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63 卷 第 3 期 2008 年 3 月
地 理 学 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3, No.3 Mar., 2008
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
李翠珍 1, 孔祥斌 1, 孙宪海 2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94 ; 2.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北京 100013)
摘要: 以北京市为例尝试设计了耕地资源价值体系, 分析其价值关系, 进而探讨耕地资源经 济 价 值 、 社 会 保 障 价 值 、 生 态 价 值 的 估 算 方 法 , 并 对 北 京 市 1990-2005 年 耕 地 价 值 进 行 了 定 量 测 算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① 北 京 市 耕 地 资 源 单 位 面 积 经 济 价 值 呈 较 快 增 长 , 1990 年 为
12.57 ×104 元 /hm2, 2005 年 为 108.12 ×104 元 /hm2; ② 耕 地 资 源 社 会 保 障 价 值 供 给 能 力 和 农 村居民的需 求 水 平 相 距 甚 远 , 1997 年 供 给 能 力 为 49.19×104 元 /hm2, 需 求 水 平 为 160.56×104 元 /hm2, 2005 年 供 给 能 力 为 74.82 ×104 元 /hm2, 需 求 水 平 为 305.48 ×104 元 /hm2。

可 见 , 耕 地作为农民重要的社会保障资源已不堪 重 负 , 农 村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亟 待 建 立 ; ③ 生 态 价 值 供 给 能 力 总 体 呈 下 降 趋 势 , 1994 年 达 到 171.21 ×108 元 , 2005 年 为 70.87 ×108 元 , 大 量 耕 地 减 少
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基于人口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价值的总体需求和多元 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 所以需要保持和提高耕地表面的植被覆盖度, 为此政府有必要对农民 因种植耕地给予其一定的生态补偿。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经济产出价值; 社会保障价值; 生态价值; 北京市

引言
土地价值取决于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和土地的产出, 和土地对人类社会的各项功能效 用因素 [1]。

耕地资源是一种公众资源, 人类对耕地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层次性、区域性特 点。

在不同的区域耕地价值需求主体侧重点不同 , 耕地价值的体现也随之有所侧重。

因 此, 耕地价值涉及多个 “ 价值主体” 例如国家、城市居民、农民等, 这些价值主体对客 , 体 ( 耕地 ) 都有多方面的需要, 并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 [2]。

目前许多学者对土地的生态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理论探讨和定量化 研究 [3-5], 以期重建土地资源的价值。

现在土地资源具有多功能、多价值的观点已基本得 到各方认可。

亦有研究者从农民土地价值观念 [6]、城市居民对耕地功能的需求角度 [7] 进行 探讨。

但较少从多方耕地资源价值需求主体角度对耕地资源价值进行研究。

大都市区一般经 济 发 展 水 平 高, 具 备 多 方 价 值 需 求 主 体 显 现 的 区 位 性 和 经 济 基 础 , 而且建设用地对耕地的侵蚀十分厉害,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大, 农民对耕地价值的需求实 现受到众多因素影响。

在这个区域, 各方价值主体的价值需求和价值实现方式之间存在 些矛盾和冲突。

郊区的耕地资源除了要满足居民的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 及其直接利用者 农户增加收入, 保障等需求, 还要满足日益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的景观、审美、游憩等 等需求。

所以此处的耕地资源其功能多样化, 人们对于耕地资源的效用认识多元化, 价 值涵义愈来愈丰富。


收稿日期: 2007-06-16; 修订日期: 2007-11-20 基 金 项 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0573111); 国家科 技 支 撑 计 划 (2006BAD05B03-6) [Foundation: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70573111;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lanning, No.2006BAD05B03-6] 作 者 简 介 : 李翠珍 (1979-), 女, 河北定州人, 博士生, 主要从事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

E-mail: licuizhen2003@126.com 通讯作者: 孔祥斌 (1969-), 副教授, 主要从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土地资源评价研究。

