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届高考语文 考点知识巩固讲义 第一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知识巩固第一册
[第五、六单元] 一、文言实词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5)南至于句.无:
(6)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7)令壮者无取.老妇:
(8)将免.者以告:
(9)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10)而摩厉
..之于义:
(11)无不也:
(12)无不歠.也:
(13)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14)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15)徐公来,孰.视之:
(16)太后盛气而揖.之:
(17)少益耆.食:
(18)必勿使反.:
(19)奉.厚而无劳:
(20)鼓瑟希.:
(21)莫.春者,春服既成:
(22)直.不百步耳:
(2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2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6) 以为轮: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且贰.于楚也: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唯君图.之:
(4)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5)贾人夏则资.皮:
(6)遂使之行成.于吴:
(7)越四封.之内:
(8)果行,国人皆劝.:
(9)邹忌修.八尺有余:
(10)臣之妻私.臣:
(11)日食饮得无衰.乎:
(12)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13)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4)子路率尔
..而对曰:
(15)河内凶.:
(16)请以战喻.:
(17)不违.农时:
(18)非我也,岁.也:
(19)学不可以已.:
(20)而闻者彰.:
(21)积善.成德:
(22)百川灌.河:
(23)河伯欣然
..自喜:
(24)河伯始旋.其面目: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古义:
今义:泛指主人(范围扩大)。

(2)行李
..之往来
古义:
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尊称别人或自己的妻子。

(4)然谋臣与爪牙
..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义:
今义:帮凶。

(5)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 今义:中原地区。

(6)丈夫..二十不取/生丈夫..
古义: 今义:女子的配偶。

(7)今齐地方..
千里 古义: 今义:某一区域。

(8)年几何..
矣 古义: 今义:数学的一门学科。

(9)至于..
赵之为赵 古义: 今义:用来表示另提一件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10)寡人..
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用于形容形影孤单的人。

(11)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古义: 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12)君子..①
博学..②
而日参省乎己
①古义: 今义:人格高洁的人。

②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知⎩⎪⎨⎪⎧
郑既知.亡矣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失其所与,不知.
如寡人者,安与知.

(2)既⎩⎪⎨⎪⎧
郑既.
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既.
来之,则安之
(3)殆⎩⎪⎨⎪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及⎩⎪⎨⎪⎧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徐公何能及.君也 而不及.
今令有功于国 凡我父兄昆弟及.
国子姓
(5)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至赵矣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甚⎩⎪⎨⎪⎧
不若长安君之甚. 王之蔽甚.矣 君美甚.
好读书,不求甚.
解 (7)尊⎩⎪⎨⎪⎧
位尊.
而无功 今媪尊.
长安君之位 犹不能恃无功之尊.
(8)直⎩⎪⎨⎪⎧ 直.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系向牛头充炭直.
(9)兵⎩⎪⎨⎪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草木皆兵.
(10)罪⎩⎪⎨⎪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罪.
也 不效则治臣之罪.
(11)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大楚兴.
,陈胜王 不敢兴.
兵以拒大王 忧劳可以兴.

(12)一⎩⎪⎨⎪

骐骥一.跃 用心一.
也 六王毕,四海一.
(13)诚⎩⎪⎨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14)少⎩⎪⎨⎪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少.时,一狼径去 太后之色少.

(15)吊⎩⎪⎨
⎪⎧
吊.有忧,贺有喜 死则往吊.
哭之
(16)释
⎩⎪⎨⎪⎧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有卖油翁释.
担而立
(17)异⎩⎪⎨⎪

何异.
断斯织乎 永州之野产异.
蛇 太后笑曰:“妇人异.
甚!” 渔人甚异.之 曰“姑俟异.
日观”云尔
(18)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
战 未若复.
吾赋不幸之甚也 唧唧复.
唧唧,木兰当户织
(19)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
而白章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20)善⎩⎪⎨⎪⎧
积善.成德 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京中有善.
口技者 王曰:“善.。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晋军.函陵: (2)既东封..郑: (3)夜.缒而出: (4)肆.其西封: (5)烛之武退.秦师: (6)越国以鄙远..: (7)与郑人盟.: (8)且贰.于楚也: (9)又郊.败之: (10)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
之: (11)南.
至于句无: (12)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13)洁.其居,美.其服,饱.
其食: (14)朝服.衣冠: (15)吾妻之美.我者: (16)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 (17)闻.寡人之耳者: (18)暮.寝而思之: (19)受上.赏: (20)日.
食饮得无衰乎: (21)其继.有在者乎: (22)质.于齐: (23)赵王之子孙侯.
者: (24)没死以闻.
: (25)今媪尊.
长安君之位: (26)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7)三子者出,曾皙后.
: (28)端章甫...: (29)风.乎舞雩: (30)如其礼乐..: (31)鼓.瑟希: (32)可使足.
民:
(33)填然鼓.之: (34)然而不王.者: (35)树.之以桑: (36)王无罪.岁: (37)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38)谨.
庠序之教: (39)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 (40)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 (4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2)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 (43)登高.而招: (44)积善.成德: (45)秋水时.至: (46)顺流而东.行: (47)东.面而视: (48)少.仲尼之闻: (49)轻.伯夷之义: (50)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二、文言虚词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于⎩⎪⎪⎨⎪⎪⎧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
楚 越王勾践栖于.
会稽之上
乃号令于.三军曰 则无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寡人之于.
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青,取之于.

