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1章 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课件 鲁人版第一册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1章 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课件 鲁人版第一册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________
《归去来兮辞(并序)》
(9)悟已往之不谏. 谏________
(10)园日涉.以成趣 涉________
(11)云无心以出岫. 岫________
(12)聊乘.化.以归尽 乘化________
.
3
《烛之武退秦师》 (13)且贰.于楚也 贰________ (14)尝为晋君赐.矣 赐________ (15)阙.秦以利晋 阙________ (16)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________ 《赤壁之战》 (17)与操有隙. 隙________ (18)共治.曹操 治________ (19)行.将.为人所并 行将________ (20)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赞________ 答案 (1)借助、利用 (2)横渡 (3)抬起脚后跟 (4)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5)知道, 懂得 (6)并列 (7)道德才能 (8)从师的风尚 (9)止,挽救 (10)走 (11)山峰 (12)顺随自然的变化 (13)从属二 主 (14)恩惠 (15)亏损、削弱 (16)渡河 (17)嫌怨,感情上的裂痕 (18)对付 (19)将要,快要 (20)辅助,协助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秦伯说: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赤壁之战》
(12)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知识总结 实词虚词 一词多义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知识总结  实词虚词 一词多义

鲁人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劝学》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鸿门宴》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19.金就砺则利古:指金属制的刀剑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检查;今:探;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某事物上。

《鸿门宴》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兰亭集序》30.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31.向之所欣古:过去,从前;今: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归去来兮辞》32.问征夫以前路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常见实词归类《烛之武退秦师》说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喜欢,高兴)①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辞{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②辞劳苦(推托)①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②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微①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②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③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劝学》,①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31.绝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④佛印绝类弥勒(非常)④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强①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②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③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④自强步,日三四里(读qiang,竭力,勉强)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假如,如果)⑤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望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⑤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35.闻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鸿门宴》①万事如意(顺、随)42.如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词语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词义理解错误: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结合上下文理解 句式理解错误: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语法理解错误:注意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不准确: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翻译时要准确表达其含义
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翻译技巧:直译、 意译、增译、减 译、换译等
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掌握文言文阅读方 法如逐字逐句阅读、整体把握等
文言文翻译技巧
忠实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 情感
翻译原则与标准
保持风格: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 特色如文言文的简洁、典雅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通顺流畅: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 代汉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适当增删: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 需要适当增删内容以使译文更加通 顺、完整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化价值: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 值和历史价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语言特点:文言文具有简洁、典雅、 含蓄的特点常用于表达思想、情感 和观念
学习意义: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 代文化、历史和思想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和文学素养
文言文阅读理解
理解文言文句子含义
添加副标题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文言文基础知识
03 文言文阅读理解
04 文言文翻译技巧
05 文言文写作指导
06 文言文综合练习
添加章节标题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词汇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 词等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等

鲁教版语文 必修一 重点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语文 必修一 重点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语文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重点总结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的知识点,以便同学们更好
地备考和研究。

第一单元古代诗歌
-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屈原流放途中的遭遇
和思考。

-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描写了壮美的自然风景,寓意高远
的理想。

-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豪情壮志和醉翁之意。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
- 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八议》中论述了政治、文化、哲学等
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 唐代散文家韩退之的《祭十二郎文》感人肺腑,描写了自己在十二郎墓前哭泣祭拜的情景。

第三单元《边城》
-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边疆小镇上少年孙少安和女子婉儿之间的纯爱故事。

- 小说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四单元《茶花女》
-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茶花女玛格丽特和阔少阿尔芒的爱情悲剧。

- 小说中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差距、人性的丑陋和爱情的深刻之处,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五单元论语与公羊传
-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集中体现了儒家道德伦理的核心观念。

- 公羊传是春秋时期的经义著作,对经典中的文字进行注释和解释,有助于理解和研究论语。

总结
本文重点总结了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的各个单元,对同学们备考和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同学们可以针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提高语文能力和应试水平。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替/做
• 公为都御使
担任 、作为 (dānrèn)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 • 身死人手,为天下(tiānxià)笑

