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研究

合集下载

唐代婚姻法律制度评析

唐代婚姻法律制度评析

各朝代婚姻法律关注 的中心 。唐 律继承 和发展 了 以往
礼 法 并 用 的 统 治 方 法 和 立 法 经 验 , 化 了引 礼 入 律 、 强 礼
奸论 ; , 妾 各减二 等 ; 并离之 ” 。这 主要是 出于礼教 的尊
卑 、 分 不 可 乱 的 原 则 , 然 祖 免 亲 之 妻 与 自 己并 无 血 名 虽 缘 关 系 , 辈 份 属 同宗 , 为 法 律 所 禁 止 。 但 也 ① ( ) 孙 无 忌 : 唐 律 疏 议 》 中 华 书 局 l8 唐 长 《 , 9 3年

等级特权 , 并进 而维 护 国家 的统 治秩 序 。唐 代婚 姻 法
律制度更是确 立 了“ 准乎 礼” 立法 思想 , 是将礼 一 的 或 的 内容 直 接 移 植 于 婚 姻 法 律 制 度 之 中 , 是 有 关 婚 姻 或 立 法 要 合 乎 礼 制 的 精 神 , 是 出 ̄ . 入 刑 , 接 以 犯 罪 或 LU M 直 进 行 处 置 。可 以 说 , 唐 代 各 项 具 体 的 婚 姻 法 律 制 度 在 中无处不显现 着“ 准乎 礼 ” 一 宗法 思想 , 透 着其 一 这 渗
者 , 尊 长 , 者 杖 一 百 。 可 见 , 从 违 ” 自西 周 以 来 就 已 成 为 - N 规 范 的 父 母 及 尊 长 对 子 女 的 主 婚 权 , 唐 朝 得 f L 在 到 了进 一 步 的 巩 固 和 发 展 , 最 终 目 的 在 于 维 护 父 权 其 在 家 族 中 的地 位 。 2、 同姓 、 宗 、 属 不 为 婚 ” 则 。 中 国 自西 周 以 “ 同 亲 原 来 就 有 “ 妻 不 取 同 姓 ” 传 统 , 不 仅 有 利 于 子 女 的 娶 的 这

浅议《唐律》中的婚姻制度

浅议《唐律》中的婚姻制度

二、唐朝的婚姻制度
(一)婚姻的缔结 (二)婚姻的解除 (三)改嫁
(一)婚姻的缔结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户婚律》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 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 违者杖一百。” 《户婚律》“嫁娶违律”条 :“诸嫁娶违律, 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若期亲尊长主婚 者,主婚为首,男女为从。余亲主婚者,事由主婚, 主婚为首,男女为从;事由男女,男女为首,主婚 为从。其男女被逼。若男年十八以下及在室之女, 亦主婚独坐。”
2.强制离婚
(1) 义绝: 《唐律疏议·户婚》:“(夫) 殴妻之祖父母、父母及杀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 兄弟、姑、姊妹。”“妻殴詈夫之祖父母、父母, 杀伤夫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与 夫之缌麻以上亲,若妻通奸及欲害夫者。”或者 “夫妻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杀 者”,为“义绝”。 “义绝”者必须强制离婚,“违者,徒一年”。 (2)违律结婚 “违律为婚而妄冒已成者”临之官,娶所监临女为妾者,杖一百; 若为亲属娶者, 亦如之。即枉法娶人妻妾及女者, 以奸论加二等 。 (5) 不得与逃亡妇女为婚 《户婚》“娶逃亡妇女”条规定:“诸娶逃亡 妇女为妻妾,知情者与同罪,至死者减一等。离 之。即无夫,会恩免罪者,不离。”疏议曰: “妇女犯罪逃亡,有人娶为妻妾,若知其逃亡而 娶,流罪以下,并与同科;惟妇人本犯死罪而娶 者,流三千里。仍离之。即逃亡妇女无夫,又会 恩赦得免罪者,不合从离。其不知情而娶,准律 无罪,若无夫,即听不离。”
(5)三者的效力
如果男女双方已有私约或报婚书,或女方家 庭已接受男方家的聘财,而另许配给他人,唐律 规定对女方尊长杖一百;如已成婚配者,徒一年 半。如后娶之人知该女已许嫁而娶之,减女方罪 一等,女归前夫。若前夫不娶,女方还聘财,后 夫婚如法。从唐律中的该项规定可以看出,唐代 法律积极地维护社会信用体系,对于婚书的法律 效力给予保护,从而减少了婚姻方面的法律纠纷。

