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重心_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_廉晓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3期 人口学刊 No.3,2007 (总第163期) POPULATI O N JO URNAL (Tot.No.163)
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
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
廉晓梅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不断集聚生产的同时,没有更有效地吸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高度失衡。

目前,建立完善的分享机制、进一步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的人口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演变轨迹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07)03-0023-06
【收稿日期】2006-11-05
【基金项目】该项成果得到“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廉晓梅(1971-),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一、文献综述与本文的研究方法
“重心”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物体内各点所受重力产生合力的作用点。

应用于经济活动中,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能够维持均衡。

1874年,美国学者弗沃尔克把“重心”的方法引入到人口问题研究之中,分析了美国西部开发和阳光地带崛起所引起的美国人口分布变化情况。

台湾学者黄金树(1988)关于中国大陆经济重心与空间发展状况的研究、[1]樊杰和W陶普曼(1996)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重心变动的研究、[2]周民良(2000)关于我国经济重心演变与区域差距形成原因的研究、[3]乔家君等(2005)关于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的研究、[4]冯宗宪等(2006)关于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的研究[5]等,都是中国经济重心及相关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有关中国“人口重心”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李义俊(1983)关于我国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1912-1978年)的研究、[6]张善余(1991)关于我国人口重心分布情况的研究、[7]刘德钦等(2002)应用人口重心对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的研究[8]以及温军(1994)、郑连斌(1995)、袁祖亮(1998)分别运用“重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内蒙古、河南人口重心移动。

[9][10][11]总之,有关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也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例如,目前还缺少关于“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演变轨迹比较分析的研究成果,甚至还没有关于我国“就业重心”空间演变轨迹的分析。

区域重心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确定区域重心空间区位及不同年份区域重心空间区域的移动距离与移动方向。

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通常用以下方法确定区域重心。

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次一级区域i构成,那么该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采用如下的计算方法来表示:
X=∑(X i M i/∑M i)
Y=∑(Y i M i/∑M i)
其中:X、Y分别表示某一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X i、Y i分别表示第i 个次一级区域中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M i表示第i个次一级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量值。

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X i、Y i的选取方法有所不同。

根据历史数据资料的实际状况,本文在选取X i、Y i的量值时,采用各省省会城市所在的地理坐标作为次一级区域中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①。

另外,在度量“经济重心”时,采用GDP作为某一区域的经济量值;在度量“人口重心”时,采用常住人口总数作为某一区域的人口分布量值;在度量“就业重心”时,采用就业人口总数作为某一区域的就业人口分布量值②③。

区域重心空间区位年际移动距离的测度一般是用如下公式:
D s-k=C[(Y s-Y k)2+(X s-X k)2〗1/2
其中D表示两个不同年际间重心移动的距离;s、k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年份;(X s、Y s)、(X k、Y k)分别表示第s年和第k年的区域重心所在空间的地理坐标(经度值和纬度值);C为常数,取111.111,是把地理坐标单位(经纬度)转化为平面距离(KM)的系数。

区域重心空间年际移动方向的确定一般采用下述公式:
θs-k=nπ/2+ɡdeg rees﹛arctg[(Y s-Y k)/ (X s-X k)]﹜ (n=0、1、2)其中θ表示重心年际移动的角度(-180°<θ<180°),正东方向为0°,逆时针旋转为正,顺时针旋转为负。

当90°<θ<0°时,表示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当180°<θ<90°时,表示重心向西北方向转移;当-90°<θ<0°时,表示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当-180°<θ<-90°时,表示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当θ=0°或±180°时,表示重心向正东或正西方向转移;当θ=±90°,表示重心向正北或正南方向转移。

为了消除统计口径不同所带来的误差,本文所涉及的国内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总数、就业人口总数均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获取,[12][13]并以1985-2004年间近20年为时间序列。

二、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空间演变轨迹
运用前文所述的计算方法,取M i为我国各省份1985-2004年间不同年份的常住人口总数,取X i、Y i为我国各省省会城市所在的经度值和纬度值,得出1985-2004年间每年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的空间动态演变轨迹。

