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初三语文试题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大苏分初三语文试题解析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运用
本部分大约占卷面分20%。
考查字的音形意,词句的有关知识,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等。
下面以题例作具体说明。
一、【苏州沧浪实验校2010月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每题1分)①juàn( ▲)永②婆suō( ▲ ) ③yí(▲)然自乐④言简意gāi( ▲ )
【解析】:本题选择四个常用书面词语,这四个字音容易读错,形似字较多。
考点是根据汉语拼音写出常用汉字。
难度低。
学生平时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遇有读音模糊的,必须查字典,读准音。
找出形似字,比较偏旁部首的不同,避免写错别字。
【参考答案】:①(隽)②(娑)③(怡)④(赅)
二、【苏州新区2009期中】下面的句子中每句各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然后改正。
(4分)
(1)我在树根之间坐了下去,紧靠在树干上,举目望那和煦的太阳,于是,我的梦魂潆
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妍的世界。
(2)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略影,瞬起瞬灭的。
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
色,但是一触既破。
【解析】:本题四个错别字,有同音字,形似字,容易混淆。
所以学生平时要手勤,多查工具书。
不仅要搞清词义,更要搞清字义和字形。
考点是能辨识和改正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识同音字、形似字和多音多义字。
难度低。
【参考答案】:潆-----萦妍-----艳略-----掠既-----即
三、【苏州昆山2010月考卷】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句是
A.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
B.李老师手上拿着国标苏教版《语文》(洪宗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版)。
C.“泰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是创业的理想之地。
”王总在外地在泰客商座谈会上动情地说。
D.我不知道2006年江苏省高考状元是哪所学校的毕业生?但我知道海陵区高考状元是民兴实验中学的毕业生。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学生首先了解标号、点号的各种用法和作用。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
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
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
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
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考察每个选项中所用的标点符号。
找出使用不当的,逐项排除。
D项前一句是陈述句。
难度低。
考点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D
四、【吴江2010期中卷】四月春风里摇曳的青草嫩尖,柔软的扫帚草丛,①,②。
究竟是为什么踏上了脚下这块沉默而坚硬的土地的呢?
A、①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由阳光与清晨的雾气酿成的烈性美酒②让他深深地沉醉,又让他轻轻地漂浮。
B、①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烈性美酒般的阳光与清晨的雾气②让他深深地沉醉,又让他轻轻地漂浮。
C、①由阳光与清晨的雾气酿成的烈性美酒,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②让他深深地沉醉,又让他轻轻地漂浮。
D、①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烈性美酒般的阳光与清晨的雾气②让他轻轻地漂浮,又让他深深地沉醉。
【解析】:本题是语句填空。
一是看位置,在前、在后、在中间。
二是了解已有语句的内容和意思。
三是看已有语句结构。
四是看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五是与前后文的句式要一致。
难度中。
考点是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体会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效果;能根据要求,运用这些修辞方法造句。
能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或变换式。
【参考答案】;D
四、【苏州园区2009月考】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
(1)_______________,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
(李白《塞下曲》)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凉州词》)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将轻骑逐,人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4)_____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5)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
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
(7)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亲戚畔之。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解析】:本题选择古代诗词和散文中的名句,时间跨度大,覆盖面广。
学生平时不仅要背诵,还要背默;默写不能写错别字。
题中有下句,也有上句。
往往上句难默写出来,这是背诵时的思维习惯造成的,所以对名句,还要倒过来背诵和默写。
考点是诵读古代诗词,
默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背诵的优秀古诗文80篇。
【参考答案】:(1)雨中闻折柳宵眠抱玉鞍(2)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4)蒌蒿满地芦芽短(5)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关雎(6)蒹葭萋萋白露未晞(7)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8)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
五、【苏州星港校2009月考】
下面一段文字有四句话,其中三句有语病,请作修改。
(3分)
①最近一段时间,华尔街这条只有500米长,11米宽的街道,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无疑成为了全世界最瞩目的焦点。
②这一次华尔街的受人瞩目,不再是其作为世界金融帝国中心的至上地位,而是由于一场人们本认为只可能在好莱坞大片中才能看到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正在华尔街真实地发生着。
③在最近几个月,越演越烈,波及面越来越广。
④它将以怎样的级数、多快的速度席卷全球,连最专业的金融人士似乎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解析】:本题修改病句,这是学生的一个难点。
一是掌握病句的类型,二是语感,三是分析句子结构。
这样修改起来就不困难了。
第一句是语序颠倒,第二句是用词不当,第三句是成分残缺。
考点是辨析并修改病句,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合理、用词不当、不合逻辑等。
难度较高。
【参考答案】:
