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庞各庄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北京庞各庄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物
李聿钟
勤俭知道,那件被爷爷视作宝物的东西,如果向爷爷讨,爷爷是断然不会给他的。

勤俭只有自己找,趁爷爷不在的时候,翻箱倒柜地找。

每一个可以藏物的地方他都找遍了。

勤俭终于找着了:一个用红绸布包裹着的小木匣子里,它静静地躺着,上面还覆盖着一层塑料纸。

勤俭小心翼翼地将它揣进口袋,木匣子仍用红绸布包裹起来放回原处,然后松了口气。

有了这“宝物”,勤俭要去县里办一件大事。

第二天一清早,勤俭就揣着“宝物”上路了。

到了县城,勤俭直奔县政府,他要找县长。

警卫拦住了他,问他:你是什么人?认识县长?
勤俭说:不认识。

不认识找什么县长?县长忙着呢,不是随便可以找的。

勤俭说:我有要紧事,再忙也得找。

警卫瞪起了眼睛:走开,别在这儿瞎胡闹。

正嚷嚷间,门口走过一个穿白衬衣的人,见状,把勤俭叫进县政府大楼底层的一间小屋子里,问他:找县长什么事,告诉我就可以了。

勤俭见此人和颜悦色,挺有涵养的样子,估摸是个不小的官,就放胆说:县长欠帐。

白衬衣笑着问:他什么时候欠下了你什么?
勤俭说:我有县长亲手写的欠条。

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一只大纸袋来。

纸袋里有一沓欠条,估计有八九张,写欠条的叫秦福,是本县解放后第一任县长。

原来,秦福解放前夕在这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常在一个叫石明山的人家吃、住,还跟石明山借了几十斗粮食。

解放后,秦福当了县长,后来调走了。

而石明山从未拿这些欠条找人民政府兑现,却把它们当作宝物珍藏了起来,从不示人。

这石明山,就是勤俭的爷爷。

白衬衣看了看后说:你今天就为了这些欠条而来?
勤俭说:不知人民政府认不认帐。

白衬衣说:废话,当然认帐。

勤俭说:我爷爷借给秦福的粮食,即使利滚利,也值不了多少。

但那时借粮食给共产党是要杀头的,这样的情义怎么计算呢?
白衬衣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革命的成功。

今天的经济建设仍然如此。

我们的党和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

勤俭说:就是有人忘记了。

勤俭见白衬衣专注着听他说,便谈起了乡里村里的一些情况。

说有些干部乱集资、乱摊派,事事向农民伸手,农民负担太重等等。

...
白衬衣的表情严峻起来。

这天下午,勤俭是被一辆小车送回村的。

坐在车上,勤俭兴奋异常。

回到村里,他有那么多的话要告诉大家:他今天不仅见着了县长(他的眼光不错,那个穿白衬衣的就是县长),跟县长谈了话,而且县长还请他吃了饭,还派小车送他……
勤俭还要告诉大家,他向县长反映的那些情况,县长很重视,都在笔记本上一一记了下来,并且决定立即召开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专门研究解决的方法。

小车驶到村口,勤俭下了车,立即被村里人围了起来。

有人还上前摸摸捏捏,仿佛不信眼前站着的真是勤俭……
勤俭向大家讲述着自己去见县长的经历,回答着大家的询问。

正说得兴起,勤俭的爷爷来到了跟前,一声喝:小子,我那匣子里的东西你拿了?
勤俭说:在我这儿呢。

幸亏有了它,不然,恐怕县长不会听我的。

没等勤俭把话说完,爷爷已经举起拐杖朝他揍来。

但拐杖还没落到勤俭的身上,爷爷已经颓然倒地。

勤俭的爷爷没有再站立起来。

临终前他指着木匣子对勤俭说:那里面装着的宝物,你不该拿去卖弄……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一开始,勤俭遇到的警卫态度恶劣,而后来真正的县长却和蔼可亲,作者用这种对比的写法,表现百姓地位之卑微。

B. 勤俭遇到县长时,并不敢肯定其身份,作者一直用“白衬衣”来指代他,更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心系百姓的正直父母官形象。

C. 勤俭回村后,百姓都不相信他竟然坐着县长的车回来,这体现了村民们自轻自贱的奴性。

D.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叫勤俭,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爷爷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表现出作品对官员坚持勤俭廉政作风的美好希冀。

E. 小说的开头开门见山,点出宝物在爷爷心中的分量,同时也设置了悬念,让读者好奇这个宝贝到底是什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勤俭的形象特点。

6. 结合全文,简析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你赞成爷爷的观点吗?请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4. BE
5. ①勇敢无畏,看到村里的不合理现象,敢于为乡亲们出头,向县长反映②聪明机智,从一个宝物说起,提醒县长保持优良传统的重要性③有思想、有头脑的进步青年,与爷爷老一辈农民的保守想法不同,对社会有正义感。