E-mail: kongxiangbin001@126.com
321-329 页


322
北京市经济发展迅速, 城市扩张占用了大量耕地 [8],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9, 10], 利益相 关者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追求形成了土地资源利用竞争的局面[11], 农地利用多功能多价 值的需求和体现已非常明显。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 从价值需求主体的角度构建了耕地资 源价值体系, 并以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和北京市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 , 从价值供给和 价值需求两方面对三类耕地价值的估算方法展开探讨。



耕地资源价值体系设计
2.1 耕地资源价值体系
国家、城市居民、 Á 农民根据其自身的发展 状况、所处的层次和水 Á Á Á Á 平等特点对耕地资源产 生各种需求, 形成不同 Á Á Á Á Á 的 价 值 关 系 ( 图 1) 。

随 Á Á Á Á Á Á 着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 Á Á Á Á Á 高, 对客体需要将日益 丰富, 价值关系也会丰 富多样起来 [2]。

国家、城 Á 市居民、农民对于耕地 Á 价值需求的总趋势是从 单一目标向多目标发展, Á 从最初为了生存以耕地 Á 产出价值为主, 到目前 的保障粮食供给、经济 Á 价值、生态价值并存, 图 1 耕地资源价值体系 以期求得和谐发展的多 Fig. 1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value system 目标阶段。

国家、城市居民、农民对于耕地价值的需求存在差异。

国家是高层价值主体 , 对于 耕地资源宏观层面的价值比如社会稳定价值关注度较高 , 对于宏观价值的实现、各种价 值和谐发展与保护担负着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

而城市居民在目前生活水平较高的情 况下, 对耕地经济产出的价值关注度不如以前那么明显 , 对于耕地资源的休闲游憩、生 态、景观文化等方面的效用认识逐渐显现。

对海淀区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 ①显示, 认为农 用地具有生态景观价值,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有 84% , 高中以下为 66% 。

农民 在这三个层面的价值主体中不管从生活水平、文化素质、参与市场等各方面均处于相对 劣势。

2005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在拉大, 已达 2.25 倍。

耕地资源作为农民重要的财 产性资源, 农民期望耕地产出效益好, 以改善生活、减轻货币支出压力。

所以, 农民对 耕地效用的认知以其能为自己带来利润为主 , 不断地根据市场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的种类和面积等, 耕地的经济产出价值一直是农户利用耕地的主要目标。

2.2 经济产出价值的价值主体 耕地资源具有 养 育 生 物 的 功 能 , 为 人 类 提 供 必 需 的 农 畜 产 品 。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来 说 , 耕地的受益者是整个社会群体, 国家、城市居民、农民各方价值主体都对耕地资源产生 这个根本性需求。

而农民是实现经济产出价值的直接微观价值主体。


① 调查时间是 2005.11,是 《 海淀区都市农业用地研究 的项目研究中进行的调查。


Á Â Ã Ä Å Æ a Ç È É X ÅI ÆP b Å Æ e 9 c C @ d D ! F A E " Q B F Å R Æ S G T H ' # 5 3 8 ( ) $ 6 4 0 1 %  2 & 7 ( U Y ` U V W
地 理 学 报 63 卷


3期
李翠珍 等: 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
323
耕地利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方价值主体需求的影响。

近些年 , 北京市城市居 民需求变化较明显, 在要求耕地为其提供鲜活农副产品的基础上又产生新的需求 , 比如 喜欢空闲时间到郊区欣赏农田等自然景观、亲身体验农业耕作和收获过程等等 , 并愿意 为其支付相对于传统农业较高的价格。

这个变化也符合农民的目标和需求。

北京市都市 型现代农业的提出和发展就是北京市政府、城市居民、农民多方价值主体对耕地经济产 出价值体现方式协调与平衡的结果。

2.3 社会承载价值的价值主体 社会承载价值主要包括两部分: 社会保障价值 ②、社会稳定价值。

后者属于宏观类价 值, 价值主体主要是国家。

前者涉及国家和农民两个层次 , 国家在价值主体的等级梯度 前线”价值主体。

我国的农村 里要高于农民, 农民是社会保障价值的直接承担者 , 是 “ 社会保障基本处于空白, 绝大多数农民流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国家这个社会保障价 值的高层承担者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了 “ 成员权” 强化了耕地社会承载功能, 土地是农民重要 , 的生活依靠性资源。

