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以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为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采收率的概念和重要性、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应用、当前技术应用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来了解一下采收率的概念和重要性。

采收率是指从资源中采集到的有效产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

对于各种资源的开采过程而言,采收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效益。

提高采收率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对于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目前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应用情况。

在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常用的技术包括水平井、多级压裂、CO2驱油等,这些技术可以提高采收率,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

在矿山开采中,常用的技术包括岩爆破、露天采矿、浮选等,这些技术可以提高矿石的采收率,减少矿石的损失。

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术包括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

然而,当前的技术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不同资源的开采过程和环境条件各不相同,需要针对性地开发和应用技术。

其次,一些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另外,一些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验证。

在未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应用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新型的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将不断涌现。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和优化采收过程,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采矿的要求,将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再次,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将促进技术的跨界融合和共同发展,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将更加全面和综合。

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应用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各行业已经应用了一些技术来提高采收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应用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断 68 2 第 1 7卷 第 5期



田 21 0 0年 9月
F U |- L K 0I GA I L A I ' 0C L& 1B SFE D
文 章 编 号 :0 5 8 0 ( 0 0 0 — 2 — 4 10 — 9 7 2 1 )5 6 8 0
提 高 采收 率技 术 的应 用 状 况 及 发 展 趋 势
I d n sa 0 s i l o d n n y r c r o s il/ n o e i.C 2mi b e f o ig a d h d o a b n micb ei c l mmicb e f o i g a e t e ma n g sf o i g t c n lge i h a e s i l o d n r h i a o d n e h oo i swh c r l l
王 友 启 , 周 梅 聂 俊
(. 国矿 业 大 学 , 京 10 8 2中 国 石化 石 油勘 探 开发 研 究 院 , 京 10 8 ;. 1中 北 0 0 3;. 北 0 0 3 3中原 油 田分 公 司采 油 一 厂 , 南 濮 阳 4 7 7 ) 河 5 1 1
摘 要 通 过 对 世 界 提 高 采 收 率 ( O 技 术 应 用 状 况 的 统 计 分 析 , E R) 了解 了 不 同 国 家提 高 采 收 率技 术 应 用 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 热 采 、 气驱 、化 学驱 是 目前 规 模 化 应 用 的 三 大提 高采 收 率技 术 ,大规 模 应 用 的 热 采技 术主 要 为 蒸汽 吞 吐 、蒸 汽 驱 和
P y n 5 1 1 Chn ) u a g 4 7 7 , i a
AbtatT iat l aa zsh p l a o au f O e hn e irevr tcn l yb re i e O cn l i src: hs rc nl e e pi t ns ts R( a cdo oc )eh o g ys vyn t Rt h o g s ie y t a c i t oE n le y o u gh E e oe

石油开采-提高采收率

石油开采-提高采收率

微生物驱油法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
通过向油层中注入特定的微生物,利 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产物和生理特性, 改善油的流动性和润湿性,从而提高 采收率。
微生物调剖技术
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产物对油层 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调节和控制, 改善油层的渗透性和流动性,从而提 高采收率。
04 石油开采的挑战与对策
CHAPTER
石油开采-提高采收率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石油开采技术 •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 石油开采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CHAPTER
石油开采背景
01
石油作为全球能源的主要来源, 对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 意义。
02
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油田的采 收率逐渐降低,需要采取措施提 高采收率。
微生物种类
选择适合油田环境的微生物,如产气菌、产表面活性 剂菌等。
实施效果
在某油田应用后,采收率提高了15%。
某油田的热力驱油案例
热力驱油原理
通过加热油层,降低油、水、岩石之间的粘度比 和界面张力,提高石油的流动性。
加热方式
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等。
实施效果
在某油田应用后,采收率提高了30%。
06 结论与展望
应对低油价挑战
01
02
03
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 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维护和 人力成本,以降低整体运 营成本。
调整投资策略
根据油价波动及时调整投 资计划,优先投资回报率 高的项目,暂停或减少低 回报项目的投资。
多元化收入来源
开拓新的收入渠道,如开 展石油副产品加工、销售 等业务,以弥补油价下跌 带来的收入减少。