(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6. 作用:照应开头(1分),开头勤俭到处找宝物而不得,可见宝物在爷爷心中的分量,在爷爷心中,宝物实际上象征是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拥护与热爱,因此爷爷认为这种情义值得珍藏,是无价之宝,更没有必要炫耀(2分)。

我不赞同爷爷的观点(1分),勤俭这个人物代表了新时代有责任感的年青一代,他找县长不是真的为了要债,也不是卖弄,当发现社会弊端,立刻向当局反映,希望政府能够为百姓服务,表现了他思想进步的一面(2分)。

或我赞同爷爷的观点(1分),勤俭是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的代表,但是爷爷却代表着老一辈淳朴善良的下层百姓,他们爱党爱国,也不愿意为政府添麻烦,这是由他的时代性决定的。

(2分)
4. 试题分析:A此处对比表现出对官员对待百姓态度的反思,突出了本文的主题,即官员应该以百姓利益为己任的工作作风。

C最后一句不对,应该是表现出了村民们老实淳朴的特点。

D本文不是在讲官员廉政的问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
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此题的选项是对手法和内容的综合考查。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作答为,①勇敢无畏,看到村里的不合理现象,敢于为乡亲们出头,向县长反映②聪明机智,从一个宝物说起,提醒县长保持优良传统的重要性③有思想、有头脑的进步青年,与爷爷老一辈农民的保守想法不同,对社会有正义感。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作用和对文本探究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作用题的答题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从结构的作用,二是从内容的作用,本题可以作答为,作用:照应开头,开头勤俭到处找宝物而不得,可见宝物在爷爷心中的分量,在爷爷心中,宝物实际上象征是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拥护与热爱,因此爷爷认为这种情义值得珍藏,是无价之宝,更没有必要炫耀。

我不赞同爷爷的观点,勤俭这个人物代表了新时代有责任感的年青一代,他找县长不是真的为了要债,也不是卖弄,当发现社会弊端,立刻向当局反映,希望政府能够为百姓服务,表现了他思想进步的一面。

或我赞同爷爷的观点,勤俭是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的代表,但是爷爷却代表着老一辈淳朴善良的下层百姓,他们爱党爱国,也不愿意为政府添麻烦,这是由他的时代性决定的。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姚晓丹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

”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

这个豁达从容、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生颠簸辗转,而这一次终于没能抵过时间的催促,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

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

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的学术涉猎,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

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书破万卷路行万里
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

他还曾写过《冯其庸传》,为先生整理年谱。

“冯先生一生是为了学术而生的,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

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

他一生的巨大成就和他过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

“书破万卷,路行万里。

”冯先生在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

他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告诫学生的。

”叶君远说。

至情至性方正不阿
在对待学术方面,冯其庸至情至性,方正不阿。

叶君远回忆:“他编辑《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一些助手做注释工作。

一位年轻的助手由于感情生活起了波澜,注释有些草率。

冯先生审校之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帮助他改正问题。

对于领导干部,他也没有网开一面。

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冯先生就是不签。

后来人事部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


对于学界后辈,他关怀备至,尤其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

著名作家二月河,以前曾是红学爱好者,他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

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

”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

”冯其庸先生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小说。

”叶君远说,“知名工笔画家谭凤嬛、雕塑家纪峰等,都出自冯先生门下,受冯先生教益。


国学知音后辈知音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

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

“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在此之前,学校多次邀请专家研讨,一直莫衷一是。

原因很简单,专家自己就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

现在看冯先生的课程设置,其实是他当年在无锡国专经历的活用,‘国学概论’‘文字学’‘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版本目录学’‘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很多都出现在国学院的课程之中。

冯先生当初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
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

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冯其庸曾赠给友人一首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

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

”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的学术成就。

“他还是国学的知音人、后辈的知音人、学术的知音人。

”叶君远说。

...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23日05版),有删改)【相关链接】
“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

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

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7.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冯其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书籍时对玄奘归国路径心存怀疑,于是重走故地,终于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成功推翻了书本的说法。

B. 冯其庸审校助手的注释稿件后,发现助手注释草率就立刻把助手批评教育一番。

这从侧面反映了冯其庸对年轻人、对感情生活的态度。

C. 冯其庸曾用一首诗来讲述他和《红楼梦》的缘分,但他的学生认为,他不是红学知音,而是国学知音、后辈知音、学术知音。

D.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设立之初,由于许多专家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就根据冯其庸先生的意见来完成。

8. 文章开头引用冯其庸先生的话:“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有何作用?试分析。

9. 冯其庸“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简述。

参考答案:
7. D
8. (1)内容上是自谦,表现了冯其庸先生身份虽改而初心、人品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2)结构上,该句与文章标题形成反差,激发读者对其“永不甘于平庸”的事迹的阅读兴趣,并能引人深思。

