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的地下埋存及在提高油气采收率中的资源化利用
CCS技术的现状、挑战与中国主动应对策略

论文导读::CCS(CO2捕集与埋存)是当前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热门话题。
由于CCS技术的经济特点,现阶段规模化实施该技术,将会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速度带来巨大的影响。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从国情出发,把CO2的捕集、埋存与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相结合,形成双赢的减排CO2策略,是现阶段中国推进CCS技术的最佳途径和选择。
国内外近1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石油工业在CCS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
基于中国产业布局和资源构成特点,中国发展CCS技术和推进其产业化应采取三步走的策略:第一,优势产业部门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利用含CO2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分离出的高纯度CO2或工业乙醇制造业副产的CO2,进行CO2驱油与埋存的先导性试验与示范。
第二,跨产业部门的技术集成与工业化试验与示范;针对精细化工、煤化工等部门产生的较高纯度CO2,进行CO2埋存与驱油的工业示范。
第三,跨部门工业化实施;对普通燃煤电厂捕捉的CO2,进行工业化的CO2埋存与驱油。
在对中国适合实施CCS技术资源初步评估的基础上,建议和规划了中国分步实施CCS技术的八大战略区域:松辽盆地、海拉尔―二连盆地、环渤海地区、鄂尔多斯盆地、新疆三大盆地、中东部地区、近海地区、晋陕地区。
论文关键词:CCS(CO2捕集与埋存),技术现状,应对策略,战略区域引言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热点。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的焦点是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192个国家的代表达成共识,碳捕集与埋存技术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将温室气体减排纳入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到202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
CCS技术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1、2、3],也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支撑温室气体减排策略的主要技术。
如何低成本的捕集CO2并有效利用CO2是CCS技术的核心。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以下简称“CCUS”)技术是未来全球实现大规模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我国实现长期绝对减排和能源系统深度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择。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在煤基行业和油气开采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规模化产业示范”、“推进工业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示范”,为我国下一步发展CCUS指明了方向。
本文在深入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评估了“十一五”以来我国CCUS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推动CCUS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中长期推动我国CCUS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发展CCUS的重要意义CCUS是实现我国长期低碳发展的重要选择。
国际上将碳捕集与封存(以下简称“CCS”)1作为实现长期绝对减排的重要措施。
在国际能源署(IEA)的2℃情景下,到2050年,CCS将贡献1/6的减排量;2015-2050年间,CCS累计减排占全球总累计减排量的14%,其中中国CCS的减排贡献约占1/3。
根据西北太平洋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测算,中国当前有超过1600个大型CO2排放源,包括火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技术上可实现的碳捕集量超过1 CCS与CCUS称呼略有不同但实质基本相同。
国际上常用CCS,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运输和地质封存;中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提出CCUS,在原有三个环节基础上增加了CO2利用环节,可将CO2资源化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在现有技术发展阶段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38亿吨CO2,而通过强化采油、驱煤层气和盐水层封存等方式可封存的容量分别为10、10和1000亿吨CO2。
此外,中国源汇匹配条件好,90%以上的大型碳源距潜在封存地在200公里以内。
CCUS是实现我国煤基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虽然近些年国家已经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控煤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预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煤炭消费总量仍将维持相当规模。
温度、压力对含CO2天然气高压物性参数的影响

量越低 , 其偏差因子 由下降趋势变成上升趋势时的
压 力越 小 。实 验结 果 表 明 , 着 天 然 气 中 C 含 随 O 量 的增加 , 其偏 差 因子 由下 降趋势 变成 上 升趋势 时
的压 力增 大 。
实验 中天然气 C : O 含量 选 取 5 、0 、0 、 % 2% 3% 5 % 、0 、0 、8 ; 验 压 力 为 5 1 2 、0 0 7% 9% 9% 实 、0、0 3 、
主体实 验 装 置 为 美 国产 R S A无 汞 P T仪 UK V ( 型号 23 ) 附属 设 备 包 括 气 量 计 、 空 泵 、 压 70 , 真 高 黏度计 、 面 张力 仪 等 。其 中 R S A无汞 P T仪 界 UK V
包 括 P T筒及 在 线黏 度计 。 V
12 实验 用 品 .
C, O 气体 与 常规 天 然 气 的 高压 物 性 参 数存 在 非 常 大 的差异 。岩石 物 性 及 流体 物 性 的特 殊 性 导 致 气 藏 开发难 度 大 。 中国对这类 气 藏 的开发 经 验不 足 , 急需 解 决安 全高 效 开发 的重 大技术 问题 。
将 含一 定 量 C ,的天 然 气 注入 到 P T釜 中 , O V 恒 定 到 高温 、 高压 状 态 , 后 改 变压 力 、 度 , 然 温 记录
(.中国石 油大学 , 1 北京 12 4 ;.中石化胜利油 田分公 司, 0292 山东 东营 277 ) 50 7
摘要 : 目前计算天然 气藏 高压物性参数 的理论 图版 、 经验公 式等常规 方 法部具有 一定局 限性 ,
无 法 准 确 分 析 含 c) 然 气 高压 物 性 参 数 的 变化 规 律 为 解 决 这 一 问 题 , 对 该 粪 气 藏 的 特 ( ,天 针 殊 性 , 用 室 内 I 实验 进 行 系统 、 面地 测 定 与 分 析 研 究 表 明 , 于含 C ,的 天 然 气 , 采 )T 、 全 对 O 其
天然气藏超临界CO2埋存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