虚词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xūcí) • 不足为外人道
因为、为了 向、和、跟
•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语气
第三十二页,共八十六页。
必修 1 文言文复习 (bìxiū)
第一页,共八十六页。
必修1~文言文复习
•《烛之武退秦师》——《 • 《荆轲刺秦王》 ——《
左》传(zuǒ chuán)
战》国策
• 《鸿门宴》 ——《 》史记(shǐ jì)
•注意文学常识,史书(shǐshū)体例知识的记 忆。
第二页,共八十六页。
• 重点句子的翻译
第五页,共八十六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
人(fū rén)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第六页,共八十六页。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课 2.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
寡人 之过பைடு நூலகம் 是
(guǎrén)
(kètáng)
提 4.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问 5. 敢以烦执事
• 图穷而匕首见
显现
第三十四页,共八十六页。
看见的东西
太子(tàiz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
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
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
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鲁人版必修一文言知识积累

鲁人版必修一文言知识积累

鲁人版必修一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以为轮,其曲中规(“��”通“�А保�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1.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如:用心一也9. 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如:蟹六跪而二螯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二)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 绝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 以为妙绝(《口技》)(极点)④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⑥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 强①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④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⑤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 假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③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④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 望①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②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③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④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5. 闻①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②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鲁人版必修一知识梳理(吐血版)

鲁人版必修一知识梳理(吐血版)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君子生非异也──“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 )或师焉,或不焉──“不”( )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共其乏困(共,)何厌之有?(厌,)秦伯说(说,)失其所与,不知(知)进住鄂县之樊口──住,将军禽操──禽,五万兵难卒合──卒,卿能办之者诚决──诚烟炎张天──炎,;张。

雷鼓大震──雷,2.词类活用(指出用法并解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吾从而师之──“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 (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耻”, (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眄庭柯以怡颜──怡,园日涉以成趣──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晋军函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邻之厚,君之薄也()越国以鄙远()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贤,。