油气田开发概论第6章、提高采收率技术

油气田开发概论第6章、提高采收率技术

4、化学复合驱
化学复合驱是由聚合物、活性剂、碱以各种形式组合驱动。 包括:二元驱和三元驱。
驱 油 机 理 聚合物的流度控制作用:聚合物可以使水相粘度增加,渗透率降低, 以提高波及系数为主;
降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或碱与原油中的酸性成份反应就地生成的 表面活性剂,可降低相间界面张力和残余油饱;
另外:复合驱还有碱驱所具有的乳化携带、捕集、聚并、润湿反转等 机理。
2、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我国各油田的潜力非常大。 原油可采储量的补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已探明地质储量中采收率的提
高。
注水开采只是整个油田开发全过程度一个阶段,而提高采收率则是油田 开发永恒的主题。
四、提高采收率的途径
第一,通过降低流度比以提高波及系数,同时尽可能适应油层的非均质
性,以减少非均质性对驱油过程的不利影响;
Recovery”,即EOR或Improvement Oil Recovery,即IOR)。
概 述
一次采油
依靠
天然能量
人工注水 注气
化学驱 混相驱 热力采油 微生物采油
二次采油
立足
物理、机械和力学等宏观 作用
三次采油 (强化采油)
应用
化学、物理、热力、生物 或联合微观驱油作用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提高石油采收率(EOR) ——向地层中注入驱油剂,改善油藏及其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 宏观与微观驱油效率的采油方法统称为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
二、气驱
凡是以气体作为主要驱油介质的采油方法统称为气驱(Gas Flooding)。
按照相态特性分类:混相驱和非混相驱 按照驱替介质分类:二氧化碳驱 氮气驱 轻烃驱 烟道气驱
1、混相驱油法
混相驱:指向油藏中注入一种能与原油在地层条件下完全或部分混相的流体

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

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6月第43卷第3期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Vol. 43 No. 3 Jun. 2021DOI : 10.11885/j.issn.1674 —5086.2020.04.07.01文章编号:1674—5086(2021)03—0101 — 10 中图分类号:TE357文献标志码:A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李一波1 *,何天双】,胡志明2,李亚龙2,蒲万芬1*收稿日期:2020-04-07 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通信作者:李一波,E-mail : ***************.cn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创新基金(2019D-5007-0212);四川省科技计划(2021YFH0081)1.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摘要:通过调研近二十年国内外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结合页岩油藏储层特征,总结了 开发过程中的难点,并针对各类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技术的作用机理,讨论了对页岩油藏的适应性。

研究表明,注气是页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的最佳方法,二氧化碳和天然气是常用的注入介质,但其作用机理还有待深入探讨;通过改善储层润湿性来提高渗吸效果是表面活性剂和低矿化度水的主要机理;泡沫驱拥有良好注入性的同时能够有效调整裂缝性油藏的非均质性,但是其在裂缝中的稳定性有待加强;热力采油可以改变储层的热应力,诱导裂缝扩张,增大注入介质的波及范围。

溶剂和纳米材料在机理上有改善页岩储层润湿性的作用,但是其在页岩油藏开发中的可行性还 有待验证。

关键词: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非常规油气;机理研究;综述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Technologiesfor Shale OilLI Yibo 1*, HE Tianshuang 1, HU Zhiming 2, LI Yalong 2, PU Wanfen 11. Petroleum Engineering School,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2. Langfang Branch, PetroChina Research Insit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Langfang, Hebei 065007, China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door research and field application of EOR technologies in shale oil reservoi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summari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various EOR mechanisms to shale oil reservoirs. The results show: The gas injection is the best way to supply energy for shale reservoir. Carbon dioxide and natural gas are the normal injection media and the displacement mechanism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e wettability alteration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imbibition effect is the main mechanism for surfactant and low salinity water flooding. Foam has the good performance in adjusting the heterogeneity but its stability needs to be enhanced. Thermal methods can change the thermal stress of the shale formation and thus induce the propagation of fracture to increase the sweep efficiency. In theory, solvent and nano-based material can also improve the wettability of shale reservoir, but its adaptation needs further discussion.Keywords: shale reservoir; enhanced oil recovery; unconventional resource; mechanism investigation; review网络出版地址:http :///kcms/detail/51.1718.TE.20210510.1809.002.html李一波,何天双,胡志明,等.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3): 101-110.LI Yibo, HE Tianshuang, HU Zhiming,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Technologies for Shale Oil[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2021, 43(3):101-110.102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引言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难度日益加大,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作为接替能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知识创造未来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追求,提高采收率技术已越来越
受到大力推广和关注。

这项技术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值得人们深入
探究。

首先,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在种植作物方面,
人们采用了多种手段,比如优化施肥方案、利用农药和生物农药控制
害虫和病害、推广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农业生产。

在养殖方面,人们
利用科学饲养模式,控制饲料质量和数量,提高养殖效能,保障生产
质量。

其次,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十分明显。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如精准施肥、图像识别、自
动化控制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普及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
证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可持续提升。

未来,越来越多的精准化饲养
技术将应用于养殖生产中,如增加营养成分、改良饲料、开发优质肉
制品和奶制品等。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说明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
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当前,人们不仅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提高农产品产量,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为此,强
化技术创新、加强培训和教育,对当地农户进行指导,实现“科技增产、产销衔接”的目标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大势所趋。

