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十五)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十五)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 课 题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十五)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第十五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2、积累“王逊 ”语段的文言知识。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答题能力。
重点难点
1、识记“王逊 ”语段的文言知识。
2、增加积累,提高阅读文言文的答题能力。
方 法 阅读讨论法
探 知 部 分(学生独立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积累文言传记常见文化常识: 科举制度(上)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
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
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
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
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
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
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
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
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
学 生
笔 记
《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部分(独立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逊,字邵伯,魏兴人也。
仕郡察孝廉,为吏部令史,转殿中将军,累迁上洛太守。
私牛马在郡生驹犊者,秩满悉以付官,云是郡中所产也。
惠帝末,西南夷叛,宁州刺史李毅卒,城中百余人奉毅女固守经年。
永嘉四年,治中①毛孟诣京师求刺史,不见省。
孟固陈曰:“君亡亲丧,幽闭穷城,万里诉哀,不垂愍救,既惭包胥无哭秦之感,又愧梁妻无崩城之验②,存不若亡,乞赐臣死。
”朝廷怜之,乃以逊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使于郡便之镇。
逊与孟俱行,道遇寇贼,逾年乃至。
外逼李雄③,内有夷寇,吏士散没,城邑丘墟。
逊披荒纠厉,收聚离散,专杖威刑,鞭挞殊俗。
又诛豪右不奉法度者数十家。
征伐诸夷,俘馘④千计,获马及牛羊数万余,于是莫不振服,威行宁土。
又遣子澄奉表劝进于元帝,帝嘉之,累加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假节,校尉、刺史如故,赐爵褒中县公。
逊以地势形便,上分牂柯为平夷郡,分硃提为南广郡,分建宁为夜郎郡,分永昌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为晋宁郡,事皆施行。
先是,越巂太守李钊为李雄所执,自蜀逃归,逊复以钊为越巂太守。
李雄遣李骧、任回攻钊,钊距之,战于温水,钊败绩。
后骧等又渡泸水寇宁州,逊使将军姚崇、爨琛距之,战于堂狼,大破骧等,崇追至泸水,透水死者千余人。
崇以道远不敢渡水,逊以崇不穷追也,怒囚群帅,执崇,鞭之。
怒甚,发上冲冠,冠为之裂,
夜中卒。
逊在州十四年,州人复立逊中子坚行州府事。
诏除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假节,谥逊曰壮。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一》)[注]①治中:官名,州刺史的属官。
②这两句意思是,既惭愧没有申包胥哭秦廷的感受,又惭愧没有杞梁妻哭塌城墙的效验。
③李雄: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的第一个皇帝。
④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
1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百余人奉毅女固守经年经年:多年
B.吏士散没散没:各奔东西
C.于是莫不振服振服:震慑服从
D.钊败绩败绩:打了败仗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改官。
用法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累迁”就是多次升迁官职的意思;二是改任,如“再迁为太史令”;三是降职,即“左迁”。
B.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李毅是宁州刺史,故他的死为“卒”。
C.“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诏除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就是朝廷下诏免除王坚的南夷校尉和宁州刺史的职务而改任新职。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谥逊曰壮”。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逊在郡中为官时,家中的牛马生了牛犊马驹,他在任职期满后全都交给了官署。
B.宁州刺史李毅去世后,西南发生叛乱,毛孟到京城请求派刺史,却没有得到答复。
C.元帝即位后,王逊根据地理形势,重新调整了宁州地区行政区划,得到朝廷批准。
D.李骧袭扰宁州,姚崇率部抵御,大破李骧,姚崇却不肯乘胜追击,王逊因此愤怒而死。
16.
(1)远不敢渡水,逊以崇不穷追也,怒囚群帅,执崇,鞭之。
答案
14.C
15.B
16.
⑴姚崇因道路遥远不敢渡水,王逊因姚崇不肯追击到底,发怒把众将领关押起来,把姚崇绑起来鞭打。
(得分点:“以”“穷追”“执”各1分,句意2分。
)
⑵王逊愤怒异常(十分愤怒),怒发冲冠(愤怒的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把冠(帽子)冲裂,半夜就去世了。
(得分点:“冲”“夜中”“卒”各1分,句意2分。
)
【解析】
试题分析:
13.B散没:走的走,死的死。
“没”通“殁”,死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C“诏除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就是朝廷下诏任命王坚担任南夷校尉和宁州刺史的职务。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四个选项对应的内容分别在文章的四个段落。
概括分析不正确的是B项,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李毅去世是在西南发生叛乱之后。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逊字邵伯,是魏兴人。
在家乡任职被推举为孝廉后,担任吏部令史,转任殿中将军,多次升迁后担任上洛太守。
自己家中的牛马在郡中生的牛犊马驹,任职期满时全都交给官署,说这是在郡中所生的。
惠帝末年,西南部族叛乱,宁州刺史李毅去世,城中一百多人拥戴李毅之女坚守多年。
永嘉四年,治中毛孟到京城请求派刺史,没有得到答复。
毛孟再三陈情说:“(宁州)刺史亡故,百姓亲人死去,(人们)关闭在围城之中,(我)万里之远来京城诉说哀情,朝廷不赐予怜悯给予救助。
(我)既惭愧没有申包胥哭秦廷的感受,又惭愧没有杞梁妻哭塌城墙的效验,活着不如死去,请赐臣一死。
”朝廷哀怜他,就任命王逊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让他从郡中直接前往宁州赴任。
王逊与毛孟一起动身,路上遇到盗贼,过了一年多才到任。
这时王逊在外被李雄所威胁,在内遭遇部族的叛乱,官员士人走的走,死的死,城邑变成了废墟。
王逊斩除荒草纠正邪恶,收拢聚集离散
的人民,专断刑罚使有威严,征服西南部落边远之地。
又诛杀了不遵守法令的豪门大族几十家。
征伐各地部落,俘获斩杀敌人数以千计,夺得马匹和牛羊好几万,于是没有人不被震服,威名在宁州之地流传。
又派儿子王澄奉表劝元帝登帝位,皇帝嘉奖他,多次给他加官为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假节,校尉、刺史职务照旧,赐爵褒中县公。
王逊根据地理形势,上表请求分牂柯为平夷郡,分硃提为南广郡,分建宁为夜郎郡,分永昌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为晋宁郡,事情都得到批准施行。
在此之前,越巂太守李钊被李雄俘获,李钊从蜀地逃回,王逊又任命他为越巂太守。
李雄派李骧、任回再次进攻李钊,李钊率兵抵御,在温水交战,李钊战败。
后来李骧等又渡过泸水进犯宁州,王逊派遣将军姚崇、爨琛抵御,在堂狼交战,大败李骧等人,姚崇追到泸水,李骧的士卒跳水逃亡而淹死的有千余人。
姚崇因道路遥远不敢渡水,王逊因姚崇不肯追击到底,发怒把众将领关押起来,把姚崇绑起来鞭打。
王逊愤怒异常,怒发冲冠,把冠冲裂,半夜就去世了。
王逊在宁州十四年,(王逊死后)州中人士又拥立王逊排行中间的儿子王坚暂行州府事务。
朝廷下诏任命王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假节,赐王逊谥号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