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淳教授从肝论治脾胃病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8月第20卷第9期
%%%%%%%%●诊疗经验●
甘淳教授从肝论治脾胃病经验
谢庆斌1甘淳2
(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脾胃病;从肝论治;经验;甘淳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0.09.052
甘淳教授是江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经验丰富,他治疗脾胃病从肝论治,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师从甘淳教授,获益匪浅。

现将甘淳教授诊治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
1%%%%擅长从肝论治脾胃病
中医认为气为百病之首,气之乱为各脏腑乱之先,而肝气疏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气机是否正常。

正如路志正教授论治疾病的十八字诀:“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

”注重肝气在治疗脾胃病中的重要作用[1]。

甘师认为当今社会处在高速的发展和深刻的变革中,引起情志刺激的原因众多,工作压力大、学习成绩不满意、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谐、家庭矛盾纠纷、经济负担过重等因素,均可导致情志的异常。

忧思恼怒成为常见的情志现象,致使气血失和,气机紊乱而发病。

且甘师认为无论饮食损伤脾胃,或情志伤肝、木郁乘土,或恼怒而致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侵犯中焦,还是久病脾胃虚弱、土壅木郁,均可导致肝胃不和或肝脾失调,最后出现肝脾胃三者相互影响。

明代徐彦在《玉机微义》就谈到肝与脾胃疾病之间的关系,认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必然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从而出现脾胃功能失常、脏腑气机紊乱等病理变化。

《素问·宝民全形论》中云“土得木而达”,叶天士云“治脾胃必先制肝”。

甘师认为临床各种脾胃病证,其病理不只是在脾胃,常涉及于肝,故治疗脾胃病时必须使用疏肝理气之品,正所谓“治肝可以安胃”。

孟民也分别从三方面论述了疏肝法在治疗脾胃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

甘师认为对于脾胃气虚下陷之证,“土衰而木无以植”者,治当补脾益气养肝。

对于脾胃虚寒之证,治以温中健脾,并加用抑肝之品以防脾虚肝乘。

根据“木郁达之”的原则,甘师常选用玫瑰花、柴胡、香附、郁金、木香、乌药等药物以疏肝理气。

典型病例:彭某,女,48岁,干部。

于2018年5月6日初诊。

主诉:反复胃脘部胀满不适6个月,再发加重1周。

患者近半年常因生气后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伴有头晕口干明显,咽喉部有梗阻不适感,无吞咽困难,伴反酸无烧心,症状时好时坏,食纳少,自行服用“达立通”后,上述症状有所改善。

本次于1周前因再次与同事争吵后上述症状加重。

刻下见患者胃脘部胀满不适,咽喉部有梗阻不适感,无吞咽困难,伴反酸无明显烧心,有嗳气,心烦易怒,喜叹息,偶有心悸,食纳少,夜寐欠安,大便不规律,且质地偏干量少,小便正常。

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细。

在外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肝气犯胃。

治疗以疏肝和胃、理气消痞为主。

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药:柴胡10%g、枳壳10%g、制香附10%g、芍药15% g、炒槟榔10%g、玫瑰花10%g、苏梗10%g、陈皮10%g、郁金10%g、炒鸡内金10%g、莱菔子20%g、黄连6%g、吴茱萸2%g、北沙参15%g、麦冬10%g、柏子仁10%g、火麻仁15%g。

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嘱患者忌辛辣、刺激,调畅情志。

2018年5月13日二诊:患者诉胃脘部胀满较前明显减轻,反酸较前略缓解,咽喉部梗塞感减轻,口干明显改善,仍有嗳气,食纳增,睡眠好转,大便通畅,每日1次。

甘师守上方加旋覆花10%g,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18年5月27日三诊:患者诉胃脘部胀满基本缓解,咽喉部无梗阻不适,偶有反酸,根据病情变化,甘师守上方去炒槟榔10%g,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18年6月10日四诊:患者症状基本缓解,甘师嘱其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停服中药。

半年后随访,症状未再复发。

2%%%%善用药对
甘师在治疗脾胃病时,擅长使用对药,如常用党参与黄芪、黄连配吴茱萸、干姜配黄连等行之有效的对药来提高疗效。

党参与黄芪,均能补气,炙黄芪性温,味甘,归肺、脾两经,长于益气补中升阳,尤宜于脾胃两虚伴有阳虚等证,其具有补益而不滋腻的特点,而生黄芪具有益卫固表、敛疮生肌功效。