唐代婚姻制度探析

唐代婚姻制度探析

这些方面共同作用,使得唐代婚姻关系相对稳定,但也存在变数。在特殊情 况下,如夫妻感情破裂、家族纷争等,离婚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离婚制度
在唐代,离婚制度被称为“和离”。根据史书记载,“和离”是指夫妻双方 在感情破裂或其他无法共同生活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程序解除婚姻关系。
1、离婚条件:唐代离婚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夫妻感情破裂、一方犯有重 大过失等。在特殊情况下,如夫妻双方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经双方协商一致, 也可离婚。
2、家风传承:唐代家庭重视家风传承,夫妻双方应共同维护家庭的良好传 统,教育子女孝顺、忠诚、贤良等良好品质。
3、经济共担:唐代夫妻需共同承担家庭经济责任,丈夫需努力耕织、经商 等,妻子也需参与劳动,协助丈夫维持家庭生计。
4、感情维系:尽管唐代夫妻间的爱情不如现代社会那样强调,但双方仍需 努力维系感情,遵守婚姻承诺,共同经历人生的喜怒哀乐。
1、血缘关系:唐代婚姻制度禁止近亲结婚,如姑表兄弟姐妹之间、姨表兄 弟姐妹之间等。同时,同姓不婚,以避免血脉混淆。
2、聘礼与纳采:婚姻关系的建立需要男方下聘礼、女方接受聘礼,以及男 方纳采(表示求婚)。聘礼与纳采是婚姻成立的必备条件之一。
3、父母之命:在唐代,子女的婚姻需经父母同意,未经父母同意的婚姻将 被视为不合法。
四、总结
唐代婚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婚姻家庭制度。虽然其中的某些规定在现代看来可能存在 不足之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制度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谐发 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唐代婚姻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伦理 道德观念、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唐代婚姻制度探析
目录

唐代婚姻制度及其限制的法理思考

唐代婚姻制度及其限制的法理思考

唐代婚姻制度及其限制的法理思考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婚姻制度在唐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代的婚姻制度由一系列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旨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

然而,这些婚姻制度也存在一些限制,对个体自由和平等权利构成一定的约束。

本文将探讨唐代婚姻制度及其限制的法理思考。

首先,唐代的婚姻制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婚姻往往是由家族和社会共同决定的。

按照唐代的法律规定,婚姻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和介绍,这意味着婚姻的自由度相对较低。

尤其是女性,在婚姻问题上更是没有话语权,她们往往被视为家族利益的筹码,被迫嫁人以维系家族的利益。

然而,唐代的婚姻制度并非完全没有保障个体的权益。

唐代的法律对于婚姻中的诸多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如男女双方必须自愿结婚,丈夫有责任供养妻子和子女等。

这些规定反映了婚姻制度对个体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对妇女权益的保护。

然而,这些法律规定在实施中并不总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因为社会的观念和传统往往起着更大的决定性作用。

在法律层面上,唐代的婚姻制度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

例如,唐代的法律规定,禁止通婚远亲,即禁止近亲结婚。

这个规定的目的是避免家族内部的权力过于集中,保持家族的平衡。

然而,这个规定也给个体自由权利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因为它剥夺了个体选择配偶的自由。

此外,唐代的法律还规定了年龄限制。

女性必须在14岁以上,男性必须在16岁以上才能结婚。

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防止过早婚姻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这个规定也限制了个体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特别是对于女性而言,过早结婚可能会限制她们接受教育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在婚姻制度中,唐代的法律还规定了禁止一夫多妻制度,要求男方只能娶一位妻子。

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保护女性的权益,防止男性滥用权力对妻子进行虐待和歧视。

然而,这个规定也给男性带来了限制,如果男方需要更多的生育子嗣或满足其他需求,他们必须依法离婚再娶,这对男性来说也是一种限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唐律疏议》是唐代律法的重要注释和解释,对唐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

在婚姻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重点研究《唐律疏议》对婚姻制度的规定和解释,以及对唐代婚姻制度的影响。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婚姻制度主要包括结婚和离婚两个方面。

关于结婚,规定了合法结婚的年龄、亲属关系的限制以及婚礼的程序等。

根据《唐律疏议》,男子在20岁以上,女子在15岁以上,可以合法结婚。

离婚也是允许的,但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夫妻双方不得有重婚情况、双方协议离婚等。

在年龄限制方面,《唐律疏议》的规定与唐代的社会实际相符。

唐代时期,男子多在20岁左右结婚,女子则较为早嫁,15岁以上就可以合法结婚。

这一规定体现了唐代社会对于男子年龄稍大、女子年龄稍小的结婚要求。

关于亲属关系的限制,《唐律疏议》规定,近亲不能结婚,近亲的界定是以“三亲六眷”为原则。

三亲指的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六眷指的是兄弟姐妹、子孙和兄弟姐妹的儿女。

这一规定旨在避免近亲结婚导致的遗传疾病和家族血统问题。

对于婚礼的程序,《唐律疏议》也有详尽的规定。

根据《唐律疏议》,结婚必须有媒人和见证人,还需要进行迎亲、卫戍等一系列仪式。

媒人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见证人是证明婚姻关系的证据。

这一规定与唐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符,体现了唐代社会对于婚姻仪式的重视。

离婚规定也是婚姻制度的重要部分。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离婚需要夫妻双方协议,不得有重婚情况等。

这一规定表明唐代社会对于夫妻关系的自主性和平等性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于道德与伦理的约束。

《唐律疏议》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与唐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它既保护了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安全,又尊重了夫妻的自主权利。

