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六单元2009--2013年高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2.(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
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①“两弹一星”②青藏铁路③大庆油田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2009高考浙江文综)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4.(2009高考海南单科)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5.(2009高考广东单科)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
”文中的”这个原理“是
A.日心说
B.相对论
C.量子假说
D.万有引力定律
6.(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A.蒸汽机车
B.内燃机车
C.电力机车
D.汽车
7.(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英国思想家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发展,他的思想最有可能借用了
A.相对论原理
B.万有引力定律
C.进化论原理
D.主权在民思想
8.(2009安徽文综高考)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9.(2010·福建文综20)图9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涉笔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
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超越时空的梦想”
B.“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1.B 此题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要求较高,第一层信息月亮受地球引力
影响绕着地球转,第二层信息月亮运行同时还受其它星体引力的影
响,科学家们正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和计算才发现了海王星的,
故选B。
此题用排除法也比较容易选出B。
10.(2010·天津文综11)20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的科学家是()
A.普朗克B.麦克斯韦
C.玻尔D.爱因斯坦
2.D 知道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的贡献即可。
答案为D。
11.(2010·江苏单科20)“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
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
”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问题引起的?()
A.研究热辐射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3.A 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物理学理论突破的理解。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假说,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应该是A项。
12.(2010·广东文综2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1.C 阐述“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两个学说分别是1859年《物种起源》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因此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期。
13.(2010·江苏单科1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1.B 此题考查的是对工业革命的理解。
根据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故排除A,铁路的修建是在1825年,故排除;棉纺织厂发展如此快是因为动力革命——蒸汽机的改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4.(2010·广东文综17)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1.D “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A、B、C选项提法刚好与之相左。
15.(2011·海南单科·10)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
这一现象说明( D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16.(2011·广东文综·22)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
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D )
A.日心说 B.量子论 C.经典力学 D.相对论
17.(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B )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18.(2011·江苏单科·20)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
平行线可以交叉。
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
”这位科学家是( D )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19.(2011·安徽文综·2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
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20.(2011·山东基能·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21.(2013年安徽高考17题)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答案】D
【考查点】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22.(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31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
形式
【答案】A
【考查点】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二、非选择题
1.(2009高考上海文综)工业革命在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改变社会经济生活面貌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
⑴在工业时代,人类经历了以蒸汽机和电力及电磁学为代表的两次产业革命。
对下列工业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判断对错。
(正确的说法后打√,错误的说法后打×)
①机械化的大生产方式,使得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
②计算机使人类能够智能化地系统处理生产所需要的知识()
③电话和电报等便捷的通讯方式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
④工业生产和管理对生产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推动了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
【解析】人类本身就具有智能,不是计算机使人类具有了智能。
故②错误。
参考答案:①③④正确,②错误。
(4分,1个1分)
⑵工业革命浪潮使人类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诸多新的社会矛盾。
你认为,工业革命时期有哪些社会矛盾?(列举两点)
【解析】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有多方面,可以从阶级关系、殖民国家与被殖民国家关系、生态环境等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人依附于机器(阶级矛盾、加剧贫富差距等);经济危机;破坏环境;殖民掠夺四个方面任填两个(2分,一个1分合理即给分)
二、主观题
1.(2010·北京文综39)(28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
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图12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解。
第一问根据图示直接概括即可;第二问可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的变化需求作答(木材等传统能源——煤)。
参考答案:
变化:英国媒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
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二、主观题
1.(2010·安徽文综35)(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
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8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10分)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10分)
解析:本题以科技为突破口,大跨度的考察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影响。
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题目怎么问,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进行组织答案。
第一问,有两个小问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古代成就的原因,从材料分析可以获得其特点,从所学内容分析可以获得其发展原因。
第二问,也有两问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为什么要加大科技投入,强调近代科技的成果,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结合所学分析加大科技投入的原因。
第三问,同样也是两小问,如何理解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潜在的危险。
这个从科技的负作用来谈。
参考答案:
(1)实用性,继承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科级
成为引领经济、深沪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