礼,)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忧郁之计(外,内,)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蹶,)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从)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失,)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介词,在)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 除残去秽(形-名, )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⑴车柔以为..轮(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蚓无爪牙..之利( )⑷用心..一也( )⑸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⑻吾从而..师之( )⑼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⑽小学..而大遗( )⑾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⑿于时风波..未静( )⒀尝从人事..( )⒁悦亲戚..之情话..( )( )⒂幼稚..盈室( )⒃于是怅然慷慨..( )⒄将有事..于西畴( )⒅既窈窕..以寻壑( )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⒇行李..之往来( )(2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2)地方..数千里( )(23)各顾妻子..( )(24)北面..而事之( )(2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26)致殷勤..之意( )(27)品其名位,尤不失下曹从事..( ) (28)其实..汉贼也( )(29)如能以吴越之地与中国..抗衡( )(30)邂逅..不如意,便就还孤( )(31)鼎足之形成..矣( )(32)权起更.衣.( )(33)刘琮束手..( ) 重点实词(解释加点字)⑴劝.学( )⑵学不可以已.( )⑶金就砺..则利( )( )⑷吾尝跂.而望矣( )⑸臂非加.长也( )⑹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⑺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⑻故不积跬.步( )⑼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⑽吾师.道也(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⑾小学而大遗.( )⑿士大夫之族.( )⒀君子不齿.( )⒁道.相似也( )⒂圣人无常.师( )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⒄师不必贤.于弟子( )⒅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⒆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⒇术业有专攻.( )(21)生生..所资.( )( )( )(22)未见其术.( )(23)脱然有怀.( )(24)会.有四方之事( )(25)遂见.用于小吏( )(26)违己交病.( )(27)犹望一稔.( )(28)悟已往之不谏.( )(29)知来者之可追.( )(30)问征夫..以前路( )(31)审.容膝之易安( )(32)策.扶老以流憩( )(33)云无心以出岫.( )(34)景.翳翳以将入( )(35)复驾言.兮焉求( )(36)将有事.于西畴( )(37)善.万物之得时( ) (38)寓.形宇内复几时( )(39)帝乡不可期.( )(40)怀.良辰以孤往( )(41)登东皋.以舒啸( )(42)尝为.晋君赐.( )( )(43)若不阙.秦( )(44)唯.君图.之()()(45)失其所与.()(46)以乱易.整()(47)敢.以烦执事()(48)表恶.其能()(49)宜别图.之()(50)共治.曹操()(51)今治.水军八十万众()(52)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53)略.已平矣()(54)何不按.兵束.甲()()(55)北面而事.之()(56)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5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58)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59)成败之机.,在于今日()(60)奄.有其地()(61)累官故.不失州郡也()(62)交游士林.()(63)今卿廓开..大计()(64)兼仗父兄之烈.()(65)兵精足用.()(6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67)而操皆冒.行之()(68)不复料.其虚实()(69)今以实校.之()(70)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71)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72)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73)船、粮、战具俱办.()(74)卿能办.之者诚决()(75)将兵与备并力逆.操()(76)助画.方略()(77)引次..江北()()(78)上建.旌旗()(79)瑜等率轻锐..继其后()(80)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以归尽()..()(81)聊乘化文言虚词(指出意义和用法)“乃”的用法(1)蒙冲斗舰乃以千数(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3)乃取蒙冲斗舰十艘(4)骑乃得过(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6)家祭无忘告乃翁“之”的用法(1)作师说以遗之(2)若能以吴越之中与中国抗衡(3)夫晋,何厌之有(4)句读之不知(5)师道之不传也及矣(6)顷之,烟炎张天(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8)蚓无爪牙之利(9)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于”的用法(1)取之于蓝(2)善假于物也(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4)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7)方与将军会猎于吴(8)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其”的用法(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今肃迎操,……,品其名位,尤不失下曹从事(4)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6)其皆出于此乎?(7)其可怪也欤(8)其孰能讥之乎?(9)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必修一(鲁教版)完美版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必修一(鲁教版)完美版