从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的空间动态演变轨迹,可以发现人口重心的变动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2000年以前,人口重心呈现出了缓慢、稳定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特点,此后的总体趋势是向东北方向移动。

近20年虽然我国人口重心在经度和纬度上均有一定的波动性,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各个方向上都有移动,但其变动状况主要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人口重心整体移动角度为-151°(西南),直线移动距离为48.24KM。

这种情况表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而形成的我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东部密集度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人口重心严重偏离自然地理重心(东经103.5度、北纬36度)的基本情况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

第二,人口重心向西和向南的频率较高,但极少向正西、正南方向移动。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偏西、偏南的移动分别达17次和16次,移动频率高达89.5%和84.2%,但却只有1989-1990年间、1994-1995年间向正西方向移动,2003-2004年间向正南方向移动。

影响我国人口重心向西、向南移动的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人口重心的南移主要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即北方地区的
①本文在数据处理时,考虑到重庆在以往的行政区划中隶属于四川省,且缺乏完整的统计数字,因此以成都作为四川省的区域中心。

②本文在数据处理时,为了便于比较,把重庆仍归入四川省,即把1996年以来重庆的各种属性的度量值并入相应年份的四川省的各种属性的度量值。

③本文的计算范围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人口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人口重心向西移动并不是由于东部人口向西流动所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集聚地,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宽松,从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而东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趋向晚婚、晚育、少生,新生人口数量明显低于西部地区。

第三,总体看来,人口重心在经度上的移动距离大于在纬度上的移动距离。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经度上的直线移动距离为42.22KM,纬度上的实地移动距离则为23.33KM。

这说明人口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要大于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正确地分析我国人口重心在经度与纬度上的变化。

造成经度变化大于纬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个别年份(1996-1997年)异常变动的结果,如果剔除这一时期的异常变动,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人口重心向南移动的幅度明显高于向西移动的幅度。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人口重心事实上具有更明显的南移特征。

第四,人口重心年际移动速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虽然人口重心的年平均移动距离为2.54KM,但某些年份的移动距离远远高于或低于平均移动距离,如1996-1997年间的移动幅度高达28.57K M,而在1986-1987年间、1988-1989年间人口重心则基本没有移动。

这表明,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增长与地区间的人口流动在不同年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近20年来我国就业重心空间演变轨迹
用M i分别代表我国各省份1985-2004年各年度的就业人口总数、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总数、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总数、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总数,取X i、Y i为我国各省省会城市所在的经度值和纬度值,得出1985-2004年间每年就业重心、第一产业就业重心、第二产业就业重心、第三产业就业重心的地理坐标,从而形成如图2、图3所示的近20年来我国就业重心与三次产业就业重心空间动态演变轨迹。

从近20年来我国就业重心与三次产业就业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可以发现我国就业重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与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相似,我国的就业重心也表现出了明显地稳定、缓慢向西南移动的趋势。

虽然不同年度我国就业重心的具体移动方向有所不同,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各个方向上也都有移动,但其变动状况仍主要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趋势。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就业重心整体移动角度为-121°(西南),直线移动距离为53.79KM。

另外,我国就业重心向西和向南移动的频率也较高。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偏西、偏南的移动分别达12次和14次,移动频率分别达63.2%和73.7%;向正西方向移动次数为3次,分别为1989-1990年间、1992-1993年间、1994-1995年间;向正南移动次数也为3次,分别为1986-1987年间、2000-2001年间、2002-2003年间。

三次产业就业重心空间动态演变轨迹
第二,总体看来,我国就业重心在经度上的移动距离大于在纬度上的移动距离,但与人口重心相比,就业重心在纬度上的移动距离有明显增加,特别是如果剔除异常变动年份,可以发现我国就业重心事实上表现出了更明显的向南移动的特点。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就业重心在经度上的直线移动距离为42.22KM,在纬度上的实地移动距离则为33.33KM。

这表明,我国就业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要大于南北方向上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就业重心向西移动的幅度大于向南移动的幅度并不是一种常态,事实上在近20年的绝大多数年度,就业重心向南移动的幅度远
远高于向西移动的幅度,只是1996-1997年的过度异常变动掩盖了正常年份变动状况的基本趋势。

