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开课教案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设计
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
地球自转方向的判识、近远日点公转的速度变化、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
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多媒体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但椭圆和立体几何方面的知识还有一定欠缺,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设计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本节课着重以学生对图示、动画的观察、讨论、总结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加上及时的练习,让学生培养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
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新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一首诗——《送瘟神》,这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1958年7月1日的清晨写的,请看屏幕。
(朗诵)大家看其中的这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问同学们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引导)对!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带着我们“日行八万里,遥看一千河”。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知识,那这一节课我们就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地球的运动的认识、应用,以及她的运动如何让我们能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讲授新课】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板书)【演示】地球运动示意图,使学生对地球运动有个直观印象【展示】用投影展示下面的表格,学生用3分钟时间阅读课文自转和公转部分,引导他们能够从定义、绕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等几个方面去认识地球的运动,然后提问几名学生填写表格。
最新中图版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最新中图版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特点▲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说图活动中,发展自身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在观察、演示、操作活动中,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借助生活案例,养成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二、教法学法教学方法:驱动探究式教学法、互动生成式教学法教学手段:地球仪、三球仪演示、多媒体演示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图表学习法、直观体验学习、发现探究学习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情境导入诗词与地理:毛泽东有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伟人高歌,众人传诵。
有人说诗中有地理,你以为如何?又有人说“坐地一日不一定能行八万里”,你怎么看?(二)认知驱动,自主建构【阅读】阅读教材,自学填表:(三)活动体验,思维提升【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视频。
【教具演示】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后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特点明确:方向(1)自西向东(2)逆时针——北极看(3)顺时针——南极看【练习】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活动】一人充当极点,另一到两人按距极点不同距离站在同一直线上绕“极点”转动,体会不同纬度地点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速度差异。
观察回答:经过相同时间,几人转过的角度相同吗?转过的弧长相同吗?不同纬度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一致吗?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明确:自转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均为15°/小时(2)线速度——赤道处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3)南北两极点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多媒体展示】恒星日与太阳日动画和讲解图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四季的划分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消失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消失昼夜长短的变化,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力量。
德育目标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气,从而对同学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和变化教学方法地球仪教学用图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肯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
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围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日,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阅读p9~p10)(板书)其次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绕地轴转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天(24小时)4.昼夜更替现象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绕太阳运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年4.轨道:椭圆轨道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
(地轴的指向不变)6.季节的变化(师):地球始终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掌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2. 总结: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分别是自转和公转。
二、地球自转(10分钟)1. 讲解: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个现象叫做地球自转。
2. 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少?3. 总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
4.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等。
三、地球公转(10分钟)1. 讲解:地球绕太阳不停地旋转,这个现象叫做地球公转。
2. 提问: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少?3. 总结: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365.24天。
4. 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
四、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10分钟)1. 讲解: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
2. 提问: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 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五、五带划分(5分钟)1. 讲解:根据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可以将地球分为五个带,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2. 提问:五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3. 总结: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9篇)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9篇)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学问目标: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根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力量目标: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量和动手操作力量;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叙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展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凹凸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教学用具: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课时:拟用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感受以下现象日出日落日出自东、日落自西日出日落产生的现象【讲授新课】一、地球的自转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学生阅读后提问:①、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⑵、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今日,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学问,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演示一: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并思索: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
自西向东)(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教师加以归纳,并叙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板书:1、自转运动的规律①概念绕地轴旋转②方向自西向东③周期一天(大约24小时)(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由于自转是自西向东)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耀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缘由;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缘由。
地球运动基本形式教学案例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案例课题: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变化和周期能力培养:1、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2、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宇宙是物质世界。
宇宙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之中,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
地球是人类之家,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行星),也处于不断地运动中。
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多种,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是什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也是与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
板书:标题首先,我们来学习地球的自转。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什么是自转?(生答)讲授:自转轴也即地轴,运用地球仪指出地轴穿过地心,连接两极。
所以绕地轴的运动,也就是地球本身的运动,即自转。
自转作为一种圆周运动,我们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其运动规律呢?(方向、周期、速度)板书:1、方向:引导:我们在地球上能不能感觉到地球的运动?(感觉不到)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天体的运动上感知,最显著的莫过于太阳的东升西落。
我们之所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正是因为我们所在的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
活动:让生上前来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地球,教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运动方向。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
出示投影:教学生在图上绘方向。
并在图上标出地点,让生判断相互位置。
板书:2、周期:周期是地球自转360°所需的时间。
我们通常说1天24小时,那么它是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1个恒星日,是以恒星作参照物,虽说所有的天体都在运动,但因为恒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可以把它看作是固定不动的。