提高采收率技术概况((新)

提高采收率技术概况((新)

一、概述
2. 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分类
化学驱的基本特点
1.高盐敏性(矿化度 限制较严) 2.化学剂损失严重
3.化学剂成本一般较高
一、概述
2. 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分类
主要化学驱方法及比较
驱油方法
1.聚合物驱 2.碱驱 3.活性剂驱 4.ASP 复合驱
主要驱油机理
改善流度比,提高宏观波及效率,提高微观驱油效率。 改善岩石润湿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通过乳化改善流度比。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大毛管数。 1+2+3+协同效应
热 力 采 油
蒸 汽 驱 化学热法
注热水
火烧油层 电 加 热
物理热法
电磁波加热
一、概述
2. 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分类
微生物采油(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MEOR)
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油层及油层中的原 油,改善原油的流动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提高驱 油剂的波及体积和微观驱油效率。 微 生 物 采 油 微生物吞吐 微生物驱
主观因素对油藏开采的作用程度在逐渐增加:
一次采油
依靠
天然能量
人工注水 注气 化学驱 混相驱 热力采油 微生物采油
二次采油
立足
物理、机械和力学 等宏观作用
三次采油 应用 (强化采油)
化学、物理、热力、生物 或联合微观驱油作用
二、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
采收率可以表示为:
Vsw So Vsw Sor Vsw So Sor ER EV ED VS o V So
评价覆盖的总地质储量:101.36×108吨(各方法之间有重叠)
提高采收率方法 覆盖储量(108t) 聚合物驱 二元复合驱 三元复合驱 混相气驱 非混相气驱 热 采 67.50 4.81 58.60 8.52 7.53 5.73 提高采收率 (%) 8.20 12.70 17.90 18.70 8.60 22.20 增加可采储量 (108t) 5.53 0.61 10.50 1.59 0.65 1.28 占总增加开采储量 百分数(%) 66.80 4.80 58.00 8.40 7.50 5.50

胜利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胜利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工 业 技 术
投 资与创 业 2 0 1 3 . 1
胜 利油 田提 高采收率 技术 应用 现状 及其 发展 方 向
张重号 韩 鲁 陆卫 民
( 胜 利 油 田滨 南采油 厂 山 东 滨州 2 5 6 6 0 0)
摘 要: 胜 利 油 田经过 4 0余年 的 开发 , 走 过 了稳 步增 产 、 快速 上 产 、 稳产、 递 减 等 阶段 。截 至 2 0 1 2年底 , 胜 利 东部 油 田平 均 采收 率为 2 8 . 9 %, 而 国 内如 中石 油平均 为 3 4 。 5 %, 国外如 美 国平均 为 3 3 . 3 %, 中东平均 为 3 8 . 4 %, 因此 , 胜 利 油 田提 高采 收 率具有 较 大 的潜力 空 间。 关 键词 : 开发 现 状 ; 采收率; 精 细化


胜利油 田开发现状及提高采收率面临的主要问题
差; 稠油高轮次吞 吐后增油效果也越来越差 。尽. 决解决高温高盐 Ⅲ类油藏及聚驱后的开采问题 , 提高稠油开采效果迫在眉睫。 开发对象越来越 复杂 。常规技术难 以满足新型油 田的开发 需要 。在新增探 明石 油地质储量 中, 主要 以稠油 、 低一 特低渗透 油藏和塔河缝洞 型油藏为主 。储量规模 比较小 、 埋藏变深 、 品位
变差。 2 0 0 0年 以后投入开发的石油资源质量分析表明 . 必须具备 高效经济的新技术才能投入开发。 二、胜利油 田提 高采收 率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急 需解 决的 问


1 . 油 田 开发 现 状
年产油量保持稳定增长 。 自 1 9 9 8年石油石化重 组后 , 依靠 东部油 田的稳定和西部 油田的上 产 , 控 制了产量 递减 , 产 量呈恢 复性增长 .由 1 9 9 8年的年产 3 6 1 1 万 吨上升 2 0 0 6年 的 4 0 1 7万 吨, 年产油量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 平均综合含水基本稳定 。控制含水 上升是油 田开发永 恒的 主题 。含水 升高预示着开发成本 的上升 。在胜利重组之前 , 综 合 含水 呈快速上升 的态势 。1 9 9 8 年后 , 通过实施“ 稳油控水 ” 工程 , 油 田综合含水得到 了有效的控制 , 基本保 持在 8 8 . 2 %左右。2 0 0 6 年油 田综合含水率为 8 8 . 3 %。 继续保持 了稳定运行的趋势。 整装 油 田及高渗透断块油 田仍是 主力 。据各类 油 田的生 产 状况 统计 ,整装油 田及 高渗透 断块 油 田占年产油 量的 5 4 . 8 2 %, 低渗透油 田占 1 6 . 7 4 %。 年 产油量稳步递增 。同时 , 以塔河 油 田为 代表 的缝 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等特殊岩性油 田的产量正 以较高 的 递增 速度上产 。 常规 注水 为主同时发展热采和三采 。胜利 大部 分油 田采用 常规注水 开发 ,年产 油量 占总年产 量 的 8 8 . 9 8 %,其次 是热 采 6 . 4 4 %、 三采 4 . 5 8 %。稠油热采从 1 9 8 4年 开始 在胜利油 田实施 ,

