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藤忠雄的建筑语言
作者:任占邦 班级: 建学084 学号:200803304
摘 要:本文对安藤的建筑理念,和其对自然的理解和材料的运用进行初步的探究。

以人为本是安藤主要的几个建筑理念之一,他努力地去营造他心目中的情感本为空间。

对于自然,安藤则是把自然进行抽象,进而生成一种秩序的自然。

而对于材料,安藤追求的是素面的材料,也就是显露真是材质的材料。

关键词:安藤忠雄,情感本为空间,广场,光,混凝土墙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o,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material apply for preliminary inquiry.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was the main architectural concept of the one of the few, he try to build his idea of the emotional this for space. For nature, Ando is the abstract nature, and then make an order of nature. And for materials, Ando of pursuit is the grain material, also is the material is exposed material.
Key words: Tadao Ando, Emotional this for space, square, sunshine, Concrete wall
引言
安藤忠雄,一位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在群星璀璨的
国际建筑舞台上如流星般崛起的建筑新星。

他有着传奇的
成长历程和和独特的建筑创造。

今天无论是他的名字在国
际建筑界出版物中出现的频率,还是论其设计思想和作品
对于建筑界,特别是年轻一代建筑学人的影响力,安藤已
经当之无愧地进入了当今日本建筑大师和世界著名建筑师
的行列。

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是安藤设计遵循的最基本的理念
之一。

这在安藤设计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极其鲜明
而充分的体现。

虽然,很多人认为,安藤作品具有
一种唯理主义、抽象纯粹的形态特征,但是本质上,
建筑与人的对话仍然是安藤绝大多数作品所追求
表现的核心。

安藤认为,在当代理性主义和理论有序的追求
过程中,人们抛弃了人类生来就有的东西,如人的
个性和对美的独特理解,而试图产生那种单一的、
无个性、且能以一定范围来简单分析的人类属性。

“现在已经到了重新检验因其单 调的一元性而被抛弃的现代主义的时候了······
现代主义将有感情和欲望的人看作群体,无视他们各自的个性。

”建筑中的通用性表现就是功能主义和经济合理主义。

现代主义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当代建筑设计过于注重现实的经济、法规和技术层面, 图1—1
并因此进行过于保守的创作。

工业革命使混凝土、钢材和玻璃等标准建筑材料
的生产和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了为一种通
用的建筑标准。

为了让这种通用的建筑语汇与日本土
生土长的美学传统和形态结合起来,安藤进行了许多
次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安藤努力去保存日本居住
建筑的亲切感和建筑与自然的结合,这也就是安藤称
之为的“个性化的现代建筑”。

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安藤提出一个“情感本位
间”的概念。

安藤认为这个概念必须对日常生活具有
意义,“这种概念可能是功能性的,也可能与诸如采
光(图1—1)和通风之类的技术因素有关,无论如何
他不应是程式化的,而应该根据方案的不同做出不同
的变化。

情感本位空间与精神的较深层面相关,它是
独特的。

它为与之相对应的普通空间注入新鲜的气
息,使它们变得活跃和有生气,并与观者的心灵对话。

尽管如此,只有当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意义时,它才
能够作为一种现实的结构去包容空间和生活。

也只有在那时,情感本位空间才在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

安藤认为不管空间本身多么富有戏剧性,其不应该脱离使用者的生活。

京都风格的城市住在中的弄巷和传统日本农舍中泥地的入口是典型的情感空间和象征性空间的结合物。

那些光线昏暗的弄巷在空间上是美妙的,在使用上,它们在住宅的前面把居住空间和店铺连接起来。

农舍中的泥地空间同时具有象征性和功能性,它是农家的厨房,也喻示着白天在田野劳作的结束。

基于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安藤在许多场合下,运用
了像广场这样的公共空间,例如大阪飞鸟历史博物馆屋顶台地
状的“水平立面”(图1—2)、奈良大剧院方案中的“孪生广
场”、京都Time ’s Ⅱ(1—3)中的滨河广场、大阪天保山Suntory
博物馆中的滨海广场等等。

安藤认为广场具有超越建筑本身的
意义,它为人们之间及与自然之间的对话提供场所。

在安藤的
项目中,他试图创造一种能鼓励对话的公共空间,这也许是它
自己、自然和时间之间的个体的对话,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
话,他不强迫人们去如何使用这些空间,但安藤想让人们认识
到对话的可能性。

他认为空间不能够命令人,但却可以引导人。

2 对自然的抽象
安藤认为自然应该是与人日常生活很接近的一种自发的存在,它应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伴侣, 他希望将自然重新引入都市之中与日常经历相联系。