4越国以鄙远
5越国以鄙远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8朝济而夕设版焉
六、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标志)
1以其无礼于晋
2且贰于楚也
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5 臣之壮也
6是寡人之过也
7君之所知也
8夫晋,何厌之有
七、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1国危矣
2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主张性恶论,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重视礼法 (礼治、法制)的作用。
“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四、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輮以为轮 非能水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 (择师标准)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生关系)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7 烛之武退秦师
一、字音(红色字) 贰于楚 氾南 佚之狐 缒 阙秦 杞子 逢孙
1-2 师说
一、字音(红色字) 句读 谀 郯子 苌弘 老聃 六艺经传 传说
李氏子蟠 贻 二、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 任吏部侍郎后人称韩吏部,韩文公,谥号“文”。
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 必己出”的口号。
作品集《昌黎先生集》 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1-5)教材 文言文知识梳理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1-5)教材 文言文知识梳理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1-5)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复习篇目:《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并序)》《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一、重点实词释义。

《劝学》(1)假.舟楫者假:________(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________(3)吾尝跂.而望矣跂:________(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________《师说》(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________(6)君子不齿.齿:________(7)其贤.不及孔子贤:________(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________《归去来兮辞(并序)》(9)悟已往之不谏.谏:________(10)园日涉.以成趣涉:________(11)云无心以出岫.岫:________(12)聊乘化..以归尽乘化: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13)且贰.于楚也贰:________(14)尝为晋君赐.矣赐:________(15)阙.秦以利晋阙:________(16)朝济.而夕设版焉济:________《赤壁之战》(17)与操有隙.隙:________(18)共治.曹操治:________(19)行将..为人所并行将:________(20)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赞:________答案(1)借助、利用(2)横渡(3)抬起脚后跟(4)强,这里指声音宏大(5)知道,懂得(6)并列(7)道德才能(8)从师的风尚(9)止,挽救(10)走(11)山峰(12)顺随自然的变化(13)从属二主(14)恩惠(15)亏损、削弱(16)渡河(17)嫌怨,感情上的裂痕(18)对付(19)将要,快要(20)辅助,协助二、通假字(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劝学》(1)以为轮,其曲中规: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君子生非异也: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或师焉,或不焉: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并序)》(7)乃瞻衡宇,载欣载奔: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秦伯说: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之战》(12)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将军禽操,宜在今日: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五万兵难卒合: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卿能办之者诚决: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顷之,烟炎张天: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雷鼓大震,北军大坏: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通“煣”,用火烤木使弯曲 (2)“有”通“又”,再一次 (3)“知”通“智”,智慧 (4)“生”通“性”,资质、禀赋 (5)“受”通“授”,传授 (6)“不”通“否”,否则 (7)“衡”通“横”,横木(为门) (8)“共”通“供”,供给 (9)“已”通“矣”,语气词,了 (10)“说”通“悦”,高兴 (11)“知”通“智”,聪明,明智 (12)“住”通“驻”,驻扎 (13)“禽”通“擒”,擒拿 (14)“卒”通“猝”,仓猝 (15)“诚”通“请”,请求 (16)“炎”通“焰”,火焰 “张”通“涨”,弥漫 (17)“雷”通“擂”,敲击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鲁人版高中文言文文言知识全梳理

鲁人版高中文言文文言知识全梳理

一、劝学1、通假字①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烤木使弯曲)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③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④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次)2、古今异义词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②用心..一也(古义:因为用心思)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托身、安身)3、文言实词①劝.学(动词,鼓励,劝勉)②学不可以已.(动词,停止,废弃)③木直中.绳(动词,符合,合乎)④金就.砺则利(动词,接近,靠近)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动词,验查,验。

省:动词,省察,反省)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过失)⑦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强,指声音宏大)⑧假.舟楫者(动词,借助,利用)⑨非能水.也(名动,游泳)⑩而绝.江河(动词,横渡)⑾锲而不舍.(动词,舍弃)⑿蟹六跪.而二螯(名词,蟹脚)4、文言虚词(1)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连词,却)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并且)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递进连词,并且)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词,地)⑤吾尝跂而望矣(修饰连词,着)⑥登高而招(顺风而呼)(顺承连词)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连词,因而)⑧锲而不舍(假设连词,如果)⑨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和)(2)于①青,取之于蓝(介词,从)②而青于蓝(介词,比)③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不译)(3)焉①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②蛟龙生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③圣心备焉(助词,了)(4)者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表原因,兼表停顿,并与“也”构成判断句)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的人)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表判断,兼表原因)(5)用.心一也(用:介词,由于、因为)5、词类活用①其曲.中规(形名,弯曲的弧度)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状,一天天地)③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使……快,敏捷、灵活)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动,游泳)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状,向上,向下)⑥用心一.也(数形,专一)6、文言句式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④輮以为轮(省略句)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7、固定句式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办法用来……)二、师说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2、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高中语文鲁人版基础知识复习

