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大滩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县东北部,距县城50—70km,总面积15432.0hm2,是延庆县乃至北京最边远的山区。

大滩自然保护区特色突出,森林茂密,山势陡峭,奇峰簇簇,怪石嶙峋,百花竞放,曲径通幽,绿茵如毡,珍禽异兽,百鸟齐鸣,是北京西部山区的一颗“绿色明珠”。

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势地貌类型和多样的山地气候,为植物生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因此,保护区内的植被类型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保护区保存有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天然侧柏林、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北京地区比较干旱的燕山山脉发现有如此大面积天然侧柏林的分布和保存完好的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保护价值。

大滩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首都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地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护区与其周边的松山、玉渡山、太安山、白河堡水库等自然保护区相连接,共同形成了延庆县北部山区、北京市城区上风上水方向连续的自然保护带。

保护区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像一道天然屏障,可以有效地阻挡来自西北寒冷气流的侵袭和内蒙古沙地的沙尘影响,构筑起一道北京周边生态防线的重要生态屏障。

保护区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北京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北京市生态空间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区的建设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与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

大滩自然保护区自1999年批准建立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
力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在组织机构建设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由于保护区基础比较薄弱,保护建设经费不足,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科研、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在保护和建设等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总体规划工作滞后,以至于保护区的建设工作无章可循,难于制定明确的长远发展目标,严重影响了保护区保护和建设的发展水平和建设力度。

考虑到大滩自然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为使保护区在地域上能够有很好的连通性,更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规范和系统指导保护区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2007年受延庆县林业局的委托,按照的延庆县委县政府有关要求,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延庆县大滩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15)》。

1.2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总体工程设计标准》(198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
(8)《森林防火条例》;
(9)《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年);
(10)《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
(11)《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20399-2006);
(1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20416-2006);
(13)《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14)《北京市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08-2030);
(15)《延庆生态县建设规划》;
(16)《北京延庆年鉴》(2006年);
(17)《延庆县志》;
(18)实地调研资料。

1.3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持续利用”的总方针,以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保护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天然侧柏林、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任务,以逐步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目的,在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稳妥地开展生态旅游,不断增强保护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把保护区建设成为一个集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科研、教学、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高效、运营灵活、保护价值与社会影响不断提高、环境优美的自然保护区,为首都北京北部地区构建一道生态屏障。

1.4规划原则
(1)合理布局的原则
按照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根据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分布特点,从保护与增强自然保护区综合功能的目的出发,进行合理分区,全面规划相应区域内各项活动,实行分区管理。

(2)保护优先的原则
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优先进行保护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宣传教育以及科研设施、社区共建等内容的建设。

在此前提下,有序地开展各项研究和开发工作,实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多种功能效益,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3)循序渐进的原则
本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分期进行建设规划,先急后缓、先易后难。

以保护工程、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建设为重点,统筹安排保护区内建设项目,使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4)分区管理的原则
根据保护区内资源特点和保护对象进行合理区划,突出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分别区域确定主体功能与管理目标,实行分片管理、分区控制,通过区域管理目标的实现,使保护区整体经营控制在最佳状态。

(5)有效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
在切实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利用,合理利用保护区内的土地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充分利用保护区现有资源,适度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旅游,有利于保护区周边地区居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但开展多种经营和生态旅游必须在严格划定的范围及规定路线内,以不影响资源保护为前提。

(6)加强科学管理的原则
科学管理就是为了实现保护和利用所采取合理的组织领导措施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是自然保护区工作成败的关键。

大滩自然保护区应加强科学管理工作,形成功能完善、职责分明、相互协调、结构合理、高效率的管理机构和网络,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精干保护队伍,全面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同时,从硬件上加强设施设备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7)讲求实效的原则
保护区工程建设应本着精简节约、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讲求实效和逐步提高的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建设基础,发挥自身优势,避免重复建设。

保护区建设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要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振兴,有利于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1.5规划期限
根据保护区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按照规划原则,确定大滩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为8年,分两期:
前期:2008—2010年;
后期:2011—2015年。

第二章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
2.1自然地理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大滩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县东北部,距县城50—60km,是延庆县乃至北京最边远的山区,包括千家店镇和珍珠泉乡2个乡镇。

保护区北沿白河为界;南至下花楼,与四海镇交界;西与刘斌堡乡、香营乡毗邻;东至小铺、仓米道,与怀柔区毗邻。

总面积15432.0hm2 ,是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2.1.2地形地貌
大滩自然保护区从元古代、古生代的地质构造上比较复杂,地壳运动剧烈而频繁。