党参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和胃生津、祛痰止咳作用,其尤可贵者使脾运却不燥,养胃阴却不生湿、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鼓舞清阳,振奋中气。

故两者相配使用对于脾虚伴有气陷、气衰者,效果尤佳。

如若伴
101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8月第20卷第9期
有黏膜糜烂或消化性溃疡者多使用生黄芪配党参。

常用黄芪、党参各15%g。

又如黄连与吴茱萸相伍,属寒热配对,黄连苦寒,可以清心泻肝,但需少佐辛热疏利之吴茱萸,这样既可以引黄连直达足厥阴肝经,又能疏泄气郁之肝经火热之邪,既助黄连和胃降逆止呕,又可反佐制约黄连之苦寒伐胃,使火泻而不留凉遏之弊端。

二药配伍,一主一辅,一寒一热,相反相成,既可泻肝降逆和胃,又能清火调气散结。

甘师常用黄连6%g配伍吴茱萸2%g,主要用于肝火犯胃所致的胁肋疼痛,嘈杂嗳气,呕吐吞酸,口苦咽干,舌红,脉弦数等。

《药鉴》称之“乃吞吐酸水神方”。

张声生教授常将黄连5%g与吴茱萸3%g配伍使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常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3]。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甘师临证常将黄连与干姜相伍使用。

黄连-干姜药对源于《伤寒论》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半夏泻心汤、干姜泻心汤、乌梅丸等经典名方。

黄连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之功效。

干姜性热辛温,归脾、胃、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功效。

《长沙药解》述其“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

黄连苦寒降泄,干姜辛开温通,两者配伍使用,一者苦泄通降,重浊向下,一者辛散升浮,轻清向上;降中有升,升中寓降,清热而不伤阳,温散而不助热,一寒一热、寒温并施,具有除寒积、清内热、开痞结、和脾胃的作用。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发现,性味寒凉清下之品具有调节胃肠动力、抗菌、抗炎之功效;而性味温热升散之剂则具有保护胃黏膜、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4~5]。

因此寒热并用往往发挥上述双重作用,其在脾胃病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6~8]。

典型病例:彭某,女,45岁,职员。

于2018年9月23日初诊。

主诉:反复胃脘部隐痛不适2月,再发加重1周。

患者自诉近来饥饿时出现胃脘部隐痛,伴有心慌,餐后可减轻,无烧心反酸,有嗳气,素怕冷,且情绪不佳时,上述症状加重。

食纳可,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2018年9月20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电子胃镜提示: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阴性。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肝气犯胃。

治疗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为主。

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枳壳10%g、制香附10%g、芍药15%g、延胡索10%g、玫瑰花10%g、桂枝6%g、黄连6%g、吴茱萸3% g、党参10%g、黄芪15%g、白术10%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嘱患者忌辛辣、刺激,调畅情志。

2018年9月30日二诊:患者诉胃脘部隐痛症
状较前减少,心慌改善,仍有嗳气,甘师守上方加旋覆花10%g,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18年10月14日三诊:患者诉现只有怕冷,余证均除,甘师嘱其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停服中药。

3个月后随访,症状未再复发。

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随着医学不断发展,疾病的检测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多,因此应当不断丰富和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

故甘师强调,在诊治疾病时要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在此前提下,还要进一步运用现代科学检测手段诊断辨识西医的病,使辨证论治与现代西医诊断的病结合起来。

这样通过把中医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检测手段相结合,才能把疾病诊断得更清楚,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甘师认为其重要性有如下几点:(1)可以明确疾病的诊断,防止误诊、误治。

在运用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诊断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再通过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检测等多种手段,临床上很多疾病都可以诊断清楚,避免误诊、漏诊及误治。

如临床常见腹痛,往往有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胃炎、胃溃疡、胰腺炎、胆囊结石、胆囊炎、阑尾炎、甚至肝癌等,如果此时仅仅按腹痛治疗,可能有效,但之后症状可能反复,而对于有些肿瘤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可能发生进展,肿瘤可能发生扩散或转移,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2)有助于疾病在早期就得到明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