天然气藏超临界CO2埋存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的减排和埋存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超临界CO2埋存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碳减排策略,在地质碳储存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旨在探讨天然气藏超临界CO2埋存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机理,分析该技术在地质碳储存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的碳减排和油气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介绍了超临界CO2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阐述了超临界CO2在天然气藏中的埋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超临界CO2埋存对天然气藏物性的影响,包括天然气储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饱和度等。
进一步地,本文探讨了超临界CO2埋存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机理,包括超临界CO2的溶解作用、扩散作用以及其与天然气的置换作用等。
本文总结了超临界CO2埋存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的优势与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超临界CO2埋存技术在地质碳储存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我国碳减排和油气资源开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天然气藏超临界2埋存机理超临界CO2(ScCO2)埋存是一种新兴的碳捕获和储存(CCS)技术,该技术利用CO2在超临界状态下的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将其注入到地下天然气藏中,从而实现CO2的长期安全埋存和同时提高天然气的采收率。
超临界CO2埋存技术结合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与扩散:超临界CO2在注入到天然气藏后,会与天然气藏中的烃类物质发生溶解和扩散作用。
由于超临界CO2的高密度和低粘度特性,它可以在天然气藏中迅速扩散,并与天然气中的烃类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CO2的埋存。
置换作用:超临界CO2在扩散过程中,可以通过置换作用将天然气藏中的烃类物质推出,从而提高天然气的采收率。
提高采收率综述

《提高采收率文献综述》姓名张恒昌学号20123264油气田开发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经济、合理地提高地下油气的采出程度, 即提高石油采收率。
纵观原油生产的全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高采收率的过程。
在原油生产的第一阶段(一次采油 ), 原油是利用天然能量来开采的, 其最终采收率一般只能达到15% 左右。
当天然能量衰竭时, 通过注水向油层提供补充能量, 即开始了开采的第二阶段 (二次采油 )。
它的采收率远比能量衰竭法高, 最终采收率通常为 30%~ 40% 。
当该油田的水油比接近作业的经济极限时, 即产出油的价值与水处理及其注入费用相差太小, 而使纯收益减少时, 则进入了三次采油的阶段, 这个阶段被称为“提高原油采收率” (或“强化开采”“Enhanced OilRecov ery”, 即 EO R)。
由于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方法采出的原油总量一般小于原始地质储量的 40%, 地下还有至少60%的储量等待开采, 因而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制, 目前备受国内外重视[1,2]。
从长远来看,只要这个世界需要石油,人们必将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采收率上。
实际上,与勘探新油田不同,提高采收率问题自油田发现到开采结束,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开发全过程。
可以说,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采永恒的主题。
1. 国内外提高采收率发展情况(1)国外发展情况①美国美国的提高采收率研究于二十世纪初起步,但初期发展较慢。
直至1973年,由于阿拉伯石油禁运,美国将提高原油采收率作为其能源政策的一部分,并对提高采收率项目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使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和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1986年,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达到高峰,全年共实施512个项目。
1986年后,随着油价急剧下跌,提高采收率项目持续减少;而EOR产量在1992年调查时居最高,达760907桶/天,以后略有下降,近几年又稍有回升。
根据美国《油气杂志》每两年一次的提高原油采收率调查结果,美国2006年热采产油量占EOR产量的46.46%,注气(轻烃、二氧化碳和氮气)约占53.53%。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12-23T09:25:20.527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7期作者:翟星[导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
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河北省黄骅市 061103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
近几年,基于能源紧缺和温室效应的背景,CO2驱油技术在稠油油藏开采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分析了CO2在稠油油藏驱油过程中的驱油机理,并概述了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能够进一步的推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我国的运用。
关键词:二氧化碳驱油稠油应用一引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气驱采油技术工作效率较低,采出油量较低。
随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稠油油藏的采油效率。
该技术目前在世界上的很多石油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指的是讲二氧化碳注入到油层中,利用二氧化碳高溶解性的特点,增加原油的体积降低原油的黏度和油水间的界面张力,从而达到提升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而且采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还可以进一步的解决我国CO2的封存问题,从而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我国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CO2驱油技术相关机理2.1驱油机理CO2驱油机理主要有两种驱动方式:二氧化碳非混相驱及二氧化碳混相驱,区别在于地层压力是否达到了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压力(MMP)理论上的定义是指在油层温度下,所注入气体达到多级接触混相的最小限度压力。
在实验的方法上,Stalkup 定义是通过室内驱替实验,获得最终采收率曲线上的拐点所对应的压力就是最小混相压力;Enick 等人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定义是当注入的7200(m3/m3)时,适当的增大压力使得采收率达到 80%时所对应的压力就是最小混相压力。
关于CCUS你了解多少

