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 徐卓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

17
课后练习
1 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
件事或一件物品。 2 推荐阅读沈从文的《端午日》、陈白尘的 《龙舟竞渡话端阳》,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2019/2/2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端午的鸭蛋》教学ppt
18
演示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聆听!
2019/2/26 《端午的鸭蛋》教学ppt 12
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 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汪之作品特点
有人说汪曾祺 身兼“二美”:美文家, 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 然别具一格,寻常小物,但细细地品尝, 却常有味外之味。 ——《四方食事》
2019/2/26
《端午的鸭蛋》教学ppt
《端午的鸭蛋》教学ppt
16
文章小结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辞藻和整齐的 句式,看似平淡的语言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本文的语言质朴、平实、生动,极具个性的 本色,要认真品味。 汪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就很好的说明了这 一点,情之所至,“小叙事”亦能感动“大 家伙”。
2019/2/26
《端午的鸭蛋》教学ppt
2019/2/26
《端午的鸭蛋》教学ppt
15
课文分析(结尾是狗尾续貂么?)
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孩子们装萤与蛋壳之 中自然想到的,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 眷恋,虽然对于全文结构的严谨性看来是不 那么完整了,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 氛围。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 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2019/2/26
端午习俗知多少?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 家很盛行。
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2024版)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

(2024版)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原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江西省萍乡市宣风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端午的鸭蛋》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介绍民俗文化。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端午的鸭蛋》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学情分析:本文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又是大家之作。

但对于90后哈日哈韩的初中生来说,地域的差异和审美阅历的不足,使他们对大俗中的大美很隔膜。

而大家平淡的语言风格又使他们很难一下捕捉到文章内蕴。

教师必须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带领他们走进文本,再寻找合适的出口,走出文本,走向生活。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设立如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正确识记多音字“色、系”,形近字“帐、账”;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3.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4.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对平凡生活的关注、热爱。

教学流程: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词语积累,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1.“词语积累”主要是针对本课出现的生僻字多音字和形近字以及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2.“走进作者”是让学生搜集整理作者的性格,生活经历,创作风格和本课的写作背景。

3.“走进课文”包括整体把握文章框架和记录阅读准备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这部分内容利用上课前一天自习课上的十分钟和学生课下的自由时间进行准备。

二交流分享我采用了以下内容进行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沈从文先生云南的歌会,大家在陶醉歌会的同时,也领略了一代文学大师的语言风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师从沈老先生的另一位文学大师汪曾祺的文章,看看这位老先生是怎么从端午的鸭蛋解读他眼中的民俗文化的。

《端午的鸭蛋》阅读理解

《端午的鸭蛋》阅读理解

《端午的鸭蛋》阅读理解
嘿,朋友们!咱今天要来聊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

你们知道不,这篇文章就像是一个藏满惊喜的小盒子,等你去打开!
文章一开头啊,那简直就是把你直接拉进了那个充满端午氛围的世界里。

比如说,作者写端午的各种习俗,哎呀,就跟咱自己经历过似的。

“可不就是嘛,咱小时候过端午不也这样嘛!”就好像你能闻到那粽叶的清香,看到那热闹的龙舟比赛。

然后呢,重点来了,鸭蛋闪亮登场!作者写那鸭蛋的样子,那叫一个生动啊!“哇,那鸭蛋圆溜溜的,泛着好看的光呢!”这描写绝了,让你感觉那鸭蛋就在眼前。

你再想想,文章里说那鸭蛋的吃法,什么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还可以和豆腐一起拌着吃。

哎呦喂,读到这儿,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这不就是咱记忆中的味道吗!”
文章里还写了鸭蛋的各种特别之处,什么蛋黄流油啊,蛋白细腻啊。

就好像在告诉你,这可不是普通的鸭蛋呀,这是带着端午独特印记的宝贝!
咱来跟其他文章类比类比啊,有的文章干巴巴的,哪有这么有趣。

这《端午的鸭蛋》就像一杯香醇的酒,越品越有滋味。

咱再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不就是想让咱记住这些美好的东西嘛。

咱们读了,不也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端午情嘛。

我觉得呀,这篇文章真的太有意思了,让咱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情。

读了它,咱就好像回到了那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端午节呢!。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内容预览:17.端午节的鸭蛋教学目的1.体验文章的语言特点,品味文章的魅力和情调。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永恒的审美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梅2)苋菜(鲜4)产地(吉2)硝酸盐药(小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以下单词。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解释它的神秘,这意味着事情很奇怪,人们不理解。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指掌管一座城市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经历过大海对水来说是困难的:经历过大海后,很难对其他地方的水产生兴趣。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胶囊萤火虫和映雪:胶囊萤火虫和映雪是指金代车寅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射努力学习的故事。

二、导人第五个月的第五个月的第五个月的第五个月的第五个月的第五个月的第五个月的第五个月的第五个月的第五个月的第五天端午节第五年第五年第五个月第五个月第五个月第五个月第五个月。