页岩油藏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展望

页岩油藏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展望

页岩油藏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展望摘要:注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既能提高原油产量又能实现CO2的地质封存,既能缓解能源危机又能减少CO2排放,倍受各国政府及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

对致密、页岩等含有大量纳米孔隙的非常规油藏,注CO2驱体现了很好的驱替效果。

对于富含纳米孔的非常规油藏,储层壁面对流体的影响不可忽略,孔隙受限状态下气油体系的各种特性对CO2驱油至关重要。

其中最小混相压力,即注入气体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减小到零时的对应压力,是油藏确定注CO2驱项目首要关注的参数,关系到油气在储层中能否实现混相驱油,微观驱油效率能否达到100%。

基于此,本文章对页岩油藏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展望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页岩油藏CO2;采收率技术;提高;现状;展望引言气驱通常有注氮气、天然气、二氧化碳等开采方式,其中注二氧化碳驱开采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且CO2可回收利用,对地层伤害较小。

影响CO2驱油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驱替压力,当驱替压力高于最小混相压力时才能达到混相,混相后驱油效果会明显优于非混相驱,因此研究中把最小混相压力作为CO2驱油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

一、页岩油藏页岩储集层具有致密、低孔渗,原生源储、滞留富集的特征,因此其含油性在勘探开发中尤为重要。

目前,页岩油气革命正在进行,中国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中的油气资源正在成为潜在的勘探目标。

页岩成熟度、可溶有机质组分和含油性是页岩油地质评价的3项关键指标。

其中,表征页岩成熟度指标的参数包括镜质体反射率(Ro)、岩石热解参数和分子标志物参数等。

在实际应用中,有学者认为镜质体的反射率由于容易被抑制或因镜质体异常增大而导致Ro异常;而对于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由于其缺乏镜质组,则无法用Ro作为成熟度指标。

有学者曾尝试用笔石体反射率、动物有机碎屑组分、固体沥青反射率、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和热解峰等作为成熟度指标,但对于页岩油评价而言,并非在所有页岩中都易找到可供反射率测定的固体沥青和笔石体,且在高成熟—过成熟页岩中可溶有机质含量和热解参数低,无法实现有效应用。