关于CCUS你了解多少?CCUS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托底性技术,也是能源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择,关于CCUS,你了解多少?本文将从源头为您讲起。
近年来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加剧,其重要原因就是全球二氧化碳(CO2)过度排放。
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我国做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重承诺。
什么是CCUS?CCUS是英文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的缩写,指的是二氧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
CO2捕集是指将CO2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主要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富氧燃烧和化学链捕集。
我国CO2捕集主要来源于煤化工行业、火电行业、天然气厂以及甲醇、水泥、化肥等工厂。
天然气处理、甲醇生产以及炼化制氢等由于杂质较少多采用工业分离技术,电厂等燃烧炉中烟气杂质较多,一般采用燃烧后捕集技术。
CO2输送是指将捕集的CO2运送到可利用或封存场地的过程。
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分为罐车运输、船舶运输和管道运输,其中罐车运输包括汽车运输和铁路运输两种方式。
CO2运输目前常用的是车载公路运输、管道运输。
CO2利用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CO2实现资源化利用的过程。
根据工程技术手段的不同,可分为地质利用、化工利用和生物利用等。
目前规模化捕集主要用于地质利用,是将CO2注入地下,进而实现强化能源生产、促进资源开采的过程,如提高石油、天然气采收率,开采地热、深部咸(卤)水、铀矿等多种类型资源;化工利用主要包括CO2与CH4重整、CO2加氢技术等,生产合成油品、甲烷、甲酸、甲醇、乙醇等产品;生物利用包括农作物增产、生物燃料生产与环境治理等。
CO2封存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CO2注入深部地质储层,实现CO2与大气长期隔绝的过程。
按照封存位置不同,可分为陆地封存和海洋封存;按照地质封存体的不同,可分为咸水层封存、枯竭油气藏封存等。
CO_2提高世界油气资源采收率现状研究

O
摄 呵
哑
市 蟋 般 肇 酬
阁 且 ]
匠 螂 般 曩
岳
图1 非 O E P C国 家 成 熟 油 田产 量 所 占 比例
2 世界 C 2 E R概况 O一 O
世界 C 高 采 收 率 潜 力 为 1 0 O提 0X 0 一 6 1
30 0×1 桶 , 界 C : 油产 量 占世 界 E R产 0 0 世 O 驱 O
E R成 熟技 术 。IA 0 8年 预 测 世 界 C 2 O 的增 油 潜 力 为 l 0 O E 20 O 一E R 0×1 ~ 0 6 0 300×1 桶 , 0 相
当于 目前世界可采原油量的 7 ~1% 。C 驱 油 实现提 高采 收率 与埋存 的有机 结合 , % 4 O 改善 开发效果 , 必将 为全球 油气资源的高水平、 高效益开发和 可持续发展做 出积极贡献 。
4 8
6
有效途 径 ,地 下 埋 存 主要 的选 择 是 枯 竭 油 气 藏 、
深部 的盐 水 储 层 、不 能 开 采 的煤 层 及 深 海 埋 存
寺 ] 『 2
。
2
1 世界老油 田开发问题与 E R技术选择 O
当前 各大 产油 国 中 , 加大 新油藏 的勘 探开 发是 石 油工作 的重 要方 向 ; 另外 , 提高 已发 现 油 田的采 收率 , 是各 国石 油工业 的焦 点所 在 。当前 世界 大部 分油 田都 已经 过 了产 量 高 峰 期 , 非 O E 在 P C国 家 中, 熟油 田的产 量 占的 比重越来 越 高 ( 1 。在 成 图 )
9
特种 油气藏
第l卷 7
量 的 1% ,O 5 C 驱油项 目主要分 布在美 国 J 。
CCS-EOR

二、CO2埋存
——减缓气候变化重要措施之一 11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 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情况时说: “气候变化问题不 仅仅涉及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一个发展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阶 段,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改善民生方面的任务,还 要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温室气体增长速度的挑战。“从中国国情 来说,我们的能源和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不足的,但是我们的经济 增长速度比较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经济的需求也在增 加,因此,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与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间就产生 了矛盾,产生了能源、资源的瓶颈。”
三、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
——实现石油增产和CO2减排的双赢 (三)我国注CO2提高采收率面临的技术挑战 3. 有机物沉积问题 我国原油中蜡、沥青质和胶质含量高 驱油过程中,二氧化碳可抽提原油中较高分子量的烃→ 蜡质、沥青质等从原油中沉积出来。 CO2在油井井底流经炮眼进入井筒时,体积迅速膨胀、 吸热,油井井底的温度降低,导致原油中石蜡的大量沉积。 ● 注CO2开采的固相沉积比注水开采严重 ● 我国注CO2开采的固相沉积比国外许多油藏严重
据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2006年12月26日 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与2000年比较,我国气温: 2020年增加1.3~2.1℃ 2030年增加1.5~2.8℃ 2050年增加2.3~3.3℃
一、全球聚焦的两大热点问题
—— 气候变暖
2. 气候变暖威及人类生存 NASA image with annotations by the NRDC(2003) ● 冰山消融
三、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
——实现石油增产和CO2减排的双赢 (二)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4. 油气藏是理想的CO2储存空间 ②油气藏封存CO2的安全性 ● 先进能源国际有限公司(ARI)对美国三个具有商业价值的天 然CO2气藏的研究表明,CO2可在地层中封存长达几百万年。 ● 2000年7月国际能源署对加拿大Weyburn油田的CO2储存可行 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O2提高采收率作业结束后,5000年内只 有0.02%的CO2从该油藏向上逸出。
CO_2地下地质埋存原理和条件