一个小咸鸭蛋就有无穷的美。

如果没有家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关于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描述了他家乡的端午节习俗,这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自然段落4至6)描述了端午节期间孩子们吃鸭蛋和玩鸭蛋的方式。

第17课《端午的鸭蛋》全套教案+图片+素材(人教新课标初二下)老头儿汪曾祺doc初中语文

第17课《端午的鸭蛋》全套教案+图片+素材(人教新课标初二下)老头儿汪曾祺doc初中语文

第17 课《端午的鸭蛋》全套教案+图片+素材(人教新课标初二下)老头儿汪曾祺doc 初中语文汪朗汪明汪朝〝高射〞过闻一多先生在联大读书时,爸爸也确实是有几门课比较差劲,更多的课学得相当不错。

这些课,有的是因为他专门感爱好,舍得下气力往里钻;还有的是他原本基础就较好,又有灵气,因而专门能出彩。

西南联大中文系有许多名教授,他们讲的课爸爸大都听过,有的听得多,有的那么少些。

这些教授对学生都不错,但有的更喜爱遵守纪律、刻苦治学的;有的更喜爱有才的,不太刻苦也无妨。

在前一类教授面前,爸爸不太吃得开。

像朱自清先生教的宋诗。

朱先生专门认真,上课时带着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还要求学生详详细细记笔记,还要定期考试,小考之外还有大考。

联大学生记笔记确实有高手。

爸爸讲过一个故事:历史系有一位教授课讲得极熟,上课从来不带讲稿。

每次上新课时只要咨询一下班上笔记记得最详细的女同学:〝上次讲到哪里了?〞该同学便会把上一课的最后一句话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来,该教授便会接茬讲下去。

一次,他又咨询起那个咨询题,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一下,讲:〝您上次讲的最后一句话是:‘现在差不多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好嘛,她把这句话都记下来了。

惋惜,爸爸不是如此的好学生,上课从来不记笔记。

因此上朱先生的课便有些不适应了,因此就经常缺课了,因此以后就吃亏了。

大学学习期满,爸爸找不到工作,当时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想让朱自清先生收他当助教,朱先生一口回绝:〝汪曾祺连我的课都不上,我如何能要他当助教?〞闻一多先生却专门喜爱爸爸,尽管两人〝政见〞不同。

在西南联大期间,闻一多先生政治态度出现明显转变,逐步成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而爸爸当时那么对政治差不多不闻不咨询,甚至对闻先生的参与政治的做法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文人就应该用心从文。

一次,爸爸受一家小报之托,到闻一多先生家中约稿。

闲聊之中,闻先生对爸爸颓废的精神状态十分不满,痛斥了他一顿。

爸爸也不示弱,对闻先生参与政治的做法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不同意见。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

【导语】《端午的鸭蛋》⼀⽂,在平淡的⽣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成鸭蛋⾥尝出⽣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的魅⼒所在。

⼩编整理了⼋年级下册语⽂《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知识与能⼒: 1.体会⽂章语⾔上的特⾊,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章于⾃然⽽然中写出⾃⼰独特的感受和⽣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时⽣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式,激发学⽣对民族深厚⽂化的热爱,从⽽品味⽂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理解作者对⼉时⽣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lao4) ⼤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

籍贯:祖居或个⼈出⽣的地⽅。

莫名其妙:没有⼈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事情很奇怪,使⼈不明⽩。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分恭敬的样⼦。

曾经沧海难为⽔: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萤⽕⾍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导⼈ 五⽉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做⾹⾓⼦,各种风俗带给⼈多少乐趣。

单是⼀个⼩⼩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种故乡情结,没有⼀颗超然⾃在的⼼,谁能从平淡的⽣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邮⼈。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联⼲部、《北京⽂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说《受戒》、《⼤淖记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端午的鸭蛋》课件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端午的鸭蛋》课件鲁教版
角色扮演的内容
学生们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扮演。教 师可提供必要的道具和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
角色扮演的组织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选择和排练,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在 表演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作为观众观看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课堂小测: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检测
80%
开篇引入
文章从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说起 ,引出端午的鸭蛋这一主题。
100%
主体部分
详细描述了端午的鸭蛋的特点、 制作方法和文化意义。
80%
结尾总结
总结端午的鸭蛋对于作者和故乡 的意义,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
重点词句解析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端午节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的认识,为下文描述端午的鸭蛋做了铺垫。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名 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教师巡视各 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评。
分组讨论的内容
学生们可以围绕端午节的起源、传统 习俗、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讨论,鼓 励他们分享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角色扮演:课文中的场景重现
角色扮演的目的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培养他们的表演和创新能力。
03
扩展阅读与思考
其他端午习俗的介绍
01
02
03
04
赛龙舟
端午节期间,各地会举行盛大 的龙舟比赛,这是为了纪念古 代爱国诗人屈原。
挂艾草、菖蒲
人们会在家门口悬挂艾草和菖 蒲,认为它们可以驱邪避疫。
饮雄黄酒
民间传说饮雄黄酒可以药晕蛟 龙水兽,使其不再伤害人。
佩香囊
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并佩 戴香囊,认为它可以驱蚊防病 。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7 端午的鸭蛋阅读篇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7 端午的鸭蛋阅读篇 (新版)新人教版

