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功释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一斋先生五功释义序
自有太极,而两仪生焉。

自有两仪,而四象立蔫。

有四象,即有五行。

五行者,相生相克者也,而清真教规,亦有五焉,念也、礼也、斋也、课也、朝也。

此亦犹五行之不可减者也。

而生克之义亦寓焉。

生者,本然之性,由此而生也。

克者,继起之私,因此而去也。

总存乎人之用意何如耳,意存乎真,则行此五者,自见其真;意存乎文,则行此五者,仅见其文。

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深者自深,浅者自浅,是也。

今刘一斋先于五功之义,一一穷究其源,而又推类以及余,使后之学者,反复寻求,身心一片,于其所已言者,固可了然于心,而于其所未言者,亦未始不可触类而旁通,则所谓五功者,功岂止于五哉!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莫不由五而推,则体此五者,精察而力行之,而真积力久,自可下学而上达,而约之又约,以至相忘于无言,此又先生之所厚望于天下,天下其无忘先生所用意也云。

时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三月灯下识眷教弟拜楷拜撰
明教之礼
流教分途久,清真理独深,三才凭造化,五府任陶钧。

无极缘何极;有神匪自神。

静参玄奥旨,诚奉厥维寅。

明教之用
不染维清洁,有源理自真。

诚心纯终始,一笃显微伸,忠孝无他计,解推不厌频,服膺匪有得,愿共宝奇珍。

--礼书五功释义(正文)
原始第一章
形气章矣,天道隐矣。

气禀日生,真理晦矣。

明者蔽,纯者杂,而通者塞矣。

人于天命根源,罔知所自而返焉。

圣教五功,念礼斋课朝,示人修道,而返乎其本初也。

念在知所归。

礼在践所归之路;斋以绝物;课以忘己;朝以复命而归真。

修此,而道尽矣。

本义第二章
天道人心,妙而通也。

真主以一理赋物,而人之禀受不同,故有圣凡之别,圣人以道道物,故道无不明。

凡人以物物道,则道有所蔽。

故不能复其理,而复还其本初也。

因是主命五功,示人修道之方,将以开蔽通塞,指其来路,而导之归焉。

功以五者何?人之心性相偕,如锁钥然,其耳目口鼻身,既有声色臭味触五者之染,即生爱恶五者私欲之簧,簧钥交缔,牢莫可解,必须按钥制匙,丝杪
恰合,以为启折之备,则簧与钥,脱然解矣。

一身有五者之累,亦必以五法对治之,累可渐释,则心明性见;而道明矣。

此五法之所以为修道之切要也。

爱恶第三章
耳之于声也,目之于色也,鼻之于嗅也,口之于味也,身之于触也,虽各异其官,而爱美恶恶,则无下同。

夫无爱无恶、无美无恶,浑然天理者,公德也。

受其所爱,而弗审所当爱;恶其所恶。

而弗审所当恶。

私德也。

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明德也。

五功之为治于人也者,克去己私,复还明德;以归于大公而已。

外官第四章
五官为用,各有德性具焉。

而人未能尽其善也。

口具能言之德,耳具能听之德,目具能视之德,鼻具能嗅之德,身具能取与动止之德。

德无不善,而或用之不善,则德性丧矣,五功者,拯其既丧之德,而亦保其德不丧也。

内德第五章
人有内德五焉,心也、性也、知也、几也、微也。

性所以生,心所以觉,知所以用,几则心之动,微则心之隐。

(已发之为机,未发为之微。

)五者本至善,而受于造物者也。

第私欲漓乎性,是非挠乎心,气质蔽乎知,谋虑乱乎几,喜怒得丧动乎微,本善者遂流于不善矣。

五功之理,所以湔其私,正其气,平其是非,定其谋虑,而约束于喜怒得丧之际者也。

心性第六章
性分之内,复有五德焉,仁也,义也,礼也,智也,信也,五者所以公乎世者也;心分之内,有五德焉,喜也、怒也、爱也、恶也、欲也,五者所以存乎己者也;知分之内,有五德焉,忆也、记也、悟也、筹也、运也,五者所以用乎世者也。

