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向型经济遭遇绿色壁垒的博弈分析及计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增加和养老金增加替代
关系分析
摘要:工资收入与养老金是“源”“流”关系,“源”孕育着“流”,“流”取之于“源”。

本文在对最近几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增加和养老金增加替代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揭露了养老金实际替代率低于名义替代率且呈快速下降趋势的事实,从而指出了该趋势对收入分派格局和养老保险的价值目标及制度安排的重要阻碍,并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资,养老金,增加,替代关系
溯其本源,养老金是工资收入的延迟支付形式,养老金给付水平的高低最终要受到工资收入的制约和阻碍。

养老金不仅是工资收入的直接延伸,而且贯穿工资收入的整个进程。

从养老金的筹资模式上看,不管是现收现付制仍是基金制,是缴费确信型(DE)仍是待遇确信型(DB),是征费制仍是征税制,工资收入的水平及其增加直接阻碍养老金的积存和给付。

能够说,工资收入是养老金来源的主渠道,是组成养老金财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份。

同时,养老金作为再分派的重要手腕也调剂着工资收入。

因此,工资增加和养老金增加的替代关系,不仅调整和改变着收入分派的格局,而且对养老保险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产生重要阻碍。

一、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和养老金的增加情形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加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不断改善,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维持较快增加势头,专门是近几年,增速连连爬升。

从1998—2004年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加情形看(表1),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水平从1998年的7479元增加到2004年的16024元(含物价因素),增幅达到%,年平均递增%。

其中,1998年、2001年平均工资水平比上年增加别离达到%和16%。

2002年、2004年平均工资水平增加别离达到%和%,年平均工资水平增加持续7年超过10%。

我国城镇职工工资水平的快速增加,反映了改革开放政策给城镇职工普遍带来了实惠。

固然,伴随着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普遍增加,收入秩序陷入混乱,各行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收入不公平问题在加重,贫富差距日趋突出。

众所周知,养老金的缴费是以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的。

平均工资水平的增加意味着工资总量的“蛋糕”在不断变大。

从理论上讲,工资总量“蛋
糕”的增大,必然增加养老基金的积存,进而增进养老金给付水平的提高。

表2反映了1998—2004年全国大体养老基金收支及节余情形。

从表中能够看出,1998年我国大体养老基金收不抵支,昔时节余为-52亿元人民币。

1999--2001年养老基金略有节余,小幅慢速增加。

到2002年,养老基金节余开始大幅度增加,昔时节余达到亿元,累计节余1608亿元;到2003年、2004年养老基金昔时节余别离达到558亿元、756亿元,累计节余别离达到2207亿元、2975亿元,增速明显加速。

笔者以为,养老基金节余增加的缘故有三个:一是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展和征缴力度的加大,致使养老基金收入的增加,这是养老基金节余增加的直接缘故;二是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的加速和财政支持的增强,致使养老基金筹资渠道拓宽,这是养老基金节余增加的政策缘故;三是职21232资水平的提高和缴费机制的完善,致使养老基金缴费基数增大,这是养老基金节余增加的全然缘故。

那么,城镇职工工资水平的大幅度增加和养老基金收入及节余的增加,是不是必然带来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给付水平的提高呢?从表3能够看出,1998—2004年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增加趋缓,1998年、1999年和2002年人均养老金比上年增加均超过10%;2000年、2004年人均养老金增加却不足6%;而2001年、2003年人均养老金增加还不到3%。

1998—2004年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年递增率为%,与同期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增加相
较,人均养老金的增加低了6个百分点,增幅差距近80%。

可见,工资水平的快速增加和养老基金收支及节余的增加,并无带来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给付水平的相应提高,工资水平的增加与养老金给付水平的提高不具有直接相关性。

由此得出,工资水平的增加增进了养老基金收入及节余的增加,但这种增加更多地转化为养老基金的积存(滚存节余),其对养老金给付水平的提高奉献不大。

图1更为直观地揭露了这一点。

1998--2004年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呈高位增加,走势平稳,波动不大。

而同期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增加持续走低;各年度增幅波动猛烈,具有较强的不稳固性。

整体上看来,工资增加驱动养老金增加的趋势并非明显。

究其缘故,笔者以为要紧有两个方面:第一,国家从应付人口老龄化需要动身,加大了对养老基金支出的政策干与,致使养老基金的滚存节余大幅度上升,养老金给付水平增加回落。

再那么,由于养老金给付与经济社会进展功效挂钩的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在政策干与和行政约束作用下,养老金的增加起落不一,呈现明显的不规那么性。

