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地球的运动——自转

北京
• 2、哪个地方的时间比较早,早几 个小时?
北京 (120-90)/15=2(小时)
想一想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在自 转,古代人知道么?
是天转还是地转,回答一下问题:
提示(天转:日月星辰和地球绕太阳转,地转:日月 星辰绕地球转。)
1、古代人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 天转
4.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 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 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 上空俯视呢?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围绕中心
地球围绕地轴的 旋转运动,称为 地球的自转。
北极星
地球自转的 自 向 。
从赤道上空看: 自 向 。
从北极上空看:
2、16世纪,谁提出了“日心说”? 哥白尼
3、到底是天转还是地转? 天转
1、地球自转知多少?
自转
方向 周期 旋转轴 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西向东 一天(约24小时)
地轴 昼夜交替、时间的差异
2、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点拨:
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
3、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______, 未、 被照亮的部分是______。它们的分界线称
? .
从南极上空看:
?
.
一、 自转运动
1、赤道和地轴上 空看:
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
北逆南顺
N
S
逆时针
顺时针
自转方向
N
S
南北极俯视图
下列图形中,哪些正确 表示地球的自转?
A
B
C
N
S
D
思考
假设地球是个透明 的球体,太阳照射地 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自学指导二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七年级地理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笔记一、引言本节主要讲述地球的运动方式,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这两种运动产生的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地球的自转1. 定义: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2.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3. 周期:一天。
4. 速度: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大约15度。
在地球上,一个人可以在24小时内环绕地球一周。
赤道上的线速度最快,两极处为0。
5. 速度变化的地区:存在一些特殊地区,如东侧地区比西侧地区时间较早,且在一定范围内线速度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加。
自转的意义: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差,形成各地区不同的昼夜长短和地方时。
同时,自转还影响风向和洋流。
6.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举例:时区、地方时、晨昏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等。
三、地球的公转1. 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 方向:自西向东。
3. 轨道:近似于一个椭圆的轨道。
4. 公转周期:一年。
5. 公转特点:在远日点附近速度最快,近日点附近速度最慢。
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不断变化,导致各地气候和季节也随之变化。
公转的地理意义:产生四季变化、五带划分以及日夜长短的变化。
同时,公转还影响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气候变化。
四、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的原因1.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因为地球沿着自身的轴线作自转运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地区昼夜长短随之改变。
2. 四季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从而影响不同地区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素。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运动方式及其产生的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与总结,加强对地球运动的理解与应用。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认识到地球运动与环境变化的紧密联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材从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然后介绍了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的知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联系和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地球自转: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地球公转: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系和区别。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绝大多数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理解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积极使用一些直观教具,协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点、方向和周期;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水平;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3、四季的形成4、五带的特征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看课件,从图上能够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一)、自传运动规律1、概念2、方向3、周期演示: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准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学生上讲台演示演示讲述: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AB
快速记忆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
• 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原方向
偏移 方向
南半球
原方向
偏移 方向
北半球
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 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角速度: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 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旋转一周的角度 = 自转的周期
360°
360°
= 恒星日 = 23时56分4秒
360°
15 °
24时 = 小时
1° = 4分钟
除两极点外,全球相等,皆 约为15 °每小时,极点为零。
二、产生昼夜交替
探究:
1、假设地球会发光发亮,或者地球是透明的, 是否会有昼夜现象?假设地球不自转,昼夜是 否会交替?
2、昼夜现象与昼夜更替有没有区别?
3、晨线和昏线有何区别?它们与太阳光线 什么关系?
4、晨昏线在地表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探究一:地球上昼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本身不发光 太阳照射 昼与夜现象
(一)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计算方法
经度每相差15度,时间相差1个小时, 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经度差 时间差 15° 1小时 1° 4分钟
时间差 1小时 4分钟
经度差 15° 1°
活动:如果知道一个地方的地方时,能不能求 得其他地方的地方时呢?
