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走马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中考精题演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万州区走马初中九上《湖心亭看雪》中考精题演练
(整理/罗化清)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大雪.三日()(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是.日更定矣()(4)上下一.白()
(5)余拏.一小舟()(6)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7)是金陵人,客.此()(8)湖中人鸟声俱绝.()
(9)雾凇沆砀
..()(10)三大白.()(11)拥毳.衣炉火()(12)焉得更.有此人()
(13)惟长堤一痕.()
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三、内容理解及链接资料。
1.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4.古游记大多较简。
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
甲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张岱《湖心亭看雪》)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5.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4分)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是游览西湖,请写出课文和链接文段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链接: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7.根据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的写景句子,具体举例说说两段文章在写景用词上的特点。
(4分)
链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8.一切景语皆情语,甲(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张岱《湖心亭看雪》)两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分别分析。
(4分)
9.张岱云“独往湖心亭看雪”。
请结合张岱生平谈谈对“独”字内涵的理解,并从以下二个句子里任选一句赏析并说说与本文的“独”有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妙。
(4分)A.晋陶渊明独爱菊 B.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0.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关于“痴”字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材料】:在《红楼梦》开篇,作者曹雪芹写了一首开卷诗《题石头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1.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比较它和本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在写景手法上的不同。
【链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12.《湖心亭看雪》和《答谢中书书》中都有精彩的写景句子,请你从写景方法的角度点评两者的不同之处。
(4 分)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答谢中书书》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13.《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4分)
【链接材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1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个“绝”字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大雪三日后西湖肃杀的冷寂。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写尽了作者当时孤寂无聊的心绪,可谓一字传神。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明写湖心亭游客,暗写作者,表现他们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
D.“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引用舟子俗人之见,却暗含作者自赏之意。
15.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3分)
A. 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浏览西湖的雅兴。
B. 借用舟子的话,表明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痴迷。
C.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浓郁沉痛的故国之思。
D. 文中写景用白描手法,简练的笔触就勾勒出雪后西湖的迷人景色。
16.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但张岱依然用“崇祯”纪年,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
笔端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之一二。
B.作者一个人选择“大雪三日”“人鸟声俱寂”“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个“独”字传达出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料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三人畅饮可见彼此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共同的人生情趣。
D.舟子说作者“痴”,虽是俗人之见,却也评价了他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致,也暗讽了作者孤高冷寂的品格。
1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3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伏笔。
B.“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18.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陶庵,号宗子,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B.本文大量采用错落互见的手法,显得文章言简意丰,曲尽其趣。
比如写湖心亭奇遇,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
C.本文以回忆方式,淡雅的语言,记叙了一次赏雪往事。
文章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
同时也包含了淡淡的故国之思。
文章从概括式描写、全景式描写和集合式描写等不同角度写出了雪后西湖独特的美。
D.文中的“痴”,可以理解为钟情独自看雪以及与人豪饮的“痴行”,陶醉于雪后西湖之美的“痴景”,沉迷于故国之思的“痴情”。
19.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的情景。
B.“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表现了悠远脱俗的精神。
C.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高兴地离开。
D.文章结尾引用周子的话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0.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和遇到知音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也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B.作者在夜晚乘一叶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文中一个“独”字,充分表现出作者性格孤僻,与人不合群的性格特点。
C.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痴”实际是对作者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山水之乐,痴迷世俗之外的雅致雅趣。
D.湖心亭巧遇重在于抒情,因意外遇到知音而惊喜,短暂的相遇令人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又不免伤感,但因遇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人释然。
湖心亭看雪中考演练
参考答案
一、(1)下雪(2)勉强;尽力(3)这(4)全
(5)撑(船)(6)哪能(7)客居(8)消失(9)白气弥漫的样子(10)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11)鸟兽的细毛(12)还(13)痕迹
二、(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4)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5)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6)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7)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上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8)(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自己说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三、1.使用白描手法。
(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2分)
2.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2分)
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评分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
4.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5.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大意相同即可)
6.《湖心亭看雪》描写了湖心亭幽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2分)。
《初至西湖记》表达了作者的以自然山水为乐,和友人共赏美景的愉悦(2分)。
7.两段文章写景的用词精妙,《醉翁亭记》用“开”“暝”,写出早晚景象的变化;“发”指春天花开,“秀”指夏树繁茂、“霜”抓住秋天的特点,“落”和“出”写出了冬天水枯石出的景物特点,《湖心亭看雪》用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等,用一个比一个小的数量词,表现了作者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展示了一个微妙变化的意境。
(两个文段各举用词的例子并分析各2分)
8.同: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1分),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愉悦之情(1分)。
异:甲文“独”字表现了作者的清高自赏,除此之外还有淡淡的愁绪,从作者沿用故国年号可以看出(1分)。
乙文还表达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以看出(1分)。
9.“独”既是一种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1分)也是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1分)
A 此句的“独”表示不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喜好,同时也由菊花这个意象表达了自己不媚俗不渴求荣华富贵的心志。
与文中的“独”都表示与众不同的高雅。
(2分)
B 此句的“独”表示在茫茫天地里孤身一人的寂寞,老翁是作者的影射,象征虽处境孤独但是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人生境界,亦是他兀傲不群的形象再现。
与文中的“独”都展示出与世无争、高雅脱俗的志趣,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志向。
(2分)
10.①张岱的“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在“大学三日,人鸟声俱绝”的环境下,他依然独往湖心亭看雪,足见其闲情雅致。
②曹雪芹的痴迷于艺术创作,痴迷于一种精神的升华。
面对世人的不解和疑惑,他却能沉浸在创作当中,领悟其中的酸甜苦辣。
11.(4分)链接文字写景,主要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着“素”“绿”“清”“影”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传神的表现了出来(2分);而课文中描写“湖上影子”采用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写出雪后最具代表性的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几样景物,这些景物,在大雪下虚无缥缈,模糊变小,作者运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简单勾勒,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2分)(写景特点1分,简要分析1分)。
12.答案:答谢中中书:①由高到低写高峰河流,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1分)
②侧重色彩渲染,表现湖光山色的绮丽,树林的青翠,美不胜收。
(1分)
湖心亭看雪:①由远到近,从天与云,到湖上长堤,再到亭子。
舟中人,由整体到局部。
(1分)②侧重白描手法,大体勾勒西湖的轮廓,表现天地寥廓,天人一体的景象。
(1分)
13.《江雪》借一个老翁独自在江边的风雪中垂钓,表达出作者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借张岱雪夜前往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达出作者遗世独立、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故园之思、亡国之悲)(2分)。
(语意相近即可)
14.B(B项中“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表现作者孤寂无聊的心绪。
)
15.【答案】选C 文中并非浓郁沉痛的故国之思,程度过深。
应是淡淡的故国之思。
16.D (没有“暗讽”的意思。
)
17.D(侧面描写)
18.A (3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
19.C(“被迫”是对“强”的误解)
2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