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同地区的人口与生态环境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第19卷第1期
文史哲专题研究
明代大同地区的人口与生态环境变迁
◎冯鑫张晓雯王杰瑜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摘要:大同是明代的重要的边防,作为军事重镇,明代迁入了众多的军事人员及其家属到该区域,让大同地区人口的构成发生巨大变化,大同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受到了军事人口的影响。

通过对明代大同人口与环境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了解人口这个人文因素对大同的生态变迁所起的作用,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提供经验教训,借古喻今。

关键词:大同地区;人口;环境变迁
中图分类号:K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2020)01-0103-05
收稿日期:2019-09-24
作者简介:冯鑫(1994—),女,山西长治人,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明代大同地区人口变迁具有其独特性,为了对现代社会人口问题起到借鉴作用,笔者对明代大同地区人口与生态环境变化进行探讨。

大同是明代北部边防中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人口的变迁与这一时期的战事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一时期人口与经济都有长足增长,人类活动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具有典型性。

一、大同区域状况
明代大同府政区范围(图1),涵盖了现如今的山西省大同、朔州市以及河北省的蔚县。

大同位于山西高原北部边缘的大同盆地,拥有“北方锁钥”美誉,明代大同是军事重镇之一,是明蒙战事的场所。

(正德)《大同府志》载大同“三面临边,最号要害。

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

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明代大同府辖州县十一:大同县、怀仁县、朔州、马邑县、山阴县、应州、浑源州、广灵县、灵丘县、蔚州、广昌县及山西行都司所辖大同前后卫、左卫、左川卫、大同右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镇虏卫、平虏卫、威远卫、井坪千户所等一十三卫,其中蔚州属今河北蔚县,广昌县属河北滦源县叫
明代大同地区的人□与生态环境变迁
图1明代大同府辖区图(万历时期)
二、明代大同地区人口变迁
明代大同作为军事重地,人口的变迁受到边防的很大影响。

明代大同人口类型有军户与民户两种,分别被不同的系统管理,但是由于明蒙冲突不断、战事频发,政府不断往大同迁入军事人员和他们的家属,所以造成大同地区的人口结构特殊,军户占据大同地区人口的主导地位,且军户随着明蒙战事而不断增减。

不过由于军事人口为明朝政府的机密,一般情况下其具体数字是难以得知的。

(一)卫所军户的变迁
明代实行卫所制度,该地区的军户人口为卫所军人及家属。

洪武年间,大同所辖十三个卫所,按每卫5600人计,有军户7万人,曹树基的研究认为按每军户带入一妻一子计,卫所军人及家眷共3人叫所以可以得出军户人口数就达到了22万人。

与表1中统计的洪武年间大同地区民户人口14万相比,军户在大同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这样洪武年间大同人口总数可达36万人。

永乐年间,由于战争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军户及民户比起洪武年间都有大幅度的下降。

正德年间“大同官军六万三千六百余名”,仍以每军户3人计算,军户总人数应当为19万多,军户数也有所下降,缘由大概是战事有所和缓。

这里的军户变化多是战争消耗以及政府不断迁入军事人员。

明代大同地区资源匮乏,生态脆弱,但人口却大量增长。

傅衣凌认为明代的人口急剧增长原因是“明代初年的休养生息”叫大同是受到明政府重视的军事重镇,是明蒙战争的频发地,政府为了统治稳定,不断进行军事移民,是以大同军事人口非常多霭《三云筹俎考》对其有相关记录“大同镇的驻军数有83144人,战马36888万,大同的驻军数最多时高达13万人”,政策移民为大同带来了的大量人口。

人口增多是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且大同处于明蒙交界处,茶马互市开始兴起,同时随着贸易的发达又反作用于人口,并且推动了经济社会稳定,吸引人口流入。

明清大同人口的增长,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对区域人口变迁起着难以忽视的作用。

(二)明代州县人口
明代大同人口分为民户和军户两种,州县的人口为民户,大同辖有十一个州县,下面对其进行统计。

在洪武二十四年人口调查之前,大同地区人口呈持续下降的状态,战事频发人口及不断外迁,造成人口损失严重。

这样的态势一直持续到洪武年间。

从洪武二十四年(1391)开始,边防战事趋于稳定,基本上没有冲突发生,人口也有所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
复,从表1可以看出,洪武二十四年的大同地区人口为139550口,渐渐恢复至[I元代大同原有的人口规模,其中有很多为战败的士兵以及流民编入大同户籍,成为大同的民户。