提高采收率技术与方法

提高采收率技术与方法
提高采收率技术与方法
表1美国、加拿大1984年提高采收率项目和原油产量
提高采收率技术与方法
以CO2溶剂为主导,而在加拿大则主要使用烃类溶剂,其主要 原因是:在加拿大,烃类气体来源广泛、方便且便宜,制备烃类 溶剂所需的气体和液态烃可从油田附近的气田或管道中得到;同 时,由其它途径(如发电厂)得到的CO2十分昂贵,由于CO2气田 远离油田,需花费大量的资金去解决开采、处理和注入设备等方 面的问题。
到70年代,由于受CO2气源的限制,注气的研究基本都停止了,只 有胜利油田在室内还进行了一些最低混相压力的测定和混相机理研究。
后来,在苏北黄桥、吉林万金塔、大港等地区相继发现了一些天然 CO2气源,为此,自1985年开始,气体混相驱和非混相驱工作又重新开展 起来。
提高采收率技术与方法
中原、大庆、华北等油田开展了试验,其中:大庆油田与法国合作, 利用大庆炼油厂加氢车间的尾气,在萨南油田进行了CO2非混相驱矿场试 验,并还在北一区断东和北二区东部开展了两个矿场试验,实行水气交 替注入;华北油田与法国合作,在雁翎油田开展注N2非混相驱矿场试验; 中原油田也与加拿大合作,进行了注烃或CO2 混相驱可行性研究。1994 年以后,吉林油田利用万金塔CO2气田的液态CO2 开展了CO2 吞吐和CO2泡 沫压裂等工艺措施,到1998年为止,并对144口井实施了CO2吞吐实验, 平均1吨CO2 产3.3t原油,共对119口井开展了CO2泡沫压裂,平均1吨CO2 增油8.6t。
注气驱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 蒸发混相驱:始于1950年,美国Texas(德克萨斯州)Block31油田, 被世界公认为世界第一个高压蒸发混相驱,至今仍在进行。 凝析气驱:水平状油藏,始于1953年。
垂直重力稳定驱油藏,始于1965年 。 一次接触混相驱:始于1950年。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 13]
烃混相 驱 项 目主 要 集 中 在 加拿 大 和 北 海 地 。加拿大阿尔伯塔的混相驱平均采收率可达 到 59% ; 北海地区已形成了水气交替注入、烃混 相、水气同时交替注入、泡沫辅助水气交替注入等 4 个技术系列 , 其平均采收率达到 45% 。 N 2 驱在美国和加拿大发展 迅速。由于所 需的 混相压力较高, 一般用于较深和温度较高的油藏。 试验表明 , 当注入 N 2 达到 1 198 P V 时 , 采收率可 达到 48 2% 以 上[ 11] 。目 前美国 N 2 驱项 目已达 到 5 个。 2 3 化学驱 化学驱包括碱驱、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和
[ 6]
DOI: 10 3969/j. issn. 1002 641X 2010 10 004 据美国 油气杂志 公布的统计, 2008 年世 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 1 838 32 ! 10 8 t , 天然气 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 175 16 ! 10
8 12
m , 石油和天
12 3 [ 1]
3
4 4
[ 2]
火烧油层技术由于工艺问题一直发展缓慢 , 但 近年来由此发展起来的注空气 EOR 技术有了较大 突破。根据驱油效率和油藏氧化强度 , 注空气技术 分为高温氧化非混相驱、低温氧化非混相驱、高温 氧化混相驱和低温氧化混相驱 4 种类型 。后 2 种 被称为高压注空气技术 , 已用于稀油油藏的开发。 2 2 气驱 气驱包括混相、部分混相或非混相的富气驱、 干气驱、CO2 驱、氮气驱和烟道气驱等, 其中 CO2 混相驱是美国 继蒸汽驱之后的第二大 EOR 技术。 针对 CO2 注入量不够、黏性指进、混相差等问题,
然气产量分别为 36 18 ! 10 t 和 2 94 ! 10 m 。 据估算, 如果目前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 1% , 就 相当于增加全世界 2~ 3 年的石油消费量。这在石 油资源日益短缺 , 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 极大 地激发了提高采收率 ( EOR) 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为 EOR 技术提供了发展机遇。

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潜力及方向

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潜力及方向
假设平面均质条件下,复合韵律油层在注入倍数达到3-4PV时, 纵向波及系数才达到90%左右。考虑XX油田原油比较稠,正韵律和多 段多韵律油层比较多,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纵向波及系数取85%作为 达到的上限值。
大庆油田注入倍数-纵向波及系数图版
1、水驱提高采收率潜力
②波及系数
以整装油藏为例:
二是油藏工程计算法-体积波及系数
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潜力及方向
前言
2007年底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集团公司 党组正式提出了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奋斗目标 和工作要求。 即:要把油田平均采收率从目前28%提高到40 %作为工作目标,主力油田要力争50%、挑战 60%。
汇 报 内容
一、XX油田采收率状况 二、XX油田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 三、XX油田提高采收率工作方向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采出程度%
埕东东区理论含水-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密闭取芯、矿场资料得到的一致认识:整装油藏极限驱油效率得到51-55%
1、水驱提高采收率潜力
②波及系数 一是理论图版法-平面波及系数
以整装油藏为例:
面波及效率 %
平面波及效率 %
不同形式井网在特高含水期平面波及系数一般在0.95-0.98之间
1 0.8 0.6 0.4 0.2
0 0.1
1 流度比
100
0
90
0.2
80
0.4
70
0.6
60
0.8
0.95
50
40
10
0.1
反九点井网
1 流度比
10
行列井网
0.98 0.942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

国内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与展望

国内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与展望

国内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石油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其开采和利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传统的开采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因此,提高油田采收率成为了当前石油工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旨在概述国内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最新进展,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技术差异和发展趋势,为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提高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国内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现状。

然后,从物理法、化学法、微生物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了各种技术的适用条件和限制因素。

本文展望了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将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为实现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国内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近年来,随着国内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成为行业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油田在提高采收率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注水技术是国内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优化注水方案、提高注水质量和注水效率,国内油田成功实现了油藏的有效驱动和采收率的提升。

同时,针对注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注水井堵塞、注水压力不足等,国内油田也积极探索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了注水技术的顺利实施。