但是农业生产本身抗风险能力弱 , 这些年收益持续低迷, 农民的农 业收入相对很低, 2005 年北京市农村地区非农业 收 入 是 农 业 收 入 的 36 倍 之 多 。

所 以 目 前, 对于农民来讲, 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的供给能力有限。

然而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 选择, 农民收入和就业的预期更加不稳定,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更容易受到市场风 险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 耕地已成为农民应对风险的最后屏障, 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对他们来说就更为重要。

有关地区的调查显示, 耕地的社会保障效用 ③是农民最看重的, 效用值 0.5842 , 大于 50%[4, 5, 12]。

可见, 目前农民对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的需求还是很 强烈。

2.4 生态价值的价值主体 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价值主体主要是城市居民和国家, 生态价值在文中主要指耕地 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国家对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总体发挥具有影响和调控作用 , 比如城 市发展规划、设施农业的鼓励发展、农业政策等会对耕地面积、耕地利用方式产生较大 的影响, 耕地资源生态总价值供给能力会随之变动。

城市居民希望居住地环境适宜 , 优 美, 对于耕地资源生态效用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

然而, 耕地及耕地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净化与美化环境、维持 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对于多方价值主体都具有意义。

但是目前农民对于耕地生态作用的关 注度不高, 因此未将其列入生态价值的价值主体。



耕地资源价值估算方法探讨
随着北京城市不断扩张建设, 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等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逆转 , 单独 对北京市耕地资源来讨论粮食安全视角太小; 而且市区就业机会多, 再加上城市生活方 式的吸引, 基本上耕地对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价值也显得弱化 , 耕地的社会稳定价值定 量化有一定困难。

而耕地生态系统是人工培育和控制的系统 , 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相对 于其他系统弱些。

综合考虑确定, 本文主要对耕地的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生 态价值进行定量分析。

3.1 耕地资源经济产出价值 耕地资源经济产出价值指以土地资源的养育功能持久发挥为基础 , 耕地产出所带来
② 因为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对于其成员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等原因而给 予一定保护。

土地的社会保障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社会保障的定义,只是一种说法的借用。

③ 本文中的社会保障价值从涵义上含有引文中的耕地的社会保障效用和提供就业效用。




324
地 理 学 报
63 卷
的经济效益, 即这些土地永远作为耕地来利用的土地价格。

耕地纯收益是耕地上各种产 出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等的经济效益总和。

北京地区主要作物包括稻 谷、玉米、小麦、大豆、棉花、花生、蔬菜、西瓜。

收益值取自农产品收益资料汇编中 相应作物的净利润值 , 小麦和玉米是北京市的数据 , 稻谷、大豆和棉花的农产品纯收益 因为未能获得北京地区相应连续数据, 所以采用国家平均水平数据来替代。

蔬菜、西瓜、 花生收益数据区域性差异较大 , 因此 2004 年、 2005 年取自 2005 年北京市种植业发展报 告, 其他年份以此为基础经相应年份全国蔬菜、水果、油料生产价格指数修正后获得。

计算公式: (1) E = !/r 式中: E 为耕地资源经济产出价值, " 为耕地纯收益, r 为还原利率。



#=
i = 1
!a

(2)
式中: ai 为第 i 种作物的纯收益。

参照相关研究中的分析, 本文采取以林英彦的实质利率基本公式为基础 , 根据北京 市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5, 13, 14]。

修正后公式为:
(3) r = b/c*(1 - d) 式中: b 为相应年份的 1 年期银行存款利率 ( 利率变动年份取当年的低值 ) , c 为同期的农 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d 为农业税税率, 1900-1993 年取 15.5% , 1994-2002 年取 12.7%④, 2003 年为 5% , 2004 年、 2005 年为 0% 。

