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对早产儿呼吸窘迫临床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对早产儿呼吸窘迫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对早产儿呼吸窘迫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给予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

观察两组的疗效,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气血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儿气促、呼吸困难、呻吟、吸气三凹证改善时间均短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O2、OI、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低氧血症、鼻损伤、CO2潴留、机械通气及腹胀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能显著改善呼吸窘迫患儿临床症状及气血指标,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标签: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流量鼻导管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而引起进行性肺不张,常出现呼气性呻吟、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性三凹征及呼吸衰竭等系列症状[1]。

呼吸支持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方式,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目前治疗早产儿呼吸问题主要方法,但其缺陷也随着临床广泛应用逐渐开始显现,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是一种新型的通气方法[2],可改善通气状态,保持气道湿润,降低相关并发症。

笔者采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治療早产儿呼吸窘迫36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1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呼吸支持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出生胎龄(34.13±3.43)w,出生体质量(1702±563)g,极低出生体质量25例;出生时Apgar评分5~10分,平均(8.32±0.53)分。

观察组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出生胎龄(33.32±3.55)w,出生体质量(1732±458)g,极低出生体质量26例;出生时Apgar评分5~10分,平均(8.65±0.47)分。

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极低出生体质量及出生时Apgar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胎龄60次/分,伴吸气三凹征;③鼻导管给氧下经皮血氧饱和度3次,PaCO2>65 mmHg,FiO2>60%维持下TcSaO288%~92%,则提示通气治疗失败,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通气治疗前后48 h动脉气血分析指标变化,包
括PaO2、OI、SaO2、PaCO2;两组患儿气促、呻吟、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三凹征改善时间及呼吸支持治疗时间;观察两组患儿二氧化碳潴留、腹胀、鼻损伤、低氧血症及机械通气率。

1.5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AS16.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资料采用χ2检验或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气血指标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OI、S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 h后,两组患儿气血指标均得到改善,观察组PaO2、OI、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的比较观察组患儿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呻吟、呼吸三凹征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儿二氧化碳潴留、腹胀、鼻损伤、低氧血症及机械通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早产儿及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随着胎龄的降低而升高[3],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及肺发育不成熟,易造成缺氧及混合性酸中毒,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造成肺间质水肿及纤维蛋白沉着,加重缺氧及酸中毒程度,形成性循环,进一步加重患儿临床症状[4]。

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是最早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呼吸支持的无创通气方式之一[5],相关研究表明,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可以保持气道处于扩张状态,改善通气血流比值,防止肺泡萎陷,改善氧合状态,可给患儿上呼吸道和肺部提供支持性压力,以保持肺泡呼气末正压,稳固上呼吸道,增加功能残气量,降低气流阻力,防止肺泡的反复萎陷和扩张,提高治愈率。

然而随着其临床广泛的应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呼吸窘迫早产儿,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最终依然需要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腹胀、鼻损伤、漏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6]。

近年来,经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正压通气技术在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通过高流量气体产生能起到正压经鼻导管提供高分钟通气量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具有更加优越的湿化效果。

充分加温湿化的气流较吸入干冷的气流而言,可提高起到传导性及防御功能、增强肺顺应性,减少气流阻力,防止支气管痉挛,减少气道分泌物粘性[7]。

PaO2是决定血氧饱和度的重要因素,可直观判断出机体缺氧程度,是衡量氧合水平的良好指标[8]。

SaO2是反应机体氧合程度及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程度,可连续无创性检测,是评价心肺功能可靠指标[9];PaCO2与肺泡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基本相同,是反应肺泡通气功能、判断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10]。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儿气血指标均得到改善,观察组PaO2、
OI、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呻吟、呼吸三凹征改善时间,二氧化碳潴留、腹胀、鼻损伤、低氧血症及机械通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說明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能显著改善呼吸窘迫患儿临床症状及氣血指标,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立英,张健,王琍琍.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4,4(8):732-735.
[2]陈佳,高薇薇,许芳,等.两种辅助通气方式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8):847-851.
[3]付惠玲,刘俐,张娟,等. 西北地区三级医院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特点和防治状况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0):1039-1044.
[4]柯华,李占魁,于西萍,等.不同剂型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比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5):400-404.
[5]李禄全,余加林,封志纯,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应用时限选择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1):1203-1207.
[6]吴开锋,陈佳,向建文,等.湿化高流量鼻导管给氧呼吸支持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1):88-90.
[7]河北省新生儿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研究协作组.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预防新生儿拔管失败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4):271-276.
[8]郝明伟,张琳,章车明,等.动态监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1):980-983.
[9]张元海,倪良方,张建芬,等.化学烧伤合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诊治[J].中华烧伤杂志,2015,31(6):427-429.
[10]陈志刚,李金宝,吕欣.不同肺泡复张方法在同期双侧肺叶手术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2016,14(4):193-1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