化学驱油技术在国内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向油藏中注入化学剂,改变油水界面性质和油藏流体的流动性,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目前,国内油田已经成功应用了多种化学驱油技术,如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等,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气驱技术也是国内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向油藏中注入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等),形成气液混相或气水交替驱动,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致密气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

致密气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
汇报提纲
一 现实意义 二 主要技术挑战 三 技术进展与成效 四 下一步技术优化方向
1、致密气是我国重要的资源类型,是天然气加快发展的主力军,鄂尔多斯盆地 是致密气勘探开发的核心区
年产量(亿方)
致密气占中石油天然气总产量的26%
中石油致密气产量95%以上来自鄂尔多斯盆地
1600 1400 1200 1000
苏里格气田典型气藏剖面图—“二元”储层结构
含气砂体多孤立分布,纵向9个小层有效砂体面积各占总面积的15~35%
9个小层投影叠置,有效砂体的分布面积可达96%以上
H8-2小层的有效厚度平面图
层位 盒8上
盒8下
山1 合计
苏里格气田富集区储层钻遇率统计表
气层钻遇率( )
砂岩钻遇率( )
1
1.79
46.55
40
30
20
10
0 2015/4/5
汇报提纲
一 现实意义 二 主要技术挑战 三 技术进展与成效 四 下一步技术优化方向
1、建立致密气赋存分布模型,开展剩余气表征,明确挖潜主要目标
苏里格致密气赋存分布概念模型主力砂体ຫໍສະໝຸດ 苏6密井网区有效砂体连井剖面
次级砂体
分散小砂体
水淹滞留 水锁
表征剩余储量,揭示早期开发井网条件下致密气剩余储量分布
不同渗透率储层动态边界随时间变化关系图
拟合泄压半径及分布频率,苏里格气田单井控制范围80 以上不足500m
典型曲线拟合(Type-Curve:) 单井动态储量(OGIP) 人工裂缝半长(Xf) 拟合泄压面积(A) 拟合泄压半径(Re)
苏里格气田自营区气井泄气半径分布频率
4、随着压力和井筒携液能力下降,气井不能连续生产,废弃压力较高

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深调剖与浅调剖的区别
调剖深度不同: 化学浅调剖具有对各类启动压力不同储层的自由选向功能,不受井况、隔层等条件限制。
可以作为机械分层注水工艺的补充手段,可以有效地减缓层间矛盾、细分注水。 化学浅调剖对注水井机械注水工艺的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化学浅调剖可以使机械分层注水层段内的吸水剖面得到进一步调整,实现分层注水
据室内试验, 最佳浓度为1300mg/L(有效浓度), 注入段塞为0.25PV。考虑到地层水 的稀释和吸附滞留, 前缘段塞设计为1500mg/L(有效浓度)、0.05PV的高浓度活性剂段 塞; 主体段塞设计为1100mg/L (有效浓度)、0.20PV 的低浓度活性剂段塞。 3) 效果预测
B125 块进行表面活性剂驱先导性试验, 动用储量41.6×104t, 预计增加采收率5%~ 7%, 可增产原油2.08×104t 。
表面活性剂注入参数优化设计及效果预测
1) 注入浓度和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HPS-3C有效浓度为440~2200mg/L进行岩心驱油试验。结果发现, 驱油效率随活
性剂浓度增大而升高, 在1300mg/L以后增加活性剂浓度对驱油效率影响不大, 注入浓 度以1300mg/L为宜。驱油效率随注入PV数增大而升高, 在0.25PV后驱油效率变化不 大, HPS-3C 注入量以0.25PV为宜。 2) 段塞优化设计
经历常规降压开发、注汽吞吐开发、注水开发几个阶段。因非均质严重, 原油粘 度高, 在注汽吞吐和注水开发阶段, 汽窜和水窜严重, 采收率只有14.1%。
优选3个注水井组实施表面活性剂驱。含油面积0.18km2, 控制储量41.6×104t; 油 层中深659.4m, 原始地层压力6MPa, 油层厚度14.5m, 孔隙度30%, 含油饱和度60%。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与趋势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与趋势