9. (1)严谨治学,有独到发现。

采用实地考察与书本相互印证的治学方法,找到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处等。

(2)倡导大国学。

担任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设计基本规范。

(3)有远见和担当。

与季羡林先生一起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备国家不时之需。

(4)涉猎广泛,成就卓然。

冯其庸先生在书画、文史、红学、西域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7. 试题分析:A项“成功推翻了书本的说法”无中生有; B项“反映了冯其庸对年轻人、对感情生活的态度”偏颇;C项,“他不是红学知音”是误解。

8. 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答出传主“自谦”的性格,表现了冯其庸先生身份虽改而初心、人品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结构上,该句与文章标题形成反差,激发读者对其“永不甘于平庸”的事迹的阅读兴趣,并能引人深思。

9. 试题分析:和足以从“严谨治学,有独到发现”“倡导大国学”“有远见和担
当”“涉猎广泛,成就卓然”的角度进行概括。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

林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和可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

因年代久远,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

不过,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

而从第五十五代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

他主张通过祭祀教育人们追念先祖功德,使“民德归厚”。

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社会风气取决于孝道施行,孔子说“立爱自亲
始”。

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

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

孔子说孝的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

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

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文明”的成果。

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

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1. 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A. 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B. 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

孔子主张通过祭祀教育人们追念先祖功德,使“民德归厚”。

C. 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 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2. 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话的含意的一项是
A. 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

B. 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几年内
不改其志。

C. 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制下的代代相续。

D. 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 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 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 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参考答案:
1. A
2. B
3. B
试题分析:
1. A(A项,这是现象,B、C、D三项都是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的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

)
2. B(B项,这是解释什么叫“孝”,没有涉及到它的伦理、文化根基。

A项,由“孝”到有仁德:到人的为人,已涉及到与伦理的这种联系;C项,关键在于能准确解读“都是这样一代一代”中的“这样”,“这样”呼应本段开头的“孝”,应指“孝的礼制”;D 项,是“亲亲”与“文化品格”联系的判断,明显正确。

)
3. B(B项是原文意思的变换说法,语意没有变化,故正确。

A项,第五代之后、四十二代以前的墓也都没有确切位置,已不可考,此项的时间跨度错了;C项,因果关系错乱: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所以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青;因为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所以才可喻示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另外,“使”也改变了原意。

D 项,“兵连祸结”时、“礼崩乐坏”时人们祭祀孔子的目的,只是不完全列举,不代表一般或全部。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社科类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

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

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赵赞字元辅,幽州蓟人。

父延寿,尚兴平公主,至枢密使、忠武军节度。

赞仕(后)周,世宗南征,初遣赞率师巡警寿州城外,俄命为淮南道行营左厢排阵使。

世宗归京,留赞与诸将分兵围寿春。

赞独当东面诸将战多不利赞独持重自秋涉冬未尝挫衄及受诏移尺椽片瓦悉辇而行城中人无敢睥睨者会吴遣骁将鲁公绾帅十余万众溯淮奄至,跨山为栅,阻肥水,俯瞰城中。

赞与大将杨承信将轻骑断吴人饷路,又独以所部袭破公绾军,赞为流矢所中。

世宗再征寿春,命造桥涡口,以通濠、泗。

俾赞董其役,属霖雨,淮水涨溢,濠人谋乘轻舟焚其桥,赞觇知之,设伏桥下。

濠人果至,赞令强弩乱发,杀获甚众。

及世宗移兵趣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赞亲督役,矢集于胄,虽被重伤,犹力战,遂拔其羊马城,刺史唐景思以城降。

世宗优诏褒美之。

淮南平,以战功多,授保信军节度。

赞入视事,尽去苛政,务从宽简,居民便之。

宋初,加检校太师,预平维扬。

岁余,改镇延州,受密旨许以便宜行事。

将及州境,乃前后分置步骑,绵绵不绝,林莽之际,远见旌旗,所部羌、浑来迎,无不慑服。

开宝二年,太祖将讨晋阳,以赞为并州路部署。

车驾薄城下,分军四面,赞扼其西偏。

并人乘晦潜犯赞壁,赞率众击之,久而方退,弩矢贯足。

太祖数劳问,赐良药傅之。

太宗即位,进封卫国公。

太平兴国二年,来朝,未见而卒,年五十五。

赠侍中。

赞颇知书,喜为诗,容止闲雅,接士大夫以礼,驭众有方略。

其为政虽无异迹,而吏民畏服,亦近代贤帅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赞独当东面/诸将战多不利赞/独持重/自秋涉冬/未尝挫衄/及受诏/移尺椽片瓦/悉辇而行城/中人无敢睥睨者/
B. 赞独当东面/诸将战多不利/赞独持重/自秋涉冬/未尝挫衄/及受诏/移尺椽片瓦/悉辇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