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虔诚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虔诚主义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虔诚主义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虔诚主义
印度中古时期流行的文学思潮和流派。

虔诚主义来自印度教的虔诚运动,主张虔诚地崇拜大神毗湿奴的化身罗摩和黑天。

由于这一流派的作品主要是诗歌,所以又称虔诚诗派。

代表诗人有杜勒西达斯、苏尔达斯、格比尔达斯和加耶西等。

虔诚主义的基本精神是通过对大神的虔诚的信仰,达到人与神合一的精神境界。

这一派诗人在思想上又各不相同,杜勒西达斯和苏尔达斯一个歌颂罗摩,一个歌颂黑天,因为他们虔诚膜拜的神是有形的,所以叫“有形派”;格比尔达斯和加耶西实际反对崇拜偶象或化身,一个主张万物有神的泛神论,一个主张通过爱与神结合,因为他们心中的神是无形的,所以称“无形派”。

有些虔诚诗内容着重艳情,而以宗教感情作解释。

由于这种宗教感情难以用语言说明,只能用形象、感情、信仰来表现,因此不为一般人所理解,被称为神秘主义。

虔诚主义产生并流行于伊斯兰教信徒侵入印度并建立王朝时期,这一思潮正是抵制伊斯兰文化和进行宗教改革的产物。

因此,虔诚主义文学既有对梵语文学的美学传统的继承,也有伊斯兰教思想的影响。

前者主要表现为接受了“情”、“味”、“韵”的美学思想,后者主要表现为一神崇拜和神秘主义。

然而虔诚主义的哲学基础仍然是吠檀多哲学
的“不二论”。

吠檀多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喜”即梵我合一,虔诚主义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神合一,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虔诚主义从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在印地语文学中流行,但其影响却更广泛而深远。

一是在创作实践上,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印地语文学中还有袭用虔诚诗题材的作品;二是在美学思想上,对于印度从中古直到近代美学中神秘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