17.端午的鸭蛋阅读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香香的端午谢冕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

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粽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

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

这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气氛中。

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长出花骨朵儿,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

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

这节日恰在一年的中间,元宵以后,中秋以前,这是这一时段最盛大的节日。

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驱瘟避邪的动机。

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

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

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驱虫的实际,所谓“菖蒲似剑斩千妖”即指此。

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

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

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

”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

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

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落”?不懂了。

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古代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有叫《梅花引》的。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

端午的鸭蛋章节(课题)名称端午的鸭蛋学时2—1总课时80—74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过程方法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学生特征分析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反复阅读自我感悟体验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跟随老师认真聆听感受体验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

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二简介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字词注音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 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 用酒和huò苋菜xiàn 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2、整体感知课文(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初二下册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范文

初二下册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范文

初二下册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范文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言语上的特征,品味其中神韵和情致。

2.了解文章于自但是然中写出自己共同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显露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土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增强朗诵,感受文章的情味。

2.欣赏作品深沉的文明意蕴和永久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2.解释以下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明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微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异,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团体出生的中央。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描画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阅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此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区分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应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习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假定没有一种故土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多么滋味?汪曾祺(1920~2021),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员、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宣布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全体感知理清文章思绪:第一局部(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习俗的描写,十分富有中央特征,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第二局部(第2~3自然段),描画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局部(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局部。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络?先生复述端午节的习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读音及字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4、感受作者的情趣,培养学生乐观、健康的生活观。

过程与方法: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搜集与端午节有关的名言,结合批注和“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看一首诗:《午日观竞渡》——边贡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这首诗写的是端午节;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写了端午节的哪些风俗。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读音及字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感受作者的情趣,培养学生乐观、健康的生活观.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重 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难 点
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导入、新课解析、例题精讲、课堂练习、达标检测、作业设计等)
第一课时 9.8
一、导入新课: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六、布置作业:
必做:《伴你学》。
选做:背诵《论语》9.10句
个人修改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修养。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da)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 黄 鸭 蛋 大 麻 鸭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 不能忘怀?
对家乡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 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的普遍心 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 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朗读课文2、3段,画出所喜欢的
语句,并谈一谈感受和理由。
温馨提示:从关键词、情感、修辞等角 度进行品析。
拓展延伸
学习汪曾祺先生的语言,为你家乡的一种美
食写一份推荐词。
豆腐菜
高汤、豆腐、粉条、杂碎和羊血,放入一口
大锅里,锅底燃起红红的碳火,煮啊煮…… 撒上无论在任何季节都不会用别的菜代替的 香菜和小香葱,再加入一些谗人的辣椒油, 一碗碗香喷喷的正宗郏县豆腐粉条菜出锅了。 难怪食客们总会边吃边叹:郏县豆腐菜,堪 称一绝!
例: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 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 油就冒出来了。 删去“吱——”,效果有什么同?
“吱——”,绘声绘色,真切生动; 其中的动感、快感,活灵活现语言艺术的作家,他
曾经在语言上的追求:
1、平淡而有味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写 王 字
的 习 俗
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与其它地方一样的
高邮独有的
• 跳读2——5段,提取有用信息,回答 下列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家乡的鸭 蛋?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 不能忘记?
家乡的鸭蛋
家 乡 鸭 蛋 的 特 点
问起籍贯 会肃然起敬 名
——汪曾祺
学习目标
• 1、知内容 • 2、悟感情 • 3、品语言
你预习好了吗?
腌鸭蛋 yān
门楣 苋菜 mé i xià n
籍贯

n 车胤 yì
避邪 蝎子 xié xiē
ng 粽子 zò 门槛 kǎn
肃然起敬 sù
ng 城隍庙 huá ng 囊萤映雪 ná
• 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写 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上海店里 会特别标明 奇 好 双黄鸭蛋 会成批输出
质细而油多
引袁枚文
以北京鸭蛋相比
高邮及特产鸭蛋
高邮市地处中国长江中下游里下河地区,是一座美 丽富饶、人文会萃的历史文化古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贯穿南北。“不识高邮人,先识高邮蛋”,高邮鸭蛋大、 质好,尤以善产双黄鸭蛋而驰名中外。 双黄鸭蛋大如鹅蛋,蛋黄如血,蛋白如雪,双黄鸭 蛋蛋壳比鹅蛋质细,有的在中部还有一道凸起的圆圈, 有“蛋中之王”之美称。
总结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富 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 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 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 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