用图示形式说明何为恒星日。
教学设计: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传和公转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课时:2课时板书设计: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变化规律:周期:1回归年教学过程:【复习】1.为什么人类要探测宇宙? 2.你怎样看待对宇宙的保护? 【引入】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传和公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为我们的家园的地球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 1.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其空间位置稳定,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分别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再指导学生读图1.18,印证观察的结果。
(3)地球自转的周期:23时56分4秒 (4)速度指导学生计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角速度=360度/24小时=15度/小时 线速度则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 每小时移动的距离=360152cos ⨯⨯⨯πϕR 其中:R ——地球半径 ϕ——纬度 代入计算,得出赤道——1670Km 30°N ——1447Km60°N——837Km 90°N——0Km用以上距离除以3600秒即可得出线速度赤道——466m/s 30°N——402m/s60°N——233m/s 90°N——0m/s得出结论:角速度一致(每小时15°,南北两极点除外)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2.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2)轨道:读图1.20,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得到近似圆形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以O为圆点,O远日点为半径作一圆,与地球公转轨道相比较,得出地球公转轨道不同圆而是椭圆的结论。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地球的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四、教学过程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引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过渡]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案教案: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其对地球的影响,认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原理与特点。
教学难点:自转与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如季节变化等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教科书、地球模型、图表、幻灯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地球模型,询问学生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引发学生对于地球运动的思考。
Step 2:讲解自转运动1. 通过地球模型和幻灯片图表,向学生解释地球的自转运动,并介绍自转的原理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自转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地球形成了自己的形状等。
Step 3:讲解公转运动1. 通过地球模型和幻灯片图表,向学生解释地球的公转运动,并介绍公转的原理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公转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如季节变化、岁差等现象。
Step 4: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 通过幻灯片图表,向学生展示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并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如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而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Step 5:案例分析通过给出实际案例,如为什么赤道附近的地区气温较高,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Step 6:小结与讨论对课堂进行小结,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Step 7:拓展阅读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更多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
Step 8: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如练习题、地球模型制作等,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模型、图表等教具的运用,结合幻灯片以及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形式。
2.地球自转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基本特点。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3.地球公转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基本特点。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公转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地球公转产生的黄赤交角等。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请学生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标注相关地理现象。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球仪演示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影响。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测试成绩: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说课稿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说课稿新的教改强调新的教育理念,课堂是以“学生学”为主,而不是“教师教“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是辅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运动的一般过程,如轴向、方向、速度、周期、轨道等。
2、掌握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标为依据,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基础知识教学目标: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概念,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培养识图、分析能力,通过视频、图册会读图,读懂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观察,整体感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完美结合。
2、通过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的自转与公转。
3、运用学案引导,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4、通过课堂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宇宙观,世界观。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从本课开始,教材把关注的视角由宇宙空间转移到了地球,研究地球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关系。
因此,本节课是地球运动的开篇内容。
只有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才能了解其运动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
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特别是启下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心智发展能够接受本节课的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智力基础。
初中地理已经学了地球的运动,对地球运动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习不扎实,不认真。
实践能力不够,不懂东南西北,高纬度、低纬度。
本节内容难度大、重点多、耗时多、内容抽象,思维理解难度大。
因此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理解新知识为重点,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依据课标要求)。
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依据学生实际,初中没有接触、新知识、抽象、难理解)。
六、教学方法。
教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归纳法、练习法等。
地球的自转运动公开课
作图练习
请绘出地球自转方向的侧视图、 北极上空俯视图、南极上空俯视图。
图上要表示出本初子午线、东西经90度、 180度经线和赤道、回归线、极圈。
作图练习
请给下方图中的经线标注上经度。
0˚
90˚E
90˚W
180˚
0˚
90˚E
90˚W
180˚
作图练习
请给下方图中的经线标注上经度。
0˚
0˚
0˚
0˚ 0˚
• 3.地球的公转
• (1)方向:自 向 (侧视),北 南 (俯视)。
• (2)轨道:近似正圆的 , 近
• (3)周期:是1个 年,时间长度
为
。
• (4)速度:角速度— ,线速度— 都是 时快, 时慢。
远。 ,
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特征 运动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
地轴
方向 周期
从北极上空看,
自 西
【答案】ABD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自转与公转关系小结:
地球自转 地球′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 周期性往返运动。(365日5时48分46秒)
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太阳直射点地南北移动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度数), 平面,E
图1-3-1
平面。
• (2)角度C是
与
构成的角度,叫
,
• 可表示
运动与
• (3)该图表明了地球的空间形态。在地球公转过程中,
地轴的
和
的大小,始终保持不变,因此,
导致
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 (4)当太阳光从E侧直射地球时,黄赤两平面交线与太阳 光线的关系是 ,此时直射 半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
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
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
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
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演示】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
【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
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
这是为什么?
【演示】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
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
教师自转
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
因为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讲述】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讲述并提问】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最大,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阅读】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
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
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如书图1.22下图所示。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线(简称黄赤交线),在图1.22上图中也画出黄赤交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
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提问】太阳直射光线和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两者关系有什么意义?
【总结】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转年春分,由0°逐渐扩大到360°,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所成的夹角,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观察】图1.23,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由S23°26′→0°→N23°26′→0°的回归运动—回归年。
【思考】地球上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请同学课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