①“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调到“只有500米长”之前;
②“发生着”改为“上演着”
③“在最近几个月”后加上“这场金融危机”
六、【苏州星海2010月考卷】用力扔出纸飞机之前,
很多人习惯把纸飞机放到嘴边哈一口气。
对此,有
不同的解释,请用文学的语言续写一种。
(2分)
物理学:哈口气,能使飞机头部变重,可以保
持稳定性和减小阻力,使飞机飞得更高远。
心理学:哈气是在给飞机力量。
文学:
【解析】:本题新颖,考查科学性语言和文学性语言的不同。
学生要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
前者准确严密,后者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根据前者的表述,
考虑选用合适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难度较低。
考点是用词生动性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
我以为是要先给飞机一个吻,这样飞机才会飞到亲人和好朋友的手里。
哈气是一种把自己的愿望放进去的仪式。
哈气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从学兄学姐们起就哈气,我们就跟着哈气。
达到和接近答案示例水平的给满分。
其余酌情扣分。
七、【金阊区2009期中卷】.请仿照下面句子,再写出两种幸福的情景来。
(4分)
例句:在开满鲜花的小道上,一群群活蹦乱跳的少年追逐嬉戏是幸福的;在铺满黄叶的公园里,一对对银发夫妇相携漫步也是幸福的。
仿句:在,是幸福的;
在,也是幸福的。
【解析】:本题仿写句子。
一是认真考察例句,看其表达的意思和结构,看其所用的修辞手法。
二是选择对应的人和物。
三是组织好词句。
难度中。
考点是能根据表达需要仿写语句。
【参考答案】:如: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学生刻苦学习是幸福的;
在宽广肥沃的田野上,一群群勤劳朴实的农民辛勤劳作也是幸福的。
八.【苏州草桥2009月考卷】情景口语交际。
(3分)
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如果让你去劝说画中右边的人,你将怎样劝说呢?
【解析】:本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考查学生的看图解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是要看清图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是看清人与物的关系。
三是全图表达的意思。
四是说话要得体。
难度较高。
考点是能注意对象和场合,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情达意。
【答案】:略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本部分含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大约占卷面分35%。
文言文阅读考查常见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和用法,翻译重要语句,理解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考查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
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五中表达方式的作用,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下面以题例作具体说明。
九、【吴中区2009月考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共6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3分)
▲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3分)
▲
【解析】:本题是古诗词鉴赏。
一是要知人论世,就是了解诗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二是读懂全诗,找出诗眼。
三是找出表现力强的字和句。
四是读懂诗人的心,就是诗人抒发的‘志’。
第一题考查诗词语言的精炼生动,第二题对‘诗言志’的‘志’,即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
难度较高。
考点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参考答案】:
1.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3分)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3分)
十、【张家港2010期中考卷】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试题。
(12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恒楚将”。
是时恒楚亡在泽中。
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
”守曰:“诺。
”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
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
③籍:项籍。
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
④睨:斜眼看。
1、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4分)
①吴广素爱
人素:
②比至
陈比:
③使公及恒楚
将将:
④恒楚亡在泽
中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分)
答:
4、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答:
【解析】:本题文言文阅读分析,好在选择了两段,便于比较,并且涉及到文言文的课外阅读。
有实词解释,在句子翻译中有实词的用法,有对事件的概括能力,有人物性格比较。
考查全面,有梯度。
第一题考查实词解释,注意与现在的解释进行比较。
第二题句子翻译中注意实词的用法,例如‘愤’是使动用法。
第三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程度和概括能力。
第四题能根据对人物的描写归纳性格特点。
试题有梯度和难度。
难度高。
考点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了解重要的文言虚词(之、于、而、以、为、乃)的用法,能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词义。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语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阅读是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
学生须先通读选文,划出不懂词句;借助知识积累,读懂文意和句意;带着下面问题再重点阅读,可以帮助自己加深理解;用精准语言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1. ①素:向来②比:等到③将:统帅,率领④亡:逃亡
2.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
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服。
(4分。
每句2分)
3.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
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
过程。
4.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
项梁是一
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2分,各1
分)
十一、【苏州木渎实验校2010月考】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试题。
(12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 ( )(2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不足为.
