从事中医外科,名誉百里。

自幼耳濡目染,六岁开始配药,后专修中医学并开设诊所,2000年任五家医疗机构负责人、院长。

在三十余年的行医求学生涯中,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切身考证名医时医,寻访中医名门大派半数以上,力求看清中医的全貌,初步构建完整的中医理论及其操作的体系。

中医正骨在历史上有过折疡、接骨等不同的称谓。

早在周代(约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周礼·卷九》把医生分为食医、疮医、疡医、兽医四类,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杀之济。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疗之,以五味节之。

”记载了最早的医学分科,把黑红伤,统归于疡医。

即使在今天,民间草医也常把黑红伤同归一门的。

黑伤为溃疡类,另外讨论;红伤为创伤、骨折类。

为了方便于中医门派特点的阐述,这里将与手法有关的放在一起,故曰:正骨推拿。

正骨即今天中医分科的“中医伤科学”,包括诊疗骨折、关节脱位、伤筋、损伤、内证。

按摩即今天中医分科的“推拿学”,包括伤筋、骨关节病以及内、外、妇、儿科杂证。

伤科是中医形成较早的一支。

繁体字医写作醫,字的左上方的“医”,为从受箭伤的躯体里的取出箭头纳于匚形器内,下方的“酉”,表明在商代以前已经开始使用酒剂来诊疗伤病了。

正骨推拿手法各派简介
中医正骨推拿在发展过程中,广布民间,以其实用性而著称。

不如中医内科、针灸、儿科、妇科等科目那样“专业性”强,表现出了正骨推拿独特的景观。

直至解放初期,正骨推拿还广泛地存在于民间。

理发匠也会推捏几下,而其中的佼佼者,也是独成一门,享誉天下的。

中医正骨推拿以手法为特点,吸收了中华武术的基本功,在中医中独成一门,分派庞杂,现在已很难分清有多少门派。

从现存门派看,大致分析,多由明清时期四大派别演化而来,其代表门派必带有当年的行业特点。

上驷院派
上驷院既御马圈。

给皇帝养马的人,在养马、骑马过程中,多见脱臼之伤,故善于脱臼、伤筋之类的手法治疗。

又有接近皇族的机会,生活条件也相对优越,可以潜心研究医术,在伤科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最正统。

其医术之精湛,可谓“叹为观止”。

只可惜基本功要求太高,已很难传承。

绰班派
中国古代衙役中手绰杀威棒的人,古称绰班,其机构为绰班处。

绰班以诊疗棒伤为最,多见红伤、骨折。

大清解体后,衙门的饭吃不了,就拿起医术,救命活人。

绰班派的人依靠在衙门中练就的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广泛发展,成为中医推拿正骨中壮观的一支。

据老中医说,现在北京学院派推拿由两支发展而来。

一支是练家南派,解放初期在上海举办中医学校,全国中医学习,编写教材,回各地后开课教学。

另一支为北京中医药学院聘请刘寿山传授,刘寿山剃头匠出身(现在叫美发师),为绰班派正传,绰班派手法从此具有正统的学院派地位。

学院学生学成之后,大多进入医疗单位,有合法
的行医资格,其地位被国家承认。

练家
所谓练家是指练功,包括道教、佛教、杂技三个派别。

正骨推拿在中医技术里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与传统武术有紧密的联系,正门传授都有站桩等武术动作要求。

中华文明的整体观也体现了武术的医药部分,均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各家武术自身的特点。

武术从拳种上分,有太极、形意、八卦、大小红拳、通臂、绰脚翻子等拳种,从实际应用上分有技击、戏剧、杂技等,练家正骨按摩也就分出派系来了。

但是,我们不能按拳种分派,拳种分派与实际情况也不符。

武术派系有相互“串活”(融合)的过程,正骨按摩也有融合武术的过程,推拿正骨与武术时分、时合、相互学习都在所难免,未必武术派推拿正骨就是练武之人。

因此借用武术界的粗分方法,把武术粗分为武当派(或者说道家武术)与少林派。

道家的特点是柔,少林的特点是刚。

柔与刚的特点在正骨按摩手法上的区别也是很突出的。

传统武术的最后一个高峰期是晚清至民国,到今天有代表性的人物、见证人多已辞世,而中医正骨按摩晚至文革期间还有正门传承。

只要考察,就可以明显分出派系。

其派系的分类标志也是柔(软)与刚(硬),或者说内功与硬功之分。

柔与刚用道家武当、佛家少林作为分类也就最为合适。

具体的考证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例如:武术界誉为“中华武术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李仲轩老先生所言“形意拳是内家拳,以道家为归旨,所以有医药、内功,是衣钵弟子”。