第三,不同产业的就业重心不仅存在很大的偏离,而且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也存在较悬殊的差别。

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的就业重心明显偏南、偏西,并且在近20年表现出了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第二产业的就业重心则明显偏东,并且具有明显的向西南方向移动的基本趋势。

第三产业就业重心处于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就业重心之间,其基本的演变轨迹与第二产业比较相似,即移动的距离和方向都比较接近。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合计的就业重心在近20年向西南方向的直线移动距离为170.29KM,远远大于三次产业整体的就业重心演变距离。

这表明,在我国农业就业人口规模还很庞大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就业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重心移动的影响,并从而使得总体的就业重心的演变轨迹更加平缓。

第四,同人口重心的移动趋势相似,就业重心的年际移动速度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就业重心的年平均移动距离为2.83KM,高于人口重心的年均移动距离,但与人口重心一样,在某些年份的移动距离仍远远高于或低于该平均移动距离,如1996-1997年间的移动幅度高达30.51KM,而在1985-1986年间、1992-1993年间、1994-1995年间却只有1.11KM。

四、近20年来我国经济重心空间动态演变轨迹
用M i分别代表我国各省份1985-2004年间不同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GDP、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取X i、Y i为我国各省省会城市所在的经度值和纬度值,得出1985-2004年间每年经济重心、第一产业重心、第二产业重心、第三产业重心的地理坐标,从而形成如图4、图5、图6所示的近20年来我国经济重心与三次产业经济重心的空间动态演变轨迹。

从近20年来我国经济重心与三次产业经济重心的空间动态演变轨迹,可以发现经济重心的变动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经济重心表现出了明显地向西南移动的特点。

与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的移动趋势有些相似,经济重心在经度和纬度上也均有一定的波动性,向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各个方向移动的情况都存在,但最主要的是向西南移动的趋势。

1999年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移动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即开始向东部和北部缓慢移动。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经济重心整体移动角度为-95o (南偏西),直线移动距离为78.28KM。

这种情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活动存在明显地向南部集聚的现象,只是近年来才出现了向东北方向扩散的趋势。

第二,我国经济重心向南移动的程度远远高于向西移动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差距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的增大,而不是东西差距的扩大。

1985-2004年,我国经济重心向偏南方向移动多达14次,移动频率高达73.7%。

在纬度上的直线移动距离为77.78KM,在经度上的实地移动距离则仅为8.89KM。

特别是第二产业重心和第三产业重心的转移轨迹,更明显地表现出在纬度上的移动幅度大于经度上的移动距离。

这与我们一般认为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是东西差距存在很大的不同。

第三,与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移动轨迹相似,经济重心的年际移动速度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更明显地表现出在纬度上的移动速度高于在经度上的移动速度。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虽然经济重心的年平均移动距离为4.12KM,但某些年份的移动距离远远高于或低于平均移动距离,如在1989-1990年间、1992-1993年间、1996-1997年间的移动幅度分别高达22.14KM、21.34KM、20.28KM,而在1998-1999年间经济重心则基本没有移动。

另外,经济重心在经度上的变化一直较为平缓,幅度不大;在纬度上的变化则较为明显,幅度较大,但在1996年以后移动幅度明显减小,重心转移速度明显变缓。

五、比较与结论
通过对比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可以得出如下简要结论:
第一,我国人口重心与就业重心的演变轨迹既具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特点,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两者最主要的共同点是演变趋势较为接近,都呈现出了向西南移动的特征。

两者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人口重心相比,我国的就业重心明显偏南。

二是人口重心移动的幅度小于就业重心移动的幅度。

就业重心明显偏南的情况表明,按照户籍统计或年末人口数统计的许多北方地区人口实际是在南方地区就业并获得收入,这部分北部地区的劳动力事实上参与了南部地区GDP的创造和分配,并且通过一定的渠道实现了北方地区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对南部地区经济繁荣与就业机会的分享。