三分之德,务适于中,有一偏焉,其道几失。

五功者,所以救其偏而归于中也。

正变第七章
人禀四行而生,五行而成。

赋质之初,精为水,血为士,温暖为火,运化者为气,成形以后,气与火合而生木;土与水合而生金。

木性以滋长养,金性以滋坚明,并精液之水,温暖之火,骨月之士,此之为五形,而气则主乎其中,即灵觉之谓也。

夫五者,各一其性,各一其德。

火性向上,其德高明;水性向下,其德谦逊;木性修畅,其德直朴;金性坚定,其德稳重;土性藏育,其德静顺。

夫德者,必惟气之得养,乃各用乎其中正也。

苟失其养,则中者反而为倚,正者变而为偏矣。

是故高明,则变而为强暴,而好欲滋焉。

谦逊,则变而为阿从,而淫荡滋焉。

稳重则变而为固执,而胶泥滋焉。

直朴则变而为顽冥,而愚鲁滋焉;静顺则变而为迟钝,而怠惰滋焉。

五性一变,私欲之所从生也,万物之所从出也。

是皆由于气之失养,而各反乎其中也。

五功者,所以养气之法,而致五性于至中者也。

以上七章,总述五功之由,其下二十五章,分述五功之理,末后三十一章,发明五功之义。

通记六十三章。

以取圣寿之纪云。

念仪第八章
念者,心乎主也。

时省于怀,常注于口,永佩乎身,存诚执敬,歌功颂德。

凡属言行,标理中节,惟恐一动离乎道。

心念不忘,口念不辍。

经曰:兴居寝食,惟念念哉。

又曰:念主者,主念之。

念主则无过,主念则无虞,自我动慎,自主佑之。

念法第九章
心犹鉴也。

面于此,必背于彼。

天理也,人欲也,心之面背不常,面于天理,则人欲不入;面于人欲,则天理不存。

是非之判,善恶之端,皆造化于此。

危哉、微哉、敬哉、慎哉。

一念正,终身之福;一念不正,终身之祸。

敬肆关头,如防激湍,如羁劣马,念兹在兹,时加省察。

圣人曰:心昏如鉴垢,念以磨之。

念义第十章
念,示不忘也。

不忘吾之本原也。

身之所生,性之所自,造物之本然也,本然至善,念之则无恶;本然至清,念之则无染。

本然至真,念之则无妄。

夫念至于无恶、无染、无妄。

即还本原之境矣。

圣人曰:念则超焉。

超乎物我;还乎本然,是为原始返终之义。

念理第十一章
人与主无间也,而必属念于主者,正以示其无间耳。

人以人为物,而不知无物之非主;人以物为幻,而不知无幻之非真。

念人、念物,则只见人、物,而不见主。

惟一念专属于主,则物我无存。

本然独湛矣。

经曰:真主临人,切于心命。

又曰:念毋二,敬毋二,奉事毋二,二之云者,将以他物二于主也,二甚于逆。

念证第十二章
有心之念,以人念主也。

无心之念,以主念主也。

念主以人,有工夫,有时际。

念主以主,则无时无地,而非念主矣;则无动无思,而非念主矣。

苟有一念一动之不合于道,则是为有时际,而以主念主者,动止非我,浑乎无间,忆虑消忘,肆应周遍,斯为以主念主者也。

故曰维念无方,居不昧念也。

起不忘念也。

接物以正、待人以忠、念也。

经云:经营政治.农圃十数而以道,皆念也。

圣人曰:不念而事事必逆,念而不肖于行,念乎哉?
拜仪第十三章
拜者,身乎主也。

一日五时,参礼以众。

时:晨、晌、哺、昏、夜是也。

时各有数:晨礼四拜;晌礼十拜;哺礼四拜;昏礼五拜;夜礼九拜。

拜有四仪:立、躬、叩、跪。

立则端身正面。

拊手齐足,目瞩叩所;躬则曲身悬首,平脊捉膝,目嘱足;叩则身首匍匐,鼻额着地;悬肘悬腹,目瞩鼻端;跪则端坐,沉沉,默首抚膝,目瞩怀。

合数仪而成一拜,全数拜而成一礼。

礼有条例:沐浴,盛服、洁处、正时、正向、立意。

一日五礼,七日一聚,一年二会。

惟大人有明礼,有夜功。

明礼两拜,夜功无数。

经日:尔民礼拜,务守其中。

中者,时中之谓也。

圣人曰:顺与逆,无以分也,惟以拜。

时至而不拜,逆矣夫。

拜法第十四章