外人道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为.
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D 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 C 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活板》) 2.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词义相近的一项是 ( ) (2分)
A 上.使外将兵
B 芳草鲜美..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阡陌交通..
3.用现代汉语翻译: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⑵“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分)
4.桃花源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2分)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句中“外人”课文注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这也就意味“桃花
源中的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人”。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A B .
你觉得该怎么理解“外人”?(3分)
【解析】:本题的特点是考查了古今义,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深度,给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
前三题词句解释和翻译,一词多义,古今义有难度。
后两题对选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给学生以思考。
难度高。
学生平时须做好词的古今义的归纳和整理,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归纳整理,能理解词义,学习文言文就不难。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须历史的、辩证地看问题,即放在一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考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态度,只有这样,才是客观公正的。
试题有梯度和难度。
考点同上。
【参考答案】:1.(2分)B 2.(2分)C
3.(3分)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他的房屋边有一棵五柳树,就用树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号。
4.(2分(3分))因为他们不想有人来打扰他们的平静生活。
5.(3分)不同意,因为桃花源中的人与世隔绝已经好几代了,他们的衣着就
不可能与外面,“外人”可理解为“世外之人”。
十二、【张家港2010月考】
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字,完成试题。
(10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1.文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2分)
2.见到了闰土,“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这是为什么?(4分)
3.以上的文字有两处对比,找出来,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4分)
【解析】:本题选自课文,是小说阅读分析。
学生须以‘我’第一人称进入,了解‘我’的身份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产生这种不正常状况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了解小说塑
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抓住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这样试题就好理解了。
第一题要先搞懂‘厚障壁’的含义。
第二题要找到表示心情的词语。
第三题掌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答题须言简意赅,切中要点。
难度中等。
考点是能理解、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态度或观点。
【参考答案】1.先前的好伙伴如今与我这样的隔膜,先前活泼可爱的少年英雄如今变成了个木偶人,这都让“我”感到可悲。
(意思对即可)
2.(4分)、见到了闰土“我”的心情由兴奋到悲凉;“我”兴奋是因为与儿
时的好伙伴久别重逢,“悲凉”是因为闰土被黑暗的社会折磨成了迟钝麻木、又与“我”
有隔膜的木偶人。
3、(4分)(1)通过少年闰土和水生的对比,以及银项圈的有无的变化,形象
地表现了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2)通过“我”与闰土的隔膜与水生和宏儿的一起玩耍的对比,表现了“我”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希望。
十三、【太仓市2010期中】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一)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踩着潮湿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
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二)
如果遇到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嘟哝声和从障碍上飞溅过去的声音,老远就可听见。
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这些人类的感情,水是毫无所知的。
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
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许多支有力的水流都流到了一起,汇合成了一股大的水流,彼此间又说话又呼唤——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
1.鼎湖山的泉水声和林中的小溪声各有什么特点?文段(一)和(二)采用了哪种相同的手法,把无形的水声描摹得生动可感?请举例说明。
(3分)
2.泉水为什么能让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写鼎湖山“年轻”对写泉有什么作用?(2分)
3.揣摩文段(二)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解析】:本题是散文阅读分析。
学生要了解散文的特点,写景散文的特点和方法。
散文写景,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要分析思考。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一是在结构中的作用,二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所以学生须多读散文,增加文学素养。
第一题认识拟人写法的作用。
第二题认识衬托写法的作用。
第三题理解关键语句。
难度高。
考点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参考答案】:1。
鼎湖山的泉水声悦耳、欢快、清亮,林中的小溪声兴奋、自信、充满力量。
两段文字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如(一)中的“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二)中的“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都运用了这种写法。
2.①山泉孕育生机、滋润万物,使鼎湖山受到了感染,山也仿佛年轻了。
②作者写山的年轻是为了衬托出水的生机。
(或:从侧面写泉水的生机)
3.①示弱、诉怨、绝望,这些是人类的感情,水是没有的。
②水有冲破一切障碍的力量,有一定能到达“自由的水域”的自信。
十四、【常熟市2010月考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试题。
(7分)
生命与气候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
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
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
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