从这个角度上讲,单纯用户籍人口数或年末人口数与当地的GDP总额之比计算人均GDP,并以此衡量地区差距存在夸大地区差距的倾向,因为这种方法至少没有考虑到劳动力的地区流动问题。

另外,人口重心与就业重心的明显偏离还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人口流动是暂时劳动力流动,而其家庭成员特别是非就业人口并没有相应移动。

第二,我国人口重心和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偏离较大,并且演变轨迹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这是造成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表明,我国经济重心比人口重心和就业重心明显偏东,并且在近20年基本移动轨迹是向南移动,向西移动的幅度很小,特别是近些年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

而就业重心和人口重心则明显偏西南,并且仍存在继续向西南移动的趋势。

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严重偏离的现象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为其他地区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吸纳其他地区人口的流入。

中西部没有能够通过人口流动和就业流动有效地分享东部地区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即人均GDP差距的扩大,主要不是由于经济重心向东部移动的结果,因为经济重心移动的主要方向是向南移动,最主要的是人口与就业重心向西南移动而使两者与经济重心日益背离的结果。

第三,我国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必须要有新思路。

地区差距不断扩大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

从总体来看,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期望通过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和东部地区的经济扩散来缩小地区差距。

正是在这种思路下出台了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战略措施。

通过近些年我国经济重心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区域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却没有能够起到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

自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重心一直向东北方向移动,而没有出现任何向西移动的倾向。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应该说经济的集聚过程还没有结束,甚至还会不断加强。

因此,寄希望于西部开发等政策措施来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解决地区差距和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的目标很难达到。

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不是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而是应该建立起落后地区分享经济繁荣地区经济发展成果的机制。

例如健
全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促进人口与就业的地区流动等。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措施促进西部地区的人口和劳动力向东部经济集聚区流动,并在东部经济集聚区就业,分享东南沿海区的就业机会和其他社会福利,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黄金树.中国大陆经济重心与空间发展状况之估测
[M].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1988.
[2]樊杰等.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
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5):398-407.
[3]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
社会科学,2000,(2):42-53.
[4]乔家君等.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12-16.
[5]冯宗宪等.重心研究方法在我国产业与经济空间演
变及特征中的实证应用[J].社会科学家,2005,
(2):77-80.
[6]李仪俊.我国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J].人口研
究,1983,(1):28-32.
[7]张善余.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模式的重大变化[J].人
口研究,1991,(1):2-7.
[8]刘德钦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理论
研究,2002,(6):2-6.
[9]温军等.甘肃民族人口分布重心迁移轨迹[J].西北
民族学院学报,1994,(1):47-52.
[10]郑连斌等.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人口重心的研究[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2):94-100. [11]袁祖亮等.近两千年来河南人口重心及其运动轨迹
[J].中州学刊,1998,(2):125-128.
[12]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5各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6各年.
[责任编辑 李新伟]
Anal ysis on t he Space Evolve m ent Track of Popul ati on Gravity Center,Employ m ent Gravit y Center and Econo m i c Gravity Center
LI A N X iao-m e i
(C ente r for No rtheastA sian S tudies o f Jili n Universit y,Jilin Changchun,130012,China)
Abst ract:The space evo lve m ent tr ack of popu lation grav it y cen t e r,e m ploy m ent g r avity center and econo m ic grav it y center sho w s t h at the m ain reason o f r egiona l econo m ic gap is se r ous unbalance of production and popu-lation and e m ploy m ent d istri b u tion be t w een east e r n coastal ar ea and m iddle and w estern area in China,w hich r esu lts fr o m that the east e r n coastal area only accum ula ted pr oducti o ns cease lessly but neve r effectively ab-sor bed the popu l a ti o n fr o m m idd l e and w estern ar ea.A t present,it is the e ffective strategy for pro m oting r e-gional har m onious deve lopm en t in C hina to build up prefec t sharing syste m,pr o m o te the m ove m ent of popu la-tion fr o m wester n poo r area to east e r n coasta ldeve l o ped area,and se t up a co m plete popu lation m ove m entm an-age m ent syste m.
K ey W ords:popula tion grav it y center,e m p l o y m ent gravity cente r,econo m ic g rav ity center,evo lve m ent trac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