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元素融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授课体系的路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01期
学术专业人文
茶趣
一,这一情况就大大降低了整个旅游活动的“附加值”,甚至限制了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

此外,对于旅游纪念品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物质元素,更是具有地域文化的“象征”,所以,设计的旅游纪念品不仅要具有文化内涵,也要有针对性。

当然,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在具体设计时,除了要诠释独特的人文内涵外,也要注重个性化理念的充分融入,要站在游客消费的视角,让整个旅游纪念品成为一种文化因素。

旅游纪念品作为极具代表性与内涵性的元素,设计状况与多种内涵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大众自身的全面性认知。

可以说,将黑龙江朝鲜族礼仪祭祀文化中的图形符号应用到旅游纪念品茶叶包装活动之中,既是旅游活动全面创新的出发点,同时也是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内涵。

在这一设计活动时,其一用注重使用二维“平面”图形的表达方式来使得整个外在包装设计,能够诠释出独特的视觉美学,正是通过点线面等多种要素之间的有效融合,从而形成不同特征与观赏效果的平面图案。

所以,可以从黑龙江朝鲜族礼仪祭祀文化中寻找二维图像要素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活动之中。

其二,黑龙江朝鲜族礼仪祭祀文化中,有诸多立体化元素可以作为借鉴和参考,尤其是能够将其从一种客观的文化现象,深化为具体的产品内容。

事实上,旅游纪念品往往具有多种功能,除了是一种独特的旅游元素外,同时也是一种诠释文化功能与大众审美的重要素材,通过将黑龙江朝鲜族礼仪祭祀文化中所常用的图形、符号等等转化为产品的设计造型,尤其是与茶叶产品包装相融合,从而使得整个旅游纪念品茶
叶包装更有艺术特色与美学内涵。

最后,当前朝韩文化及墓葬文化属于大众关注的“新热点”,其中不仅充满了神秘,也引发了大众的深度关注,因此,将大众所渴望的因素与该文化内涵相结合,将让整体包装设计更有价值。

当然,对于旅游纪念品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来说,其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反馈,进行改良创新与优化设计,通过尽可能保留其原始特点的前提下,通过融入时代元素与旅游产业特征,从而打造出极具价值与意义的旅游纪念品茶叶包装。

4结语
在当前茶叶产品具体展示过程中,其面临的要求日益多样。

特别是当茶叶与旅游活动相“碰撞”之后,茶叶产品的品质状况、外在包装、基础设计等各种信息,都对茶叶产品的市场销售与价值力形成了重要影响。

所以,从自身的特殊性角度出发,选择各种完全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包装因素,就成为凸显茶叶产品价值的重要诉求。

参考文献
[1]张家瑞.品牌定位下茶叶包装的设计———以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7,(07):158-159.
[2]周欢;马玉仙;蒋慧颖;曾文治;雷郑延;安品弟;杨江帆.新时代下茶叶产品创新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7,(08):144-145.
[3]王玉红.陕西关中民间美术的视觉化符号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表现及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7,(10):112-113.
作者简介:费水蓉(1981-),女,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就业与创业指导。

收稿日期:2018年8月19日。

1茶文化元素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1.1茶道下的就业指导课程规划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规划的最关键因素。

首先,茶道“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演变,是就业指导课程中人职匹配的重要理念。

古人“天人合一”表述中的“天”放在现代,可译为是现代的社会环境。

因此,就业指导课程规划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区分现今的社会发展趋势及演变方向,才能在社会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避免就业误区;其次,茶道“正、敬”两要素影响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纲目。

就业指导虽具有对学生个体素质要求的特殊性,但整体的授课规划具有同一性。

必须有一个大的脉络框架,才能做到“正人心”,让学生在普遍性下发挥自己的特殊性而不盲目就业;最后,在茶道思维的影响下,创新就业指导课程规划体系,利用实战演练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1.2茶德下的职业素质要求规范
茶德是就业指导授课体系中的重要素质性内容。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腾飞发展,必然会造成企业员工功利心过重等问题。

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员工难免会降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因此,现代各大型企业都以茶德为员工道德标准,让员工学习茶德精神,坚守职业道德与初心。

北京电子软件园等多个企业,更是每年举办特色茶德问答大赛,评选茶德模范,促进员工的自律。

在此社会趋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规划中,也逐步学习和发挥茶德元素的道德规范性和影响力,让大学生拥有一颗爱岗敬业之心。

并且在茶文化陶冶身心的环境中,教授学生在自身状态不好的情况下合理进行调节放松,保持稳定的工作效率,维持高昂的工作热情。

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就打好“以德为先”的基础,为我国未来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1.3茶科学与授课体系模式构建
茶道的跳跃性思维和多重涵盖理论、茶德的道德素养文化理论,
茶文化元素融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
授课体系的路径分析
费水蓉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广东肇庆620040)
摘要: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大。

面对每年毕业生人职不匹配及就业困难等问题,在茶文
化理论指导下,高校经过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对就业心理、就业内容及就业方式进行授课。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茶文化元素融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授课体系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茶元素;就业指导;授课体系
132
2019年第01期教育实践
都无法构建一套完整的授课体系。