《唐律疏议》还影响了后来的婚姻制度,对于后来的律法文献和法律制度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研究

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研究

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唐代社会中,婚姻法律制度经历了多次与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

在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一条法律是唐武德六年颁布的《唐律疏议》。

这一法律系统明确了婚姻关系的合法性和合同性,规定了各种婚姻形式的许可与禁止,以及离婚和再婚的程序和条件。

在唐代,婚姻是一种合法的契约关系。

婚姻的基本内容包括男女双方的互相承诺和相互尊重,以及夫妻双方的财产和权益的继承问题。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在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应当保持忠诚和互助的原则,在家庭生活中相互尊重,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在唐代,婚姻形式非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男女之间的婚姻外,还有同性婚姻和群婚等形式。

同性婚姻在唐代并不被认为是非法的,唐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同性婚姻的记录。

至于群婚,则是指一男多女或一女多男的情况,群婚多见于富贵人家。

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还规定了离婚和再婚的程序和条件。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在婚姻关系中出现严重矛盾而无法协调的情况下,夫妻双方可以提出离婚申请。

离婚的条件包括夫妻双方的主观意愿,以及相关证据的提供。

而再婚则需要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

此外,在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以妇女权益保护为目的的法律规定。

比如,《唐律疏议》规定,杀妻弃儿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女方在离婚后可以保留婚前的财产和权益。

综上所述,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完善。

在这一制度中,婚姻被看作是一种合法的契约关系,男女双方有权自主选择对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婚姻形式多样化,离婚和再婚也被规定得相对清晰。

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对后来的中国婚姻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唐代婚姻法律制度

论唐代婚姻法律制度

唐代婚姻的习俗和其发展的特点在中国法制史上,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婚姻法,也是后代各朝婚姻立法的典范,唐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在婚姻家庭法律领域所推崇和维护的伦理道德,对于家庭关系的稳定,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它的立法指导思想、内容不仅有时代特色,而且深刻影响了后世,当代对唐代婚姻立法成功经验的启示与局限性的认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婚姻立法也可提供历史明鉴,也可使我们更好地完善和实施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

一、唐代法律制度的历史地位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唐代的律令制度是秦汉以来国家制定法发展之集大成,也是中国封建法律最为成熟的阶段。

律疏是汉代以来法律学发展的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法律的典范。

唐律、疏律对后世法典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终南宋(1279年)之世,一直作为现行法延续实施。

因此,唐律是中国古代一部有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法典。

唐代的律令制度对于古代周边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相关响。

日本以及当时的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受唐代法律的影响更为深远。

笔者对唐律在婚姻方面的立法思想和相关规则进行探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最为成熟的时期,唐律是我国保留下来的较完备的古代成文法,其主要特征是体现了礼与法的完美结合。

“礼教”伴随着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存留,并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二、唐代婚姻法的主要内容隋唐时期的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经过绵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成熟和完备。

(一)结婚年龄的规定据记载,唐代曾先后有过两次关于结婚年龄的诏令,第一次是在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即下诏令:“其庶人男女之无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同类相求,不得抑取。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并须申以婚媾,命其好合。

”规定的年龄为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必须婚媾;第二次是在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发布了一条新的诏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唐律疏议》是唐代法律的专门解释和补充,是对《唐律》的注释和补充条文。

在《唐律疏议》的内容中,婚姻制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唐代婚姻制度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唐代的婚姻观念和法律制度。

我们需要了解唐代的婚姻观念。

在唐代,婚姻被视为一种家庭关系,是家族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方式。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私事,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关系。

在唐代社会中,婚姻的选择和安排往往受到家族和社会的重视和干涉。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唐代社会中十分盛行,因此婚姻中的地位和权力往往是不平等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代的婚姻制度。

在《唐律疏议》中,对婚姻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婚姻的订立、离婚的程序、再婚的限制、外配的地位、婚姻家暴的处理等。

关于婚姻的订立,《唐律疏议》规定了婚姻的条件和程序。

在婚姻的订立中,男女双方必须满足一定的年龄和身份要求,同时还需要经过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并进行一定的礼仪程序。

这些规定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婚姻的严格管理和社会规范的要求。

关于离婚的程序,《唐律疏议》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在唐代社会中,离婚并不像现代社会那样自由,而是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条件。

夫妻双方必须经过法律程序,提出离婚的理由,并得到官方的批准,才可以解除婚姻关系。

对于再婚的限制,《唐律疏议》也作出了规定。

在唐代社会中,离过婚的人再婚的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再婚的条件和限制更为严格。

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社会对婚姻的稳定和家庭关系的重视。

关于外配的地位,《唐律疏议》也有相关规定。

在唐代社会中,男性有权外娶,而女性则没有这样的权利。

外配女性的地位往往较低,而且在家庭中往往受到排斥和歧视。

《唐律疏议》中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社会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

关于婚姻家暴的处理,《唐律疏议》也有相关规定。

在唐代社会中,婚姻家暴并不被看作是一种犯罪行为,而是被视为家庭私事。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其法律制度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唐律疏议》作为唐朝法律的集大成者,其中关于婚姻制度的规定,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对后世的婚姻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律中,婚姻的成立有着严格的条件和程序。