但是从洪武二十四年到永乐十年期间为大同人口下降时期,该时段人口减少了24921口,其人口负增长缘由一是如明蒙冲突和国家内乱,大同是这次战役的重要地点,“出师征大同”“上至蔚州”等,多次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口;另外也有地力、灾害等自然因素影响,大同的自然条件恶劣,大量人口为了生计纷纷外迁眄人口又开始下降。

永乐以后,大同的人口有增有减,总体来说,人口数前期缓慢增加,后期又开始逐步下降。

如表2统计可知,永乐十年(1412)到正德七年(1512)的100年间大同府的人口增加了40752口,这一区间内明代大同人口增长是显著的肌然而在景泰年间由于“土木之变”使得人口损耗不少。

正德以后,大同府人口数又趋于减少,减少了244240口,正德人口的损耗不仅是战事影响,主要是大同环境脆弱,且处于小冰期,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

可以看出,明代大同的民户人口变化和明蒙关系存在紧密关系,明蒙关系紧张时,
表1明代前期大同府人□数
地区内容时间
洪武二十四年(1391)永乐十年(1412)
户□户均人数户□户均人数
大同县6,86037,429 5.463,63421,116 5.81
怀仁县1,88313,058 6.931,2279,2247.52
朔州1,5257,552 4.951,0785,757 5.34
马邑县7926,4228.116184,6007.44
应州2,83928,2479.952,66725,3989.52
山阴县1,0179,5379.381,04710,90310.41
蔚州1,8908,255 4.371,7659,860 5.59
广灵县1,0375,571 5.378705,514 6.34
浑源县1,96110,185 5.191,96110,185 5.19
灵丘县1,3708,819 6.441,1839,0237.63
广昌县6194,4307.165243,9927.62
大同府21,540139,550 6.4816,367114,6297
资料来源:成化《山西通志》卷6《户口》。

表2明代中后期大同府人□数
地区内成化八年(1472)正德七年(1512)嘉庆年间
容时间户□户均人数户□户均人数户□户均人数
大同县2,99522,2837.443,10429,7269.583,10429,9579.65怀仁县9417,6728.151,0018,4258.429877,3207.42朔州9035,526 6.129166,6677.283543,62910.25马邑县5704,8568.52564573910.185472636 4.82应州2,25718,3838.152,37220,6278.72,40221,4428.93山阴县8689,38310.8192411,43612.384366,10414
蔚州1,85116,7539.051,65816,4369.91133821,20215.85广灵县9827,0877.221,93021,72511.261,1408,2907.27浑源县1,59311,102 6.971,30211,4608.81,64013,7828.4
灵丘县1,60511,5487.22,01914,6147.342,0198,0714
广昌县5376,50012.116478,52613.186618,70213.17大同府15,102121,0938.0216,437155,3819.4514,830131,1408.84
资料来源:成化《山西通志》卷6《户口》;正德《大同府志》卷4《户口》;嘉靖《山西通志》卷9《户口》。

明代大同地区的人□与生态环境变迁
则人口持续下降,反之明蒙关系和缓时人口则呈上升趋势。

利用ArcGIS对表1表2统计的明代各个时期大同府各州县的人口变化数据进行成图,结果如图2所示: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土地的垦殖活动也不断增加。

明初政府为恢复经济,便大力推行屯垦,下面表3是对明代大同府及所属州县地亩的统计叫
从表3看明代大同府的田赋数据,洪武二十四年(1391)为二万五百多顷,永乐十年(1412)为二万一百多顷,成化八年(1472)为二万二百多顷,正德七年(1512)为二万一百多顷,而万历十年(1582)耕地有三万多顷。

可以明显看出从洪武到正德年间屯田数整体下降,万历十年进行清丈后,足足增加了一万多顷。

可以看出,明洪武年间实行屯垦政策,且政府迁入了大量外地人口,人口增多的同时,耕地数也大规模增长,洪武以后直到正德年间,有些呈下降态势,基本上和区域内人口变化吻合。