高中语文鲁人版基础知识复习

1.赤壁赋、字义1.壬戌之秋 干支纪年法, 甲、乙、 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 卯、辰、 巳、午、 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2.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的十 -六日。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3. 举酒属客敬酒4 .纵一苇之所如 任凭 5.凌万顷之茫然 超过6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抛弃 7. 羽化而登.仙 飞升8.击空明兮溯.流光 逆流而上 9.望美人兮天一方 远看, 眺望 10 .倚歌而和之 按着;唱和 11 .不绝如缕 止,停止 12 .苏子愀然 神色严肃的样子 13 .正襟危坐 端坐, 正坐14 .方其破荆州 当;攻破 15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16 .知不可乎骤.得 一下子,突然 17 .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18 .苟非吾之所有 如果 19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20.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受 21.杯盘狼藉杂乱不堪的样子22 .相与枕藉乎舟中枕着;垫着舞,使……舞动;泣,使……哭泣 南,名作状,向南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下,名作动,攻下,攻占 东,名作动,向东进军 渔樵,名作动,捕鱼砍柴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哀,为……哀伤 白,形作动,变白古: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美貌的女子1 .状语后置/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相与枕藉乎舟中2. 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3. 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4. 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㈤一词多义1.于 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在 表被动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2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相与枕藉乎舟中 相当于“于” ,在3之 纵一苇之所如 助词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标志哀吾生之须臾取独惟江上之清风助词“的”第一单元 必修二二、文言文知识点 ㈠通假字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㈡词类活用冯,同 缪,通 “任”凭乘 环绕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乌鹊南飞 3.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4. 下江陵 5. 顺流而东也6.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7. 侣鱼虾而友麋鹿8. 哀吾生之须臾9.不知东方之既白㈢古今异义1.望美人兮天一方㈣特殊句式㈠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f u)㈡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 则其至又加少矣4•火尚足以明也5.常在于险远 父,通“甫”舍,名作动, 名,名作动, 至,动作名, 明,形作动, 筑舍定居 命名 到达的人 照明险远,形作名,危险路远的地方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4.而羽化而登仙 表顺承 倚歌而和之 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 表并列而未尝往也表转折5.属举酒属客 劝请,邀,敬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衡少善属文 写,写作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6.歌扣舷而歌之 唱 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 歌声7.如纵一苇之所如往,到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好像石破天惊:本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料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语文必修一二册文言文基本知识整理

语文必修一二册文言文基本知识整理

必修一二册文言文基本知识整理劝学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煣”用火烤是物体弯曲)/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递进)....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因果..).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师说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学文化常识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学文化常识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学文化常识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1)在教育问题上,提倡性恶论。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

他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

(2)在哲学上,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人定胜天”。

(3)在政治上,针对孔子、孟子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当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2.“故不积跬步”中的“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

3.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其他的七位大家是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之首。

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4.《师说》,说: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古时指文章的断句,是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语意完整的一段文字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片断为“读”。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是指经书的文字;“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此外,“六艺”还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与“六艺”易混淆的概念还有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引言- 文言文的定义- 文言文的学习意义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三、文言文的常见虚词- 连词- 助词- 介词- 量词四、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五、文言文的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词- 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 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词义的转移七、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 句读的基本原则-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八、文言文的文化背景- 历史典故- 古代礼仪- 哲学思想九、文言文经典篇章赏析- 《论语》选读- 《孟子》选读- 《史记》选读- 《诗经》选读十、结语-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与建议示例内容:一、引言文言文,即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常用“者……也”来构成判断句,如“孔子,鲁人也”。

2. 被动句:文言文的被动句常通过“为……所”来表达,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

3.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为了简洁,常常省略主语或宾语,如“读书破万卷”。

4.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是为了强调,如“甚矣,汝之不惠”。

三、文言文的常见虚词1. 连词:“夫”、“且”、“与”等,用于连接句子或句子成分。

2. 助词:“之”、“也”、“者”等,用于句尾或句中,起到辅助作用。

3. 介词:“于”、“以”、“自”等,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4. 量词:文言文中的量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匹”表示马,“头”表示牛。

四、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3.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鲁人版文言文文言知识梳理