文章编号:1674-5086(2009)01-0091-07C O2地下地质埋存原理和条件3许志刚1,陈代钊1,曾荣树1,郭凯2,王旭1(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 要:目前,在石油和天然气储层、深层咸水层和枯竭的煤层等地质储层中实施C O2地质埋存的减排处理,是减缓温室效应最有效的现实选择。
一旦将C O2注入埋存构造中,保留在地下的部分将取决于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捕集机理。
而最有效的埋存方式是把C O2埋存在具有一定厚度和较低渗的盖层之下的储层中、或被煤层的微小孔隙所吸附、或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矿物质进行联合埋存。
在进行CO2地下地质埋存前,需要综合考虑埋存空间的大小和有效性、埋存体及周边地层和构造的稳定性、盖层或隔水层的封闭性、合理的水文和流体运移系统、渗漏风险以及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因素。
对于不同的存储介质,如煤、石油、天然气或咸水,由于其本身物理化学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进行C O2埋存时,要根据C O2与存储介质的差异性分类考虑,重点研究。
关键词:CO2;油气藏;煤层;咸水层;埋存原理;埋存条件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DO I:10.3863/j.issn.1674-5086.2009.01.023 目前,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日益影响人和自然的生活和生态环境。
研究表明:向空中大量排放CO2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等问题,已经威胁到人、动物以及整个自然的生态和生命安全,而人类活动为其主要因素,贡献率达80%~90%。
因此,CO2减排已经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并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为了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京都协议(《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提出了CO2减排的指标。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开展和进行CO2减排研究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国家政策。
另一方面,如何处置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CO2?在目前化石燃料还无法被新能源替代的条件下,如何处置排放的CO2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毕业论文(二氧化碳埋存中的石油工程技术)之欧阳理创编

中国石油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专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二氧化碳埋存中的石油工程技术班级:12级(春季)石油工程姓名:张军指导教师:王华摘要提高采收率( EOR 或IOR) 研究是油气田开发永恒的主题之一。
近几年由于油价高涨,化学驱应用效益下降,而注气驱应用范围则连续增加,技术不断提高。
中国油田的储层属陆相沉积,非均质严重,原油粘度又比较高,上升很快,水驱采收率比较低,约33%。
近期发现的石油储量又多属低渗透及高粘度等难采储量,发展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成为我国陆上石油工业继续发展的一项迫切战略任务。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
然而,在中短期内,没有其它合适的大规模能源能够替代烃类能源,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将CO2隔离在地下,如注入气藏中,应用CO2提高采收率是埋存CO2的重要途径。
CO2驱油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与渗流力学原理。
研究CO2在油藏中的相态理论、CO2驱油过程中的界面化学、CO2和混合气体驱油过程中的化学—物理化学—力学耦合问题及综合效应、CO2和复杂混合体系在油藏中的渗流规律;混相驱与拟混相驱的基本条件与控制方法;油藏条件下CO2—水的混合物形成的碳酸与油层岩石的反应及其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机理与规律;注入气体中的氧、硫等与原油的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对油藏物性及驱油效果的影响机理与规律。
提高原油采收率所需要的二氧化碳通常不可能就地解决,需要用长距离管线输送。
与输送天然气的管线相比,输运二氧化碳的管线更容易破裂。
因此,高效安全的CO2长距离储运技术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从技术原理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可以预测,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实现温室气体资源化利用与地下储存的最佳途径之一。
关键词:CO2 混相、石油工程、提高采收率、发展前景目录1绪论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注CO2气体开发的适应性2 注CO2提高采收率的基本理论2.1 注CO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2.2 流体相态的研究2.2.1 油气藏流体相态常规分析2.2.2 油气藏流体取样2.3CO2的混相驱替研究2.3.1 注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2.3.2 一次接触混相过程2.3.3 多级接触混相驱替过程2.4CO2的非混相驱替研究2.4.1 CO2非混相驱的机理3CO2地下储存的可行性…………………………………………- -4 CO2埋存在石油工程中的发展前景………………………………… - -5结论参考文献1绪论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二氧化碳:化害为宝的“绿色应用”前景可期

五 ” ,低渗 透油藏 二 氧化碳 驱 油提 高采 收率 ” 大 末 “ 重 先 导 试 验 区— — 纯 梁 高 8 一 9 l块 采 出 程 度 可 达
3%, 0 比弹性开采提高 2. 增产原油 3. 万 t 0 %, 5 45 。 8
2 助 力生物 柴油 发展
用 微 藻“ 吃掉 ” 二氧 化 碳 废 气生 产 生 物 柴 油 , 这
是提高低渗透油 田采收率的主要方法之一 , 以提 可
高采收率 1%一 0 0 2%。胜利油区 目前有低渗透油藏
7 7 t占总资源量的 1. 自“ . 亿 , 6 5 %, 九五” 4 以来 , 每年
新增的 l t 亿 探明储量中,低渗透新增探明储量都
在 20 万 t 00 左右。但是由于二氧化碳气源不稳定 ,
该项技术的发明人是第三世界科学 院院士许靖 华。 他提 出了有别于其他的污水处理思路 : 有没有可 能 以废治废? 如果让二氧化碳与污水结盟 , 会产生什
么样 的结果 ?
的产品。该技术将为最终采用生物和工程技术生产
由于二氧化碳融入水中可促其酸化 ,降低水的
可再生能源 , 同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
氧化碳地下存储项 目。 该公 司在北海 30 30英尺以下 的沙岩层中开展二氧化碳的存储工作。 他们 自 19 96
年 开始进 行 二氧 化碳 埋藏 试验 。 公 司表示 , 该 目前 为 止 还没有 迹 象表 明会 发生 泄漏 ,二氧化 碳将 在地 下
碳也被藻类和鱼类“ 固化” 现在 , 了。 通过使用这项污 水处理技术 , 北京稻香湖景酒店每天处理污水 4 0 0~ 50, 0t 北京翠湖湿地公园每天处理污水 60 8 0, 0 ~ 0t 东 莞示范工程每天处理污水 10 00 。 t 据了解 ,这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城市污水和废气
中国油气田注CO_2提高采收率实践