通过对城镇职工工资增加和养老金增加的比较分析,能够得出以下三条结论:(1)工资的增加明显快于养老金的增加,二者在时刻序列上呈反向
运动态势。

(2)工资增加驱动养老金增加的机制缺乏,工资的增加与养老金的增加没有直接相关性。

(3)工资的增加受经济增加的驱动具有持续性和强劲性,养老金的增加受行政政策的约束呈现间歇性和跳跃性。

二、我国城镇职工工资与养老金增加的替代趋势
如前文所述,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增加持续连年明显快于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增加。

其变更结果是,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替代率逐年下降,并有加速递减的趋势。

如图2所示,1998--2004年人均养老金对平均工资的替代率,除1999年略有上升外,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下降到2004年的%,年递减%。

按此递减比例推算,到2020年人均养老金对平均工资的替代率将下降到40%左右。

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替代率快速下降的事实,与我国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名义替代率偏高的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其中的道理引人沉思。

从历史线索上看,我国打算经济时期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大体上是国家负责、单位承包、条块分割、封锁运行、效率低下的制度体系,职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对工资的替代率近乎100%。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慢慢成立,过去的国家一单位型养老保险正在由一种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社会化、多元化的国家—社会型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所取代。

我国以后养老保险的进展目标应界定在广覆盖、低水平、多层次的进展方向
上。

这是由我国的大体国情决定的,也是世界性的潮流。

构建一个覆盖全民的大体养老保险制度,必然是一个保障大体生活水平的养老保险制度。

不然,确实是一句废话。

因此,降低养老金的替代率,是我国大体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世界各国养老保险的实践体会说明,养老金替代率达到80%左右即可保障退休者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依照我国大体养老保险改革目标设计,大体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为60%。

据有关专家统计测算,目前我国大体养老金替代率几乎都高达89%~90%之间,乃至达100%以上,大体养老保险待遇居高不下。

笔者以为,以上统计测算值得商议。

各类迹象说明,我国城镇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与在职职工的收入水平差距愈益呈现扩大趋势,大体养老保险替代率不是偏高,而是呈直线下降趋势。

那么,是什么缘故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计算替代率的方式。

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我国由于打算经济体制的阻碍,在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型的进程中,收入分派的结构性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不同年龄群体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从职业生涯进展的角度看,中老年应该是一个人收入较高的时期。

现实的情形却截然相反,我国新生的年轻群体由于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因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其收入水平也较高。

而靠近退休年龄的“40、50”群体,就业能力普遍不高,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这部份人群又恰恰最先步人退休群体。

从目前我国计算养老金替代率的方式看,主若是通过离退休人员退休前后的收入比较来进行的,反映的是老
年人群退休前后收入水平的转变情形,因此是一种局部的时点比较,而非整体的区间比较。

若是简单、机械地比较该类人群退休前后的收入水平,即便养老金替代率再高,也不足以证明其退休后的收入水平有多高。

因为,高替代率并非等于高给付水平,更不等于高生活水平。

再者,大体养老金的给付标准是以名义工资为基数的。

而现实的情形是,我国城镇职工的实际工资大大高于名义工资。

实际工资高于名义工资的缘故多种多样,归纳起来要紧有三种:一是各类名目繁多的实物或现金补助;二是非工资性收入;三是“制度外”收入。

大量事实说明,“制度外”收入是造成当前城镇职工实际收入高于名义工资的重要缘故。

“制度外”收入的来源主若是单位和个人创收、权利寻租、非法收入等。

实际工资高于名义工资不仅直接减少养老金的来源,而且致使养老金替代率的失真,造成养老金名义替代率高于实际替代率,从而使养老金替代率作为界定离退休人员收入水平的标尺作用大打折扣,对离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带来直接阻碍。

因此,计算养老金替代率,应从实际动身,充分考虑养老金给付水平对离退休人员的重要阻碍,既要对退休者退休前后的收入水平进行个别比较,又要依照不同地域和行业的特点,对在职人群和离退休人群的整体收入水平进行综合比较,全面、准确、有效地评估养老金的整体替代水平,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得出如下结论:(1)受大体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的牵引和政策约束的阻碍,我国大体养老金的替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由于
转型时期收入分派的群体性差距,用传统方式计算的养老金替代率明显失真,与人均养老金对平均工资替代率的急速下滑形成鲜明的反差。

(3)由于现时期收入分派秩序的混乱,实际工资大大高于名义工资,致使养老金名义替代率虚高、实际替代率偏低的结果。

三、我国城镇职工工资与养老金增加的替代阻碍
从1998--2004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与人均养老金的替代变更趋势看,养老金的实际替代率在迅速下滑,冲破了目标替代率的界限,而且以必然的速度继续向下拉伸。

