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设计意图优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设计意图优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要的是葫芦》,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趣味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魅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寓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提高自然科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颗葫芦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形状、颜色。
(二)课文阅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鼓励。
3.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
(三)课文解析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提问:故事中的主人公想要得到什么?
2.学生回答:主人公想要得到葫芦。
3.教师提问:主人公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
4.学生回答:因为主人公没有注意葫芦的生长过程,没有关心葫芦的生长环境。
(四)课堂讨论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故事中的主人公想要得到什么?
2.学生回答:主人公想要得到葫芦。
3.教师提问:主人公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
4.学生回答:因为主人公没有注意葫芦的生长过程,没有关心葫芦的生长环境。
(二)课文解析
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提问:故事中葫芦的生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学生回答:葫芦生长过程中遇到了虫子、干旱等问题。
3.教师提问:这些问题对葫芦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4.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会影响葫芦的生长,导致葫芦无法成熟。
(三)课堂讨论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葫芦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学生回答:我们要关注事物的发展过程,关心周围的环境,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3.教师延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用心去解决,才能取得成功。
五、作业布置
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葫芦生长过程图。
2.家长签字确认,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阅读《我要的是葫芦》,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趣味性。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提高了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提高自然科学素养。
4.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5.作业布置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后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
第二课时
(二)课文解析
1.教师深入解析课文,提问:“同学们,课文中葫芦叶子上的蚜虫
对葫芦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蚜虫会吸食葫芦叶子的汁液,使叶子变黄,影响葫芦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葫芦的生长。
”
2.教师追问:“那么,小蝴蝶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小蝴蝶是葫芦的朋友,它可以帮助传播花粉,有利于葫芦的授粉和结果。
”
(三)课堂讨论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我们是故事中的小男孩,看到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应该捉掉蚜虫,保护葫芦的生长。
”
2.教师继续引导:“那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葫芦呢?”
2.教师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
比如,我们学习知识,也要像种葫芦一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
课堂对话示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葫芦是如何生长的吗?”
学生甲:“葫芦是爬藤植物,需要支架支撑。
”
教师:“很好,那如果葫芦的藤没有支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乙:“藤蔓会四处蔓延,葫芦生长受限,甚至可能会倒伏。
”
教师:“对,这就是为什么在种植葫芦时,要给它们搭建支架。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比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也需要‘支架’呢?”
学生丙:“是的,我们在学习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同学的互助,这些都是我们的‘支架’。
”
教师:“很好,我们明白了,无论是种葫芦还是学习,都需要关注细节,搭建支架,才能取得成功。
”
注意事项:
1.针对本学科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运用故事、案例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游戏、实验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解、讨论、实践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教学效果。
6.注意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7.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8.结合课程内容,适时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