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3套试卷〗重庆市2018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达标测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和CO2都可将氧化铜还原成铜
B.CO2的排放不是导致酸雨的原因
C.在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
D.铅笔字迹易变模糊是因为常温下石墨化学性质活泼
【答案】B
【详解】A.CO有还原性,可将氧化铜还原成铜;CO2没有还原性,不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
所以此项错误。
B.一般认为,酸雨是由于排放的SO2、NO2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遇到空气中的水,溶解于水形成酸性物质,随雨水降下形成酸雨。
所以此项正确。
C.通常情况下CO极难溶于水,也不和澄清石灰水反应,无法能过这种方式预防CO中毒。
所以此项错误。
D.铅笔字迹易变模糊是因为日常摩擦让碳分散导致字迹模糊。
石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是稳定的。
所以此项错误。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B.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C.爆竹声中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答案】C
【详解】A、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没有涉及到新物质生成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涉及金玉等的雕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爆竹声中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涉及火药的燃烧与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
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棒变成绣花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
C.扇煤炉会增大空气进入量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
【答案】C
【详解】煤炉越扇越旺,是因为扇煤炉会增大空气进入量,从而煤炉越扇越旺,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的温度,使其温度低于着火点,选C。
4.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Y 的溶解度比X 的溶解度大
B.t1℃时,X、Y 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20%
C.若烧杯内有晶体析出,则烧杯中饱和溶液的溶质为Y
D.t2℃时,若X、Y 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Y
【答案】D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0- t1℃,X的溶解度比Y的溶解度大,t1℃时,X的溶解度与Y的溶解度相等,而t1℃- t2℃,Y的溶解度比X的溶解度大,故不符合题意;
B、t1℃时,X、Y 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
20g
100g+20g
×100%=16.7%,故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由溶解度曲线可知,X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减小,若烧杯内有晶体析出,则烧杯中饱和溶液的溶质为X,故不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Y 的溶解度大于X,若X、Y 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Y,故符合题意。
5.《天工开物·丹青》中记载“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
据此推测,墨的主要成分是
A.碳B.钠C.铜D.氯
【答案】A
【解析】墨的主要成分是碳,故选A。
6.C3N4是一种新型材料,它的硬度比金刚石还高,可做切割工具。
在C3N4中,C的化合价为+4,则N的化合价是
A.+5 B.+3 C.+1 D.-3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C的化合价为+4,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有:(+4)×3+4x=0,则x=-3,故选D。
7.只用一种试剂(或物品),不能一次性将三种物质区分出来的是( )
A.用pH试纸区分肥皂水、石灰水、Na2CO3溶液三种无色溶液
B.用稀硫酸区分CuO、Fe、C三种黑色固体
C.用水区分NH4NO3、NaCl、CaO三种白色固体
D.用燃着的木条区分O2、H2、空气三种无色气体
【答案】A
【解析】A、肥皂水、石灰水、Na2CO3溶液三种无色溶液都显碱性且浓度不确定,pH试纸不能准确测定液体的pH值,错误;B、稀硫酸与CuO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有气泡产生;与碳不反应,可以一次区分,正确;C、NH4NO3固体溶于水,温度降低;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不变;CaO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可以一次区分,正确;D、燃着的木条伸入O2中,燃烧更旺;伸入H2中,有蓝色火焰;伸入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可以一次区分,正确。
故选A。
8..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
下列做法错误的()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酒精
C.液化气着火,先关闭气罐阀门D.火场逃生时有烟雾的地方匍匐前进
【答案】B
【详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故选项A正确;
B.酒精具有可燃性,震荡产生静电易燃烧爆炸,故选项B错误;
C.煤气或天然气混有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家用液化气起火,首先关闭阀门,故选项C正确;D.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故选项D正确。
故选B。
9.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盐水倒出一半后浓度降低
B.果粒橙属于溶液
C.升温会降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
D.蔗糖可以无限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答案】C
【解析】A、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性质相同,食盐水溶液倒出一部分后,剩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A、错误;
B、果粒橙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B错误;
C、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故升温会降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故C正确:
D、室温下,蔗糖易溶于水,但不能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量地溶解,故D错误。
故选C。
10.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根本保证。
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活动中,下列有关操作正确的是()。
A.取盐
B.称量
C.量水
D.溶解
【答案】B
【解析】A、取用固体药品时,试剂瓶盖应倒放在桌面上;故选项错误;
B、称量固体药品时,应该左物右码;故选项正确;
C、量取液体体积时,应该平时凹液面最低处,读数;故选项错误;
D、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液体体积,不能用作溶解容器,应该在烧杯中溶解;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与制取蒸馏水的原理相似
B.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C.液氮可用作制冷剂,用于冷藏血液
D.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按体积分数算,大致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
【答案】B
