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册 教材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册
复习篇目:《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张衡传》《鸿门宴》
Ⅰ.基础知识梳理
一、重点实词释义。

《前赤壁赋》
(1)击空明兮溯.流光溯:________
(2)举匏樽以相属.属:________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瞬:________
(4)纵.一苇之所如纵: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5)夫夷.以近夷:________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________
(7)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________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________
(9)非常之观.观:________
《张衡传》
(10)再迁.为太史令迁:________
(11)视事
..三年视事:________
(12)连辟.公府不就辟:________
(13)不遵典宪
..典宪:________
《鸿门宴》
(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________
(15)闻大王有益督.过之督:________
(16)卮酒安足辞.辞:________
答案(1)逆流而上(2)致意,引申为劝酒(3)眨眼(4)任凭(5)平坦(6)持,拿(7)使……错,弄错(8)辅助(9)景象(10)升官(11)治事,任职(12)征召(13)典章法制(14)估计(15)责备(16)推辞
二、通假字(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前赤壁赋》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川相缪: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3)长乐王回深父: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衡传》
(4)员径八尺: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形似酒尊: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时收禽: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7)距关,毋内诸侯: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张良出,要项伯: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皆为龙虎,成五采: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冯”通“凭”,乘 (2)“缪”通“缭”,环绕 (3)“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4)“员”通“圆”,圆周 (5)“尊”通“樽”,酒器
(6)“禽”通“擒”,捕捉 (7)“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8)“要”通“邀”,邀请 (9)“倍”通“背”,违背 (10)“蚤”通“早”,早早地 (11)“郤”通“隙”,隔阂,嫌怨 (12)“采”通“彩”,彩色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前赤壁赋》
(1)七月既望.
⎩⎨⎧古义: 。

今义:希望,远望。

(2)冯虚.
御风
⎩⎨⎧古义: 。

今义:空虚,虚假。

(3)纵一苇之所如.
⎩⎨⎧古义: 。

今义:表列举,如同、适合。

(4)望美人..
兮天一方 ⎩
⎨⎧古义: 。

今义:容颜漂亮的女子。

《游褒禅山记》
(5)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

今义:数字。

(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 ⎩⎨⎧古义: 。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7)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8)于是..
余有叹焉 ⎩
⎨⎧古义: 。

今义:连词,表结果。

(9)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

今义:学问渊博之人。

《张衡传》
(10)公车特征..①拜郎中..②
①⎩⎨⎧古义: 。

今义: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②⎩
⎨⎧古义: 。

今义:中医医生的别称。

(11)衡下车..
,治威严 ⎩
⎨⎧古义: 。

今义:走下车子。

《鸿门宴》
(12)沛公居山东..
时 ⎩
⎨⎧古义: 。

今义:指山东省。

(13)约为婚姻..
⎩⎨⎧古义: 。

今义:指结婚的事或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 。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15)将军战河北..①,臣战河南..②。

①⎩
⎨⎧古义: 。

今义:河北省。

②⎩⎨⎧古义: 。

今义:河南省。

答案 (1)农历每月十五日 (2)名词,天空 (3)动词,往 (4)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表分数,十分之一 (6)不平常
(7)动词+介词,“至”意为“达到”;“于”,介词,引出后面的处所
(8)“于”,介词,“对于”;“是”,代词,“这件事” (9)治学之人 (10)①特地征召 ②官职名称 (11)官吏初到任 (12)崤山以东,即函关谷以东地区
(13)儿女亲家 (14)意外的变故 (15)①黄河以北 ②黄河以南
四、填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歌⎩⎨⎧①歌
.窈窕之章 ②扣舷而歌.之 ③歌.曰
(2)始⎩⎨⎧①唐浮图慧褒始
.舍于其址 ②游于是乎始.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机⎩⎪⎨⎪⎧①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②衡善机.
巧 ③成败之机.
,在于今日 ④此子机.变 ⑤日理万机.
(4)征⎩⎪⎨⎪⎧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④旁征.
博引 ⑤宫中尚促织为戏,岁征.民间 ⑥公车特征.
拜郎中 (5)胜⎩⎨⎧
①何可胜.道也哉 ②沛公不胜.杯杓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终不能加胜.
于赵 答案 (1)①朗诵,与前“诵”是互文 ②歌唱 ③歌词
(2)①最早 ②开始 ③才
(3)①机件 ②器械 ③时机 ④机巧 ⑤国家大事
(4)①应验 ②表现 ③出征 ④证明 ⑤征收 ⑥征召
(5)①尽 ②能承担,禁得起 ③优美的 ④胜利
五、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意思,并指明活用类型。