“唐维禄将那药方传给了李仲轩,让他受了自已拳术、医药、道法的全部传承,为衣钵弟子”。

“武家的药方是一宝,同时也是师承的见
证”。

“薛颠(李仲轩的正传师傅——笔者注)有《灵空上人点穴秘诀》一书,上面都是药方子,要找专业中医人士请教,方能实践此书上的药方。

”同时,李仲轩老先生又说:“主要是拜达摩。

”(《逝去的武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第69页,第80页,第61页)。

形意拳从“道、术、医”三位一体的特点看,推拿正骨或红伤是否应独成一派呢?以道家为归旨,又拜佛家达摩,应是哪个派别?我未考究,也未见证。

何况我只是考察临床手法为主,历史源流的考证工作只能以后再说了。

基于以上认识,也为尊重给我讲解手法源流的中医前辈,我不敢造次的另立它说,也没有必要另立他说。

道教、佛教正骨按摩多见于硬伤;杂技正骨按摩多见于关节紊乱。

中医正骨按摩在练功中强调硬功、内功的练习,有正骨、按摩、内科按摩之分。

练家多流存于民间,其中一支最有名。

据老师讲,中国骨科研究所冯天有,早年给周总理、陈毅诊病,为两位所称道,大力推广之,冯天有的技术得以在中医骨科界推广,也成为正骨的正统派。

冯天有的渊源来自杂技一门。

武学派和少林派在清未、民国年间流入江湖,按门规有着严格的传承要求,其手法和方药是严格保密的,若传不得其人,泄露机密,轻则逐出师门,重则按江湖规重罚。

最高机密是蒙汉药(一般叫蒙汗药,师门传授用“汉”字,我不敢造次),若用苇管装一管黄色粉沫状的蒙汉药,吹入屋中,睡眠中的人可一天一夜不醒。

若放在水中饮用,可以让人几天昏睡。

武行用它是万不得已方可用之。

若流散出去,当然要会流害社会。

近几年就有类似方药用于行窃偷盗之类,造成刑事案件发生。

医家派
医家派是指其祖上或传承人本有中医内、外科基础,进而学习推拿正骨。

医家派没有练家、上驷院派和绰班派的深厚基本功,但是治疗用药讲究。

除个别的在计划经济时期进入医疗机构,多数已随民间草医散见于民间,这一流派很难被称为流派了。

只是有一些独道的方药,尚有留存。

方药是其最后“家底”,是概不外传的,传承人能否继承用药的窍门已很难说清。

近几年还对这些人时有耳闻,河北听到过三家、北京二家,天津一家。

流传到今天,说它不正宗,又确有流传,用药很有奇特之处。

例如,河北一家是一位工程队伙夫。

工程队里一个小伙子右手食指骨折,上医院检查、诊断,治疗的钱不够,回到工程队被伙夫看见,伙夫说:“不用上医院。

”就把病人叫到一边,上了一些黄中带绿的中药。

一天之后,药物成了一个硬管,像石膏一样把手指固定住了。

整七天后打开药,手指完好如初,又去干小工活去了。

同我讲这个例子的朋友是部队卫生员,同我讲完之后说:“中医确有神奇之处,按西医的诊疗是万万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的”。

我一听乐了,我也有一张方子,药配好后是又黄又绿的颜色,只是没试过,或许同出一门哪。

医家派实质上与其它派别互有融合,虽很难称为正宗,但多有继承,且有“绝活”也就归为一派了。

另外,民间还有一些杂家。

杂家是指那些找不到历史渊源的按摩师,或有技术而无门派,或兼收并储,只存在于民间。

由于多无正规的传承特点,也很难称为派别了。

在中医推拿正骨传承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安门中医院和中医
骨科研究所等单位开办的高级按摩学习班,培养的劳动部发给证书的按摩师,有一部分水平很高的技术传承下来。

只可惜他们无法归入正宗一流,多在洗浴中心和按摩院中生存,没有正统地位。

之所以特意说到他们,是因为使用传统手法上讲,他们人数最多,也就不能不提。

总的说来,社会上流传下来的派别,练家派最多,绰班派次之,医学派传承散见,上驷院派还有奇葩存世。

以上的分类是以各大派的渊源来分的,以区别各自的特点,实际各派的相互融合是必然的,再过一些年也许无法分派了。

不过,正统门派由于学习难度大,传承人终其一生的努力,能继承下来都不是容易的事,如能传承就应保留其派系特点。

清朝未年以来,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做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御医、绰班、镖师、杂技云集,正骨按摩得到蓬勃发展。

为多数正骨按摩门派在北京的留传创造了条件。

历史的机缘使我能亲身接触几大派别中有代表性的几支,只是,有我的机缘的人也是不多了。

现实是正骨推拿有代表性的门派难以传承。

曾经教过九个中医大本毕业生、两个中医研究生,他们对推拿正骨很有兴趣,知道我有些真东西,很想学。

只可惜,真学起来不得其门,掌握不了要领。

现代教育已成了知识教育,真正的学问没学多少,也很难掌握学问。

此后就再也不谈论中医正骨推拿了。

今天写出来,也是为这些东西失传了,给后人留个念想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