1聚 合物 驱中 使用 的几 类聚合 物综 述 1 1聚丙 烯酰胺 . 聚丙烯 酰胺 是 由目前 主要采 用 超高相 对 分子质 量 部分 水解聚 丙烯 酰胺 , 相对 分子质 量至 少 1 0 万 以上 ,水 解度 3 % 00 0 左右 。它 是通过 丙烯 酰胺及 其衍 生物 单体 自由基 聚合而 制得 的,可采 用溶 液聚 合法 、反相 乳液聚 合法 、悬浮 聚合 法和 固态聚合 法 ,以获得 水溶胶 、干 粉和 乳液等 各种剂 型 的产 品。在改 进 P M 能方 面展开 了探索 工作 ,主要 有两种 途径 ,获 得 了更 适合 油 田的聚 A性 合物 。 ( 1)添 加 能够 改进 P hM稳 定 性 的 添加 剂 , 如 甲醛 、异丙 醇 、尿 素 、 硫脲 、快 热粉 、醇 、氨 基 酸类 、 二 乙烯 三胺 、氯 酚化 合 物 及表 面 活性 剂 、 水杨 酸 及 衍 生 物 、 聚六 亚 甲基 胺 等 。 ( )对 P M进 行 改性 。在 聚合 物 链节 上 引入 新 的 单体 ,提 高 P M的 2 A h 耐温 、耐盐 、耐剪 切性 能 ,单体 有 2 一丙 烯酰 胺 一 2、甲基 丙磺 酸 ( M S A P )、 N 一乙烯基 吡咯 烷酮 ( V ) P P 、二 甲基 二烯 丙 基氯 化铵 、磺 化 马来酸 、磺 化苯 乙烯 、N,X一二 甲基 丙 烯 酰胺 、 3 ~丙烯 酰胺 3 甲基 丁酸 钠 等 。 一 1 2 生物聚 合物 . 生物聚 合物 在 聚合 物 驱 中的应 用 很少 ,常用 的是 黄原 胶 。美 国加 利福 尼亚 州东科 林加 油田 17 年 曾实 施过 黄原胶 驱 , 水流度 比仅 1 5 黄 原胶 98 油 ・。 分子链 的刚 性比聚 丙烯酰 胺强 ,能有 效地 抗机械 破坏 ,耐盐 ,但是 对细 菌很 敏感 ,细菌 除了将聚 合物 降解外 ,还 会堵塞 注入 井 中油层剖 面 ,因而必 须使 用杀菌 剂和 除氧剂 。也报 道过在 黄原胶 溶液 中加 入稳定 剂异 丙醇和 硫脲 ,与 磺 甲基化 聚丙烯 酰胺 接技共 聚 改性 ,改进发 酵过程 以改善其 性能等 研究 。我 国石油沟 油 田 M 层裂 缝低 渗透 高含盐 油藏 ,在单 井注 入黄原 胶 的矿 场 失导试 验中, 每注入 l 聚合 物增 产原 油 28 , 四井 注入 的矿场 扩大试 验 中驱油 效 t 4t 在