拜必恭,心必虔。

不恭不虔,于不拜等。

时必殷,日无间。

殷而无间,乃作成功。

夫拜,主命也。

时至身必至,时至而身不至,是私身而慢主也。

身至心必至,身至而心不至,是虚文而无实也。

慢主者逆,无实者谬,逆则祸,谬则不登。

是故礼拜必神存心临,内憟外庄,毋外虑,毋旁顾,毋搔首,毋举足,毋作声。

故犯者复礼。

圣人曰:拜主如见主,虽尔不见,主实见之。

拜义第十五章
礼拜,近主之阶也,归原之径也。

人之生也,自理世至象世,历多境界。

每历一境,即染一象,而与其初位,即远一层。

层隔万迭,大端在七:气、水、火、土、金、木、活类也。

由理之气,有运化象;由气之火,有显著象;由火之水,有流通象;由水之土,有凝聚象;由土之金,有固结象;由金之木,有长发象;由木之活,有运行象。

象象相资,诸情遂寓。

运行则嗜欲寓,长发则生死寓,固结则离合寓,凝聚则涣散寓,流通则漫越寓,显著则生工明晦寓,运化则动静往复寓。

凡此话情,皆非本有,情为性障,性为情掩,违理畔道,日逐于远。

拜也者,超乎情障,而复乎原有也。

原有复则新有无存,其本然之谓也。

故站,顶天立地,人之象也。

躬,负天向地,鸟兽之象也。

叩,身首代地,草木之象也。

跪,端坐静居,山矿与地之象也。

升上降下,水与火之象也。

运行往来,气之象也。

由动而止于静,复初之象也,举诸象而意示之,依层次而度越之,斯归原近主之实义也。

拜理第十六章
凡属有物,不出二端,通也,碍也。

通也理也。

碍也象也。

滞于象者碍于理,复于理者通于象,然非去象以求理也。

能通于理,碍即为通;不通于理,通亦成碍。

人也者,理与象,全体聚合之名也。

日羁于象,则无由复于通,不特身形不能复于通,即性灵,亦不能复于通,何也?灵为形役矣。

日求于理,而象不能为其碍。

不特灵性不能为所碍,即身形亦不能为所碍,何也?形为灵超矣。

灵为形役,即通而成碍;形为灵超,即碍而成通。

拜也者,形为灵超之妙用也。

即碍还通之佳境也。

果能至于此境矣。

则生死不以为生死,而知有不生不死者在。

嗜欲不以为嗜欲,而明有无嗜无欲者在。

夫是以不免于生死,亦为超脱生死者。

夫是以不离于嗜欲,而为奔绝嗜欲者。

象者化矣,碍者通焉,经喻谆谆,教人礼拜,欲其即碍返通而已矣。

拜证第十七章
拜,言乎顺也。

无乎不顺,则无乎不拜。

顺乎主,即拜乎主也。

夫顺主有二。

顺其命令之当然,顺之表也。

顺其本然之德性,顺之里也。

表里当顺,则表里皆拜者也。

无时不顺,则时时皆拜者也。

主命吾念,则念之;命吾拜,则拜之。

非以念拜为功也,以顺为功也。

非以不念、不拜为过也,以不顺为过也。

盖主命如是,即当如是,是为顺也。

主无方位,吾亦不以方位拘;主无形体,吾亦不以形体碍;主无声色嗅味,吾亦不以声色嗅味而迷障。

一念本然,安于其境,听其自然而已矣。

顺焉而不拜,则顺无效;拜焉而不顺;则厂无功。

拜于其时,顺于无间,斯之为真拜者也。

斋仪第十八章
斋者,性乎主也。

岁斋一月,晓初而食,日没而开。

一日之中,不茹水谷,不近女色,百务皆息。

诸念不生,民不列市,官不听讼,君不设朝,不幸野。

或处于家,或守于寺,惟负躬涤过,独契真宰无己。

圣人曰:斋无为之功也。

罢工停政,以重其事焉。

斋法第十九章
夫斋者,制欲检行,以谨身心下无妄之法也。

目不妄视,耳不安听,口不妄言,心不妄思,手不妄取与,足不妄步趋。

尘欲之事远绝,道义之事精虔,徒谨嗜欲而下去邪妄,非斋也。

知谨邪妄而不辍食,非法也。

盖食色者,嗜欲之母也。

不辍食色,是不能制嗜欲者也。

不能制嗜欲,其与斋乎何有?圣人曰:斋,非仅止食色也,务斋诸耳目身心。