鲁人版文言文文言知识梳理

一、劝学1、通假字①輮.以为轮(“輮”通,用火烤木使弯曲)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慧)③君子生.非异也(“生”通,资质、禀赋)④虽有.槁暴(“有”通,再次)2、古今异义词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②用心..一也(古义:)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3、文言实词①劝.学②学不可以已.③木直中.绳④金就.砺则利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⑦声非加疾.也⑧假.舟楫者(⑨非能水.也⑩而绝.江河⑾锲而不舍.⑿蟹六跪.而二螯(4、文言虚词(1)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吾尝终日而思矣⑤吾尝跂而望矣⑥登高而招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⑧锲而不舍⑨蟹六跪而二螯(2)于①青,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③善假于物也(3)焉①风雨兴焉②蛟龙生焉③圣心备焉(4)者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用.心一也5、词类活用①其曲.中规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非利.足也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⑥用心一.也6、文言句式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輮以为轮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固定句式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二、师说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传授)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2、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吾从而..师之((5)今之众人..(6)师不必..贤于弟子(7)无.贵无.贱,无.长无.少(8)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3、文言实词(1)道①传道受业解惑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道相似也)④余嘉其能行古道⑤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⑥策之不以其道(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2)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吾师道也⑤不耻相师⑥十年春,齐师伐我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传①传道受业解惑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贤①其贤不及孔子②师不必贤于弟子(③贤.贤易色(5)惑①传道受业解惑②惑而不从师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文言虚词(1)其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其出人也远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⑦其若是,孰能御之⑧其皆出于此乎(⑨其可怪也欤⑩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⑾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⑿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⒀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尚书》)(2)于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师不必贤于弟子③不拘于时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焉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5、词类活用①孔子师.郯子……②吾从而师.之③而耻.学于师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⑥小.学而大.遗6、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一语文必修一基础知识(文言部分)

高一语文必修一基础知识(文言部分)

必修一文言基础知识复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一词多义】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动刀甚微(轻微)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鄙越国以鄙远 (边邑,以……为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 (谦辞,谦称自己)【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敢以(之)烦执事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夫晋,何厌之有《荆轲刺秦王》【词语】荆轲.拜谒.督亢.谬.误偏袒.扼.腕厄.运濡.染怯懦淬.火猝.然忤.逆铁杵.创.伤创.办目眩.鲰.生箕.踞: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戮.没:杀戮和没收拊.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鲁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整理ppt课件

鲁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整理ppt课件

非能水也
E、上食埃土
水陆俱下
F、烧尽北船
又欲肆其西封
重点字词
看看每组里的字词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1、其贤不及孔
师不必贤于弟子
2、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3、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孙权长史
5、故兵法忌之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6、引次江北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7、余船以次俱进 引次江北
8、晋军函陵
指出以下句子中“乃〞用法
• 骑乃得过

•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至、甚至
• 乃罢会 于是、就
• 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 是、就是

居然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指出以下句子中“其〞用法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们
• 其皆出于此乎! 表揣测语气,大概