安藤真诚的希望为与自然失去联系的都市人提供一处建筑空间,使其感受到自然的存在。

但他不简单的在建筑中经营一处人工自然, 而是对自然采取抽象的表达, 他认为合适的抽象手法对待自然, 便可以显示其固有的力量。

他说他的认为并非与自然按其本来面目交谈, 而是试图用建筑改变自然的含义,这便是利用建筑使自然抽象化的过程。

安藤认为,自然是建筑形式化的三种元素之一(其它两种是素面的材料和单纯的几何性),安藤提到的自然不是原生的自然,而是经过处理过的人工的自然——被赋予了秩序的自然,其与混沌丁丁自然形成的对比。

光是安藤运用最为娴熟的自然元素。

在安藤的世界中,光永远不会是单独存在的,“建筑空间之中一束独立的光线停留在物体表面,在背景中拖下阴影”。

对于光明和黑暗的相互作用所确立的各种关系图1—2 图1—
3
的诠释是基于安藤自己的空间体验。

安藤从小长大的故居又长又窄,光线从东西两面的缝隙进入,中间的房子只能靠天井采光,从屋顶和墙之间的狭长开口处射入柔和的光线,把后院变成了一个舒适的空间。

其生长环境对作品有特殊的影响力。

这种缝隙采光的方式在安藤的建筑中经常出现。

生活的住所培养了他对光线的敏感性, 在游览欧洲时, 他发现西方的建筑空间在光的应用上与日本传统有完全不同的表情, 在赖特的约翰逊·万住宅中, 从黑暗的楼梯天井突然被引入一个玻璃拱廊中,在他面前出现了一片光的海洋, 这些经历使他对光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采光的方式及设计的不同部分之间相互叠合的关系是安
藤在设计中主要思考的问题,光随着时间而发生着变化,建筑
中的不同部分由此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安藤的建筑中,光
线除了能联系和分化空间外, 还可以使他的混凝土变的轻盈,
此外,还是表达时间流逝和渲染空间的气氛的元素。

“随着时
间的变幻和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度发生着变化,物体的形象也
随之改变”。

在住吉的长屋(图2—2)中,小小的光庭是一家人与自然接触
的唯一场所。

随季节变化和一天中时刻的变化,光线的性质
和角度也不同。

在黎明的曙光和傍晚的夕阳交替中, 人们感
受到时间的流逝, 光线为三维空间引入第四维——时间。

安藤应用光线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创造充满诗意的空
间氛围。

傍晚的真言宗本福寺永御堂, 夕阳染红了佛堂内部,
在一片神秘的光晕中你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东方文化气息, 而
在大阪府立近代古坟博物馆中,对光线的应用则十分吝啬, 从
建筑昏暗的内部出来, 好像真的走过了一个从冥界到人间的
历程。

光的教堂(图2—3)是他应用光线的一个典型。

建筑位于大阪市
郊人口不太密集的地区,为与街道和现有建筑相结合,光的教会采
取简洁的长方形平面。

整个建筑重点在圣坛后的十字架上,那里只
有光的存在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意义, 光从十字架中射进来,在墙
上,地上拉出长长的阴影,祈祷的教徒身在暗处,面对光的十字架,
仿佛看到了天堂的光辉,这里光的照明意义被削弱了,突出其象征
意义。

实际上,从万神庙穹顶泄入的天光,到中世纪哥特教堂透过彩
色玻璃进入的光线,在到日本传统建筑中透过帐子的柔和光线, 光
都不仅仅具有照明的作用, 同时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安藤又一
次把握了光的实质。

墙以及空间所有实在物——光的残骸——被这
种神性之光掠过而从阴暗冰冷的物质中被唤醒,空间展示出在光的
协调下居住与历史的关系, 居住与自然的关系, 物质与精神的关
系, 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生活因种种和谐的关系而蒙上了一层柔
和的理性光晕,一切都在秩序中逐一展开。

现代建筑通过梁拄体系获得了充足的光线,这是墙体承重体系无法比拟的, 但现代建筑理论过分关注光线的 “量 ”而忽视了光线的“质”。

这使得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泛光的世界,人们对黑暗感觉的缺失也就是对光的变相麻木,人们感觉不到光的存在了。

安藤认为“质”比“量”更重要。

他希望考察光的“质”。

这可以丰富建筑的表情,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天窗或侧高窗射入的光线因其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情, 光线通过不同的材料转变成反射光, 漫射光, 扩散光, 直射光等, 通过图2—2 图2