首先,婚姻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意味着子女的婚姻大事由父母主导,通过媒人牵线搭桥来促成。

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父母会考虑门当户对、家族声誉等因素来为子女选择配偶。

同时,唐律还规定了婚姻成立的法定年龄。

男子十五岁、女子十三岁以上,便可成婚。

然而,实际的结婚年龄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经济状况、社会风俗等。

在婚姻的形式上,唐律承认聘娶婚为合法的婚姻形式。

男方需要向女方提供聘礼,以表示对婚姻的诚意和尊重。

聘礼的多少和种类也有一定的规定,不得过于奢华或简陋。

关于婚姻的禁忌,唐律也有明确的规定。

首先,同姓不婚。

这一规定主要是基于血缘关系和伦理道德的考虑,防止近亲结婚带来的不良后果。

其次,严禁良贱通婚。

良民和贱民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异,通婚被视为违反社会秩序和法律。

在婚姻的解除方面,唐律规定了“七出”“三不去”的原则。

“七出”指的是妻子若有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种情形,丈夫有权休妻。

但同时,又规定了“三不去”,即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在这三种情况下,丈夫不得休妻。

这样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权益,体现了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

唐律还对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

丈夫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较高的权威。

而妻子则需要遵守妇道,顺从丈夫,操持家务。

但在财产方面,夫妻双方也有一定的权利,比如妻子的嫁妆在婚姻解除时可以带回。

另外,唐律对于婚姻中的犯罪行为也进行了严厉的惩处。

例如,对于重婚、通奸等行为,都有明确的刑罚规定。

唐律中的婚姻制度,是唐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浅析我国唐代婚姻制度

浅析我国唐代婚姻制度

浅析我国唐代婚姻制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婚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唐代,婚姻制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演变,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家族结构变化、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唐代,婚姻制度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宗族意识强烈。

宗族制度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家族为单位的婚姻结构得到了维护和保护。

婚姻是家族之间的联姻,是维护宗族利益、扩大宗族势力的手段之一、婚姻是由家族长辈来决定,并由媒人和礼仪来进行配对,注重的是门第和姻亲的关系。

这种家族意识的观念也限制了妇女的婚姻自主权。

其次,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存在。

唐代是一个儒家思想盛行的时代,儒家思想中强调男尊女卑,男性主导社会、家庭和婚姻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婚姻中,男性具有主导地位,妇女要从属于男性,服从丈夫和婆家的安排。

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和权益相对较低,婚后妇女仍然需要依附于丈夫和其家族。

第三,地位较高的女性寻求婚姻自主权。

在唐代,有一部分地位较高的女性寻求婚姻自主,如公主和贵族女性。

她们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和自主权,能够选择自己的配偶,并在婚姻中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一现象体现了妇女在特定社会地位和资源条件下寻求婚姻自主的意愿和行动。

第四,提倡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开始逐渐普及。

尽管宗族意识和儒家思想对婚姻仍然有一定的制约,但是在唐代,一些人开始注重夫妻之间的感情和爱情。

夫妻之间的感情成为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夫妻关系也开始强调互敬互爱、共同成长和共同建立家庭。

总体来说,唐代婚姻制度在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重要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虽然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制约依然存在,但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妇女在婚姻中也有一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同时,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开始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对唐代婚姻制度的分析只是对其部分方面的描述,并不能完全概括当时的婚姻实践。

浅议《唐律》中的婚姻制度

浅议《唐律》中的婚姻制度

4.婚姻的限制
从伦常礼教出发,唐律对婚姻作了诸多的限制,禁 止一定范围的男女为婚。其婚姻障碍具体如下: ( 1) 同姓及亲属不得为婚 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两年。缌麻以上,以奸论。 若外姻有服属而尊卑共为婚姻,及娶同母异父姊妹, 若妻前夫之女者,亦各以奸论。其父母之姑、舅、两 姨姊妹及姨、若堂姨,母之姑、堂姑,己之堂姨及再 从姨、堂外甥女,女婿姊妹,并不得为婚姻,违者各 杖一百。并离之。
(三)改嫁
在唐朝,礼教鼓励妇女孝敬舅姑和善事丈夫, 在丈夫死后守节,政府一方面是鼓励的,在政策上 宣扬妇女恪守妇道,如在赋税等方面给予照顾: “诸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闻于乡闾者, 州县申尚书省奏闻,表其门闾,同籍悉免课役。” ——《 唐令拾遗·赋役令第二十三》
另一方面,在法律条文上并没有限制妇女改嫁 。 《唐律疏议》卷十四“夫丧守志而强嫁”条:“诸 夫丧服除而欲守志者,外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强 嫁之者,徒一年;期亲嫁者,减二等。各离之,女 追归前家,娶者不坐。” 其对强迫守寡寡妇改嫁 的行为作出惩罚,但如果妇女之祖父母、父母强迫 其改嫁,则不在处罚之列。而婚姻原本就是“父母” 之命,因此改嫁往往是经常发生的。
(2)婚书
所谓“报婚书”,即书面的婚嫁协议,是男 女双方家庭制定的婚姻合同。《唐律疏议》卷13 对报婚书:“谓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讫。”
通婚书
某顿首顿首。触叙既久,倾瞩良深(如 未相识即云:久藉徽猷,未由展觌,倾慕 之至,难以名言)。时候伏惟某位动止万 福,原馆舍清休,即此某蒙稚免,展拜未 由,但墠翘称重。谨奉状。不宣。某郡姓 名 顿首顿首。 (别纸)某自第几男年已成立,未有婚 媾。承敢以礼请 月正。若不遗,伫听嘉命。某自。
答婚书
某顿首顿首,久仰德风,意阙批展(如 先相识机云:求展既久,倾慕良深)忽如 辱荣问,慰沃逾增。时候伏惟某动止万福。 原馆舍清休,即此某蒙秩免。言叙未由, 但增企除,谨奉状不宣。某郡姓名顿首顿 首。 (别纸)某自第儿女年尚初笄,未闲礼, 则承贤第某男未有伉俪,顾存姻好,愿抚 高援。请回媒人某氏,不敬,从某自。

