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专项——反衬手法专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反衬手法专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

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此题如答同意,不给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


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

“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王诜① 小雨初晴回晚照。

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

杨柳垂垂风袅袅。

嫩荷无数青钿②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

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

坐到黄昏人悄悄。

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①王诜:开国功臣之后,宋神宗熙宁二年娶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

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以讽刺新法之罪名被逮入狱(乌台诗案),王诜受牵连致遭重遣,先后遣至均州(湖北)、颍州(安徽)。

哲宗元祐元年(1086 年)始得召回。

②钿:镶金的花型首饰。

(1)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怎样的意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词的上片描绘了园林中初晴
晚照、金翠楼台,池塘处杨柳袅袅、嫩荷无数之景,可见此园林之富丽,春意之盎然,给人一种景色怡人的感觉。

(2)词的下片写到作者重回旧时官邸,其内心感受如何?结合上片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宋神宗煕宁七年(1074)四月,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1)词的上片所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

为下片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作铺垫。

(2)本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 分)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 分)
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

(2 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分)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
2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10、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人日①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蜀道后期【唐】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①人日:正月初七。

(1)试对薛诗前两句中的虚词作简要赏析。

( 3 分)
答:
(2)薛诗的三四句和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 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吴文英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

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①。

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①大白,酒名。

(1)联系全词,说明首句中的“天涯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 3 分)
孤独惆怅(1分),浪迹天涯的游子(2分)
(2)词的下阕“霜花强弄春颜色”句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末句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 3 分)
鲛人滴泪成珠;表达的是羁旅天涯的孤苦和对友人的思慕。

(典故1分,孤苦、思慕各1 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注]。

[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

( 4 分)
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

( 2 分),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环境的恶劣,表明小人当道,志者难行的现实(2 分)。

(语意相近即可)
“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春花鸟作边愁” 。

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 而成了“边愁” 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

(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
⑵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
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

(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

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1)“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碧池新绿,双燕归宿。

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与下阙的内容形成对比反衬。

或热景衬哀情。

(答题建模:“写了什么内容”的题目,一定要把景物写全。

“有什么作用”的题目,一是从表现手法着眼;二是从与下文的内容感情比较着眼。


(2)下片写出七年的迁谪生活给作者带来了无尽辛酸,此时物是人非,朱颜已老,更让作者倍感凄清孤寂。

从全词看,作者运用的是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

本词写法新巧别致。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运用了比拟手法,上片中“飞雪”与“杨花” 互喻恰当,比拟工整,手法独特;二是运用了反衬手法,词人用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的思念之苦,月照梁上双燕,反衬出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三是整首词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表达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思妇口吻诉说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的痛苦心情。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

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

(答出反衬 2 分,答出“乐景写哀” 2 分)
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 ;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 自喻。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

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
写法。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2)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答:“才七日”,用“才”突出七日时间之短;“已二年”,用“已”表示两年之时间长。

(1 分)以时间的长短对比表现在外时间之长,以入春时间之短,反衬离家时间之长,表达思归之切。

(2 分)(赏析时一要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二要分析这两个虚词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答:相同点:都使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 分)薛诗以人与雁对比,张诗以人与秋风对比,(1 分)都突出了游子归家之晚,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 分)不同点:张诗还
用拟人手法把无情的秋风人格化,借抱怨秋风先至,含蓄委婉的抒发不能及时回家的烦恼之情。

(2 分)(如答薛诗使用对偶可给1 分)
(2)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霜花强颜,表达虽有美景,却难抵心中孤寂的情怀;用了对比(反衬)手法,把“霜花”和春色作对照,表达内心孤苦。

(两种手法各1 分,解说各1 分)
(2)(4 分)①化用典故。

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 分)。

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 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