经过现代茶学协会成员对茶文化元素的探究,一致认为近代出现的茶科学理论可作为指导思想下的模式复制,来构建高校就业指导的授课体系。

一方面,通过茶科学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不断的层级分类理论为例,将授课体系进行完善细化。

针对不同地域性的高校、不同水平的高校及高校内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都结合社会大环境进行探究分析,得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可供任何学生参考;另一方面,学习茶科学的严谨性,对已有的授课体系模式进行修缮。

将授课体系由人为定制分析,加入计算机函数分析,让课程的学分绩点指标评判和授课体系内容讲解更加精确和严谨,便于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就业选择。

在茶文化元素的影响下,高校就业指导授课体系将会越来越完善。

2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授课体系分析
2.1授课内容体系分析
现今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内容主要根据就业心理、就业趋势及如何就业来讲述。

首先,就业心理主要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讲述,对于先就业再择业、人职匹配等就业理念详细分析。

然而,就业心理内容的讲述更多的是理论性的分析讲解,没有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

学生无法将理论与自己所处的情景结合,导致就业心理概论没有实用性。

其次,关于就业趋势的分析,课堂上也只是在大方面和主要政策下讲述,缺少一些细节化的内容精讲。

最后,关于如何就业,涉及到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

学校同样没有从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中让学生深入理解。

综上,现今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框架及理论已经十分成熟,但概论太过宏观,缺少课程内容的微观细化及概论实践应用。

2.2授课模式体制分析
高校的授课模式体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步转变为学生自主授课(即翻转课堂)及互联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生与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沟通,在线下的校园网平台上也可以进行交流。

授课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学校对于授课体制模式转变所提供的硬件设施却不够完善。

在线下授课和资源整理的校园网平台上,往往因为平台卡顿等平台设计问题出现状况。

对于直接转变的授课模式,没有中间的过渡阶段,对于师生课堂氛围的调整太过突兀,对于教师现阶段的教学责任规划也不详尽。

因此,必须以茶为纲,利用茶科学的优势,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并且在授课模式和教师体制中,逐步渗透,试点施行。

才能让革新的教学体制可持续发展,让师生都潜移默化地接收授课体制的转变。

2.3课程建设发展趋势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趋势正在由公共必修大课变为小课教学;并从书本理论指导变为实践考察。

一方面,公共必修大课的开设无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述自己的就业疑问,教师也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

根据茶艺教学模式的一对一课程建设可知,小班教学能够更加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但学校学生数量太过庞大,无法进行一对一课程教学,因此,只能进行适度的小班教学;另一方面,通过茶道“知行合一”理论的影响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开始突破书本,进行实践演练。

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了孵化基地供学生创业,并且在期末考试中增添案例分析的内容。

3
茶文化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路径
3.1扩展授课主题内容
高校就业指导课堂应当突破自身的宏观构架,在课堂上增添新的就业主题及讲解内容。

其一,扩展授课主题内容的深度。

在课堂上根据每个就业理论找出不同的案例进行讲解分析。

特别是对于茶叶企业进行重点分析,让同学能够更加理解茶元素影响下的就业课程内容及意义;其二,扩展授课主题内容的广度和维度。

将各个行业都加以探究,而不只是就国企和世界500强经济企业进行分析。

在扩展行业主题内容的时候,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还能够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契合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为我国的新兴经济力量做出贡献。

综上,教师授课时应该将茶文化元素包含的维度、深度和广度进行融入穿插,提高课堂内容的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主动创造性及概论理解力。

3.2构建线上授课体系
前文提到,现阶段某些高校已经开始进行“互联网+”线上线下授课体系。

然而因校园平台软件设计不足和体系构建脉络不清晰等问题,线上授课体系还没有完全开展和完善。

构建完善的线上授课体系,首先要就业指导研究组及教师根据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考察范围及课业要求做出大纲,再进行专门的平台设计。

在主要的线上授课类目和平台进行规整后,在校园内进行试行开展。

以往的小课教学模式,可以突破课堂,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师生互动。

在线上授课体系已经深入人心,形成固定的模式化的上课方式后。

在线上平台开设社区交流群及用人单位群。

让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就业心得及疑问,让学生也有机会与用人单位的领导直接沟通,进行学习。

因此,构建完整的线上授课体系,促进就业指导课程的智能化与规范化,为我国课程创新改革提供范本。

3.3开展学校单位双向实习模式
学校单位双向实习模式是茶道的实践思维影响下,高校就业指导课关于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实践探究的重要部分。

一方面,在学校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岗位,让其进行实习,感受就业的辛苦及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对于条件优秀的学生,学校可与用人单位直接商议,将其送去相应单位进行带薪实习。

开展学校单位的双向实习模式,是茶道太极思维及实践思维融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体现。

这种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提早感受社会就业环境,早日规划就业目标。

4结论
茶文化元素融入高校就业指导授课体系的路径多元化,让高校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有了革新与发展。

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设计、授课内容的扩展及实践平台的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课开始形成自己宏观框架下的微观体系,为我国就业课程建设及社会实干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庆,罗孝友,李菊顺.论茶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12):166-167.
[2]蔡晓玲.高职茶专业英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茶文化专业为例[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02):61-65.
[3]郭威,陈力群,孙云.高职院校茶文化专业建设初探———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07):49-53+128.
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