3.2 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
目前, 农民希冀耕地资源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价值。

然而由于耕地面积不 断减少, 耕地资源能够为农民提供的社会保障价值总量和水平就非常有限。

所以本文从 农民这个价值主体出发, 对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供给、农民的社会保障价值需求进行 对比分析。

(1) 耕 地 资 源 社 会 保 障 价 值 供 给 耕 地 资 源 社 会 保 障 价 值 包 括 基 本 生 活 保 障 价 值 、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价值。

本文中将前两者做了合并处理, 假设居民在平均预期寿命内 都需要保持在一定的基本生活水平为标准计算 , 依然将其称为基本生活保障价值。

失业 保险价值计算依据是: 基于土地可持续利用原则, 以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人口承载能力 为耕地能承担的人口低限, 假设土地最大人口承载数量超过土地生态人口承载水平的部 分需要从耕地上转移出去, 将面临失业风险。

计算公式如下:
(4) V'b = (V'1 + V'2) (5) V'1 = P0*L/k = (P0 - P1)*B*E/k (6) V'2 4 2 式中: V'b 为耕地社会保障价值供给能力, 10 元 /hm ; V'1 为 基 本 生 活 保 障 价 值 供 给 (104 元 /hm2) ; V'2 为失业保险价值 (104 元 /hm2) ; P0 为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我国土地资源在 中等投入水平下人口承载能力为 3.68-5.51 人 /hm2[15], 此处取 5 人 /hm2; P1 为耕地资源的 最小承载力, 取 3.68 人 /hm2[16]; L 为 北 京 市 相 应 年 份 的 城 镇 最 低 生 活 保 障 水 平 ( 元 / 人 . 年 ) ; B 为北京市相应年份的城镇失业保险金标准 ( 元 / 人 . 年 ) ; E 为北京市农村地区农村 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 假设为 70 岁 [17]; k 为相应年份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
人均纯收入的比例, 即城农收入比。

(2) 农民社会保障价值需求 V"b = (V"1 + V"2)
V"1 = L/k/S V"2 = B*R/k/S 式中: V"b 为乡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价值需求 (104 元 /hm2) ; V"1 为乡村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
④ 由于 1994-2002 年北京市地区的农业税率 9.9% ̄15.5%之间不等,所以取其平均值 12.7%。


(7) (8) (9)


3期
李翠珍 等: 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
325
价值需求 (104 元 /hm2) ; V"2 为乡村人口的失业保险价值需求 (104 元 /hm2) ; S 为北京市地区 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 (hm2/ 人 ) ; R 为农村地区的失业率, 假设为 20%⑤; 其他同上。

3.3 耕地资源生态价值 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耕地资源调节大气、净化环境的作用, 它的生态价值都是存在 的, 并且随着耕地面积的变化、利用状况而变动。

笔者将其定义为耕地资源生态价值供 给能力。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大都市郊区农民种地积极性也相对较低, 撂荒现象不时出 现, 因此北京市耕地资源生态价值供给总量不足 , 尤其是在相对于区域人口数量和消费 水平增高的情况下。

所以, 本文对北京市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分析。

(1) 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总供给测算 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总供给主要包括: ① 调 节大气成为价值。

② 净化环境价值: 包括净化大气环境价值、消纳废弃物价值、净化污 水价值。

使用适量污水进行科学灌溉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农业用水和水资源的短缺 , 在利 用 水 肥 资 源 的 同 时 还 能 降 解 水 中 的 有 害 物 质 , 使 污 水 得 到 一 定 程 度 的 净 化 [18]。

北 京 市 1990 年 -1995 年 污 灌 面 积 为 8 ×104 hm2, 污 水 灌 溉 量 为 2.55 ×108 m3; 2000 年 污 灌 面 积 2.667×104 hm2, 污水灌溉量为 1.8×108 m3[20]; 假设 1996-1999 年用线性减少获得的差值数 据; 2001-2005 污灌面积和污水灌溉量同 2000 年。