由于受南北方向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形成了纬向隆起带及燕山纬向沉降带。

大滩地处燕山余脉,到中生代时,地壳运动十分强烈,在燕山运动的控制下,新华夏构造体系活动加强,控制了中生代的沉积作用以及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新华夏系的大型隆起区和凹陷区,形成了大量的北东向的断裂带。

该地区的地貌外形进一步演化,最后在喜马拉雅山系和近期新构造运动及其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演变为现在流水剥蚀中山山地的外貌景观和一系列由复背斜和槽地组成的山字型构造体系。

大滩自然保护区地处燕山山脉,四面环山,峰峦叠嶂,地势陡峻,起伏较大。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里在古生代为剥蚀区,中生代侏罗纪火山喷发和沉积岩系相互交错沉积,在火山喷发期,地壳活动强烈,升降差异很大,间歇期沉积了火山碎屑物质。

到白垩纪晚期,冀北地区地壳处于隆起剥蚀阶段。

新生代燕山运动产生拗折和断裂的构造线,形成中等幅度隆起的山系,断裂和挠曲活动使华北盆地不断下沉,
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花岗岩侵入到太古代片麻岩和元古代沉积岩中。

山地由于差异性的抬升运动及河流下切,形成峡谷、宽谷和阶梯状上升的陡峻山岭。

岩石主要由花岗岩、石英岩、泥质岩构成,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峰南猴岭海拔1476m,最低处滴水壶海拔379m,形成中山、亚高山山地峡谷。

区内地貌比较复杂,断裂构造相当普遍。

2.1.3气候
大滩自然保护区属典型的山地气候,半干旱、半湿润的过渡带,是北京地区的低温区之一。

气候的垂直分带性比较明显,从下到上可分为:海拔700—1000m为低山温暖气候带,海拔1000—1300m为中山下部温湿气候带,海拔1300m以上为中山上部冷湿气候带。

年平均气温7℃,日照时数2826小时,≥10℃的积温2800℃。

保护区内降水主要受季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干冷空气控制,降水稀少;夏季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充沛;春秋两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年季降水量不稳定。

年平均降水量在500—550mm之间,北部470—500mm。

无霜期147天。

2.1.4土壤
土壤的形成和变化是在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和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的。

大滩自然保护区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点,主要以棕壤、淋溶褐土为主。

海拔800m以上为棕壤,北部低山区为淋溶褐土。

棕壤,下部与褐土相连,森林草坡,半湿润、凉湿气候条件,有机质含量平均在5%以上,呈微酸性反映,土质肥沃,表层团粒状,心土层以下棱块结构明显。

淋溶褐土,主要分布在高海拔棕壤之下的中低山山地和深山河谷地带,母质以残坡积物为主,淋溶作用较强,表土层无石灰反映,无钙积质,颜色棕褐,土层薄中,质地砂壤-轻壤,含有石砾,适宜种
杏、柏、刺槐等。

2.1.5水文
保护区北部有白河流过,是延庆过境的重要河流。

白河属潮白河水系,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境内,古称沽河、沽水,在白河堡乡北梁西入境,沿保护区北部曲折东流至河口村纳红旗甸河,至菜木沟村有黑河汇入后,经沙梁子乡摩天岭南出境进入怀柔县。

县境内河长55km,河宽30—70m,流域面积828.1km2。

此外,保护区内还有老井泉、珍珠泉等。

2.2生物资源概况
2.2.1植物资源
(1)植被类型
大滩自然保护区内气候垂直带谱明显。

区内广泛分布有温带阔叶次生林、针叶林、次生矮林、混交林、杂灌丛及草木群落,林木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混生、伴生现象多见,萌生丛和半旱生杂灌丛分布较多,植被与地貌相关性明显。

自低海拔至高海拔呈垂直分布,海拔1000m以上为山顶杂草草甸;海拔800—1500m的山地阴坡主要是乔木林和阴向灌丛、灌草丛;海拔800—1500m的山地阳坡大部分是中旱生、半旱生矮灌及灌草混生丛。

根据大海陀地区科考记载以及通过对大滩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初步认定,大滩自然保护区计有维管束植物105科380属713种及变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18属26种;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88科358属682种。

区内主要植被种类有:华北落叶松、侧柏、油松、柞树、桦木、栎类、山杨、山杏、刺槐及平榛、二色胡枝子灌丛和绣线菊灌丛等。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种,即核桃楸、黄檗、刺五加、野大豆,另外还有脱皮榆、天麻、紫椴、党参、柴胡、
毛丁香、五味子、白头翁等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植物资源。