(2)以⎩⎪⎪⎪⎨⎪⎪⎪⎧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
烦执事 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 以.
乱易整,不武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
陪邻 老臣以.
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老臣窃以.
为媪之爱燕后 以.吾一日长乎尔 如或知尔,则何以.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可以.
无饥矣
(3)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 夫晋,何厌之.
有 君之.所知也 子犯请击之.
(4)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至于赵之为.
赵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5)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 摄乎.大国之间 异乎.
三子者之撰 何伤乎.
三、文言句式
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以其无礼于晋: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是寡人之过也:
(5)夫晋,何厌之有:
(6)许君焦、瑕:
(7)焉用亡郑以陪邻:
(8)何后之有:
(9)此则寡人之罪也:
(10)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11)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12)忌不自信:
(13)皆以美于徐公:
(1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5)客从外来,与坐谈:
(16)王之蔽甚矣:
(1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9)不吾知也:
(20)毋吾以也:
(21)何伤乎:
(22)浴乎沂,风乎舞雩:
(23)为国以礼:
(24)异乎三子者之撰:
(25)可使有勇:
(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7)未之有也:
(28)直不百步耳:
(29)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0)车柔以为轮:
(3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33)我之谓也:
(3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文言语句翻译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3)无乃后乎?
译文:
(4)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译文: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6)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文: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
(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
(1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译文:
五、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2)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④,;,,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10.文学常识填空
(1)《左传》全称是《》,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

一般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著作,所以把它和《》《》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典范,被后人评价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2)《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编者相传为鲁国史官。

(3)《战国策》又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部资料汇编,西汉整理。

共国策,三十三卷,是一部史书。

(4)《论语》主要是记录时期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古代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内容涉及、、等方面。

宋代朱熹把它与《》《》《》合称为“四书”。

相传孔子还编订了体史学著作《春秋》,被称为“五经”的几部著作除了《春秋》外,还有《》《》《》《》;被称为“六经”的除了以上五篇之外,还有《》。

(5)孟子名,字子舆,时邹人。

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是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对于孔子,他被人称为“”。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统治者应实行。

(6)《劝学》的作者是,也叫,后世尊称他为,战国后期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属于家学派。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7)庄子,名周,战国时宋人,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又名《》,大部分收集的是庄周的作品。

语言风格奇异,气势恢弘。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之”(鲁迅语)。

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是《》。

答案
1.(1)“已”通“矣”,了(2)“共”通“供”,供给(3)“说”通“悦”,高兴(4)“知”通“智”,明智(5)“句”通“勾”,地名(6)“帅”通“率”,率领(7)“取”通“娶”,迎娶(8)“免”通“娩”,分娩(9)“政”通“征”,赋税徭役(10)“摩厉”通“磨砺”,切磋、练习(11)“”通“哺”,给人食物吃(12)“歠”通“啜”,给人水喝(13)“其”通“岂”,难道(14)“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15)“孰”通“熟”,仔细(16)“揖”通“胥”,等待(17)“耆”通“嗜”,喜爱(18)“反”通“返”,回来(19)“奉”通“俸”,俸禄(20)“希”通“稀”,稀疏(21)“莫”通“暮”(22)“直”通“只”,只是、不过(23)“无”通“毋”,不要(24)“颁”通“斑”,斑白(25)“涂”通“途”,道路(26)“车柔”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27)“有”通“又”,表重复(28)“知”通“智”,智慧(29)“生”通“性”,资质,禀赋(30)“泾”通“径”,直(31)“辩”通“辨”,分辨,辨别2.(1)从属二主(2)渡河(3)考虑(4)管理(5)积蓄,储备(6)达成协议,讲和(7)疆界(8)劝勉,鼓励(9)长,指身高(10)偏爱(11)减少(12)胜过,超过(13)置办,配备(14)轻率急忙的样子(15)谷物收成不好,荒年(16)说明(17)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18)年成(19)停止(20)清楚 (21)善行(22)注入,流入(23)高兴的样子(24)掉转
3.(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2)出使的人。