唐律婚姻制度

唐律婚姻制度

唐律婚姻制度唐律婚姻制度是唐代社会婚姻制度的法律规范。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婚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婚姻制度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唐律婚姻制度是唐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对于了解唐代的婚姻风俗和婚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唐代婚姻制度的特点唐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婚姻自由度较高唐代的婚姻制度相对自由,婚姻自由度较高。

唐代的婚姻制度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婚姻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由双方自愿决定的。

唐代的男女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配偶,不受父母或家族的强制干涉。

唐代的女性地位相对较高,女性有权选择自己的配偶。

2. 婚姻形式多样唐代的婚姻形式多样,不仅有男女自由恋爱结婚,还有包办婚姻、媒妁之言等形式。

此外,唐代还有“抢婚”、“私奔”等婚姻形式,这些婚姻形式在当时虽然不被社会所认可,但在民间却相当普遍。

3. 婚姻制度具有地区特色唐代是一个地域性文化较为发达的时期,不同地区的婚姻制度也有所不同。

南方地区的婚姻制度相对自由,女性地位较高,而北方地区的婚姻制度则较为保守,女性地位相对较低。

二、唐律婚姻制度的内容唐律婚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婚姻的法定年龄唐律规定男子年满二十岁,女子年满十六岁,方可成婚。

未满法定年龄的男女不得成婚,否则将被视为非法婚姻。

2. 婚姻的禁止原则唐律规定,直系亲属、姻亲、养父母、养子女、师徒、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的兄妹、堂兄弟姐妹等之间不得结婚。

违反此规定的婚姻将被视为非法婚姻。

3. 婚姻的登记制度唐律规定,男女双方成婚后应当到官府登记,取得结婚证书。

没有登记的婚姻将被视为非法婚姻,双方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4. 婚姻的财产制度唐律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中的财产,应当共同所有。

夫妻离婚后,应当公平分割夫妻共同拥有的财产。

此外,唐律还规定,妻子在婚姻关系中应当享有与丈夫相同的权利和地位。

5. 婚姻的离婚制度唐律规定,夫妻离婚应当有正当理由。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唐律疏议》是唐代律法的主要编纂工作之一,全文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包括婚姻制度。

该书对于了解唐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重点探讨《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法律关系。

在《唐律疏议》中,婚姻制度主要体现在婚姻的订立、终止和婚后的权益保护等方面。

关于婚姻的订立,唐代的婚姻制度有几个重要特点。

婚姻的订立需要经过家庭的协商和同意。

《唐律疏议》中有关于婚姻的条文明确规定了开明家庭对子女婚事的重要性,并强调不得擅自损害子女的婚事权益。

唐代的婚姻订立需要进行一定的礼仪和仪式。

在《唐律疏议》中,有关于婚礼的规定,要求进行适当的聘礼和嫁妆,以示双方婚姻的正式和庄重。

唐代的婚姻制度也关注婚姻的终止和解除。

在《唐律疏议》中,有关于婚姻解除的规定,主要包括死亡解婚、亲属抵触导致的解婚和丧失条件的解婚等情况。

对于夫妻双方有合作共同努力的情况,死亡解婚的原则是重视妇女的权益保护,规定妇女可以享受丈夫的遗产和财产。

在妇委地位低下的情况下,女方提出离婚的要求,她需要充分证明丈夫对她的虐待或恶劣行为才能获得离婚的权利。

婚姻关系建立后,唐代的婚姻制度还关注婚姻中的权益保护。

《唐律疏议》规定了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并对违反婚姻关系的行为进行了惩罚。

妻子对丈夫的不忠行为可能导致妻子丧失婚姻权益,而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行为或其他不当行为可能导致丈夫受到法律制裁。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和特点,并从中了解到唐代社会对于婚姻关系的重视和保护,以及对于妇女权益的保护。

对于现代社会的婚姻制度改革和完善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婚姻制度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唐朝的家庭结构与婚姻制度家族与婚姻法规

