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过河》赏析(兼谈文本细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情节的一个转折。正在这时,扛自行车的陌 生男人的出现,仿佛给处于困境中的玲儿以希望, 他可以帮助玲儿过河啊!读者也为她舒了一口气。 可是“眼睛一亮”的玲儿,又很快“黯淡下 来”,为什么?因为那是一个“陌生的男人”!这 个下意识的转变,让人难以释怀。在中国尤其是乡 村,陌生男女在一起是忌讳的事情。作为生活在乡 村的女子,玲儿怎么能没有顾虑呢?这是情节的第 二次转折。陌生男人看出了玲儿的心思,于是拍拍 自行车后座让玲儿坐上去,玲儿只好“迟疑片刻, 一咬牙,坐了上去”,过河的矛盾似乎由此解决。 这是又一次转折。





细读《日月行色》,我们投入文本描写的情景中, 就不难理解文本的语言特色及人物性格。 女主人公具有美丽、淳朴、灵性的形象特点。本 文通过描写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 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其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如“老人经的事 稠”,在当地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 这样的方言,使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次, 语言富有生活情趣。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含蓄俏皮,富有情趣。其三,语言符合山村情侣 的身份与心理。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 子,你咋就……”这句话体现了山村女子欣喜、羞 涩的微妙心理。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 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 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 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 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 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 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 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 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但过河后的玲儿发现,自己的男人出现在面前!陌 生男女之大忌终于被自己的男人发现,这还了得? 刚刚缓和解决的矛盾顿起波澜„„男人的虎视眈眈 的神情,“高声粗气”的质问,道出了他愤怒的根 源:“怪事,不认识他送你过河?”看来,我们的 玲儿有口难辩了,一场冲突已不可避免。这是情节 再一次转折。读到这里,我们又开始为玲儿如何收 场而担忧。怎么办?小说作者巧妙的情节设计,为 我们解决了矛盾:陌生男人转回身,向玲儿的男人 伸出手讨要送人过河的10元钱,这个举动,最终消 除了玲儿男人的疑虑,“不再与扛车的男人横眉相 对”。
玲儿迟疑片刻,一咬牙,坐了上去。 过河,相互无言;下车,玲儿连声道谢。 猛抬头,呆了——面前站着自己的男人。 “他是谁?”男人虎视眈眈。 “不认识。”玲儿忐忑地答。 “怪事,不认识他送你过河?”男人高 声粗气地吼了一句。 “你——”玲儿语塞。
正在扛车过河的那人突然停住 了。少顷,转过身折回来。 两人对立,玲儿的心怦怦直跳。 “瞧,差点给忘了,你还没有给 我钱呢。”扛车人淡淡一笑,向男 人伸出一只手。
玲儿的男人得知是陌生男子是有偿送玲儿过河 (实则是陌生男子化解矛盾的机智之举)的情 况后,不再与陌生男子“横眉相对”。玲儿于 是“长舒了一口气”;她“想哭”,是潜意识 中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她“又想笑”,是 觉得现在的处境很滑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只好“泪珠在眼眶里打转„„”我们在读完小 说之后,是什么心情?好笑?悲哀?还是百思 不得其解?只有读者自己知道了,本人就不再 饶舌了。
思考


文章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 用? 【提示】作者选择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 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和谐,具有 诗情画意。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 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场景中 融情,场景描写融入 了“我”与“她”约 会时的喜悦之情。
3.投入情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 亲”;鲁迅有言:“把自己放进去。”走进文本、 走进人物的心中,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借 助于自己的想象、联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 且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他”, 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细腻、 深入、真切地感知”文本,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 微妙的感受、心理的变化、情感的起伏。
【原载2011年4月18日《语文导报》(高中版)第8版(首都师范大学 主办),《语文报》(高中版)2011年6月21日第8版】
文本细读的方法