收稿日期:20120914;改回日期:20121128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CO 2驱油与埋存关键技术”(2011ZX05016-006)作者简介:罗二辉(1985-),男,200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CO 2驱油提高采收率与碳封存研究。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13.02.001中国油气田注CO 2提高采收率实践罗二辉1,胡永乐1,李保柱1,朱卫平2(1.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油吐哈油田分公司,新疆哈密839009)摘要: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中国油气田50多年的注CO 2提高采收率实践。
首先依据中国各大油区公开发表的文献实验数据,从室内机理实验统计CO 2驱油关键技术参数,对比分析原始地层压力与最小混相压力。
其次,根据不同储层类型,总结了国内在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油田、复杂断块、稠油油藏、碳酸盐岩油藏及煤层气等储集层开展的注CO 2矿场项目。
现场试验结果显示,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07% 6.00%,换油率为0.98 2.49t /t 。
最后结合矿场已有经验及存在问题,提出CO 2驱油技术攻关方向。
关键词:注CO 2;最小混相压力;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换油率中图分类号:TE35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35(2013)02-0001-07引言美国注CO 2采油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近年来随着CO 2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地质埋存被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一种有效手段受到环保人士和油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中国政府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 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1]。
加拿大Weyburn 油田注CO2提高采收率和埋存工程

Weyburn 油田 - 提高采收率法采油---全球气候变化及能源:案例研究Weyburn油田位于萨斯喀彻温 (Saskatchewan) 省里贾纳 (Regina) 市东南130公里(80 英里)处,由加拿大最大的石油公司 EnCana 经营。
Weyburn 油田发现于1954年,估计原油储量为14亿桶。
石油生产始于1955年,并在 1963 年升至每天31,500桶。
从1964年开始向注入井中注水,以提高增加产量。
到 1966 年,产量达到每天 47,200 桶的峰值。
接下来的 20 年中,产量稳步下降,到 1986 年,产量已跌至每天只有 9,400 桶。
之后又钻取了一些垂直井和水平井。
这将产量增至每天 22,000 桶左右。
到1998,已经生产了约3亿3千万桶石油。
这相当于油田储量的23%左右。
之后,产量再度快速下滑。
据当时预测,除非找到可提高采收率的新解决方案,否则总产量将不会超过3亿5千万桶——这个数字仅为原油储量的25%。
大平原合成燃料厂(Great Plains Synfuels Plant)为鼓励替代性燃料资源的开发,美国政府支持在北达科他州 Beulah 附近建设大平原合成燃料厂。
该厂于 1984 投入商业运营,其目标是从煤中提炼(CH4)。
每天,超过16,000吨粉碎的褐煤被送进“气化器”,与蒸汽和氧气混合,之后在 1200°C (2200°F) 的温度下部分燃烧。
这将煤分解,产生混合气体。
然后将气体冷却,凝出焦油、水和其他杂质。
之后将气体通过温度为 -70°C (-94°F) 的甲醇。
这会将合成天然气 (SNG)——主要成分是 CH4——与其他化合物——主要成分是 (CO2) 分离开来。
每天产量为 3,050 吨合成天然气,天然气通过输气管道提供给客户,同时还产生 13,000 吨废气,其中 96% 是 CO2。
很多合成燃料厂直接将废气排放到大气中,加剧了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趋势。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仍采用注水开发,这就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对此,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
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二氧化碳驱油,是一种把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中以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技术。
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密度是1.977克/升。
当温度压力高于临界点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发生变化:形态近于液体,黏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
这时的二氧化碳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其溶解性、穿透性均超过水、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如果将二氧化碳流体及待分离的物质接触,它就能够有选择性地把该物质中所含的极性、沸点和分子量不同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
萃取出来的混合物在压力下降或温度升高时,其中的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的二氧化碳气体,而被萃取的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二氧化碳及萃取物就迅速分离为两相,这样,可以从许多种物质中提取其有效成分。
二氧化碳驱油一般可提高原油采收率7%~15%,延长油井生产寿命15~20年。
在二氧化碳及地层原油初次接触时并不能形成混相,但在合适的压力、温度和原油组分的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形成混相前缘。
超临界流体将从原油中萃取出较重的碳氢化合物,并不断使驱替前缘的气体浓缩。
于是,二氧化碳和原油就变成混相的液体,形成单一液相,从而可以有效地将地层原油驱替到生产井。
应用混相驱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一个关键性参数是气体及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MMP是确定气驱最佳工作压力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因为混相驱油比非混相驱油能采出更多的原油,所以希望在等于或略高于MMP下进行气驱。
如果压力远高于MMP,就容易造成地层破裂,无法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其结果是不仅不能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还会降低经济效益。
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进展报告

