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了什么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了什么问题
课程目标”部分的对比分析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提出了原来没有的课程总目标,并增添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将“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改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这一内容,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念和“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视。

1、内容标准有一些删减,适当降低了难度并明确意图。

作为4大块之一的“地球与地图”中,地球”部分将原来的“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改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更加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科学史教育增加了一条标准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删去了相应的“活动建议”这一标准是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

2、还有个别地方内容有所增加。

如“地图”单元增加了“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的内容,更加全面;又如,在第三块“中国地理”部分中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条标准;关于长江和黄河,则明确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四)实施建议”部分的对比分析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修
改了原来的“要突出地理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说明,开门见山地提出强调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指出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领悟本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了解课程设计思路,按照可能目标和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评价建议部分修订以前的结构是从五个方面、以五个“注重…作为标题来阐述的,修订以后“评价建议”则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强调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指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评价的要点,指出“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并给出了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评价方法和操作目的与内容;在“评价的实施”中指出“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克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实施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和第四部分“教材编写建议”的位置在修订时进行了互换。

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应先谈教材编写,最后再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比较合理。

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内容基本没变,但对其中的三个小标题进行了修改,更加突出了“设计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等要求,使其
建议内容与教学更加密切和贴切。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修订后更加突出了“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在阐述“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时,强调“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也可邀请有关人士到学校进行演讲和座谈;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增加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建议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课程基本理念。

总结总之,与修订前相比,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容量略有减少,难度总体略有降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更加突出,更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以及学生、学科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怎么体现核心素养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

地理课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二、课程理念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
2、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
3、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
4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
5、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三、课程目标
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四、课程内容
地理课程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家园。

图2,p7)
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的“认识全球”部分,将地球整体作为学习对象,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认识区域”部分,将地球表层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作为学习对象,认识世界大洲、地区、国家等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中国的整体面貌、不同分区及家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地球工具”侧重地球仪、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地理实践”则以多种方式贯穿全部课程内容。

此段配图表,不用出字幕)
五、课程实施
这里,教育小新给老师们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第一,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

小贴士1: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老师们要考虑地理课程的整体性和学生发展的连续性,体现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发展特点,循序渐进;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

小贴士2: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建议老师们:
要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相关学习主题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建议老师们:
可以围绕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每节课或每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数量,设计好活动之间的递进关系。

第三,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小贴士3:
老师们需要精心设计创设教学情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和表达方式,以及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多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同学合作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

比如,在学习“中国自然地理概貌”时,老师可以利用图像、视频等展示不同区域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并提出问题:不同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同吗?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地层层追问和思索:不同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与地理环境有关联吗?
用什么证据说明地理环境是不同的?用什么方法能描述中国自然地
理环境的区域差距?
第四,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

小贴士4: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使学生有机会再真实环境中经历体验式学习。

七年级、八年级至少应各组织一次户外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同时,地理老师可以与其他课程教师共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或者说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

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地理学中最具学科本质的东西,是不能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获得的,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
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

依据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结合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应由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构成:
1、地图技能。

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

地图的类型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

引导学生把握地图的“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初中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

也就是说,初中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2、空间视角。

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展开范围和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事物、地理效应和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地理空间之中,空间视角就是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进行正确透视,
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

地理对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形态、组成、层次、排列、格局、联系和制约关系等,而上述认识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类如何生活在地球上。

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角是初中地理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

3、综合思维。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
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又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

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要调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选择合适的地理知识或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探究区域中的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综合思维特征。

因此,综合思维的培育理应成为地理教育核心的内容之一。

4、人地关系。

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探索可持续
发展路径为主旨。

通过地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人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意识和观念。

可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