(2)植物区系特性
①植物种类丰富,温带成分占优势
据统计,大滩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713种,分属于105科、380属。

其中蕨类植物14科、裸子植物3科、被子植物88科。

这些科属含有同世界、中国相同或近似的种类多度,主要科属均为温带广泛分布,可见大滩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是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

②起源古老,具有孑遗植物
大滩自然保护区具有久远的地质历史,华北陆台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和新生代早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基本形成了现代地貌的雏形。

这一时期,正是种子植物发展演化的关键时期,地形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种子植物进行过程的展开。

在裸子植物演进的鼎盛时期和被子植物发育初期,该地区地形变化不大,为种子植物的发育提供了空间场所。

其后的暖热有利于本地植物种的起源以及邻近地区热带亲缘种的进入并取得优势。

保护区现代植物区系成分中有许多第三纪植物区的残遗植物,乔木有臭椿、漆树、枣等,灌木有酸枣、文冠果、荆条等,草本有白羊草、黄背草等,这些第三纪残留的孑遗植物,仍是现代植被的主要组成种类,说明该区植物区系成分的古老性。

③成分复杂,具有过渡性
大滩自然保护区地质历史久远,现代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为不同种的区系成分起源、迁移和分化提供了外界动力和场所。

因而,构成现代植物区系的成分比较复杂。

在这些植物区系中,以北温带成份居优势,北温带成份的14个大属在大滩自然保护区内均有且种类丰富。

在温带构成的大背景下,各种地理成分相互交错渗透,构成了整个大滩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图景。

从发生程度角度看,保护区内有较古老的成分,如侏罗纪的松科、柏科,白垩纪的柔荑花序类植物桦木科、壳斗科,现在仍是该地区森林植被的建群成分。

同时,也有许
多相对年轻的成分,如报春花属、杜鹃花属、龙胆属等。

这些成分是随着希玛拉雅造山运动而分化出来的,并延伸到了大滩自然保护区所属地区。

从区系综合特征来分析,大滩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是由邻近地区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而成的,虽然在融合过程中亦衍生出一些特有的种类,但在总体上区系成分具有很大的过渡性,或热性成分北迁过境、终止,或欧洲、西伯利亚成分南下之遗留。

大致说来,高原草原保留了较多的欧洲、西伯利亚成分,且多是其分布的南界;具有热带亲缘的种类,从西南或华南向北分布,路过该地区,或以此地为北界。

主要由华北落叶松、白杄、舞鹤草、圆叶鹿蹄草、铃兰等;北迁的热形成分代表种类很多,主要有金缕梅、迎红杜鹃、臭椿等;
④具有一定量的特有、珍稀植物
大滩自然保护区内特有植物分布不多,然而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特有种或变种,主要有以下种类:白杄、蔺状早熟禾、恒山早熟禾等,这些都是华北植物区系中典型的特有种,因此,将该地区作为华北植物区系地带性植被保护区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科学意义。

保护区内多为北温带地带性常见植物种类,珍稀植物较少。

根据国家野生植物重点保护名录,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III级)有4种,分别是胡桃科的胡桃楸、芸香科的黄檗、豆科的野大豆、五加科的刺五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区内分布有大片天然侧柏林,面积在华北地区实属罕见,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3)保护区优势种群布局状况
保护区优势种群布局详见表2—1,其中柞树是保护区主要树种,占48.1%,其次是山杏占17.3%,侧柏占13.2%;荆条灌丛占8.1%。

各类林地面积统计表
表2-1 单位:hm2
2.2.2动物资源
(1)鸟类
大滩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鸟类资源比较丰富,有125种及亚种,属于11个目29个科,约占全国鸟类总数(1268种)的9.9%。

其中以雀形目种类最多,达88种。

在保护区内繁殖的鸟类有80余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64%。

在125种鸟类中,雀形目88种,占70%,其它鸟类37种,占30%。

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17种:I级有白肩雕、金雕;II级有苍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红脚隼、红隼、红脚鸮、领角鸮、雕鸮、长耳鸮、勺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所列的227种候鸟中,有43种在大滩自然保护区内可以见到。

由于大滩地区山区的地形特点,随着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的变化,
植被情况有明显的区别,因此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