唐朝的家庭结构与婚姻制度家族与婚姻法规

唐朝的家庭结构与婚姻制度家族与婚姻法规唐朝的家庭结构与婚姻制度以及家族与婚姻法规在当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秩序和家庭团结都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唐朝的家庭结构、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婚姻法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家庭结构与婚姻制度在唐朝,家庭结构主要以大家庭为主,父母与子女、祖孙等多个亲属一起生活。

这种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体现了家族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家族内的团结与互助。

在婚姻制度方面,唐代重视男女的婚姻自由。

一般情况下,男女自己选择伴侣,父母则会为子女提供咨询和指导。

然而,社会地位较高的家族有时也会通过包办婚姻来巩固家族间的关系,增强家族的影响力。

此外,离婚在唐朝也是允许的,不像其他古代朝代那样对离婚持较为严厉的态度。

婚姻中的财产分割也是受到尊重的,公平地分配财产是社会普遍认可的原则。

二、家族制度家族在唐朝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

家族间的联系和家族规模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一个家族的地位和势力。

唐朝的家族制度注重家族血统的传承。

以宗族为单位,血缘关系紧密的人通常属于同一个宗族,形成宗族制度。

宗族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祭祀祖先、互助等。

家族的供养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特征,家族内长幼有序,尊卑有度,在家族秩序中保持着稳定的关系。

三、婚姻法规唐朝也有一系列的婚姻法规来规范婚姻关系,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稳定。

在唐朝,禁止通婚是一个重要法规之一。

根据唐代法律,亲属间的婚姻是被禁止的,这是为了维护家族的纯洁性和尊严。

此外,唐代的法律还规定了婚前财产、离婚财产分割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用以保护妇女和子女的权益。

婚姻中的家庭暴力和婚姻不和的问题也在唐朝的法律中有所体现。

唐代法律规定,对于虐待妻子和有家庭不和问题的丈夫,可以通过离婚来解决,以保护妇女的权益。

当然,离婚需要符合法律规定并经过相应程序的审查。

总结而言,唐朝的家庭结构与婚姻制度以及家族与婚姻法规都对当时的社会和家庭起到重要的作用。

唐律婚姻制度

唐律婚姻制度

唐律婚姻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婚姻制度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唐律是唐朝的法律制度,其中包括了婚姻制度的相关规定。

本文将从唐律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婚姻的形式、离婚、家庭财产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唐朝的婚姻制度。

一、唐律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唐朝的婚姻制度以家族利益为重,以男尊女卑为基础,男女双方的婚姻自由度不高。

唐律规定,男方的家长应该为儿子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而女方的父母则应该为女儿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

同时,唐律还规定了许多婚姻的限制条件,如亲戚关系、年龄、身份等。

由于唐朝是一个封建社会,家族的利益非常重要。

因此,唐律规定,男方应该尽可能地选择有地位、有财富、有才能的女子为妻,以增加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而女方则应该尽可能地嫁给有地位、有财富、有才能的男子,以保障自己的生活和地位。

二、婚姻的形式唐朝的婚姻形式有很多种,如嫁妆婚、买卖婚、合婚、兄弟婚等。

其中,嫁妆婚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婚姻形式。

唐朝的嫁妆婚是指女方在婚姻中提供的财产,包括金银、土地、牛马等。

男方在接受嫁妆的同时,也会给女方一定的财物,以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爱护。

买卖婚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婚姻形式。

买卖婚是指男方支付一定的财物给女方,以获得女方的婚姻权。

在唐朝,买卖婚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婚姻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合婚是指两个家庭中的男女进行联姻,以达到共同利益的目的。

在唐朝,许多家族都喜欢通过合婚的方式来增加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兄弟婚是指一位男子同时娶了两个或更多个妻子。

在唐朝,兄弟婚是非常罕见的,而且往往会引起家族内部的争端和纷争。

三、离婚在唐朝,离婚是允许的,但是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唐律规定,离婚必须经过男方的家长同意,并且必须有足够的理由。

离婚的理由包括:婚姻中双方有重大的过错、婚姻中双方感情不合、婚姻中双方不能生育等。

如果离婚是因为女方的过错,如通奸、不孝等,那么女方必须退还嫁妆。

如果离婚是因为男方的过错,如家暴、赌博等,那么男方必须支付一定的赡养费给女方。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唐律疏议》是唐代的一部法律著作,对婚姻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幸福有着重要影响。

下面从婚姻登记、婚姻类型、离婚等方面进行《唐律疏议》中婚姻制度的研究。

《唐律疏议》对婚姻登记有着详细的规定,规定了婚姻登记的程序和要求。

男女双方在注册婚姻时需要对自己的身份进行登记,包括姓名、年龄、籍贯等。

需要有婚姻证人,由同村人或亲友担任,目的是确保婚姻的真实性和正当性。

如果一方有亲属反对婚姻,需要经过有关部门调解后才能登记结婚。

通过这些规定,可以保证婚姻登记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防止虚假婚姻的发生。

《唐律疏议》中对于婚姻类型也进行了探讨。

一般而言,婚姻可以分为正式婚姻和非正式婚姻两种类型。

正式婚姻是通过婚姻登记程序合法成立的婚姻,具有法律效力。

而非正式婚姻则是未经登记程序成立的婚姻,不受法律保护。

《唐律疏议》提醒人们,正式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婚姻,双方要依法登记,不得随意离婚,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一规定有利于维护婚姻制度的稳定和秩序。