③ 保持土壤肥力 积 累 有 机 质 的 价 值 :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使用大兴 1990 年、 2000 年、 2006 年 ⑥所取土样的化验结果, 其他年份 用线性增加或减少获得的差值数据。

④ 维持养分循环价值。

② — ④ 计算方法参照杨志新 (2005) 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⑤ 保持土壤价值: 农作物对地表的覆盖可 增加土壤入渗强度, 拦蓄降雨和减轻径流, 从而起到了土壤保持作用。

耕地保持土壤的 价值从保持土壤养分、减少土地废弃和减轻泥沙淤积三个方面来评价[19]。

计算方法参照孙 新章 (2005) 中国农田生产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

土壤养分氮、磷、钾含量数 据 来 源 同 ③ 。

化 肥 价 格 是 以 2005 年 价 格 为 基 础 通 过 化 肥 价 格 指 数 修 正 得 到 历 年 化 肥 价 格, 计算中使用化肥折纯后价格。

保持土壤功能主要指的是北京市平原区的耕地 , 假设 此区域土壤无明显侵蚀,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 190 t/km2.a[21], 土壤侵蚀允许值为 150 t/km2.a [21] 。

此次测算未考虑北京市耕地负生态效益。

(2) 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总需求测算 区域人口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影响耕地资源 生态价值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

生态价值需求与北京市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 与居民 恩格尔系数呈负相关关系。

本文选取北京市总人口 , 恩格尔系数两个指标, 假设这两个 指标与生态价值呈线性相关关系, 根据其 1990 年以来的变动情况, 来描述北京市耕地资 源生态价值的需求变化。

假设关系式如下:
Vc = a*(1 + (Ai - A0)/A0 + 1/(Ci/C0) - 1)
(10)
式中: Vc 为耕地资源生态价值需求; a 为 1990 年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需求, 本文中假设 为 1 ; A0 为 1990 年北京市总人口 (104 人 ) ; Ai 为 第 i 年 的 北 京 市 总 人 口 数 量 (104 人 ) ; C0 为 1990 年北京市人均生活费用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 Ci 为 i 年北京市人均生活费 用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 i 取值范围为 1991-2005 年。



4.1
耕地资源价值结果分析
耕地资源经济产出价值 北 京 市 耕 地 资 源 经 济 产 出 价 值 1990 年 12.57 ×104 元 /hm2, 2005 年 108.12 ×104 元 /hm2, 增长 8.6 倍 ( 图 2) 。

北京市耕地面积在 1990-2005 年 间 减 少 43.5% , 在 耕 地 资 源 愈 来愈稀缺的情况下, 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不容忽视 , 大都市区耕地资源的各方价值主体对
⑤ 考虑到农民的就业劣势较大,在参考有关文章中出现的国家最高和实际失业率负担,适当提高确定。

⑥ 取土样时间是 2006 年 5 月,时间比较接近,所以计算 2005 年的土壤养分数据使用此次所测的结果。




326
地 理 学 报
其资产功能的认知度变高。

160.00 140.00 4.2 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 120.00 相对于农民社会保障价值需求, 耕地资 Á 100.00 80.00 源 保 障 价 值 供 给 能 力 严 重 不 足 ( 图 3) , 供 给 60.00 与 需 求 之 间 的 差 距 呈 不 断 加 大 的 趋 势 , 1997 40.00 年 111.38×104 元 /hm2, 2005 年达 230.66×104 20.00 0.00 元 /hm2。

可 见 , 耕 地 资 源 社 会 保 障 价 值 供 给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能力与农村现有的社会保障价值需求水平相 距甚远, 这与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村 图 2 1990-2005 年北京市耕地经济价值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现实相符。

Fig. 2 The economic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Beijing from 1990 to 2005 从 理 论 角 度 来 讲, 耕 地 社 会 保 障 价 值 应 该是以耕地经济产出价值为基础的。