1
对光不同特性及其表情的操作提供一种秩序。

从而形成了
安藤所追求的有秩序的自然。

光从安藤精心设置的各种洞
口或孔隙之中滤过,携着历史的永恒,带者时间的流逝,
一齐涌入空间中。

在光的笼罩之下, 一切朴素而理智的
细部随同生活细节得以清晰的展开,在光晕中“形式和材
料精确的符合”,从而超出它们为形式的本义,成为遁形
的,空间实现了透明感。

3 材料的应用
在安藤的建筑观念中,材料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认为一个设计概念只有在提供了某中能表现出材料真正特
性的方式,并由此产生相应的空间结构,它才是正确的。

无论是天然材料还是人工材料, 安藤都极力保留其纯净完整的形态, 很少进行加工。

瓷砖,混凝土板,玻璃等一般不进行加工,使用原来的尺寸。

每种材料都作为一种独立的构成要素,即使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空间结构,安藤喜欢由单一材料构成的大面积的墙面或地板。

他常用的材料是预制混凝土板,有时也用玻璃砖,混凝土砖或原木材料。

他极力探究各种材料的结构可能性及出现出的肌理感,以得知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扩展而有保留自身的完善性。

他在材料运用上坚持极少主义原则。

他认为材料使用要尽可能简练又严格,记载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如何使用普通而常见的材料创造出底蕴丰富的建筑空间。

安藤赋予了混凝土墙以新的含义。

在安藤的建筑中,混凝土
出现出一种富有力度感的肌理和蕴藏着潜在能量的质感,与
作者追求的宁静、庄重而稍显冷漠的空间气氛十分吻合,天
棚,墙面,地面都采用同一种材料,淡化材料的质感,从而
强调空间的感染力,使空间成为建筑的主角。

为了消除混凝
土沉重,粗糙和冰冷的感觉,他独巨匠心的使其转变成为一
种轻盈,细腻,温暖的材料。

混凝土以其特有的沉静表情给
人以一种依托感,但有往往令人觉得凝重有余。

安藤说:“ 我
所用的混凝土不是僵硬厚重的,而是轻盈的,能体现表面的
质感。

当它们与我的美学意识一致时,墙变成抽象的,无效
的,达到了空间的终极限度,墙面的显示性消失了。

只有其
围合的空间给人以真实的存在感。

在这种情况下,光线穿透
建筑内部,成为空间设计的线索。

”在安藤的建筑中,天窗(图
3—1)通常位于墙与屋顶的结合处,采取一种不引人注目的
缝隙形式,光线从缝隙中通过,照亮了墙面,显示了墙的独
立性。

还有一些窗位置很底,从低处进入的光线照亮了地板,使墙面失去了支撑的意义,转换一种围合空间的符号,从而稀释了墙壁的存在感。

安藤手中的混凝土细腻温和,墙面非常光滑,这主要得益于材料制造和浇铸时极度的精确性和一丝不苟的细腻处理。

安藤不仅依赖自身的知识和掌握的科学规律,也借鉴了木匠构造框架的传统工艺。

浇铸混凝土的模板是由熟练的木工制作的,承袭了古老的木工手艺,所以真正的细节是由板材表面绝对的。

模板为900MM*1800*12MM 的普通胶合板,外覆聚氨脂涂层,根据环境条件不同,可使用两三次。

施工中也没有采取特殊的安装技术。

也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人。

但是建筑师要对承包商进行指导,对每个工人的工作有简要的说明。

注浆成型后的养护也很重要。

移动模板要很小心以防表面受损,为了防水,防尘的需要,表面每隔两三年要涂新的保护层。

图2—3 图3
— 1
此外,安藤对混凝土墙面的细部处理也令人称道。

通常混凝土给人以冰冷的感觉,安藤采用混凝土辐射板(图3—2)作为地面材料,踩上去温暖宜人,十分舒服。

对于墙面来说,由于其表面非常光洁细腻,在柔和的漫射光作用下,仿佛罩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使人产生触摸它的冲动。

对安藤而言,一方面大面积的混凝土墙面充分衬托出光与影的魅力,另一方面温暖的光线软化了僵硬的混凝土墙面,增加了墙的无重量感。

结语
通过对安藤忠雄建筑理念和对材料、自然的运用进行分析,对其的建筑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体会到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


以人为中心,抽象自然,简化材料,努力营造的人
能感受到并能从中有所感悟的空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安藤忠雄·材质、几何形与自然·张彤,1999。

[3] 安藤忠雄·光、影和形式·张彤,1999。

[4] 安藤忠雄·自然与建筑·张彤,1999。

[5] 安藤忠雄·刘小波图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