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时间差 =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15
探究四: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 晨昏线与太阳 光线始终是垂 直的关系。
• 由于地球自西 向东转,使地 球表面的晨昏 线不断向西移 动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在地球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并没有感觉到地球是运动的,那么,地球是静止的吗?不是静止的,它是运动的,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运动的呢?这种运动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运动。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首先,地球的第一种运动方式就是它的自转。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同学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地球的自转?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3、地球自转的方向?板书1、含义2、周期3、方向出示地球仪看这个地球仪,地球围绕着地轴旋转,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演示:1.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2.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3.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4.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下面我们来看看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有什么意义?板书二、自转的地理意义演示 1.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教师同时指出,地球也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1.2.3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2、知道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及原因3、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二、教学重难点:1、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产生的现象。
2、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三、教学用具:课件、自备地球仪、手电筒四、学习过程:新课:毛主席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种情况可会发生吗?在哪里发生?"(一)展示问题:(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3)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自学:1 、认识地球的自转( 1 )学生讨论: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2)思考: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结论: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3 )讨论: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
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
这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_____ 小时.这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喜欢看XXX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XXX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研究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师:板图讲解分歧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透露表现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工夫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生:会商、回答。
(4)昼夜的形成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
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征象发生?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何?如果地球仪是透亮的,结果怎样?生:答略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秋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描述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并用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事实说明地球自转。
过程与方法:演示地球仪。
(1)观察演示自转方向:学生演示➝演示错误的学生上台演示➝纠正错误➝正确演示➝学生再演示;(2)观察演示自转所形成的地理现象:地球仪静止不动时用手电筒照射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仪转动时用手电筒照射观察同一地点的昼夜变化➝地球仪转动时用手电筒照射观察不同地点时差的形成。
层层递进,容易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演示地球自转,调动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为今后更好学习地理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球自转和概念、方向和周期(2)自转的地理意义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准备:(1)地球仪、手电筒、幻灯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教学过程: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
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
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角度去认识地球。
【Earlybird】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002)

基本信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名称《地球的运动》执教者课时1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我校贾庄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均处于较底水准。
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
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点难点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节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教师活动预设的时间)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导入新课(4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要点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来源:学科网]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来源:学科网ZXXK]【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五带的形成D.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源:Z+xx+]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要点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
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
如图所示: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导学案教案

(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
(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
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
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五、纬度和经度(板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
同学们看图,这就是 1 纬度(板书)0°的这条线是“赤道”(板书)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
线,长度是多少呢?(4 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
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作代
布置作业;做课后习预,练习册和填充图册宣布下课。 板书提纲 §1、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地轴和两极 四、纬线和经线 北纬 N,南纬 S, 东经 E,西经 W 五、纬度和经度 1、纬度 (1)赤道(2)低纬、中纬和高纬 2、经度 (1)本初子午线 (2)180°经线(3)20°W 和 160°E。 六、经纬网
号。
(在黑板上画图,画出纬线,标出纬度,边画边讲) 北纬和南纬各有 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 90°N 和 90°S。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度数的 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逐渐增大)
同学们再想,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纬线长度是否相等呢?(相等)
下面大家看书 P6 1.6 低、中、高纬的划分。
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总结一下。
纬
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0°纬线)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1、四季的划分
2、五带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是一种比较古老、简单的纬度地 带划分方法,它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极限,把地球表面粗 糙地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两带。五代反映了年太 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件事的规律。五带的划分虽然 比较简单,但它使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6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意义
图1.22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图1.2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7Hale Waihona Puke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意义
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 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 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 界线叫做晨昏线。(如下图)
15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意义
(三)四季五带的划分
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划分 的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 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仅限北半球各地区);春秋 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然而,这样划分的四季,与各地实际气候 的递变不一定符合。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符合,现在北温带许多 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 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9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意义
二、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 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 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 的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是之差。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884年,国际上采用了全世界按统一标 准划分区时,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从理论上看,由于全球360°,而每15°为一小 时,可见全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区的区时。相邻 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各国根据本国情况而定,如中国国土面积大,统一采用 东8区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 北京日出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地地轴轴
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观察讨论
1.手电筒光好比太阳光,照到地 球仪上,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球体,还会 形成白昼和黑夜吗? 3.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 象呢?
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进行自转运动,所以产生了昼夜更替。
D
C
A B
活动与思考
1.读图B选择此时甲地、乙地和丙地居民最适宜进行的活动, 并连线。
甲地
睡觉
乙地
看日出
丙地
工作或学习
(1)昼夜交替
(2)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想一想
北京的畅畅想要给远在美国纽约的姨妈 打电话,何时打电话?应该如何问候呢? 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A、昼夜长短变化
B、昼夜更替
C、四季
D、五带
6、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D)
A.昼夜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
C.四季变化
D.太阳东升西落
7、下面四幅图中, 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B )
c.
