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决实质问题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填一填。

(1)同城水果店运来苹果24 筐,梨比苹果的x 倍少 6 筐,
梨运来(—)筐。

(2)外婆家养了m 只鸡,养的鸭的只数比鸡的 1.5 倍多 10只。

外婆家养了(+)只鸭。

(先填带有未知数的量)
2. 解方程。

4x- 7.2= 10 x=
18+ 15x= 21 x=
2x+ 2.4= 12.4 x=
0.7x+ 0.63= 42 x=
3.依据题意把方程增补完好。

(1)小明看一本153 页的书,他每日看x 页,看了 5 天后还剩
63页没看。


- =63;
②+ =153;(先填带有未知数的量)
(2)妈妈买了 20 千克大米,每千克 2.80 元,又买了 15 千克面粉,每千克 x 元,一共用去 131.80 元。

① ×20+= 131.80;
②-= 2.80 ×;
4. 王师傅要加工600 个部件,8 天后还余下120 个没有加工,
第1页/共5页
均匀每日加工多少个部件?
解:
答:均匀每日加工个部件。

5.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20 比一个数的 8 倍少 2.4,求这个数。

解:
答:这个数。

(2)48 加上某数的 2 倍得 146,这个数是多少?解:
答:这个数是。

6.看图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
列式:+=;(先填带有未知数的量)
x=;
(2)
列式:+=;(先填带有未知数的量)
x=;
7.列方程解决问题。

(1)果园里有苹果树270 棵,比梨树的 3 倍少 30 棵,梨树有多少棵?
解:
答:梨树有棵。

第2页/共5页
(2)王阿姨买了11 个暖水瓶,付了200 元钱,找回35 元,每个暖水瓶多少元?
解:设
答:每个暖水瓶元。

(3)在 2019 年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一共获取199 枚金牌,比 1982年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获取的金牌枚数的 3 倍多 16 枚, 1982
年新德里亚运会上中国获取了多少枚金牌?
解:
答: 1982 年新德里亚运会上中国获取枚金牌。

8. 在下边的()里填上适合的数,使每个方程的解都是x=2。

(1)()+ 5x=25
(2)5x -()= 7.3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一致的,看禁止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少儿的察看能力,扩大少儿的认知范围,让
少儿在察看事物、察看生活、察看自然的活动中,累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察看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
察于察看对象的选择,着力于察看过程的指导,侧重于少儿
察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书先生”唯恐是街市百姓最为熟习的一种称号,从最先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仰慕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不过更早的“先生”
第3页/共5页
观点并不是源于教书,最先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不是有教授
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
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识、有品德的尊长。

其实《国
策》中自己就有“先生长辈,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实的“教师”之意,倒是与现在“先生”的称号更靠
近。

看来,“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不是具学识
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录,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此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教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3)2.3x
×()= 92
我国古代的念书人 ,从上学之日起 ,就日诵不辍 ,一般在几年内就
能识记几千个汉字 ,熟记几百篇文章 ,写出的诗文也是咬文嚼字 ,
琅琅上口 ,成为博学多才的文人。

为何在现代化教课
的今日 ,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 ,竟提起作文
就头疼 ,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 1978 年就尖利地
提出 : “中小学语文教课成效差 ,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 , 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 课时 ,语文是 2749 课
时,恰巧是 30%,十年的时间 ,二千七百多课时 ,用来学本国语文,倒
是大部分可是关 ,莫非咄咄怪事 ! ”刨根问底 ,其主要原由就是腹
中无物。

特别是写谈论文 ,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谈论文的
“三因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也精通谈论文的基本
第4页/共5页
构造 :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真实动起笔来就
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何”。

根来源因还
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打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
来 , 抄人家的名言警语 ,抄人家的案例 ,不参照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因此 ,词汇困穷、内容空洞、一模一样便成了中
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可以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一定认识到“照本宣科”的重要性,让学生累积足够的“米”。

(4)2.9x (÷)= 0.58x|
第5页/共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