笔者以为,这种演进趋势不管是对收入分派结构,仍是对养老保险的价值目标和制度安排,其阻碍都是庞大而深刻的。

(一)从现实角度看,养老金替代率的快速下降,在必然程度上弱化了养老保险的再分派调剂功能,加速了在职群体和离退休群体的贫富分化程度。

养老保障之因此如此重要,是因为它通过构建一种收入的延迟支付和转移支付机制,来抵御以后产生的老年风险,免去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从而达到缩小收入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共享经济社会进展功效的目的,
养老保险尤其如此。

养老金要紧来源于劳动者的第一次分派和国民收入的再分派,它通过资金的征集和待遇的给付,在横向上调剂着不同受保障群体之间的收入分派,在纵向上调剂着高收入阶级和低收入阶级之间的收入分派。

因此,从理论上讲,提高离退休人群的整体收入水平,实现收入分派的公平、公正,是养老金制度安排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是,通过前文的分析能够看出,由于工资增加幅度大于养老金调整幅度,必将会造成在职职工收入水平与离退休人员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从而形成代际收入鸿沟,加速了收入分派的群体性两极分化。

也确实是说,这种趋势使养老金对收入分派的调剂功能没有取得有效发挥,其结果是造成了离退休人群和在职人群在享受经济社会进展功效上的机遇不均等。

这种机遇不均等在本质上表现为在职人群对离退休人群共享经济社会进展功效权益的侵占和剥夺,并在事实上演化为新的分派不公。

而这种分派不公不仅体此刻第一次分派和再分派环节中,也体此刻群体代际间横向收入中。

若是不及时予以操纵,将会演进到个人代内纵向收人中。

阻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次缘故是多方面的,除体制性和市场性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制度性因素,即各类制度设计形成的障碍。

据国家进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有关课题研究,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整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且扩大速度有加速的趋势。

2002年城镇居民人都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其中占总户数20%的高收入户人均为15460元,占总户数20%的低收入户人均为3032元,高低收入组之比为:1,城镇居民家
庭财产的基尼系数高达。

城镇低收人人群的要紧组成,一是社会弱势群体;二是经济效益不行的国有、集体企业在职职工;三是离退休职工。

其中,离退休职工占全数贫困家庭人口的%。

由此看来,退休离岗正在成为致贫的重要缘故之一。

大体养老金替代率下降是世界性趋势。

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OECD国家养老保险制度进展的体会说明,国家大体养老保险的目标替代率在40%左右田。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降是必然的趋势。

可是,养老金替代率不能无穷降低,其大体约束条件是不低于大体生活保障水平闷。

再有,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降也不能随意加速,必需操纵在离退休人员可经受的范围之内。

不然,将会对离退休人群乃至社会带来不稳固。

当前及尔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城乡、地域和行业差距将难以排除,乃至有局部加重的可能。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要成立覆盖全民的大体养老保险制度如此一个宏大的目标,不降低大体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大体养老金替代率的降低,必需有其它补充养老保障项目的跟进,唯有如此才能保障离退休人群的生活水平不至于降低。

若是在离退休人群没有其他替代收人的条件下,贸然过快降低其养老金的替代率,只能造成离退休人群生活水平的垂直下降。

显然,这有悖于养老
保险制度改革的全然目的,也不符合社会进展的整体利益。

(二)从久远角度看,养老金替代率的快速降低,与养老保险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不相一致,并可能引发在职人群和离退休人群的整体矛盾。

公平是现代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取向,而效率那么是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价值取向。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价值选择面临的重要问题。

社会保障经历了从慈悲到正义的进展历程,天然就追求公平。

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为社会成员的大体生活权利提供平安保障,以确保其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人一辈子存窘境,表现出强烈的公平性。

能够说,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与核心,社会保障的最大效率确实是公平,也只有公平的社会保障才能化解风险、保障效率。

因此,不管是社会保障的内涵,仍是社会保障的外延上,公平都是第一名的。

无疑,公平也是作为社会保障重要内容之一的大体养老保险制度的首要和大体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不甚清楚,公平的价值理念并无取得牢固确立。

由于片面强调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效劳,为经济进展效劳,对制度的公平性关注不够,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存在机遇上与进程上的不均等,并最终致使了结果上的不均等。