从垂直带谱统计情况分析,低山带鸟类最多,达总数的50%以上;中山带次之,鸟类占总数的30%以上;山顶带鸟类最少,约占总数的10%左右。

(2)兽类
保护区内动物包括了南、北方两类动物,它们沿着我国东部季风区域相互渗透。

由于区内有保护比较好的森林植被,动物种类较多,区系组成主要以古北界种类为主,共计有兽类6目15科29种。

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I级为金钱豹,II级为斑羚。

《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本区共有109种陆生脊椎动物在册,占本区野生动物的63.7%。

(3)两栖、爬行类
大滩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共有4目7科17种,其中两栖类1目2科2种,爬行类3目5科15种。

2.3社会经济概况
2.3.1行政区划、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保护区辖2个乡镇,总人口15403人。

其中,千家店镇下辖19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3764户11435人,农业人口10503人;珍珠泉乡下辖15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总人口3968人,农业人口3554人。

民族构成主要为汉族,其次为满族、回族等。

保护区周边社会经济发展较好,文化、教育、卫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都有一定基础。

保护区内部由于受经济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保护区内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中青年大部分只接受了初中教育,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了解保护法规和保护知识,也很难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致富信息。

另外,由于久居深山,交通条件不便,医疗机构和设施不健全,卫生技术人员少;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区内富余劳力外出打工人员较多。

2.3.2社会经济状况
(1)地方经济状况
千家店镇位于延庆县东北部,距县城60Km,是延庆乃至全市最边远的山区大镇。

全镇林木覆盖率为63.1%,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锌、铂、钯等矿藏。

该镇始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大了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力度,加大了对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力度,几年来退耕还林1.6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植树造林8万亩,先后荣获县级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市级绿化美化达标乡镇。

2006年度千家店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684.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人均劳动所得4942.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0%;粮食总产量384.9万公斤,全年干鲜果品总产量179.0吨,农业总产值4651.6万元;旅游收入493万元,共接待游客9.1万人次。

境域内基础设施完备,共有公路68条,全长261.9公里;邮政所1处;农村信用社1所;学校4所,入学率100%;医院综合楼1座,医护人员18名,病床16张。

珍珠泉乡位于延庆东部深山区,距县城55公里。

全乡森林覆盖率89.4%,林木绿化率93.7%。

2001年确立了“以板栗和仁用杏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蛋鸭和柴鸡为主的绿色养殖业,以民俗和休闲为主的生态旅游业”的三大主导产业。

近年来,在乡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机关干部和全乡人民共同努力,三大主导产业现以初具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6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6609.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农民人均劳动所得5124.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

;全年完成农民就业培训120人次,安排向二三产业转移54人。

境域内有中小学各1所,入学率100%;乡级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人。

(2)周边经济状况
延庆县地处北京市西北部,距北京市区74公里,是首都北京的北大门。

延庆县亦是京郊的农业大县,是首都北京的农副产品供应基
地,农业资源丰富。

无污染、气候冷凉,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几年,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大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特种出口蔬菜和名特优新果品为主的特色农业。

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特种菜发展迅猛,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首都北菜园”。

盛产名优果品,玫瑰红苹果曾荣获全国林业博览会金奖及马来西亚博览会银狮奖,红地球、里扎玛特、黑澳林三个优质品种葡萄获全国评比第一名。

全县10多万亩粮田被国务院绿色食品办公室批准为“绿色食品基地”。

延庆制定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落户延庆。

形成了以制药、建筑建材、食品酿造、毛纺、消防等五大优势行业为主的工业格局。

其中,延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八达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发展入区企业达769家。

延庆县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京郊第一旅游大县。

年均接待游客近900万人次。

八达岭长城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自1961年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2亿多人次和400位国家元首及众多世界风云人物,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景区;素有塞外小漓江之称的龙庆峡及玉渡山风景区、松山、古崖居、康西草原、妫河漂流、妫海远航、硅化木地质公园、仓米古道等一大批旅游景区,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旅游业配套设施完善,八达岭温泉度假村、华风温泉大城堡、中银酒店、圣世苑、新风酒店、燕春酒店等一批高中档的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

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冷凉优势,成功举办了多届消夏避暑节和冰灯、冰雪节活动,延庆的消夏避暑节、冰雪节和龙庆峡冰灯节已经成为京郊旅游的热点,受到旅游界的广泛关注。

2.3.3交通、通讯
保护区所在地延庆县的交通、通讯发达。

京包、大秦铁路、110国道穿境而过。

八达岭高速公路开通后,从北京市区到延庆仅需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