又回:嗜欲之情,人禽共之。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能制其情耳。

斋义第二十章
一切不善,嗜欲为之先,气血为之乘。

守斋则嗜欲遏,气血赢,而非为妄作,无所从起矣。

德性所以养心,而能润及其身;饮食所以养身,而能累及其心。

斋止食饮,以抑气质,以强其心也。

心强则明,明则私欲化,而真性见矣。

圣人曰:万物有课,夫斋,气血之课也。

经曰:主谓尔撤,饥则见,孤则合。

谓饥于食而饱于德,则性见;孤于己而复于礼;则真合也;一尘不染,一私不立,谓之孤。

斋理第二十一章
食色以生,生以为道也,不得已也。

求道者减食色,至人弃食色,皆视食色为累者也。

皆以不食不色为乐者也。

且食色后天之需,日逐于食色,则日沉沦于后天,而于先天日渐蔽塞而不通矣。

抑其后天之情,示以先天之性,而后忆乎先天之景况,则几复乎先天矣。

先天复而于真主本然何间焉。

故曰:斋属主,主予报之。

亲切至矣。

斋证第二十二章
仅能止食色.而不能忘食色,非斋也。

仅能戒非为,而不能绝非念,非斋也。

仅能守斋,而不见其为斋之效,亦非斋也。

愿无食色,几忘食色者矣;畏有非念,几忘非念者矣;厌离情欲,乐乎天命,几见其为斋之效者矣。

圣人曰:斋以镕气质也。

即如镕金,去其杂而聚其散。

斋矣,气质未绝,纷散未聚,犹未斋也。

远离食色,斋之次也;制欲检行,斋之上也;己私克尽,物我全忘,斋之制也。

故曰:斋以绝物也,绝其外物,化其己私。

而不纳一物于心焉,斯可谓之斋矣。

课仪第二十三章
课者,以其财货用于主也。

财货主无所用,而以与贫,由之乎用于主也。

满贯者,捐其四十之一。

金、银、钱、货,牛、羊、驼、马,果谷、生产,各有定例,依律清算无隐,一年一课。

受给者;贫乏、良人。

先亲后疏,先近后远,余课纳官入库,赈饥养学。

非其人不给,非其人不受,给受之间,有大谨焉。

圣人曰:凡物有课,有所能而施之,以济不能也;财富者利济贫乏;学优者导化愚顽;言美者,释讼解争;力强者扶弱;广修屋厦,以延宾客;多备器用,以应借贷。

皆课之义也。

课法第二十四章
衷多益寡,克己分甘,仁者之为也。

匿于毫未,则毁于全功。

必也为道而捐,乐而出之,不怀恩心,不眩善名,挟私而与,其犹挟私而匿,劳来赐赠,不作课功,义侠修建,不入课例。

谨之谨之,得其人而后与。

慎之慎之,度其可而后受。

不稽而与,与之过也。

朦溷而受,受之过也。

课义第二十五章
课者,体主、爱人而忘己、忘物之大法也。

真主至仁,施而不靳;吾能施之,是体主之仁也。

民吾一身,理宜同爱,而分甘普利,是爱民如身也。

舍其己有,犹忘己有也,不私其物,犹忘物也。

人惟私己之心太甚。

故仁爱公义之心不起,一举课,而四义全焉。

课理第二十六章
人之所本有者,德性耳。

一切外物,培德之具也。

即身形亦具也。

培以生之,而反害之。

则非具矣,累矣。

不惟外物为累,即身形亦累矣。

上人不为所累,故虽身命亦其非有。

中人知其累而能舍之,下此者则执之而不舍,终被其累而弗觉也。

捐课一法,其示人去外有之私而用其本有之德性耳。

课证第二十七章
捐课,将以去其私执之心也。

私物之心尚存,执己之心未化,何有于课哉。

然非欲尽合其有也。

厌求而不愠,多索而益欢,财则财之,力则力之,若一身之恤苦,不立彼我之见,斯可矣。

抑得之若寄,失之若返,余则以为祸累,不足以为福美。

若负担涉险,然惟轻减而愿,斯可矣。

抑众人之私,在财货;大人之私,
在有己。

存一物于心,留一见于已,犹未课也。

身世全舍,福报无取,则善课者焉。

朝仪第二十八章
朝觐者,身心财货,均至乎主,而以返其初也。

天方其生人之始地也。

期月而朝,至关受戒,沐浴易服,不饰装,不宰牲,先朝偈。