1- 12- 42.1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引导CCUS 技术发展 (6)2.2 CCUS 技术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9)2.3初步建成一批CCUS 试点示范 (12)2.4 CCUS 成为国际技术合作重点领域之一 (15)3- 163.1-已投运全流程项目试点与示范 (17)3.1.1神华集团10万吨/年CCS 示范工程 (17)3.1.2中石化胜利油田电厂4万吨/年CO 2捕集与EOR 示范 (19)3.2 CO 2捕集技术研发与试点示范 (21)3.2.1中国华能集团3000吨/年捕集试验和12万吨/年捕集示范 (21)3.2.2重庆双槐电厂1万吨/年碳捕集工业示范 (23)3.2.3华中科技大学富氧燃烧技术研发与35MWt 小型示范 (24)3.2.4 中国华能绿色煤电天津400MW IGCC 电站示范 (26)3.2.5国电集团2万吨/年CO 2捕集和利用示范 (28)目 录3.2.6连云港清洁能源科技示范项目 (29)3.2.7 CO2化学吸收剂研究与开发 (30)3.3 CO2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与试点 (31)3.3.1中石油吉林油田CO2 EOR研究与示范 (32)3.3.2中联煤利用CO2强化煤层气开采项目 (34)3.3.3新奥集团微藻固碳生物能源示范项目 (35)3.3.4中科金龙CO2制备化工新材料项目 (36)3.4 CO2封存技术研发与试点 (37)3.4.1 中国CO2封存潜力评价 (37)3.4.2 CO2封存有关研究 (39)404.1 碳收集领导人论坛(CSLF) (41)4.2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项目情况 (42)4.3 中美清洁能源中心(CERC) (43)4.4中欧/英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合作项目(NZEC) (44)4.5中澳CO2地质封存合作项目(CAGS) (45)4.6 中意CCS技术合作项目(SICCS) (46)1.中国发展CCUS 技术的基本原则气候变化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之一。
二氧化碳地下封存与强化采油利用基础研究共3篇

二氧化碳地下封存与强化采油利用基础研究共3篇二氧化碳地下封存与强化采油利用基础研究1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问题。
而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累积会导致地球气温的升高,从而造成一系列环境和经济问题。
为了遏制这一趋势,全球各国正在积极探索各种方法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其中之一就是二氧化碳的地下封存技术。
地下封存技术是指将CO2从大气中捕获,然后将其注入到地下储层中。
储层可以是油气井、盐岩层或者煤储层等各种岩石层。
这种封存技术主要是利用地下的地质条件,将二氧化碳永久封存起来,减少其在大气中的浓度。
此外,封存二氧化碳还有助于增加石油开采量。
要实现二氧化碳地下封存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进行相关基础研究。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强化采油技术和利用也是必要的。
因此,本文就二氧化碳地下封存与强化采油利用基础研究进行探讨。
一、二氧化碳地下封存1.二氧化碳地下封存技术原理二氧化碳地下封存技术的原理是将二氧化碳永久封存在地下岩石层中。
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地质条件,通过注入二氧化碳来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
同时,这种技术还有助于增加石油开采量。
二氧化碳注入岩石层后,岩石层内的岩石会阻止二氧化碳溢出到大气中。
2.二氧化碳地下封存技术在地质条件上的应用二氧化碳永久地存储的条件是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具体而言,需要一个不透水且具有高渗透率的层位,上下界需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同时需要一个注入二氧化碳的通道。
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才能保证二氧化碳的长期封存。
3.二氧化碳地下封存技术的应用前景二氧化碳地下封存技术是目前阻止气候变化的一种可靠的技术。
这种技术将二氧化碳永久封存在地下岩石中,不仅能减少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还能增加石油的开采量。
因此,在未来,这种技术的应用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二、强化采油利用技术1.强化采油利用技术原理强化采油利用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注入的二氧化碳压入油井中,从而将原先被压缩在里面的原油从岩石中抽取出来。
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实现深度减排

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实现深度减排张超宇;李胜涛;杨丰田;张森琦;李旭【摘要】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是实现二氧化碳深度减排的安全,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适合地质储存的地质体有深部咸水层、油气藏和不可采煤层.目前,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在世界上方兴未艾,我国地质储存相关项目也已启动,为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展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将为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维持和调整提供保障.【期刊名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年(卷),期】2010(023)004【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地质储存;二氧化碳;深度减排;咸水层【作者】张超宇;李胜涛;杨丰田;张森琦;李旭【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X37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由于其对人类以及整个地球环境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
如何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成为遏制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倡导低碳生活的核心问题。
我国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国之一。
环球能源网根据碳监测行动(CARMA)网站提供的数据,对全球各国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比较排行,按总排放量计算,我国高居世界第2位(表1)。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通过了《京都协议书》,京都协议提出了发达国家减少排放的指标。
但是,由于大部分国家都以化石燃料作为主要能源,二氧化碳的减排直接影响到一个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围绕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谈判中涉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1—3]。
CCUS 是最现实可行的化石能源低碳发展技术——写在《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评估报告》发布之际