提高原油采收率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提高原油采收率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So-原始含油饱和度;
Sor-残余油饱和度; ED-驱油效率。
第八页,共94页。
一、提高采收率的途径与方法
1.2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1)地层的非均质性:
宏观非均质性-渗透率变异系数;
微观非均质性-孔喉大小分布曲线、孔喉比、孔喉配位数、
孔喉表面粗造度。 地层是非均质的-非均质性越大-采收率越低
第九页,共94页。
第十页,共94页。
ZXT
减小MWO的途径或方法:
(1)减小Krw;
(2)增加Kro; (3)减小µ o;
聚合物驱
(4)增加µ w。
这些途径发展为热力采油法和聚合物驱采油法。
热力采油
第十一页,共94页。
一、提高采收率的途径与方法
1.3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途径
-提高波及系数; -提高洗油效率。
提高波及系数的主要方法:
(A)原油:稀油,密度<0.966,粘度<150mPa/S;
(B)水质: 矿化度<40000(5000)mg/L,钙镁离子含量 <500(100) mg/L;最好不含三价的金属离子;
(C)油藏:温度<93℃(最好<70 ℃),深度<2740m,
油田正装,油层较厚,油水井对应关系较好,尚有增产潜力的 油藏。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原理: 聚合物——增大水的粘度
——降低了水的流度(增粘和降渗)
——减小了水油流度比
——抑制了水的指进 ——提高了波及系数
(有限度的提高洗有效率) ——提高原油的水驱采收率
第十八页,共94页。
2.1化学驱的方法及原理
(2)表面活性剂(A)驱
以表面活性剂体系作为驱油剂的驱油法 表面活性剂体系:
化学驱-是指在水中加入各种化学剂后的驱动(三次采 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
据2007年国际《油气科学与技术》杂志报道,目前世界原油总产量(包括 凝析天然气)8450万桶/d,通过EOR技术开采出来的原油有250万桶/d(统 计总量中尚未包括我国化学驱产油量)。
大部分来自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热采主要应用于美国、委内瑞拉、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气驱主要应用于墨西哥,其次是美国、委内瑞拉。 我国化学驱则明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 发展方向
2011年6月
当前我国的石油供给形势
2004年原油进口首次突破108吨(1.23×108吨),原油对 外依赖程度接近40%;2005年达到1.30×108吨;2006年为 1.45×108吨;2007年增至1.63×108吨,届时原油进口依存度 为46.6%(警戒线为50%)。
三大石油公司一方面加大国内外勘探力度,另一方面挖掘现有油田潜力,保持稳 产,其中提高原油采收率则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部分大油田先后进入三次采油阶段,即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阶段。 国家计委在“七五”至“十五”计划期间,把提高采收率技术列为国家重点科技 攻关项目,先后开展了热采、聚合物驱、微乳液-聚合物驱、碱-聚合物驱以及碱-表 面活性剂-聚合物驱等技术研究。 我国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入了世界领先水平。
气体混相驱研究相对较晚,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尽管在80年代开展了CO2 和天然气驱矿场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因气源问题,一直未得到发展。
随着西部油田的开发,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世界级气田的发现。 长庆注气混相驱和非混相驱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吐哈油区的葡北油田注烃混相驱矿场试验得以启动,大大推动了我国混相驱提高 采收率技术的快速发展。 吉林的扶余油田、苏北黄桥气田、江苏秦潼凹陷以及广东三水盆地等一批CO2气 藏的发现,推动了CO2混相或非混相驱先导试验研究。 2006年4月25~27日,北京香山科学会议的主题为——温室气体的地下埋存及在提 高油气采收率中的资源化利用。 深入了解国际温室气体CO2地下储存的研究现状以及以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 应用技术和发展前景,研讨针对我国实际实施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地下储存面 临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中国
国内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
我国针对大多数油田是陆相沉积的特点,经过四个连续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攻 关,在石油系统各单位以及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下,提高采收率技 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化学驱一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聚合物驱油已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并已在大庆、胜利等大油田工业性推广; 复合驱油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先导性试验获得成功。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生产实 际问题,为今后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蒸汽吞吐、蒸汽驱等热采方法已在我国石油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蒸汽吞吐是目前国内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技术,已完善配套,且中深层的蒸汽 吞吐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蒸汽驱技术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试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早在1966年新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油管理局就开始利用微生物进行 原油脱蜡技术的研究,被认为是微生物技术研究的开端。
“七五”期间,这项技术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微生物地下发酵提高采收率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生物聚合物提 高采收率的研究、注水油层微生物活动规律及其控制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大庆油田率先进行了两口单井微生物吞吐矿场实验,结果 含水下降,原油产量增加。 “九五”期间,大港油田率先进行了微生物菌液驱矿场先导试验。 目前辽河油田、胜利油田、新疆油田等油田也在开展室内研究与应用。
主要国家对EOR总产油量贡献的比例
美国 墨西哥 加拿大 委内瑞拉 印尼 中国
美国
2006年热采产量占EOR产量的46.46%,注气(轻烃、二氧化碳和氮气)约占 53.53%。
EOR项目共有153项:热采55项、气驱97项,化学驱已降至0项。 近年来,美国发现了十分丰富的天然CO2气源,带动了CO2混相驱项目的实施, 使此技术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在高油价下修好了三条输送CO2管道,把CO2从产 地直接输送到用地得克萨斯州,一些较小的项目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CO2 驱的快速发展。
老油田提高采收率、低渗透油田难动用储量加快开发。
低渗及特低渗 常规储量 重油
石油总资源量
我国石油资源量构成 资源量(×108t)
210.7 530.6 198.7 940.0
比重 (%) 22.41
56.45
21.14
低渗及特低渗 常规 重油
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
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中国经济对石油的需求持续增长。提高现有开发油田 的原油采收率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全国已开发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30%多一 点,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全国的平均采收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可采 储量1.8亿吨,相当于我国目前一年的原油产量。中石化集团公司对这个问题非常 重视,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今后原油采收率要达到40%,力争50%,挑战60%。
加拿大
已探明原油储量居世界前列,仅艾尔伯塔省就拥有1750亿桶的沥青储量,这也 促进加拿大热采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其拥有国际一流的稠油开采技术: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SAGD)、溶剂泄油(VAPEX)、火烧油藏(In-situ Combustion)、泡沫驱油(foamy oil)等。
应用数量最多的是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项目,大都应用于油砂开采中。 此外,CO2混相驱是加拿大主要的CO2驱项目,该项目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联合实施项目。 Talisman能源公司拥有在Turner Valley油田的氮气EOR项目,计划投资1.5亿美 元进行3年的先导性试验,以证明用注氮气开采15%地质储量的可能性。
目前,提高油田的原油采收率(EOR,即Enhanced Oil Recovery)日益成为国 际上石油企业经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我国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7.0%,国内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 为1.7%,这种供求矛盾使我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国内各大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原油含水率不断上升,平均含水率已经高达 80%以上。而近几十年来发现新油田的难度加大,后备储量接替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