【详解】A、工业上降温、加压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与加热、煮沸制取蒸馏水都属于物理变化,原理相似;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液氮汽化吸热,可用作制冷剂,用于冷藏血液;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按体积分数算,大致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
0.94%, 其他杂质0.03%;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12.下列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 .正常雨水pH 约为5.6的原因 2223SO +H O=H SO 化合反应
B .钟乳石的形成 32322Ca HCO =CaCO +H O+CO ↓↑() 分解反应
C .用烧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22322NaOH+CO Na CO +H =O 复分解反应
D .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 2Cu+2AgCl=CuCl +2Ag 置换反应
【答案】B
【详解】A 、正常雨水pH 约为5.6的原因 2223CO +H O=H CO ,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B 、钟乳石的形成 32322Ca HCO =CaCO +H O+CO ↓↑(), 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选项正确;
C 、用烧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22322NaOH+CO Na CO +H =O ,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不是复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D 、 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不能用氯化银和铜,因氯化银是沉淀,不能与铜反应, 可用铜和硝酸银溶液,Cu +2AgNO 3 == 2Ag+ Cu(NO 3)2,是置换反应,选项错误。
故选B 。
13.下列说法中符合“1 +1 =2”的事实的是
A .常温下,1L 水和1L 酒精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为2L
B .点燃时,1体积氢气和1体积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体积水
C .点燃时,lg 硫粉和lg 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为2g
D .常温下,lg 氢氧化钠稀溶液和lg 硫酸铜稀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g
【答案】C
【详解】A 、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常温下,1L 水和1L 酒精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应略小于2L ,选项A 不正确;
B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点燃 ,反应中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是2∶1,根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相同,分子个数相同,恰好完全反应时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因此1体积氢气和1体积氧气不可能完全反应,且不会生成2体积水,选项B 不正确;
C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22S+O SO 点燃 ,根据方程式,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1,因此点燃时,lg 硫粉和lg 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为2g ,选项C 正确;
D、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沉淀不属于溶液,所以常温下,lg氢氧化钠稀溶液和lg硫酸铜稀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2g,选项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比表示这些物质反应时的粒子个数比,如果这些物质是气体,计量数之比就等于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因此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2体积氢气和1体积氧气才能恰好完全反应。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是学习化学的必备技能。
下列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A.熄灭酒精灯B.稀释浓硫酸
C.加热液体D.加块状固体
【答案】D
【详解】A、用灯帽连续盖两次火焰,使酒精灯熄灭;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杯壁缓慢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并有玻璃棒不断搅拌;故选项正确;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先将试管均匀加热,防止试管炸裂;故选项正确;
D、向试管中填装固体颗粒药品时,应先将试管平放,再用镊子将固体药品送入试管中,然后缓慢竖立试管;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15.小丽为确认所回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铁,剪取金属片打磨后,设计了如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检验,这样设计的理由是
A.铁、铝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B.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反应
C.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D.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答案】D
【解析】A、铁不能与氯化锌发生置换反应、铝可以与氯化锌发生置换反应,说明:金属活泼性铝>铁,属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无关;故选项错误;
B、该实验没有涉及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实验没有涉及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D、铁不能与氯化锌发生置换反应、铝可以与氯化锌发生置换反应,说明: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6.有关空气中主要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气可作保护气B.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C.氧气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D.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答案】D
【详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所以说法正确;
B.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所以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所以说法正确;
C.氧气化学性质活泼,可以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所以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没有毒性,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所以说法错误;
故选:D。
17.主持测定铟、铱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新值的我国科学家是( )
A.门捷列夫B.道尔顿C.张青莲D.拉瓦锡
【答案】C
【解析】主持测定铟、铱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新值的我国科学家是张青莲。
故选C。
1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干冰用作冷冻剂B.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
C.氧气用于气焊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干冰用于冷冻剂,是利用干冰能够升华吸收热量,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此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A.