《唐律疏议》对离婚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根据《唐律疏议》,离婚可以分为允许离婚和不允许离婚两种情况。

允许离婚的情况包括配偶有重大过错、感情不和、对方有重婚行为等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婚姻双方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解除婚姻关系。

而不允许离婚的情况包括婚后发现双方有血缘关系、婚后双方发生患有癞疾等不可治愈的传染病、婚后双方有共同的直系亲属等情况。

根据这些规定,可以保护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

《唐律疏议》对婚姻制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和规定,从婚姻登记、婚姻类型、离婚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这些规定为维护婚姻制度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唐律疏议》制定于唐代,与现今社会的婚姻观念和制度有一定差异。

在研究《唐律疏议》的也需要将其与现代婚姻制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试论唐律关于婚姻制度的规定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试论唐律关于婚姻制度的规定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试论唐律关于婚姻制度的规定唐律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法律典籍,对于婚姻制度也有着详细的规定。

本文将试论唐律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婚姻制度的立法背景唐律是唐朝时期制定的法律典籍,全称为《唐律疏议》。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婚姻作为社会基本制度之一,也受到了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各类婚姻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为唐朝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婚姻制度的分类1. 男女结婚年龄限制:唐律规定,男子年满九岁、女子年满七岁即可婚,否则婚姻无效。

这一规定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婚姻晚成的特点,也与农业社会的劳动需求有关。

2. 婚姻登记制度:唐律对于结婚应进行登记,要求由县、州、府三级政府进行登记备案。

这一制度保证了婚姻的合法性和公平性,防止了重婚和无结婚登记的情况出现。

3. 家族动态管理制度:唐律规定,婚姻后的家族动态应及时登记变更,并进行继承管理。

这一制度有利于家族财产的传承和管理,维护了家族的秩序和稳定。

4. 婚姻违约责任:唐律对于婚姻违约也有明确的规定,包括因性格不合、无子嗣、重婚等情况的处理方式。

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婚姻双方的权益,维护婚姻制度的稳定和法律的公正。

三、唐律对婚姻制度的意义与影响1. 加强了婚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唐律对于婚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约束,加强了婚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登记制度、违约责任等规定使得婚姻具备了法律的保障,减少了婚姻纠纷的发生,促进了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2. 促进了家族财产的继承和管理:唐律规定了家族动态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家族财产的继承和管理的秩序。

这一规定加强了家族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有利于维护家族的声誉和财产的长久发展。

3. 社会文化的塑造与规范:唐律对于婚姻的规定,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的期望和约束。

通过婚姻制度的规范,唐律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婚姻行为,也塑造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四、结语唐律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在当时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唐朝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唐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唐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唐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唐朝(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婚姻和家庭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唐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与制度变化。

本文将从婚姻的结构、家庭的组成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等方面来探讨唐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婚姻的结构唐朝时期,婚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男尊女卑的宗法制。

宗法制强调家族、宗法和封建地主的权威,对于个人的自由选择婚姻对象有一定的限制。

婚姻通常是由家长、长辈或媒人来主持。

彩礼也是婚姻中的一项重要仪式,丈夫的家族通常向妻子的家族支付彩礼以示尊重。

唐朝的婚姻结构主要分为买媳制和买妾制。

买媳制是指男方家族支付一定财物以换取女方为妻子,这种制度主要适用于富裕的家庭。

而买妾制则是指男方购买女子作为妾室,这种制度主要适用于贫困或地位低下的男性。

家庭的组成唐朝的家庭主要以丈夫为核心,以男性为家族的延续者。

在婚姻后,夫妻通常住在丈夫的家庭中,与丈夫的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生活。

丈夫的父母通常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妻子在家庭中地位较低,需要服从丈夫和公婆的安排。

唐朝的家庭制度中还存在着妻妾共处的制度,富裕的家庭通常会有多位妻妾。

妻子的地位最高,妾室的地位较低。

妻子通常享有合法地位,可以参与家族中的事务和继承权利。

而妾室则地位较为边缘化,被主要用于满足丈夫的性需求,缺乏合法权益。

法律制度唐代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家庭法律制度,以维护婚姻和家庭的稳定。

其中,婚姻法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规定了婚姻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婚姻法强调尊重父母安排的婚姻,鼓励家族的利益更胜于个人的选择。

此外,婚姻法还规定限制了离婚的条件,离婚通常需要有特殊的理由,如虐待、重婚等。

唐代的婚姻法还规定了婚姻所涉及的权益和责任。

丈夫有责任保护和赡养妻子,妻子有权利得到丈夫的经济支持。

同时,婚姻法也规定了对于通奸、家庭暴力以及家庭财产的继承等问题的处理方式。

总结唐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权威、父权、男尊女卑的思想。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唐律疏议》是唐朝时期的法律著作,是对唐律进行详细解释和补充的工作。