目前农 400.00 民承包耕地的期限为 30 年, 因此对 4.1 的计 350.00 300.00 算结果进行年期修正, 获得与耕地社会保障 250.00 价值相适应的耕地经济产出值的理论水平, 200.00 1997 年 25.32 ×104 元 /hm2, 2005 年 为 150.00 100.00 4 元 /hm2。

但是, 耕地为农民提供的 52.15×10 50.00 社会保障价值的实现是以其承载的农业产业 0.0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的现实经济利润为基础的。

所以笔者再从耕 耕地社会保障价值供给 地 收 益 这 个 角 度 分 析, 得 到 以 下 结 果 : 近 些 农村社会保障价值需求

年 农 业 相 对 效 益 低 下 , 在 1990-2005 年 间 , 图 3 耕地社会保障价值供给和需求比较 每 公 顷 耕 地 纯 收 益 由 0.90 ×104 元 增 长 到 Fig. 3 Comparson of support with demand of the cultivated resources social value 2.40 ×104 元 。

而 北 京 市 农 户 经 营 耕 地 面 积 1990 年 为 1.02 亩 / 人 , 2005 年 为 0.69 亩 / 人。

因此北京市农户家庭人均农业纯收益 1990 年为 611.32 元, 2005 年 1103.56 元, 只能 维持人均每月 100 元左右, 而 2005 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 300 元 / 月。

这样的 农业收益是不可能实现赋予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总之, 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的供给和实现都存在困难, 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已名 不副实。

所以, 应尽快将农民从土地保障过渡到社会保障,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3 耕地资源生态价值 北京市耕地资源生态价值供给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 表 1) , 其主要原因是 耕 地 面 积 减少而导致耕地上作物生物量减少, 调节大气成分和净化环境价值随之大幅减少。

而北 京市耕地资源生态价值需求则呈相对增长趋势 ( 图 4) , 所以, 愈来愈少的耕地资源和增长 的人口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生存性基本需求、以及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多样化需 求, 形成供求矛盾。

政府有必要考虑对农民因种植耕地给予其一定的生态补偿 , 鼓励采 取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体现耕地多功能, 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北京市耕地资源间接生态价值, 调节大气、净化环境、保持土壤等价值, 远远高于 其产品服务价值, 如果以农业增加值代表产品服务价值, 2005 年接近 20 个亿。

所以即使 在耕作收益极低的情况下, 政府也应该关注其生态效益, 保持耕地上较高的植被覆盖度, 发挥耕地资源调节气候等间接生态功能, 调整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 使耕地资源的生态 价值供给能力达到最大。

4.4 耕地资源价值的演化 对单位面积耕地资源价值供给能力的价值构成进行比较 ⑦ ( 图 5) : ① 在 20 世纪 90 年 代初, 由于总体经济水平较低, 耕地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作用还是相当高的, 比例为
(10 /hm )
ÂÁ ÂÁ
63 卷
(10
/hm )


3期
李翠珍 等: 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 表 1 北京市 1990- 2005 年耕地资源生态价值供给能力说明表 ( 单位 : 108 元 ) Tab. 1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Beijing cultivated land r esour ces fr om 1990 to 2005
1990 65.71 50.45 21.20 5.38 0.00 142.75 1998 73.53 54.42 19.53 5.12 0.01 152.61 1991 77.97 58.40 21.17 6.22 0.00 163.76 1999 62.44 47.87 19.39 4.37 0.01 134.07 1992 78.69 58.51 21.06 6.22 0.00 164.49 2000 48.21 37.05 16.67 3.18 0.01 105.12 1993 79.88 58.13 20.50 6.18 0.01 164.69 2001 38.15 28.96 13.10 2.21 0.01 82.43 1994 83.41 61.95 19.96 5.90 0.01 171.21 2002 32.33 25.16 11.31 1.70 0.01 70.50 1995 78.95 58.91 20.20 5.64 0.01 163.72 2003 34.84 20.34 9.82 2.03 0.01 67.03 1996 72.66 52.96 19.77 5.17 0.01 150.57 2004 28.57 21.83 9.51 1.42 0.01 61.34 1997 67.35 49.71 20.13 5.19 0.01 142.39 2005 34.25 25.08 9.67 1.86 0.01 70.87
327
    