(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歌.窈窕之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江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籍.吏民,封府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此亡秦之续.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沛公已去,间.至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2)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3)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4)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5)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使……错
(6)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7)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9)名词作动词,歌咏
(10)均为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11)名词作动词,攻下
(12)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13)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14)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15)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16)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1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18)动词用作名词,后继者
(19)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20)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六、文言虚词(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或作用)。

(1)以⎩⎪⎨⎪⎧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可以.无悔矣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之 (2)其⎩⎪⎨⎪⎧①独其.为文犹可识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则其.
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⑤其.
孰能讥之乎 (3)乃⎩⎪⎨⎪⎧①衡乃.拟班固《两都》 ②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③当立者乃.
公子扶苏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⑤家祭无忘告乃.
翁 答案 (1)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凭 ③连词,表修饰 ④连词,表并列 ⑤连词,来
(2)①代词,它 ②代词,自己 ③代词,那、那些 ④代词,他们 ⑤副词,难道
(3)①于是②就③是④竟然,反而⑤代词,你的
七、判断下列特殊句式。

(1)此天子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属今为之虏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左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然,籍何以至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长于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亚父者,范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具告以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客何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得复见将军于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大王来何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因击沛公于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沛公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句(2)被动句,用“为”表被动(3)判断句(4)宾语前置句,即“籍以何至此”(5)状语后置句,即“于臣长”(6)判断句(7)状语后置句,即“以事具告”(8)判断句(9)宾语前置句,即“客为何者”(10)判断句(11)状语后置句,即“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12)判断句(13)被动句,用“为所”表被动(14)状语后置句,即“得于此复见将军”(15)宾语前置句,即“大王来操何”(16)状语后置句,即“因于坐击沛公”(17)宾语前置句,即“沛公在安”(18)宾语前置句,即“而今在安哉?”(19)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
八、名句名段(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前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前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3)苏轼《前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前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7)《鸿门宴》中有两个句子,意思是要注意大的行为而不必计较细枝末节。

这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九、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原来,如果从它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的变化竟连一眨眼的工夫也不会停止。

(2)这是自然界的无尽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3)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又是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

(4)这就是今天研究学问(或“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择的原因了。

(5)君王为人心慈手软。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6)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Ⅱ.能力过关演练
温故知新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
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可胜道.也哉道:说
B.游者众.众:多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解析应解释为“谁”。

答案 D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的解释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夫夷以.近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例句中的“以”是连词,表原因。

答案 C
(二)阅读《张衡传》有关片段,回答问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
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高尚,不俗
C.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阴:暗中,暗地里
D.视事
..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解析B项“雅”应为“素常”的意思。

答案 B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B.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②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解析C项中“因”可译为“凭借”;A项中①虽然,②即使;B项中①以……为奇,②奇特;D项中①应验,②征收。

答案 C
5.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戍卒叫,函谷举。

B.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解析B项中①省略句,②定语后置句;A均为被动句;C项中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中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去结交庸俗之人,也无意出世为官。

B.张衡精于机械方面的巧思,致力于天文、气象的研算,因此被皇帝征召,于是他更精心于钻研这方面的学问。

C.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了候风地动仪,通过里面设置的机关,可以测定地震的发生和方位。

D.永和初年,张衡出京做河间相前,预先打听到河间的奸邪豪右,上任前将他们一举收擒,河间从此安宁了。

解析D项,不是上任前将他们一举收擒,而是“下车”后。

答案 D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2)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之者死。

”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

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

”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廓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

”晏子闻之,笑曰:“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

”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

”进而.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

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

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

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

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

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

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

甚乎!今之令不然。

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惧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

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

”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

”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辜,谓之贼。

此三者,守国之大殃。

今君穷民财力,
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

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

”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女往辞.
晏子之家 辞:辞别。

B.君树槐县.
令 县:通“悬”,悬挂。

C.不益.
刑 益:增加。

D.又不以私恚.
害公法 恚:怨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能力。

辞:进言。

答案 A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吏拘之,且加罪焉.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B.⎩⎨⎧进而.问焉拔剑切而.
啖之 C.⎩⎨⎧去其腥臊者.而已此数者.
用兵之患也 D.⎩⎨⎧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其.
皆出于此乎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项,兼词,于之/语气词,无实义;B 项,连词,表承接;C 项,代词,用在形容词后,指
事物/代词,用在数词后,指事物;D项,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词,表推测。

答案 B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先理解句子的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结构及标志性词语等进行断句。

答案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禁令,碰撞槐树者受刑,伤害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将被判罪。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她缘由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

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的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错,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她并不认为父亲该被处死。

答案 C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辜,谓之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勇敢之士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2)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做贪婪残暴;推重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做违背正道;随心所欲地将无罪之人处以死刑,就叫做残忍暴虐。

【参考译文】
景公有一株心爱的槐树,命令官吏们小心地守护着它,树旁立了一根柱子,上面悬挂着牌子,牌子上写着一条禁令:“触碰槐树的人应受处罚,伤害槐树的人应处以死刑。