35 2022.05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化石能源低碳发展技术——写在《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评估报告》发布之际|袁士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CCUS IS THE MOST FEASIBLE LOW-CARBON DEVELOPMENT TECHNOLOGY FOR FOSSIL FUELS《报告》明确了我国CCUS 技术阶段性目标和总体发展愿景,提出了促进CCUS 技术发展的相关科技政策建议,为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有利于推动CCUS 技术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政策较之前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呈现出新技术不断涌现、种类持续增多、能耗成本逐步降低、技术含量更高、应用更为广泛的发展趋势和特点,CCUS 技术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随着我们对CCUS 认识的不断深入,CCUS技术已经纳入到我国多项国家政策规划,成为我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选择。
基于上述考虑,有必要针对这些新情况、新进展对CCUS 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与分析,为CCUS 技术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案支持。
在新形势下,《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特别报告《中国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评估报告》 ( 以下简称《报告》) ,于2022年4月15日在第六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联盟常务理事会议上正式发布。
《报告》从内涵与分类、碳捕集技术、压缩运输与注入技术、碳化学和生物利用技术、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全产业链系统集成、成本效益评估等方面对CCUS 技术的进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评估与定位,提供了CCUS 产业相关的基础数据、典型CCUS 项目实施情况等资料,并对CCUS 技术的发展趋势、产业化前景和减排潜力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技术发展和科技政策建议,为国家、地方和行业相关科技和产业发展与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从事CCUS 技术研究与应用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室气体的地下埋存及在提高油气采收率中的资源化利用关键词:温室气体提高油气采收率地质储存一、国内外有关背景、科学意义和发展前景1. 我国正面临着温室气体减排的严峻形势由于全球对石化燃料的依赖,工业和人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量日益增加,由此而导致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截至2004年底,全世界已有141个国家批准了以减少温室气体为宗旨的《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议定书》规定,到2012年参与减排的工业化国家必须在1990年水平上平均削减温室气体5.2%。
虽然《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迅速增加的趋势,我国正面临着履约的巨大压力。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很快,到2001 年总装机容量达3.386 亿kW,年发电量达14838 亿kWh,年增长率分别为6.0%和8.4%,其中燃煤发电占总发电量的81%。
根据我国保持平均经济增长率略高于7%,到2020 年GDP 翻四番的目标推算,电力需求年增长率将在5.5%到6.0%之间,而在2010 年前估计高达6.5%到7.0%。
另外,由于能源资源的限制,高含碳量的煤炭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是我国主要能源。
200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约占66%;2004年我国煤炭产量达19亿吨。
在1980 年至2000 年期间,我国以能源翻一番支撑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标准,到2020年,要使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将消耗40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22~23亿吨。
与低含碳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相比,在原煤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CO2)及其它温室气体量更大。
2004年12月我国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主要覆盖各种CO2和甲烷排放源的排放,其中包括化石燃料燃烧、煤矿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开采中的逸散性排放、工业过程排放以及农业和土地使用变化的排放。
化石燃料燃烧的CO2排放在20.50 亿 ~ 24.45 亿吨,估计约占CO2总排放量的80%;工业过程排放的CO2排为0.81 亿 ~ 1.04 亿吨;化石燃料生产的逸散性排放CH4为5.7 ~ 18.5Mt;而农业和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变化排放的CH4为12.6 ~ 20.9 Mt;与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生物碳汇CO2为1.54 亿 ~ 3.15 亿吨。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仅在美国之后,预测20年后我国CO2排放量很可能成为世界第一。
由以上数据可见,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面临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严峻形势。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能源消耗快速增长所伴随的温室气体产出量的快速增长是必然的。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如果按照《议定书》的定量方式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如果不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我国的国际形象会受到损害。
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开展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和储存技术研究,寻找既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又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对策。
2. CO2地下储存的可行性地下储存CO2的温度为35℃,压力为11MPa。
从普通电厂排放、未经处理的烟道气仅含大约3% ~ 16%的CO2,可压缩性比纯的CO2小得多。
从燃煤电厂出来经过压缩的烟道气中CO2含量为15%,在这样的条件下储存1吨CO2大约需要68 m3储存空间。
如果能将烟道气里的CO2分离,并且经过压缩,在35℃和11MPa的条件下为一种超临界的流体,每吨大约只需要1.34 m3的储存空间。
所以,和压缩的烟气相比,处理纯的CO2所需的储存空间大约只有烟气的1/50。
因此,将CO2从烟气里分离出来,可以充分有效埋藏于地下孔隙空间中。
目前,比较成熟的处理技术是储存在距地面800 m或更深的地方,地热梯度为25 ~ 35℃/km,压力梯度为10.5 MPa/km,分离的CO2将处于超临界状态,它的浓度变化范围为440 ~ 740kg/ m3。