考点:物质的性质
19.人体吸入的O2有2%转化为活性氧,它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夺命杀手”。
我国科学家尝试用Na2SeO3清除人体内的活性氧,Na2SeO3中的Se(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A.+2 B.+4 C.+6 D.-2
【答案】B
【解析】设亚硒酸钠中硒元素的化合价为x.
(+1)×2+x+(-2)×3=0
x=+4
故选B.
2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粉末B.读取液体体积
C.熄灭酒精灯D.洗涤试管
【答案】C
【解析】A、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可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竖直起来,防止药品粘在管壁上,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要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常用的洗涤试管的工具是试管刷,使用方法是转动或上下移动,移动时不能用力过猛,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2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现有①石墨②氯化钠③稀硫酸,④碳酸钙⑤熟石灰⑥二氧化碳,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作气体肥料的是_______;(2)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______________;
(3)可作补钙剂的是______________;(4)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是______________;
(5)可作干电池电极的是______________;(6)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⑥;(2)③;(3)④;(4)②;(5)①;(6)⑤。
【详解】(1)可作气体肥料的是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③稀硫酸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3)④碳酸钙和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钙,可作补钙剂;
(4)②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5)①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作干电池电极;
(6)⑤氢氧化钙生成熟石灰,是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22.化学实验中常常会出现意外情况,这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
请完成下列空白: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呈紫红色,原因是___________。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破裂,原因是_____________。
(3)点燃氢气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原因是____________。
(4)用红磷燃烧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答案】没有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集气底未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氢气不纯 红磷量不足(或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或装置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详解】(1)若发现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呈紫红色,则说明高锰酸钾进入了水槽,这是没有在试管口放棉花的缘故;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防止集气瓶炸裂,要在集气瓶底部放一层细沙或水,此实验中集气瓶底部破裂,就是因为集气底未放少量水或问铺一层细沙;
(3)不纯的氢气中有氧气或者空气混合,它们的混合气点燃时有尖锐的爆鸣声;
(4)用红磷燃烧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红磷量不足(或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或装置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3.水与人类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填化学符号)。
(2)电解水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本实验得出的宏观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人们常用____________检验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当水的硬度大或者病菌过多时,生活中常采取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和杀灭病菌。
(4)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因为水中(选填“N”和“P”或“Ca”和“Mg”)______元素含量过多造成的。
(5)“节约用水,从你我做起”,你的一种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
【答案】H 2O 2222H O 2H +O ↑↑通电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肥皂水 煮沸 “N ”和“P ” 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详解】(1)构成物质的粒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H 2O ;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通电;氢气由氢元素构成,氧气由氧元素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得出的宏观结论是: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生活中通常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硬水中含
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这些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会形成沉淀,因此生活中常采取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和杀灭病菌;
(4)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因为水中营养元素即 “N”和“P”元素含量过多造成的;
(5)节约用水,可采用“一水多用”的方法,如洗衣服的水冲厕所,淘米水浇花等。
24.用化学用语填空:
(1)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
(2)2个镁离子____________。
(3)食醋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
【答案】Ca 2Mg 2+ CH 3COOH
【详解】(1)人体骨骼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则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Ca )元素。
(2)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2个镁离子:2Mg 2+。
(3)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CH 3COOH 。
三、实验题
25.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集气瓶底部水的作用是_________。
(2)实验二:倾倒二氧化碳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此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3)实验三:试管中装有氢气,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四:试管a 中的黑色粉末变成________________色。