”有一个人没有听说过这一禁令,喝醉酒后触犯了这条禁令。

景公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第一个触犯我的命令的人。

”派官吏拘捕了他,将要治他的罪。

那个人的女儿前往晏子家中进言,托守门人传话说:“我是一个住在城郭边的女子,请求向相国说一些话,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甘愿在相国的后庭里做地位低下的侍妾。

”晏子听了这话,笑着说:“我难道是沉溺在美色中的人吗?为什么年老了还有女子投奔我呢?虽然这么说,这一定是有原因的吧。

”于是传令把那个女子带进来。

那女子进了门,晏子远远望见她说:“奇怪呀!从她的脸色上看,心中一定有深深的忧愁。

”于是上前问那女子说:“是什么事情让你忧愁呢?”女子回答说:“国君种了棵槐树,旁边悬挂着禁令,触碰它的人应受处罚,伤害它的人应处以死刑。

我的父亲迟钝愚昧,没有听到禁令,喝醉酒后触犯了这条禁令,官吏将要治他的罪。

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设置政令,不损害百姓的利益,不增加百姓的刑罚,也不因为私怨而破坏国家颁布的法令,不因为保护禽兽而伤害人民,不因为保护草木而伤害禽兽,不因为保护野草而伤害禾苗。

我们的国君因为要保护他所喜爱的树木,就要杀死我的父亲,让我成为孤儿,这个禁
令已经对人民施行,成为国家的法令了。

虽然如此,但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勇敢之士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这就好比亲手烹饪鱼鳖的人那样,只要除去它们的腥臊部分就可以了。

现在国君向百姓发布的禁令,如果有利于在国内建立良好的秩序,而且对后世也有好处,那么我父亲被处死也是应该的,我为他收尸也是合理的。

但是现在的禁令却不是这样,太过分了呀!因为一棵树的缘故,就要治我父亲的罪,我担心这样做会伤害明察是非的官吏所执掌的法令,也会损害英明君主的道义。

邻国要是听说了这件事,都会说我们的国君喜爱树木而看轻人命,怎么可以这样呢?希望相国明察我的话来正确处置违犯君主禁令的人。

”晏子说:“这样太过分了!我将替你向国君说这件事。

”派人送她回家。

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晏子上报景公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做贪婪残暴;推重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做违背正道;随心所欲地将无罪之人处以死刑,就叫做残忍暴虐。

这三种行为,是治理国家的大祸患。

现在国君耗尽人民的财力,来置办漂亮的饮食用具,准备了众多的钟鼓乐器,修建了极度豪华高大的宫室殿堂,这是贪婪残暴的大事情;推重喜好玩赏的东西,为喜爱的槐树悬挂禁令,乘车经过的人要加快车行速度,步行经过的人要快步离开,槐树的威严竟然和君主相当,这是违背正道的事情;触碰槐树的人应受处罚,伤害槐树的人应处以死刑,罪责与刑罚不相当,这是对人民残害很深的事情。

君主您享有国家,没有向人民展现仁义道德,可是暴、逆、贼这三种邪僻的行为却显现在国人面前,我担心这样做是不能够治理国家、爱护人民的。

”景公说:“如果没有大夫您教导我,我几乎要犯大错而危害到国家了,现在大夫您教导了我,真是国家的
福气,我接受您的教导。


晏子退朝以后,景公下令立即撤去看守槐树的差役,拔掉悬挂禁令牌的柱子,废除伤害槐树治罪的禁令,释放因触碰槐树而被拘捕的囚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瑶芳楼记
宋濂
瑶芳楼者,常熟虞君子贤燕.居之所也。

瑶芳者何?古桐琴之名。

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①然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

则以谓世之名楼者众矣,高骈②之“迎仙”,谓其溯遐情也,其失也诞;韩建之“齐云”,谓其凌高清也,其失也侈。

吾皆弗敢蹈.其非。

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遂以瑶芳名其楼。

当风物清朗,白月独照,神情遐冲,夐③出世外。

子贤棕冠鹤氅,自函道④而升,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演而为紫琳之操⑤。

其辞曰:“有坚者,石中含精矣;其石白如肪,煜有瑛矣;五音繁会,铿然而.鸣矣。

”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

曰:“艳质兮非华,阳卉兮非奢,折秋馨兮遗所思,望美人兮天涯。

”歌已,相视而笑。

金华宋濂闻其声,唶曰:“古之人好楼居者,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盖临阴幽之室,则其情敛而聚;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以.舒。

随境而迁,因物而著.,其.亦人理之常者乎!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

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

虽然,君子盖不物于物。

不物于物,则凡纷然而来前者,皆吾性情之发舒。

或悬崖邃壑,或平墅旷林,虽非层构,可以阖辟阳阴,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曲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