    
67.24% 。

但 随 着 北 京 市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 农 民
2.50

结论与讨论
价值类型比例 ( ) %
对耕地的依赖作用在降低。

农村乡镇企业的兴 2.00 起, 农民非农收入逐步提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1.50 耕地资源社会保障功能在降低。

② 随着耕地面 1.00 积不断减少, 作为稀缺资源的耕地资源经济价 0.50 值所占比例显著提高。

③ 近些年对耕地资源生 态价值的关注度逐渐增高, 但单位面积耕地资 0.00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源发挥的生态价值在降低, 所以在今后应注重 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充分发挥和逐步提高。

图 4 北京市耕地资源生态价值需求变动 在现实的耕地利用中, 耕地资源经济价值、 Fig. 4 The changes of the ecological value demand of Beijing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社会保障价值、生态价值的实现会存在一定的 对立性, 可选择性, 但是他们之间亦表现出综 100 合 性 、 可 结 合 性 。

所 以 , 耕 地 资 源 三 种 价 值 需 100% 要和谐保护。

采用有利于生态效益的耕作措施、 80% 80 种植结构等, 同时使农民获得高利润, 农村社 60 60% 会保障问题亦可得到缓解。

40
40%
20 20% 0 0%
1990 1997 2005
耕地资源价值体系构建与价值测算分析, 对于开展耕地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 5 以价值供给能力为基础的北京市 (1) 大 都 市 区 耕 地 资 源 有 国 家 、 城 市 居 民 、 耕地资源单位面积价值构成比较 农 民 多 方 价 值 主 体 。

国 家 在 耕 地 资 源 价 值 梯 度 Fig. 5 Comparis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per unit area value composition based on 中等级最高, 较多关注宏观价值, 并负有管理 supply ability of values 和协调耕地资源多种价值充分发挥的职责。

城 市居民是耕地的非直接利用者, 所以对于耕地资源的价值实现具有较强的需求导向。

而 农民在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中, 不断调整着利用方式, 是耕地资源价值实现的微观价值
⑦ 由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数据开始时间是 1997 年,所以对于 1990 年的社会保障价值的计算是以 当年农村的人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来代替当时人们的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未考虑。




328
地 理 学 报
63 卷
主体, 等级较弱。

(2) 目前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对于农民这个价值主体来说, 其供给能力和农民的需 求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并且与其相对应的耕地资源理论经济价值、现实经济价值都不 能支持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的顺利实现。

所以国家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以多 种渠道来满足农民社会保障需求。

(3) 在一定耕地面积的前提下, 农民是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充分发挥的重要价值实现主 体。

但农民对耕地资源经济产出价值的关注度一直较高。

所以 , 在耕地面积不可避免要 减少的情况下, 国家需注重协调农民价值主体 , 提高其种地积极性, 以保证耕地上作物 生物量达到最高。

(4) 耕地保护工作涉及到不同层面不同等级的价值主体。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耕地 保护工作是在平衡、协调各方价值主体的需求和利益。

农民在耕地资源价值体系中处于 弱等级, 但群体基数较大, 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 需要注重他们的价值需 求, 保障他们的利益能够最大程度实现。

