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研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培养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研讨
摘要:随着近年来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越来
越受引起关注,研究生中出现的问题涉及面广,在安全、心理、学业、情感等多
个方面都在社会现象中都有所出现,呈现出多样化、普及化、常态化、复杂化等
态势。
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出处并针对性的及时解决,或者建立
一种有效机制积极加以应对与预防,成为了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日常的一项重
要工作。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问题;研判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
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础的重要意义。
2020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
大会,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进一步
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
随着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普遍提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引起关注,研究生中出现的问
题涉及面广,在安全、心理、学业、情感等多个方面都在社会现象中都有所出现,有的甚至一度长时间占据了热搜头条,引起民众广泛热议,呈现出多样化、普及化、常态化、复杂化等态势。
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出处并针对性
的及时解决,或者建立一种有效机制积极加以应对与预防,成为了高校研究生教
育工作者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研究生新生入校之前,针对这些问题的工作就应该提前展开。
具体如何去做,需要结合各高校自身实际去落实。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应从招生抓起,从机制着手,从上到下统筹管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安全、心理、
学业方面的常见问题及时进行了梳理,及时研讨,以做好在各方面的应对。
一.研究生培养中几个方面的常见问题
(一)安全方面
学生失联,导师联系不上学生及其亲友,一旦出现危机事件,不能及时联系处理,导师工作遭受质疑。
究其原因,个别导师管理松懈,没有考勤,长时间不知道学生去向;导师很少主动联系学生,甚至没有学生有效联系方式;学生有问题长期没人关心,对外掩饰,自我封闭,不想(或不敢)找导师诉说,甚至敌视导师。
关键还是师生交流不畅。
相关案例(来自工作实践或网络):如学生杨华(化名),在校期间有多月没有联系导师,导师也没有主动联系,以为学生在赶论文。
学生因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认为写的论文可能会不合要求,经常晚上很晚睡不着后一个人在外面散步,有时还泡泡网吧,心理一直比较苦闷,也不想找导师和家人等反应诉求。
自己获过奖,不想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来不好的一面。
苦恼之下,决定将手机关机,消失一段时间,私自一人离校去外地旅游散心。
经事后核实,学生因学业等原因导致了焦虑方面的心理疾病,所幸是学校发现及时,处理到位,没有出现后续更为严重的安全事件,学生最后也顺利毕业。
(二)心理方面
学生患有焦虑、抑郁等心理或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学业与生活,导师也深受困扰。
这类问题分两种情形:一是大部分学生来校前就有心理疾病,学生隐瞒未告知导师;二是学生来校后才患上心理疾病(或病情变得严重),师生双方都不知情。
学生因焦虑、烦躁、敏感、抑郁等导致学业进展缓慢,抗压能力降低,导师也没有意识和关注到学生心理状态,久而久之,情况会发生恶化。
相关案例(来自工作实践或网络):学生李丽(化名),入校前就患有抑郁症,平时表现比较敏感,因为担心个人病情被同学们知道不好,在平时就有所隐瞒。
在入校前因为抑郁有过自杀的想法。
导师一开始不知情,后来在进行学习指导和安排中,发现学生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抗压能力较差,在和学生家人谈话中了解到学生的上述过往。
学生家庭情况一般,对学生在这方面帮助不大。
学生不愿意因病休学,且尚具有一定学习能力。
鉴于这种情况,导师有所顾虑,担心因为安排了学习任务会导致学生病情严重,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和更严重的后果,所以不敢安排常量的学习工作任务,在安排任务时尽量从轻从简,减质减量,争取把学生送毕业。
不得已降低了培养考察标准,在平时只有积极鼓励学生和给予学生肯定,不敢批评或者批评时反复斟酌。
最后,学生在校期间进展相对顺利,如期毕业并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三)学业方面
每年学生入学后都有学生申请更换导师,导师会比较被动。
究其原因,一是
个人定位不明确,不喜欢指定的研究方向;二是个人自我要求不一样,不认同导
师的指导方式,不适应导师的学习要求;三是个人与导师关系不和谐。
相关案例(来自工作实践或网络):学生张成(化名),学生有点个性,自尊心比较强,
为人有点敏感但是作风比较自我。
学生导师脾气稍微有点暴躁,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尤其在学生行为表现上要求严格。
在入学前相互选择时没有见过面,只是单
纯通过看双方个人信息资料做了选择,确定了(选导师)师生关系。
对于双方各
自的诉求,导师要求学生在学生和日常要做到哪些程度,学生自己希望导师给予
哪些帮助指导,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定位标准,师生双方一直没有过面谈或者充分
交流。
入校后,学生与导师接触几次,学生反馈导师在论文方面没有给予什么帮
助或者任何帮助,交流不畅和对各自认识上的差异比较大,从而造成了彼此间比
较激烈的矛盾,导致了双输的局面,学生只好重新选择更换导师。
(四)其他方面
常见问题:1.学生患有精神疾病,学校学院没有妥善及时做好学籍处理。
2. 研究生毕业论文查重盲审事项相关通知和材料要求不够详细。
2.研究生要外出实
习找工作,与导师安排冲突产生矛盾。
3.研究生导师没有尽职予以教学指导。
4.
研究生论文写不出来,抗压能力差,导致抑郁或各方面的矛盾产生。
5. 研究生
不搞学习,玩游戏或做其他,也不办理休学退学,有时用说谎来回应导师的要求,导师教育管理很有难度。
6.研究生导师没有按学校规定要求定期与学生见面进行
指导,注重自己的科研,疏于对学生的教学指导,长期没与学生联系,不了解学
生实际情况。
二.常见问题的研判应对
(一)畅通联系渠道。
入学后,导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存好学生联系方式,包括:学生本人联系方式(微信、QQ、邮箱、手机号码),学生直系亲属或者重
要亲友联系方式(便于紧急情况下联系),加好学生微信与QQ好友,请对方
(含亲属)存好导师联系方式。
(二)建立互动机制。
按照学校、学院规定,建立每周或者定期学生向导师
学习汇报、导师联系指导学生的工作机制,及时互动。
(三)熟悉心理知识。
导师可以了解相关心理知识和应对举措,对于常见心
理问题可以做出预判与干预。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求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引导
学生做好心理保健,建立团队良好互动氛围。
有相关方面的需要,可以联系咨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职能部门。
(四)掌握学生情况。
在学生入学前后,可以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电话家访、向亲友侧面了解等方式,了解学生相关情况。
(五)做好生涯规划指导。
在学生入学正式确认导师之前(录入系统),与
学生开展一次正式谈话,了解和指导学生完成研究生学习期间的规划,达成共识,如:是读2年还是3年,是毕业后搞科研还是进入体制内参加选调等等。
(六)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
加强与研究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
生互动机制,关注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相应的支持和
鼓励,保护研究生合法权益,关注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
规划,关心研究生生活和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