其中也包括了对婚姻制度的相关规定。

通过对《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唐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其演变。

《唐律疏议》中规定了婚姻的主体和婚姻的对象。

根据唐律,男女双方必须达到法定婚龄才能结婚,男子的法定婚龄为14岁,女子的法定婚龄为12岁。

要求男方与女方的身份地位相当,不能有太大的差距。

差一等离将之婚,由公卿从下遣宣、王侯冢宰各加一等,即高位者与低位者结婚时,高位者要失去一等级地位,低位者要得到一等级地位。

《唐律疏议》还规定了婚姻的程序和仪式。

按照唐律的规定,男方要向女方家先行提亲,女方家进行相亲参观。

如果男方与女方双方都同意,就进行“问名”和“契约”两个仪式。

问名就是男方家族派人到女方家中调查女方的出身背景及道德品质,确保对方家庭没有不良记录。

契约则是男方与女方家族进行正式的协议,确定婚姻的具体事项和财产分配等。

一般来说,男方支付的彩礼多于女方支付的嫁妆。

然后,《唐律疏议》对离婚制度也有所规定。

唐律规定,婚姻关系只能协约离婚,双方必须达成协议并经过官方审核才能离婚。

双方离婚后,财产要依据契约进行分配。

《唐律疏议》中还明确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离婚的情况,比如配偶患有严重疾病或行为举止不端等。

《唐律疏议》对婚姻中的家庭暴力行为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如果丈夫虐待妻子,可以向官府投诉,官府会对丈夫进行处罚。

《唐律疏议》还规定,如果妻子家族有势力,可以出面保护妻子权益,对丈夫进行维权。

通过对《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社会对婚姻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约束。

虽然唐律中的婚姻制度与现代婚姻制度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其对待婚姻的认真和尊重,以及对婚姻中女性权益的保护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这也反映出唐代社会对道德准则的重视,及其对家庭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关注。

论我国唐代婚姻制度

论我国唐代婚姻制度

前言中国古代最早表示“婚姻”概念的是“昏”,本义指黄昏日落之时。

由于历史上的某一时代曾广泛存在掠夺婚制,而掠夺妇女多以黄昏时,方才不易为人发现,故引申为指婚姻。

再后来,在“昏”旁加“女”而成“婚”。

至东汉郑玄注《礼记•昏义》,才首先使用“昏姻”一词。

按郑玄说:“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

”又说:“婿曰昏,妻曰姻。

”据此,婚姻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指嫁娶之礼,也即采用一定的仪式或者形式而结婚,或者说是指结婚行为与仪式;二是指夫妻之间的特定关系。

唐代上承胡汉文化融合的北朝,不可避免地吸收了若干胡风而成为其立国的特点,因此唐代社会常予人以活泼、豪放的印象,激发了笔者欲一探其社会礼教的动机。

目录摘要 (1)1.婚姻成立的禁止条件 (1)1.1同姓与非同姓 (1)1.1. 1同姓不婚 (1)1. 1. 2外姻尊卑之禁婚 (3)1.2士庶、贵贱 (4)1.2.1士庶不婚 (4)1.2.2良贱不婚 (5)1.3监临官与民不婚 (8)2.唐朝的婚姻法律制度的特征 (9)2. 1.道德与法律的有机结合 (9)2. 2.社会利益与家族利益的有效平衡 (9)2. 3.国家干预范围与程度的适度控制 (9)结语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4)论我国唐代婚姻制度摘要:婚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本文由婚姻的研究入手,从制度的层面探讨在唐代婚姻制度中的婚姻的禁止条件,主要有同姓不婚、外姻尊卑、良贱、士庶、官吏与部民等,总结了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特点。

唐代上承胡汉文化融合的北朝,不可避免地吸收了若干胡风而成为其立国的特点,因此唐代社会常予人以活泼、豪放的印象。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式,大量搜集了文献中关于礼制对婚姻制度的规定,对比唐代的律例规定以及文献所记载的实例,以证明唐代的婚姻制度与礼制是一脉相承的,其实质是对古代礼法的一种制度化。

关键词:唐律禁止条件礼制1.婚姻成立的禁止条件婚姻成立的禁止条件,也称婚姻成立的法定障碍,就是法律所规定的足以阻止婚姻成立的事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研究
以父权、夫权为核心的唐代婚姻法律制度,是其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等级关系的重要标志,也是唐代法律致力保护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

本文以《唐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婚姻的成立、婚姻的解除、婚姻的效力三个方面对唐代婚姻法律制度进行详细解读,并对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的历史地位、主要缺失以及借鉴意义等问题作了初步评析。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导论部分考察了前人的研究状况,并说明了选题缘由以及研究的思路。

第二部分论述了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第三部分分析了唐代婚姻成立的要件及其法律效力。

第四部分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论述了唐代婚姻的解除方式,并指出其法律效力。

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本人的一些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