基于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生态价值的分析, 目前阶段尝试建立耕地的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耕地保护工作创 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起到很大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Refer ences)
[1] Huo Yaqin, Cai Yunlong.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land value in view of sustainability. China Land Science, 2003, 17(2): 19-23. [ 霍雅勤 , 蔡运龙 . 可持续理念下的土地价值决定与量化 . 中国土地科学 , 2003, 17(2): 19-23.] [2] Xiong Zekun, Li Linkun. Value ・ Conflict in Values. Beijing: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Press, 1994. 39-49. [ 熊则坤 , 李林昆 . 价值・价值观的冲突 . 北京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1994. 39-49.] [3] Duan Ruijuan, Hao Jinmin, Zhang Jiexia. Land utilization and changes on eco-service value in different locations in Beij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6, 22(9): 21-28. [ 段瑞娟 , 郝 晋 珉 , 张 洁 瑕 . 北 京 区 位 土 地 利 用 与 生 态 服 务 价 值 变化研究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6, 22(9): 21-28.] [4] Chen Li, Qu Futian, Shi Xueyi. The social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 case in Liulin county of Shanxi Province. Resources Science, 2006, 28(6): 86-90. [ 陈丽 , 曲福田 , 师学义 . 耕 地 资 源 社 会 价 值 测 算 方 法 探 讨 : 以 山 西 省 柳林县为例 . 资源科学 , 2006, 28(6): 86-90.] [5] Cai Yunlong, Huo Yaqin. Reevaluating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Method and case studi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10): 1084-1092. [ 蔡运龙 , 霍勤雅 . 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 . 地理学报 , 2006, 61(10): 1084-1092.] [6] Zhu Qizhen, Zhu Lin, Zhang Fengrong. How do today's peasants in Beijing mountainous area think about the land value? Green China, 2005, (4): 43-45. [ 朱 启 臻 , 朱 琳 , 张 凤 荣 . 北 京 山 区 农 民 土 地 价 值 观 念 变 化 分 析 . 绿 色 中 国 , 2005, (4): 43-45.] [7] Zhao Huafu, Zhang Fengrong, Xu Yueqing et al. Urban residents' needs-oriented functional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Beijing. Resources Science, 2007, 29(1): 56-62. [ 赵华甫 , 张凤荣 , 许月卿 等 . 北京城市居民需要导向下的耕地功能 保护 . 资源科学 , 2007, 29(1): 56-62.] [8] He Chunyang, Shi Peijun, Chen Jin et al. A study on land use/cover change in Beijing are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1, 20(6): 679-688. [ 何 春 阳 , 史 培 军 , 陈 晋 等 . 北 京 地 区 土 地 利 用 / 覆 盖 变 化 研 究 . 地 理 研 究 , 2001, 20 (6): 679-688.] [9] Zhang Youquan, Gong Huili, Zhao Wenji et al.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of land use change in Beijing city from 1990 to 2000. Resources Science, 2007, 29(3): 206-213. [ 张有全 , 宫辉力 , 赵文吉 等 . 北京 市 1990-2000 年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机 制分析 . 资源科学 , 2007, 29(3): 206-213.] [10] Sun Qiang, Cai Yunlong, Wang Le. Temporal-spatial processes of farmland conversion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s in Beijing. Resources Science, 2007, 29(4): 158-163. [ 孙强 , 蔡 运 龙 , 王 乐 . 北 京 耕 地 流 失 的 时 空 特 征 与 驱 动 机 制 . 资 源 科学 , 2007, 29(4): 158-163.] [11] Yu Bohua, Lu Changhe. Land resource competition and land-use change i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6, 22(10): 94-97. [ 于 伯 华 , 吕 昌 河 . 北 京 市 顺 义 区 土 地 资 源 竞 争 与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分 析 .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 2006, 22(10): 94-97.] [12] Huo Yaqin, Cai Yunlong, Wang Ying.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effectiveness for farmers and analysis of its function.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14(3): 105-108. [ 霍 雅 勤 , 蔡 运 龙 , 王 瑛 . 耕地对农民的效用考察及耕地功能分析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04, 14(3): 105-108.] [13] Pu Lijie, Zhou Feng, Peng Buzhuo. Study on the method of agricultural l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0, 36(3): 293-299. [ 濮 励 杰 , 周 峰 , 彭 补 拙 . 县 域 农 场 土 地 价 格 评 估 探 讨 . 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学 ), 2000, 36(3): 293-2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