万历年间的耕地数的增长是由于清丈以后一些土地被整理出来,是合理的,人口与耕地的增加呈正相关。

(三)
人口变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同地处塞北,气候恶劣,加之“明清小冰期”的影响,“大同苦寒”叫使得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有限的自然资源与人口矛盾突出。

明代大同生态脆弱,环境条件恶劣,且由于该地区为军事重镇,不断地迁入大规模军户,资源状况难以承载人类活动,所以明代大同地区开始推行“九边屯垦”措施来对土地不断开垦。

在明朝政治有所稳定后,为恢复经济,朱元璋还开展了奖励垦殖、移民屯田的政策,军屯、民屯以及商屯各类屯田不断兴起发展,大同地处农牧交错带,耕地不仅大范围的为军队屯田种粮,而且进行屯草来为马匹提供粮食,这个垦殖政策推行了接近二百多年。

但是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对军屯采取的是粗放的经营方式,过度开垦及过度放牧使土地垦殖结果不理想。

而且还破坏了地表森林植被,土地肥力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甚至出现大规模
表3明代大同府及所属州县地亩统计
单位:顷
洪武二十四年
(1391)永乐十年
(1412)
成化八年
(1472)
正德七年
(1512)
万历十年
(1582)
大同府25090.3821477.7422490.9221560.9831539.79资料来源:张海瀛著《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及书中所附《山西丈地简明文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
抛荒的现象,严重破坏了大同的生态系统。

屯田政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这一政策却在无形中对生态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人类的不断垦殖解决了大同地区众多人口的粮食问题,对边防安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且推动了大同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但是其负面作用于整个生态系统,其是在摧毁生态的基础上满足人口需要,不断进行大面积毁坏式开垦来发展当地经济,人类对土地进行不正确、无节制干预,使得大同地区生态环境不断退化,雪上加霜。

且明代政府为了边防安全,推行“烧荒固边”措施叫对生态破坏不断加深。

明代屯垦让大同地区土地大面积退化,且对黄土地区水土保持有巨大伤害,使水土流失状况加剧,灾害频发。

明代朱棣在大同地区进行皇家采办,乱砍滥伐,森林资源受到极大损害,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人与地之间矛盾发生时,人口会趋于流向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

同时环境恶化又反作用于人口,大同地区农业基础差,且生态脆弱,古代对付灾害手段低下,灾害的出现对人口是毁灭性打击,短短时间内人口大范围流失或死亡。

可以说,明代大同地区人口的减少,和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恶化离不开关系,且在这个基础上,天灾与不断的战争又在该范围内削减了人口。

三、结论与认识
明代大同地区人口在整个时段上基本上处于增长状态,只有在个别短时段内有所下降。

军事人口占大同地区人口的绝大部分㈣,大同作为边防重地,明蒙冲突不断,国家政策造成军事人口还在不断涌入大同。

但是大同地区土壤贫瘠,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使得州县人口外迁,人口只降不升,但是由于卫所军户主导大同地区的人口变化,所以整个明代大同地区人口还是不断增加,这是由明代大同地区的特殊的情况造成的。

明代大范围的垦殖活动,不断毁林开荒,使得耕地面积扩大,占据了原来的森林植被,使得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破坏、人口不断增长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大同地区是一种负担。

明代大同地区人口增加,人口矛盾突出,为了生存人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垦殖,使得本来就脆弱的环境愈发恶劣,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难以想象,对大同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只有正确处理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两者和谐有序发展,才可以保持大同地区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马维强.明清时期大同人口与环境初探[叨.太原:山西大学,2005.
[2]葛剑雄,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0.
[3]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4]王士琦.三云筹俎考(明万历刊本):卷4[M].大同市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2009.
[5]安介生.山西移民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6]王杰瑜.明清时期晋冀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变迁[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7]张海瀛.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203.
[8]李侃修,胡谧.山西通志: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
[9]张世明.清代"烧荒”考[J].清史研究,2005(3):85-8&
[10]曹树毕.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变迁(1580—1644年)[J].历史研究,1997(1):17—32.
(责任编辑倪玲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