如,制
度设计的老人、中人、新人等起点不均等,缴费水平的地域、行业不一样进程不均等,保障水平良莠不齐和覆盖范围狭小有限等结果不均等。

再如,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设计似乎遵循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大体原那么,但事实上是在追求公平和效率的某种平稳,其结果不仅有碍于公平原那么的实现,而且也使效率手腕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显然,在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目标选择上,鱼与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保障离退休人群公平地享受经济社会进展的功效,实现其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是养老社会保险追求的大体价值目标181。

失去那个目标,养老保险制度就失去存在的全然。

背离那个目标,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就会误人邪路。

从本文前述分析来看,养老金替代率的快速下降,在必然程度上加深了离退休人群的贫困化程度,造成在职人群和离退休人群的整体性收入差距持续拉大。

一方面,对收入分派的结构和格局产生重大阻碍。

另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的分层对立,在离退休人群和在职人群之间形成新的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固因素。

究其全但是言,养老金替代率快速下降的真正缘故,在于社会转型时期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面临历史债务负担、现实制度缺漏和以后“白发”浪潮等多重压力下的痛楚选择,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存在诸多困难。

历史债务的阻碍和人口老龄化浪潮的压力,需要妥帖地应付和踊跃地处置。

制度设计的遗漏,需要及时完善和标准。

各类迹象说明,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在必然程度上正在转嫁为由在职职工和离退
休人员共担的形式。

对在职职工而言,形成了承担历史债务和为自己以后养老积蓄的双重压力。

对离退休人员而言,直接造成收入水平的相对下降。

很显然,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与养老保险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全民福利最大化的价值目标是不相符的。

(三)从制度建设上看,养老金替代率的快速下降,不仅给养老保险改革带来困难,而且给养老保险制度选择提出了挑战。

我国传统的退休养老制度是单一层次的制度安排,其建制理念基于公平,强调公平效益,曾发挥了增进劳动者福利、排解城镇职工养老后顾之忧的历史性作用。

由于该制度是一种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条块分割、封锁运行、缺乏效率的养老制度,难以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化进展的需要,现正在被一种新型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所取代闸。

目前,整个养老保险仍处于制度选择当中,尚未最后定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仍在不断
深化。

改革是一个“扬弃”的进程。

若是原有制度设计存有较多遗漏,改革就会因途径依托而付出更大的本钱。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收入分派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形下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一个艰巨的进程,其间显现了举棋不定的局面,并一度陷入步履维艰的境界。

因此÷在配套改革制度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过快降低养老金替代率,必然形成许多矛盾和障碍,给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困难。

归纳起来,养老金替代率的快速下降对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可能产生的负面阻碍要紧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责任划分不甚清楚,社会保障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不清,国家、企业与个人责任不明,中央责任与地址责任交叉混淆。

在此情形下,过快降低养老金替代率,就会淡化养老保险的历史责任和国家责任,加重养老保险的以后风险和企业、个人责任,进一步模糊乃至是掩盖养老保险的责任划分,抑制养老保险责任主体的踊跃性,阻碍养老保险责任共担机制的形成。

2.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残缺不全。

家庭养老保障的基础功能难以巩固,并在不断弱化。

企业年金进展缓慢,难以发挥其对养老保险的有利补充作用。

资本市场不够健全和标准,商业人寿保险的市场化水平不高。

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条件下,过快降低养老金替代率,不仅会大大降低大体养老保险化解老年风险的能力,而且会损害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公信力,使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陷于窘境。

3.收入分派与养老保险是“源”“流”关系。

“源”孕育着“流”,并制
约和牵引着“流”,“源”茂那么“流”长,“源”枯那么“流”断。

“流”取之于“源”,并分派和调剂着“源”,“流”顺那么“源”宁,“流”塞那么“源”乱。

在目前收入分派关系尚未理顺的情形下,过快降低养老金替代率,尽管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增加养老基金的积存,但从久远看,会进一步加大收入分派差距,并积存更大的养老基金支付风险,从而加重以后养老保险的负担,最终损害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基础。

4.防范道德风险和非法行为。

在目前大体养老保险缴费率已不低的前提下,过快降低养老金替代率,就会形成大体养老保险制度高门坎、低水平的局面,进而大大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踊跃性,乃至引发道德风险和非法行为,加大治理本钱,减少大体养老基金的积存,制约大体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展。

5.我国城乡、地域、行业差距仍然存在。

在我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现实情形下,过快而无序地降低养老金替代率,不仅会在必然程度上加重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城乡不公、地域失衡和行业不均,而且会造成养老保险治理关系的混乱,阻碍大体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升,给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和标准带来不利阻碍。

四、理顺收入分派和养老保险关系的几点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收入分派与养老保险存在紧密的联系。

这就要求咱们,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