• 其可怪也欤! 表揣测语气
• 爱其子/郑既知其亡矣 反身代词 自己
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A、不耻相师 B、吾从而师之 C、越国以鄙远 D、吾师道也 E、既东封郑 F、悦亲戚之情话 G、甚失孤望 H、非利足也
2、以下每个选项中加横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E
A、小学而大遗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B、可烧而走也
輮以为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夜缒而出
D、晋军函陵
4、以下选项中加横线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眷然有归欤之情
( )C
A、輮使之然也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权勃然曰
D、然豫州新败之后
5、以下选项中加横线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裹以帷幕
〔 〕C
A、无以至千里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一、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说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二、一词多义1、贰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不迁怒,不贰过.2、鄙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③微言大义.④见微知著.⑤国势衰微.5、敝①因人之力而敝之.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③使史更敝衣草.6、焉烛之武退秦师通“”,释义:通“”,释义:通“”,释义:通“”,释义:通“”,释义:贰:贰:鄙:鄙:鄙:鄙:许:许:许:许:微:微:微:微:微:敝:敝:敝: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③子亦有不利焉.④朝济而夕设版焉.7、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8、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9、其①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②失其所与,不知.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吾其还也.10、之①公从之.②因人之力而敝之.③行李之来往.④何厌之有.三、古今异义1.行李之来往..行李:古义:2.若舍郑认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3.若舍郑认为东道主..认为:古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焉:焉:焉:焉:以:以:以:以:以:以:以:而:而:而:其:其:其:其:之:之:之:之:;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今义:泛指招待宴客的主人;今义:认为;今义:一般人的老婆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四、指出以下加点词的活用种类并释义1.晋军函陵.2.夜缒而出.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越国以鄙远..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6.若不阙秦.7.阙秦以利晋.8.因人之力而敝.之9.邻之厚,君之薄也..10.且贰于楚也.五、指出以下文言句式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2.邻之厚,君之薄也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5.夫晋,何厌之有?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7.敢以烦执事8.若舍郑认为东道主;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苦军:夜:封:鄙:、远:赐:阙:利:敝:厚:、薄:贰:9.失其所与,不知荆轲刺秦王一、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说1.秦王必说见臣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一词多义1、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2、使通“”,释义:通“”,释义:通“”,释义:通“”,释义:通“”,释义:兵:兵:兵:①使使以闻大王前一个“使”:..②使毕使于前前一个“使”:..3、诚①诚能得樊将军首.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顾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荆轲顾笑武阳.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人之发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5、穷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图穷而匕首见.③复前行,欲穷其林.6、引①秦王惊,自引而起.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③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④引而不发.7、见诚:诚:顾:顾:顾:顾:穷:穷:穷:引:引:引:引:后一个“使”:后一个“使”:①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必喜而说见臣8、乃①太子丹惧怕,乃.请荆卿曰②乃今得闻教.③家祭无忘告乃翁.9、以①樊将军以贫寒来归丹.②丹不忍以己之私.③今有一言,能够.解燕国之患④使工以药淬之.⑤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⑥以次进.三、古今异义1.樊将军仰天叹气流涕.涕:古义:2.樊将军以贫寒来归丹..见:见:见:乃:乃:乃:以:以:以:以:以:以:;今义:鼻涕贫寒:古义:;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辈之意..长辈:古义:;今义:年长之人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今义:包庇两方中的一方5.北夷狄之鄙人..鄙人 : 古义:;今义:鄙俗的人,对自己的谦称6.左右既前,斩荆轲..左右:古义:;今义:方向名词7.将军岂存心乎..存心 : 古义:;今义:成心8.今有一言,能够解燕国之患..能够 : 古义:;今义:表能够、允许9.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购 : 古义:;今义:购置10.图穷而匕首见.穷 : 古义:;今义:缺乏钱财四、指出以下加点词的活用种类并释义1.至易水上,既祖.,取道2.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3.进兵北略地.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5.发尽上指冠.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7.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8.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9.丹不忍以己之私.10.其人居远将来.1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12.群臣怪之.五、指出以下文言句式并翻译1.此臣昼夜切齿拊心也2.今天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4.其人居远将来,而为留待5.见燕使者咸阳宫6.父亲母亲宗族,皆为戮没7.然而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8.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9.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祖:前:北:函:上:厚:使:闻:私:远:迟:怪:10.臣乃得有以报太子鸿门宴一、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说1.距关,毋内诸侯2.张良出,要项伯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5.令将军与臣有郤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7.因击沛公于坐二、一词多义1、如①杀人如不可以举,刑人如恐不胜.②沛公起如厕.③沛公沉默,曰:“固不如.也。

鲁教版高中第一册语文文言知识

鲁教版高中第一册语文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言于孙权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判断句此帝王之资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师,受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用心一也。