什么是文本细读? 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 欣赏啊!” 文本细读,首先得慢慢地读, 你走马观花,你囫囵吞枣,风卷残云,你 蜻蜓点水,那不是细读,首先要有一种从 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 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那才能读出味 道来。
这个情节的设计,十分巧妙地化解了矛盾,可谓别 具匠心啊!这是情节的最后的转折。波澜起伏的情节, 充分凸显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耐人寻味。 二、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小说的题目为《过 河》,个人以为别具深意。玲儿过河,是为包扎伤口; 但这仅仅是生理上的伤口,很容易愈合。而从封建传 统社会流传下来的“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 落后观念,如一条绵延数千年的“河流”,横亘在人 们的心中,至今难以逾越,这“过河”又是何等艰难 呢?不仅是玲儿的男人,玲儿自己,还有我们许许多 多的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已成为集体无意识行为的封 建观念,真的就消除了么?“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和 “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过河” 呢?这就是小说给我们的启示。
细节三:推自行车的陌生男子问: “咋?要过河?”“玲儿下意识地点 点头,随即又摇摇头”。玲儿“点点 头”,是下意识的需要人帮助的本能 使然;“随即又摇摇头”,是考虑陌 生男女过河的尴尬和被人议论的窘境 使然。细节四:玲儿在坐上陌生男人 的自行车时,“迟疑片刻,一咬牙, 坐了上去。”这“迟疑”的神色,这 “咬牙”的举止,让我们看到了玲儿 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纠结。这不是很好 地表现了主旨么?细节五:“玲儿长 舒了一口气,相哭,又想笑,泪珠却 在眼眶里打转……”
杨闻宇
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 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 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 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 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 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 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 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 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 尊倩影。
此刻,她又想起了自己的男人。 “哗啦”一声响,惊得玲儿一颤。 对岸有人扛着自行车下水,脚起步落, 溅起片片水花。玲儿眼睛一亮,可很快 又黯淡了下来:一个陌生的男人。 转眼间,来人上了岸,放下车,偏 头望望玲儿,目光停在那只包着白布条, 渗出缕缕血丝的脚上。 “咋,要过河?”
玲儿下意识地点点了头,随即又 摇摇头。 “我送你过去吧!”来人说。 “不,不——”玲儿慌乱地摆手, 脸上泛起红潮,转身欲走。“哎——莫 怕,你脚上的伤恁重,小心不要耽误 了。”那人利索地将自行车推了过来, 拍拍后座,善意地望着玲儿。

一、尺水兴波,表现主旨。小小说创造 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情节营构的巧妙合理。 因为篇幅短小,不容情节拖沓,更不允许 平铺直叙。作者从玲儿到卫生院去包扎伤 口切入,引出渡河的困难:受伤的脚不能 沾水。一个乡下女子面对平静的河水心情 难以平静了:以前是自己的男人背自己过 河,那种幸福感不言而喻;而现在自己的 男人不在身边,怎么过河呢?至此,矛盾 冲突初步出现。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谈美》
1.字斟句酌

沉入词语
细读文本,就是要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 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咀嚼。

举例1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 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 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 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贾平凹《月迹》
“钱,啥子钱?” “送人过河的钱。”扛车的男人说。 “多少?” “10元!” 玲儿的男人便掏钱,便不再与扛车的男 人 横眉相对。 玲儿长舒了一口气,相哭,又想笑,泪 珠却在眼眶里打转……
小小说《过河》赏析

池水兴波,意蕴深刻

四川 黄平科
农村女子玲儿因弄伤了脚要到卫生院去包 扎伤口,本是一件平常小事,但就是这件 日常的小事,引起了波澜起伏的情节,成 为小说情节的生发点。小小说《过河》值 得品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点。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 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 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 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 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 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 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 性人是鳖熊的奴!”
——兼谈文本细读

小小说《过河》欣赏 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 (小小说《日月行色》)


小小说《过河》赏析
兼谈文本细读探究



黄宁斌



黄宁斌
包米地里,玲儿不小心把锄碰到了脚面,殷 红的血直流。 “哎!快去卫生院吧,别感染。”婆婆皱着眉头 叫玲儿。 回到家里,弄块白布包上,玲儿一瘸一拐地 踅出了门,走到小河挡路处,她后悔了,那伤痛 的脚是不能沾水的。她怔怔地望着河水,不知如 何是好。 去年同男人一道赶集,也是碰上河水漫涨, 她也正要趟过去,男人三下五除二脱了自己的鞋 子,背着她下了水。趴在男人宽厚的背上,她脸 红红的,心热热的。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 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 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 “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 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 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 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 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运动;熊者, 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 是个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 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三、细节写人,推动情节。小说中的几个 细节令人难忘,不可忽视。细节一:玲儿正为 过河犯愁时,一声“哗啦”的水声,“惊得玲 儿一颤”。玲儿的胆小、柔弱之态宛然可见。 正因为她的胆小、柔弱,才怕自己的男人,男 人才会对她“高声粗气”地吼。又黯淡下来”。作者通过写玲儿的眼神, 简练而巧妙地表现了她内心情感的波澜。“一 亮”,是因为她看到了过河的希望;“很快黯 淡下来”,是因为她马上想到和“陌生男人” 过河的后果。
小小说小小说过河过河赏析赏析池水兴波意蕴深刻池水兴波意蕴深刻四川四川黄平科黄平科农村女子玲儿因弄伤了脚要到卫生院去包农村女子玲儿因弄伤了脚要到卫生院去包扎伤口本是一件平常小事但就是这件扎伤口本是一件平常小事但就是这件日常的小事引起了波澜起伏的情节成日常的小事引起了波澜起伏的情节成为小说情节的生发点
小小说《过河》欣赏
【细读】


思考:为什么“月亮是个好”呢?月亮 “好”在哪里? 【体悟】月亮皎洁、神秘、柔和、光明、 美丽……
2.挖掘细节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 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 我们值得发掘的点。细节可以是一个标点, 一点变化,一处矛盾,一个创意。
日月行色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 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 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 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 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 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 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 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 “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转下页)
4.把握结构
5.关注写法



描写方法 人物形象塑造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景物 细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