饮曰饮性,厥明大会弥拿(墨克南郊)。

王帅群寡士庶。

晨驻而里付堤(山名),夕驻母子德里付(山名),味爽归米拿。

大射、开戒、宰牲、沐浴、盛服、佩香,乃入觐抚石,游庭七匝(天房),临位礼拜,致祈祝,出登索法(山名)邱天朝厥(即天房)。

而赞、而颂、而告,下经径白土泥川,趋于两塾之间,登墨而袜(山名),事如索法(山名),复入拜阙,如前仪,归弥拿,厥明复射,翌日终射,谒陵,探泉,归复辞朝。

朝法第二十九章
夫朝者,五功之总归,而天人之大会也。

念不辍于心,词不辍于口。

拜焉,谨趋跄,而昭对越。

斋焉,谨外制内,而制身心于无为之境,财不用、私不减,称其所有而力行之,自居而途,自近而远,割爱离乡,崎岖跋涉,功行之中,莫勤于此,莫劳于此,爱焉而不自爱也。

毋谓观瞻,毋谓远离,毋谓身至而即为功,严防乎戒;缜密乎事,内外精严,极尽乎诚敬而已。

朝义第三十章
人惟怀土之念深,则契道之念浅。

朝觐者,绝域登途,去所贪恋,以近其本原也。

夫朝觐之人,割爱离家,崎岖跋涉,而后乃诣其境,则凡修道之人,亦必熔克己私,勤修苦行而后乃还其真,此借有形之朝,以起无形之朝也。

善朝者,身向而心亦向之矣,远其私欲之乡,逾一切好恶之界,至礼义之关,新归洁之沐浴,脱人欲衣,服天理戒,登明识山,会常安郊。

宰气欲性,然后入亲主之禁,所抚机微之悬石,拜伏于契合之圣位,即接浑化之天房矣。

外之所朝者,似乎趋跄之迹犹存;而内之所朝者,浑乎真宰之体为一矣,修道之功,岂复有过于此者哉。

经曰:弃尔来。

渭弃尔己私,来于天理,此朝觐之实义也。

朝理第三十一章
朝曰归,义旨尽矣。

归者,人所公欲,而万物自然之情也。

旅人之还家曰归,使臣之复命曰归,鸟之返林、鱼之下渊、百川之汇海也,皆回归。

归,盖出于人物之自然,而无强勉之情也。

欲归而遏之不使归,何不自然之甚;归焉而未止于其境,何不自安之甚。

虽然,人之处于外也,必有所为而来,底事未尽,则亦难言乎归。

人之处世,旅之寓也,将必归,必有所为而来也,尽其事,而后乃可归。

圣人尽其事归矣,而悯人之弗归,复作法以导之归。

贤者效之,而率人归;智者从之归;愚人不欲归。

惟嗜欲是恋,渐至流荡忘返,而终于不知归。

朝觐一功,乃指其归境,而勉之归也。

夫归,自然之事,何须勉。

上人不勉而归;中人勉之而归;下愚勉之而亦不归。

此下愚终成其为下愚也,其不若物类也甚矣。

朝证第三十二章
理境之于人,若朝堂之于天下也。

无处不通,无人不可至,而惟人背之,则日趋于远,或向之而功程未尽.终不能到,是朝堂无阻于人,而人自阻也;朝堂无隔于人,而人自隔也。

理境于人亦然,无人不可至此理,无处不可见此理。

而惟人之向背不同,功夫各别,故有圣凡贤愚之差异也。

理本通而人自塞,理本明而人自晦,苟能一日返身而向之,而归于一原焉,则何圣凡贤愚士别乎。

朝堂有远近,理无远近,朝堂有方位,理无方位,期月而朝,形迹之朝也,返身而诚,则时时朝,处处朝。

时时朝,则无念而不以主为思维。

处处朝、则无动而不以主所命我者为遵守。

念拜、斋课,皆以一朝而包完。

身心、性命,皆以一朝而修尽。

忠孝、节义,皆以一朝而周全,天道人道,皆尽于一朝之功。

故曰:朝者合功之总会也。

苟于身心之间,有一念一动之违于理,即为背真,即为朝之义无有矣。

是故观人之朝者,观于其日用工夫而已矣。

观于其举止动定而已矣。

五限第三十三章
时念,何也?心二功也。

心无止息,念亦无止息也。

隐动几微之际,理欲善恶之根,顷有忽焉,终身之祸。

惟以时念防之,则心有操存而不放矣。

日礼五时,何也?礼,身之功也。

身多营为,当暇时而拜也。

晓发,政未起,暇矣,当拜。

日仄政歇,身暇矣,当拜。

方哺,百务咸毕,暇矣,当拜。

昏夕,百务成皆归藏,暇矣,当拜。