写出试管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烧杯中燃着的蜡烛从下到上依次熄灭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检验氢气纯度,防止氢气中混有空气,达到爆炸极限,而发生爆炸 红
2C+2CuO 2Cu+CO 高温
【详解】
(1)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因此,集气瓶底部水的作用是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2)由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如图向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时,下面的蜡
烛先熄灭,然后上面的蜡烛才熄灭,故填写:烧杯中燃着的蜡烛从下到上依次熄灭;
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填写: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由图可知,该实验是检验氢气纯度的实验,目的是防止氢气中混有空气,达到爆炸极限,而发生爆炸;
(4)由图可知,实验四的试管a 中,反应物是碳和氧化铜,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故填写:红;
(5)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填写:2C+2CuO 2Cu+CO 高温。
26.化学实验兴趣小组改进装置后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的效率,根据如图所示的装置图进行填写有关空格。
(1)兴趣小组用上图中装置A 与B 分别制取一瓶O 2,则制取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该实验用装置A 与B 分别制取O 2相比较,用装置A 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3)若用C 装置收集氧气时,氧气应从_________(填导管口序号)导入集气瓶,如果用C 装置收集氨气(NH 3),氨气应从_________(填导管口序号)导入集气瓶。
【答案】2H 2O 2催化剂2H 2O+O 2↑ 看发生装置:控制反应物液体的量,继而控制反应速度;或者看收集装置: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 a b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使用液固常温型发生装置制取氧气使用的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对比A 和B 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析A 的优点;C 装置可以用来收集气体,根据所收集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分析气体通入的方向。
【详解】(1)A 和B 的发生装置都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制备气体,用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 2O 2催化剂2H 2O+O 2↑,故答案为:2H 2O 2催化剂2H 2O+O 2↑;
(2)对比A 和B 装置,先看发生装置,A 装置多的注射器能便于随时添加液体,控制反应速度;再看收集装置,A 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纯度更高;故答案为:看发生装置:控制反应物液体的量,继而控制反应速度;或者看收集装置: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
(3)C 装置充满空气,即用排空法在瓶内收集气体,要思考所收集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收集氧气时,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应向上排空气法,故从a 端通入;收集氨气时,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应向下排空气法,故氨气从b 端通入;故答案为:a ;b 。
四、计算题
27.将含3克氯酸钾和1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片刻,冷却,称得残余固体的质量为3.04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2)固体残余物中含有什么物质?
(3)质量各为多少?
【答案】⑴0.96g ;⑵二氧化锰、氯化钾、氯酸钾;⑶1g、1.49g 、0.55g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固体减少的质量是生成氧气的质量:3g+1g-3.04g=0.96g 。
(2)设生成0.96g 氧气时,消耗氯酸钾的质量为x 。
2KClO 3 2MnO Δ
2KCl+3O 2↑ 245 96 x 0.96g
24596=0.96x g
,解得x=2.45g ,故氯酸钾没有完全反应,固体残余物中含有剩余的氯酸钾、作催化剂的二氧化锰、生成的氯化钾。
(3)设反应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
2KClO 3 2MnO Δ
2KCl+3O 2↑ 149 96
y 0.96g 14996=
0.96y g ,解得y=1.49g 剩余氯酸钾的质量为:3g-2.45g=0.55g,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还有1g 的二氧化锰,故固体残余物中含有剩余的氯酸钾0.55g 、作催化剂的二氧化锰1g 、生成的氯化钾1.49g 。
点睛: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是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式计算,易错点是,由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甲醛(CH2O)可用作农药和消毒剂。
下列关于甲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甲醛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1:8
C.甲醛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12
100% 121216
⨯
+⨯+
D.甲醛属于氧化物
【答案】D
【详解】A、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甲醛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1:8;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甲醛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12
100%
121216
⨯
+⨯+
;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加热铜绿产生红色固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红光
C.吹灭蜡烛的瞬间,产生一缕白烟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C
【详解】A、加热铜绿产生黑色固体(氧化铜)。
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
错误。
C、吹灭蜡烛的瞬间,产生一缕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汽,正确。
D、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错误。
故选C。
3.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明矾溶液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在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C.水与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均可用于制备氧气
D.为了节约用水,可以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答案】C
【详解】检验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明矾是将一些难溶性物质转化为胶状物,A错误;在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消毒时加入的漂白粉会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B错误;水与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均可用于制备氧气,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