因此,在可渗透的多孔岩层中,不需要特别的压力条件就可以储藏CO2。
通常,在地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分离的CO2没有像水那样稠密。
为了防止CO2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返回地表或者向其他层位迁移,需要密封整个储存空间,时间跨度至少为数千年甚至上万年。
利用常规地质圈闭构造和非常规地质圈闭构造来储存都是有效的方法。
常规圈闭构造包括气田、油田和不含烃的储气层(含水层)三种。
对于前面两种,由于熟悉已开采油气田的构造和地质条件,所以利用它们来储存CO2比较合适。
利用含水层有两个优点:一是含水层的圈闭比油田和气田更加普遍;二是在含水层中可能有一些适合于储存CO2的巨大的储气构造。
此外,还可将CO2埋藏于地下深部煤层,同时增加煤层气产量。
地下储存CO2的过程是CO2的溶解、转化的过程。
处于超临界状态下的CO2相对不活泼,不会与煤层气的岩石反应,因此不会被固定成碳酸盐矿物。
但是如果在富钙地层水的环境下,由于增加了CO2的含量,就可能形成方解石和其他碳酸盐岩的沉淀。
这样的化学反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地下固定CO2,实现永久储存的途径。
CO2的地下储存技术已受到发达国家政府、科技和产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从1996年开始,在挪威北海的Sleipner油田每年把100万吨CO2注入到900m深处的盐水饱和沙层中。
加拿大从2000年10月开始,每天通过管道把大约5000吨CO2从美国North Dakota州的火力发电厂输送到位于Williston Bsain 盆地的Weyburn油田,并灌注到早石炭世碳酸盐岩储层中,用以提高石油采收率,同时又使部分CO2被永久地储存于地下。
这些实例表明,CO2的地下储存是减少CO2排放极具潜力、并能在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上实现双赢的有效办法。
3. 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实现温室气体资源化利用与地下储存的有效途径之一注CO2在我国石油开采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据“中国陆上已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第二次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结果,仅在参与本次评价的101.36亿吨常规稀油油田的储量中,适合CO2驱的原油储量约为12.3亿吨,预计利用CO2驱可增加可采储量约1.6亿吨。
另外,对于我国现已探明的63.2亿吨的低渗透油藏原油储量,尤其是其中50%左右尚未动用的储量,CO2驱比水驱具有更明显的技术优势。
但是,CO2驱技术在我国至今尚未成为研究和应用的主导技术,其原因除了我国油藏和原油条件特殊性所导致的技术难点外,关键是缺少CO2气源。
因此,对地球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工业废气将成为我国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资源。
提高原油采收率对温室气体中CO2的需求量巨大。
仅以一个小型的CO2驱油先导性实验为例,每天消耗CO2的总量约为1.4×106m3~ 2.8×106m3。
而且在驱油过程中,如果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可使大部分注入的CO2滞留在封闭的油藏中,随原油采出的少量CO2经分离后可再回注至油藏中。
可以预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我国在提高原油采收率应用中封存于油藏内的温室气体总量将逐渐增大。
油气藏是一个封闭非常好的天然储气库。
据先进能源国际有限公司(ARI)对美国的三个具有商业价值的天然CO2气藏的研究表明,CO2可以在地层中封存长达几百万年。
加拿大Regina大学应用四维地震检测技术检测Sasktchewan省WeyburnCO2驱中的油层顶部岩石的完整性,证明CO2可以长期储存于油藏中。
据估计,全球范围内枯竭油气田封存CO2的能力大约为9230×108吨,相当于目前全世界电厂125年内燃烧释放的CO2排放总量。
因此,利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是永久封存CO2的最佳方法,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着巨大的环境效益。
4. 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
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和矿场试验已经证明,以CO2作为驱油剂注入油藏,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
例如,美国的Wasson San Anros油田利用CO2混相和非混相驱,使原油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提高了12.2%。
在美国,由于拥有巨大的天然CO2资源,CO2驱已成为其主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据统计,目前美国注入油藏的CO2量约为2000 ~ 3000万吨/年,其中约有300万吨来源于煤气化厂和化肥厂的废气。
2004年,美国共实施了71个CO2驱油项目,其日产油量达到32731.8m3/d。
加拿大从1990年起至今共实施了43个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项目,Weyburn 油田的项目是其中最成功的例子。
该油田于2000年9月开始注来自美国北达科他州Beulah煤气化工厂的CO2。
预计这一项目可封存大约2000×104吨CO2,增产原油1.3×108bbl。
丹麦、阿根廷、特立尼达、土耳其、巴西等国也相继开展了CO2地下储存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与应用。
沙特阿拉伯的“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AramCO”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商及出口商,最近正在评估沙特储油层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可行性。
我国对CO2驱油技术也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
例如,大庆油田利用炼油厂加氢车间的副产品—高纯度CO2(96%)进行CO2非混相驱矿场试验。
虽然该矿场试验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的气窜影响了波及效率,但总体上还是取得了降低含水率、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
最近,中原油田石油化工总厂建成了利用炼油废气生产液态二氧化碳的装置,其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
这些CO2将全部用于中原油田进行CO2驱油,预计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5 ~ 20%,年增产原油5万多吨。
5. CO2在油气开采领域中的其他应用除了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之外,CO2在油气田开采的其他领域内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向煤层中注CO2,可以利用煤对CO2的吸附强度远大于对CH4吸附强度的特性(煤对CO2、CH4、N2的吸附强度比例大致为4:2:1),置换煤层中被吸附的CH4来实现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目的。
先导性试验结果已证实表明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技术原理的可行性,但由于许多理论和技术难点尚未攻克,其效果还不很理想。
另外,稠油油藏的CO2吞吐、CO2泡沫压裂、天然气藏注CO2开采技术等等,都是CO2非常有前景的应用领域。
综上所述,国外利用天然CO2气源提高原油采收率已取得了成功,证实了作为温室气体减排和资源化利用之间的结合点——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在各类油藏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