及夜,万汇寝寐,身心惧暇矣,当拜。

若当暇时而不暇,惟身心是务者,是逆命而愿己也。

一日五时,取五中之义也。

晨,是夜交昼之中;昏,是县交夜之中;晌,是昼之中;宵,是夜之中;哺,居四时之中。

经曰:尔民礼拜,务守其中,此中谓欤。

一曰,古之圣人始礼之拜,即当此五时也,至今守之无改,以追法往圣也。

岁斋一月何?斋,性之功,性无为,而人之生也,罔不有为,家国之役,农贸之劳,所不免焉,惟于一年之中,斋一月。

罢工停政,斯于民无难矣。

逾岁一课何?课,财货之功也。

一年四时,生植营艺,出入筹计,而财货之盈缩定矣。

然后计其定数而捐之,斯不损其本也。

于四十取一何?万物之数,至四十而盈也。

衰多益寡之义也。

一生一朝何?朝总身心财货,且去家国之功也。

是功于民为难,故惟一生一朝而可矣。

苛无能焉,朝于其国可也。

期年一大朝,七日一小朝,圣人之教,切而不迫也。

聚会第三十四章
俱人而拜之谓众,七日一礼之谓聚,二节之礼之谓会,一日五众,七日一聚,一年二会。

会者一切聚也,聚者,聚一切众也,众者,俱一切人也。

会之为言会也,会其繁而统于一世。

会统聚,聚统众,众统人,人统身,身统性,性统心,是为理会,大于象会,象会以时,理会无时,是以至人一息二会。

众议第三十五章
拜必俱众何?民务纷纭,心意丛杂,虽临拜,其衷不能无忧也,惟入寺俱众门礼之,进趋谨畏,瞻阙凛然,威仪济济,班次严肃,怠慢之容自怯,诚敬之心油然.如此乃得拜功之福。

圣人曰:俱众礼一拜。

七十倍独礼之功。

故曰:邻寺者无拜,惟于寺。

七日一聚何?天地之数七也。

以七天之礼。

合而为一拜之仪,
此纪天地之数也。

一年二会何?会也者,自万归一之义也。

于一年而重之,一为开会,毕天道之会也,一为祀会,毕人道之会也。

礼数第三十六章
大拜有仪也,有义也。

以七天之理,合而为一拜之仪。

主制十二,典礼十二,圣则二十有八,体天轮之常转,包日月之运行。

括五行之深义,总万类之全功,此拜之仪也。

求涤己身之罪业、默祝国家之太平,思亲恩而感师训;念友谊以及群生,此拜之义也。

夫拜有数也,一日之中,三十二鞠躬,六十四叩头,一百七十八赞,十二抬手,十七跪,三十二起,二十七献,左右顾者十一,宣谕五,赞礼五,合一日而为数,三百八十有四。

此合天地初开,日分之理数也。

仪象第三十七章
叩首,草木根地之象也。

鞠躬,鸟兽负天之象也。

跪坐,山陵盘踞之象也。

站立,顶天立地之象也。

周旋升降,阴阳消息,日月运行之象也。

是故拜也者,冒天地之全分者也。

拜原第三十八章
始晨拜者,阿丹也。

始晌拜者,易卜喇欣也。

始哺拜者,郁讷思也。

始昏拜者,尔撒也。

始夜拜者,母撤也。

始卫特尔拜者,至圣穆罕默德也。

众圣散见于前,吾圣集成于后.所谓道全德备,卓越于千古者也。

诚意第三十九章
念而不诚,临拜而不恭,捐课而不乐,斋而不自省于时,朝而不精恪于其事。

如之何?念而不诚,犹未念也、临拜而不恭,犹未拜也,捐课而不乐。

犹未捐也。

斋而不自省于时。

犹未斋也。

朝而不精恪于其事,犹未朝也。

圣人曰:万务本乎心。

成乎意。

是故乡人砂成榖而録功,筛核精修百年,一疑而失道。

修道者,可不谨其心意哉!
五象第四十章
拜,总万物之象也。

斋,肖神祗察而不纳。

课,肖天地施而不返。

朝,肖江河百汇归宗。

念无肖,所以达乎于穆之精也。

故五功之中,惟念居首,惟念为大,惟念枢轴一切功。

德门第四十一章
五功者,入德之门,陟天之阶,通微之径,万物之精,私欲之滤,气质之砺,涤过之泉,济海之航,修身养性,未有不由此而成功者。

旱雨第四十二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