通过西医的辨病和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既有利于早期发现疾病产生的原因,也有利于早期治疗。

如呕吐的病人,对症治疗,给予健脾行气止呕方药,治疗效果尚佳。

但是如果从呕吐症状查找病因,结合西医辨病,结果可能就不一样,因为不少胃癌患者就是以呕吐为表现,所以通过电子胃镜检查就可以在早期被发现病因,从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治疗,不会延误病情。

(3)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临床常见患者出现腹胀腹痛不适的症状,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这时候我们除了辨证使用中药治疗之外还可以使用一些药理有明确杀幽门螺旋杆菌的中药,诸如黄连、黄芩、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之类,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内镜下显示患者有溃疡,除了辨证治疗之外,常加用对溃疡修复有确定疗效的中药,如白芨和黄连按一定比例配伍使用,可以明显促进溃疡的愈合。

故可以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为采取更有针对性地诊治手段提供
102··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8月第20卷第9期
依据,从而提高临床治疗胃肠病的疗效。

4%%%%注重调护
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三分治,七分养”的观点,强调患者自我调护在疾病痊愈和身体的康复中的重要性。

甘师认为脾胃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对患者心理干预和饮食调护也非常重要。

(1)告知患者要注意情绪的调节,遇事勿烦恼,乐观处事,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病情恢复;保持心情舒畅,使肝气条达,则脾胃升降功能得以保持正常,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建议患者选择饮食时,尽量选择新鲜清淡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等食物,而且食材尽可能新鲜,尽量不要食用放置过久的食物,要少吃质硬的食物,食材一定要熟透,防止这些食物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加重肠胃的负担。

另外吃饭不要太快,要充分咀嚼,充分消化。

《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

”饮食不宜过饱,需避免生冷硬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脾胃负担。

有胃病患者避免食用含粗纤维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痛、饱胀等不适症状。

5%%%%讨论
甘师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脾胃病的发病率日渐升高。

脾胃病发病因素虽多样,但多因肝气不畅损伤脾胃,致使气血失和,气机紊乱而发病。

甘师多从肝论治,有时施以临床有效的药对,并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注重调护,临床治疗脾胃病常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凤哲.论情志与脾胃(一):路志正教授学术思想探讨[J].中医临
床研究,2010,2(1):1-5.
[2]孟民.疏肝用治脾胃病之浅谈[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1):35-36.
[3]张旭,吴兵,赵鲁卿,等.张声生应用黄连治疗脾胃病经验举要[J].江
苏中医药,2018,50(3):18-20.
[4]李瑞奇,白明,苗明三.清热药的特点及现代研究[J].中医学报,
2013,28(7):1003-1005.
[5]邓淙友.补中益气汤及其配伍的药效学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
大学,2012.
[6]Zhao%L,Zhang%S,Wang%Z,et%al.Efficacy%of%Modified%Ban%xia%xie%xin%
decoction%on%functional%dyspepsia%of%cold%and%heat%in%complexity% syndrome:%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Evid%Based%Complemet% Alternat%Med,2013:812143.
[7]高博.苦辛养中汤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
东中医药大学,2013.
[8]侯杏.加味左金丸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收稿日期:2019-11-25)
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临床疗效比较
窦媛媛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十病区商丘476003)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甲亢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

对照组采用丙硫氧嘧啶治疗,实验组采用甲巯咪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3个月,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促甲状腺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治疗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水平低于对照组,促甲状腺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但甲巯咪唑的疗效更为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关键词: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
中图分类号:R581.1%%%%%%%%%%%%%%%%%%%%%%%%%%%%%%%%%%%文献标识码: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0.09.053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甲亢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消瘦、怕热、容易饥饿与多汗等,查体可发现存在心动过速与甲状腺肿大等临床体征[1]。

甲亢如未进行及时有效治疗,患者会产生肌无力与多种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与消瘦等,情况严重者还会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与心脏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

因此,要尽可能早地对甲亢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病情。

甲亢治疗通常以药物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等[3]。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患者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甲亢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甲亢的临床诊断;近3个月内未服用本研究使用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好;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
10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