谢谢!
地球歌
小小地球圆又圆, 绕着太阳跑圈圈, 有自转,有公转, 春夏秋冬不停歇, 自转一圈一昼夜, 公转一圈又一年。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自转
公转
地球的运动
自转
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
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4.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课堂总结:地球的运动----自转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还与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有关。在 北半球,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则小;在南半球则相 反。此外,在同一季节,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四季的划分与五带的形成
四季的划分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由于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表接收到的太 阳辐射量发生变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地球自转和公转还导致了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昼夜温差也不同。夏季白天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夜晚时间短 ,地表散热少,温度降低慢,因此夏季昼夜温差小;冬季则相反,白天时间短,太阳辐射弱,地表温度低,夜晚时间长,地 表散热多,温度降低快,因此冬季昼夜温差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由于 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正午太阳 高度角不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
总结词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地球公转和自转共 同作用的证据,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导 致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角在不同季节和地理 位置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当地时间正午12点时, 太阳位于天空中的高度角。由于地球公转和 自转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不同季节和 地理位置会有所变化。通过测量正午太阳高 度角,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四季变化的观察
总结词
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与赤道之间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 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从而形成四季变化。
详细描述
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会观察到气温、降水、日照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季节变化是 由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由于轨道倾角的影响,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 移动,进而形成四季变化。通过观察四季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传教学目标1、用地球仪和多媒体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重点1、理解地球的自转规律及昼夜更替难点1、时差现象,能用简单的方法推算时差。
用实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应具备时差的知识。
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自传动画)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12、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5、阅读书本第13-------15页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国际上怎样统一时间问题。
高一地理基础知识总结

高一地理基础知识总结高一地理基础知识总结高一地理知识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要想学好地理基础知识,就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
下面就让查字典地理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地理基础知识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一地理基础知识总结篇一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高一地理基础知识总结篇二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角的角度减小1°,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减小,气压
带、风带的移动幅度减小,南亚的夏季风势力将会减弱、 影响范围减小。第6题,如果地轴与黄道面相交的角度为 90°,即黄赤交角为0°,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上,晨昏 圈始终过南、北极点,全球任何纬度都昼夜平分。 答案:4.B 5.D 6.C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产生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 (2)大小:如下图所示,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 23°26′ ,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
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 化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所示:
( )
B.甲、丙、丁、乙 D.甲、丙、乙、丁
[解题指导]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四地中乙地二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小,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甲、 丙、丁三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均较大,但丙地正午 太阳高度最大值可达到90°,说明丙位于回归线间;甲、 丁两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均小于66°34′,但甲更小,说
[考纲点击]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3.黄赤交角
[目标导学] 1.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的特征。 3.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和意义。
知识点一
1.方向
地球自转的特征————— 关注指数
★
(1)侧视:自西向东 ,如下面甲图所示。
A.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寒带范围的大小 B.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四季更加分明 C.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地球公转速度有关
(
)
D.黄赤交角存在与温带地区树木落叶现象无关
(2)若黄赤交角由目前的23°26′变为24°26′,则
( ) A.地球寒带的纬度范围扩大1° B.热带范围扩大2° C.全球温带范围扩大4° D.北温带范围扩大2°
项目
地球公转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
时速度慢。从春分日到夏至日速度是一直减慢, 从夏至日到秋分日速度是 先减慢后加快 ,从秋分
速度 日到冬至日速度是一直加快,从冬至日到第二年
春分日速度是 先加快后减慢
平均角速度约为1°/日 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知识点三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关注指数 ★★
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如下面 乙 图所示 (2)俯视 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如下面 丙 图所示
2.速度 角 除 南北两极点 外,任何地点的 自转角速度均为 15°/小时
速
度
线速 由 赤道 向 两极 逐渐减小;赤道 度 最大,南北极点 为0
3.地球自转的周期 周期 恒星日 太阳日
(2009· 福建高考)读图,完成(1)~(2)题。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
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A.0°~20°N B.0°~20°S C.20°N~23°26′N ( )