用心燥也。

刘备天下枭雄。

巨是凡人田横,齐之壮士耳刘豫州王室之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是寡人之过也被动句恐为操所先行将为人所并见用于小邑不拘于时既以心为行役受制于人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省略句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稚子侯门定语后置今战士还者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宾语前置卿欲何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言之欲安所归乎乐夫天命复奚疑之1.主谓之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行李之往来邻之厚,君之薄也2.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次古之圣人3.代词4.宾语前置标致5.定语后置标致6.音节助词顷之其代词语气副词揣测感叹祈使以连词修饰木欣欣以向荣舟遥遥以轻飏云无心以出岫目的以济大事凭借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将军以神武雄才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拿权以示群下敢以烦执事今以实校之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裹以帷幕以乱易整为征夫以前路按照余船以次俱进因为时操军兼以饥疫以其无礼于晋家叔以余贫苦用乃以千数焉兼词语气助词疑问代词复驾言兮焉求词类活用使动可烧而走輮以为轮从吏卒意动不耻相师孔子师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名作动非能水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不耻相师吾师道也或棹孤舟晋军函陵秦军犯南敬贤礼士名作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夜缒而出日参省乎己朝济而夕设版备南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犹豫之计时东南风急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倚南窗以寄傲通假字輮以为轮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或师焉,或不焉无能为也已失其所与,不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要点
归去来兮
助词,无义
疑问代词为什么
田园将芜胡不归? 悟以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谏正,劝止
挽救,补救
迷途: 名作动 步入迷途 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名句
知识要点
乃瞻衡宇
房子 近于
手杖 举 远
三径就荒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 “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通“何”)
• 一、通假字: (三会:本字,通假字,意思)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传 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
• 二、古今异义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指学 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普通人 今:许多人 • ③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对儿童、 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 ④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动词“从”:跟从, 连词“而”。今:表目的或结果的一个连词 •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 不一定 今:指不需要,用不着 • ⑥句读之不知 古:文辞语意未尽而需停顿的地 方 今:看文字发出声音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 前“生”,维持;后“生”,动词 用作名词,生活)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 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 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携幼入室 眄庭柯以怡颜 园日涉以成趣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
通假字
• • • • •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 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 “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 资质,禀赋)
师道存师 师无贵贱

盼望、希望
•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农历十五日
• (5)闻 • 顺风而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 学》):听见 •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 见闻、见识 •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 听说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 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 •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 走得快
2、非能水也:名词做动词,游泳
3、登高而招: 形作名 高处
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性
古今异义(古/今)
1、声非加疾也: 强,洪亮/疾病;快 借助、利用/不真 2、假舆马者: 横渡/断绝 3、绝江河:
特殊句式
善假于物也: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善于借助外物,对外 物善于借用。
介词“于”表被动
• 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宾语前置: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 解惑之
• 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 [名句积累]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②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⑤圣人无常师。
用鼻子嗅
• 于 • ①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 ②而青于蓝。(比,介词) •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 介词) • 者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 作“的人”讲。) •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 原因。)
文言句式
• • • • • • 判断句式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 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省略句式 輮(之)以(之)为轮
• 倒装句式 •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 之,而寒于水。 ①介词结构后置句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②定语后置句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助 • 词,表定语后置。)
非蛇鳝之穴无可 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式

(3) 假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 马生序》):借、借用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借助、利用
•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假装
(4) 望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远看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形作名,幼儿、小儿。 形作使动,使…愉快。 名作状,在园中,每天。 名作动,拄着。 名作状,时时。 悦:形作意动,以…为快乐。 名作动,弹琴、读书。 名作动,划动。 形作动,喜欢,羡慕。
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 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实词 提取/蓝草 取之于蓝: 木直中绳: 合乎 其曲中规: 省察,反省 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 明达 虚词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但是/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顺接/对于 : 即使
劝 学
通假字
“輮”通“煣”,使…… 輮以为轮:
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 晒 则知明而 “知”通“智” 行无过矣: (zhì ),智慧。
(出现25次)
• 之(出现25次)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其
(出现17次)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 常用虚词: 之 其 • 常用实词: 师 道 传 贤 惑 知
•师
(出现26次)
• ★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①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学习、效法--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②从师--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以……为师,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 犹不如人; 公曰: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
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也 青,取之于蓝 輮以为轮 判断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省略句式
輮以(之)为轮
●重要字词 实词 须臾之所学: 片刻 提起脚后跟 跂而望: 博见: 广 清楚 闻者彰: 假舆马者: 借助,凭借 致千里 到达 横渡 绝江河 虚词 表修饰 跂而望 表转折 而致千里
1、非利足也
2、用心一也
3、积善成德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善:形作名 善行
古今异义(古/今)
因为思想意识 活动/读书用功 脚/跪下 2、蟹六跪而二螯: 1、用心一也: 3、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 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爪zhǎo鸟兽的脚趾 zhuǎ禽兽的脚
特殊句式
无以至千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固定句式 省略句式 定语后置
•之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 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出现25次)
•之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宾语前置标志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 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今异义
• • • • • • • • • • •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 使……成为。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 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 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 上。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 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 “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 “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 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