(3)那人。

(4)武士。

(5)原野。

(6)男子/男孩。

(7)“地”“方”连用,土地方圆,土地纵横。

(8)疑问代词,“几岁”。

(9)动词“至”与介词“于”连用,到了。

(10)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11)“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12)①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广博地学习。

4.(1)知道/管理/通“智”,明智/感到,感觉 (2)已经/与“又”搭配,“一边……一边……”/既然(3)危险/几乎,近于/大概(4)到,至/比得上/趁/和,以及(5)间或,断断续续地/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参与(6)厉害/厉害,严重/表示程度深/深奥繁琐(7)尊贵,
高贵/使动用法,使……尊贵/高位(8)只是、不过/挺直,不弯曲/通“值”,价钱(9)兵器/军队/士兵(10)归罪,责备/罪行,罪过/过失,过错(11)兴,起/创立,起/发动/使动用法,使……兴盛(12)一/专一/数量名词作动词,统一(13)确实,的确/果真,表假设(14)年龄小/时间短/稍微(15)慰问/悼念(16)解除,免除/放下(17)不同/奇异的/特别/惊异,诧异/别的,另外(18)曲折往复/再/恢复/又(19)名词作动词,做人质/质地,底子/询问,质问(20)善行/美好/擅长/表示同意的应答声,好
5.(1)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作动词,作疆界。

(3)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形容词作动词,扩张、延伸。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6)鄙,名词作动词,把……当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指“郑国”。

(7)名词作动词,结盟。

(8)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9)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10)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11)名词作状语,向南。

(1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13)洁,美,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美,使……饱。

(14)名词作动词,穿(戴)。

(1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16)名词作状语,当面。

(1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8)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19)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

(20)名词作状语,每天。

(21)动词作名词,继承人,后嗣。

(22)名词作动词,做人质。

(23)名词作动词,称侯。

(2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

(2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

(26)形容词作名词:小,小事,指做小相;大,大事,指治国为政。

(27)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28)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9)名词作动词,乘凉,吹风。

(30)名词作动词,懂得礼乐。

(31)名词作动词,弹奏。

(3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33)名词作动词,击鼓。

(34)名词作动词,称王。

(35)名词作动词,种植。

(36)名词作动词,归罪,责备。

(37)名词作动词,穿。

(38)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39)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40)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

(41)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42)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3)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44)形容词作名词,善行、好的行为。

(45)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46)名词作状语,向东。

(47)名词作动词,朝东。

(48)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49)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50)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6.(1)介词,对/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介词,在/介词,向,对/介词,比/介词,对/介词,在/介词,从(2)介词,因为/介词,拿/介词,把/介词,用/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结果/动词,认为/“以为”,认为,双音节动词/连词,因为/动词,用、做/连词,则,就/介词,凭借(3)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提宾标志/助词,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代词,代秦军(4)介词,替/动词,建立/动词,做(5)介词,同“于”,比/介词,同“于”,在/介词,与/疑问语气词,呢
7.(1)状语后置句(“于晋”放在“无礼”前)。

(2)状语后置句(“于郑伯”放在“言”前)。

(3)状语后置句(“于君”放在“有益”前)。

(4)判断句(……也)。

(5)宾语前置句(“何……之有”固定句式)。

(6)省略句(省略主语“晋君”)。

(7)固定结构(“焉……”译为“为什么要……”或“何必……”)。

(8)宾语前置句(“有何后”)。

(9)判断句。

(10)定语后置句。

(11)状语后置句。

(12)宾语前置句。

(13)状语后置句。

(14)
判断句。

(15)省略句。

(16)被动句。

(17)固定结构(“孰与”译为“……与谁相比,谁更……”)。

(18)状语后置句。

(19)宾语前置句。

(20)宾语前置句。

(21)宾语前置句。

(22)状语后置句。

(23)状语后置句。

(24)状语后置句。

(25)省略句。

(26)状语后置句。

(27)宾语前置句。

(28)固定结构(“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9)状语后置句。

(30)省略句。

(31)定语后置句。

(32)宾语前置句。

(33)宾语前置句。

(34)被动句。

8.(1)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3)恐怕太迟了吧? (4)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想要你们同进同退。

(5)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6)从现在推算到三代以前,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后继之人还有为侯的吗? (7)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8)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9)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10)听的道理很多,便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9.(1)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2)①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④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0.(1)春秋左氏传编年体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历史
(2)国别体左丘明(3)国策刘向12 国别体(4)春秋儒政治教育修身大学中庸孟子编年诗书礼易乐(5)轲战国儒亚圣仁政(6)荀况荀子荀卿赵国儒(7)道南华经逍遥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