D.20°S~23°26′S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
是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读图,完成1~2题。
1.C点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 时间间隔是 A.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多3分56秒 C.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少3分56秒 D.为23小时56分4秒 ( )
2.在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速度是
(
)
A.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A、B、C、D B.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C、D、B、A C.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 度B最大,C最小 D.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小,C最大,A无 角速度和线速度
①热带与寒带的纬度范围
切纬线的最低度数
②晨昏线与纬线相切时,相
③晨昏线与经线圈之间的最大夹角
④气压带与风带南北移动的纬度范围 A.①② C.①③④ B.①③ D.①②④
5.若其他条件不变,当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增大 1°时,下列现象中可能发生的是 A.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增大 B.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都变长 C.悉尼垂直于地面的物体正午影长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D.南亚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减小 ( )
(2)判断四个节气 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判断四
节气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
①利用近、远日点判断。如 右图:A为近日点,此时为1 月初,最接近的节气为北半球冬至日。随地球公转方 向依次为B春分日,C接近夏至日,D秋分日。同理可利 用C(远日点)进行判断。
②利用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
如右图:地球公转至A处时太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黄赤交角变化及其影响。黄赤交 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使正午太阳高
度和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形成了四季和五带。第(1)题,
黄赤交角的大小等于极昼(夜)的最大纬度跨度范围,即北 (南)寒带范围;黄赤交角变为0,四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 夜长短没有了年变化,则四季更替消失;黄赤交角大小 与地球倾斜角度有关,与公转速度无关。黄赤交角存在, 才有四季更替,才有植被的季节变化。第(2)题,黄赤交 角扩大1°,南北寒带也各扩大1°,热带扩大2°,而南 北温带相应各缩小2°。 答案: 1.A 2.B
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
指纹》中写到“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 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 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这个周期变化 早在1911年巴黎国际天文历大会上就已经公布。据此 回答(1)~(2)题。
(1)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过的角度都是45°,而转过的弧长BB′大于AA′。
[特别提醒] 一般来讲,地球表面的线速度的大小与纬度位置关系 密切,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反之,线速度越小。除此 之外,还与所处位置的海拔(地势)有关:同一纬度,海拔 越高,线速度越大;反之,线速度越小。
2.地球公转的速度
地球公转轨道为一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 个焦点上,地球公转速度的大小可根据近、远日点进 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运动轴心 及轨道
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
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 1 月初)和远 日点( 7 月初)之分
项目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 看呈 顺 时针
方向
真正周期: 恒星 年,公转360° ,365天6时9分10 周期 秒;日常所用周期: 回归 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 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 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
概念 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 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 时间间隔 参考物 时间 长度 自转 恒星 间隔 太阳
23时 56分4秒 (真正周期) 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
角度
360°
360° 59′
知识点二 项目
地球公转特征 ——————关注指数 ★★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地球上任意一点的线速度等于赤道上线速度与该点 纬 度余弦的乘积。
(5)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速度与地球
自转速度的关系地球同步卫星位 于赤道上空,它绕地球转动的角 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但线速度大于地球自转的线速 度。如右图,位于赤道上A地上空的一颗同步卫星B,3小 时后地面上的点A运动到A′,卫星由B运动到B′,转
明甲的纬度最高,丁次之,因此三者纬度由低至高分别为
丙、丁、甲。第(2)题,甲、丙两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较 大,乙、丁两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由此可判断 出甲、丙位于北半球,乙、丁位于南半球,再结合上题的 结论,可知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甲、丙、乙、丁。 [答案] (1)B (2)D
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与应用 (1)公转示意图
(2010· 江苏高考)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 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1)~(2)题。
(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C.丁、乙、丙、甲
D.丁、甲、乙、丙
则地球上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扩大,极夜、极昼
范围变小。北半球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冬季均温升高, 昼夜长短、四季差异变小,南半球夏季昼变短。 [答案] (1)C (2)A
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和五带的影响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 90°-黄赤交角的度数
具体判断如下: (1)公转位置a→位置b→位置c→位置d→位置a (近日点) (远日点) (近日点)
最快―→变慢―→最慢―→变快―→最快 (2)从位置b到位置d,经过远日点(位置c),平均速度较慢, 所用时间较长,从位置d到位置b,经过近日点(位置a), 平均速度较快,所用时间较短。
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 (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 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 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为北半 球冬至日。依次可判断B为春 分日,C为夏至日,D为秋分日。同理可利用C(太阳直射在 北回归线)进行判断。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当 黄赤交角等于23°26′时,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是南 纬23°26′和北纬23°26′之间。如下图: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 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种数 据间的关系。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