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
3月21日,地委组织部组织了百人考察团,到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进行学习考察,我们**乡一行6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活动安排的比较细致,既有参观又有交流,使我们对兴十四村既有感官认识又对他们发家致富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有所感悟,既学得了经验又看到了差距,也对做好我们加北乡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充满了信心。
一、兴十四村的基本情况
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兴十四村的展览馆、花园别墅区、富华集团酸厂、农机基地和新工业园区。
通过解说员的介绍,才知兴十四村原是1956年山东移民到此地所创建的新村,全村190多户,955口人。
近半个世纪来,兴十四村在国家、省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带领村民们在这块曾经十分贫脊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实现生态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依托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企业,实现了大的飞跃——把一个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建设成为拥有8.7亿资产、33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年产值近8个亿,利税5000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省富华
集团,其中控股的华冠科技股份公司成为全省第一个农业板块上市公司。
集团各业总产值实现6.36亿元,利税总额38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的称号,富华集团被国家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月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首批工农业生态游示范点。
12月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为成员单位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
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付华廷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靠机械化多开荒地。
买农机没钱。
付华廷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养了就开垦了六千余亩荒地,效率提高了50多倍。
1979年,兴十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种地用不了多少人。
付华廷开始考虑农业基本建设。
??当时,全村就两眼井。
付华廷领着全村人一口气打了383口井。
使全村1万多亩耕地又全部实现了电喷灌溉。
有了水浇地,兴十四的粮食年产量以每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思想汇报专题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为了挡住风沙,30多年以来,付华廷带领村民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
万亩人造林不仅成为万顷良田的保护屏障,而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据估算,兴十四的林木储值已超过2亿元。
??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
示范基地”。
??二是兴企办厂增加农民收入。
吃饱肚子并没有使他们满足。
他们意识到,靠种地最多是个温饱.兴十四要想富就得办企业挣钱。
??70年代末,村子里办个罐头厂,把当地产的水果加工成罐头。
之后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等小企业。
这些小企业每年都能挣个几十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开始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办企之路。
??1985年,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这是当年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
尝到办企业的甜头后,1988年,建立了甜蜜素厂,用玉米生产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剂。
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1994年,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在兴十四村落成。
现在他们生产的柠檬酸产品已畅销日、美等国家。
??1996年兴十四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长期面临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兴十四村和周边村屯的玉米,富华集团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
??兴十四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
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都分别占到38和57。
三是依靠科技带领农民致富。
办的企业越来越多,付华廷和村党支部成员清醒的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邱家店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工作报告
第一调研组
按照区委部署要求,我们调研组于6月7日至9日,对邱家店镇的基层班子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听取了镇党委书记、分工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并深入有代表性的村与党支部书记、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基本掌握了该镇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邱家店镇共有44个行政村,人口6.6万,全镇共有4个党总支、66个党支部,2678名党员范文TOP100。
1、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状况。
全镇共有44名村党支部书记,其中女书记1人。
支部书记年龄分布在34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47.93岁,其中35岁以下1人,36—40岁3人,41—45岁9人,46—50岁17人,51岁以上14人。
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人,高中16人,中专7人,初中17人。
目前“一肩挑”的支部书记有24人,占总数的55%;由镇机关干部下派担任支部书记的7人。
从镇党委考察的情况看,优秀等次的支部书记26人,称职的16人,基本称职的1人,不称职的1人。
2、村“两委”班子情况。
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242人,其中男性
197人,占81.4%;女性45人,占18.6%。
年龄结构偏大,其中35岁以下13人,占5.4%;36—45岁的77人,占31.8%;46—54岁的113人,占46.7%;55—59岁的32人,占13.2%;60岁以上的7人,占2.9%。
“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的158人,交叉兼职比例为65.3%。
按照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团结干事以及群众的评价情况,对44个村分成三个类别:放心班子25个,占57%;基本放心班子16个,占36%;不放心班子3个,占7%。
不放心班子3个,分别是:五里井、东旧县和姚家坡。
共同特点是经济基础差,内部派性严重,党员群众对干部意见不一,分歧大。
五里井村宗族观念强,派性明显,党员群众意见不统一;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东旧县村的班子主要负责人更换频繁,村内矛盾复杂,群众基础不好;姚家坡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两张皮”现象严重。
3个不放心班子中,有“两委”成员22名。
东旧县村由于近期班子已停止工作,在充分考察和推荐的基础上,于5月28日已进行了支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班子。
基本放心班子16个,分别是:梨园、刘家庄、邱家店、郝家庄、栗林、孙家庄、官庄、崔家庄、吴家庄、东郭庄、中郭庄、后燕村、东燕村、中王庄、北王庄、桂林。
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是村经济基础较差,村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够强,班子成员素质不均衡。
具体来讲,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村庄小、人口少、党员少,缺乏干部人选,这种情况的有7个村(梨园、刘家庄、郝家庄、官庄、崔家庄、东郭庄、东燕村);二是村庄较大、支部驾驭全局能力较差,群众基础不太牢固,这种情况的有5个村(邱家店、后燕村、桂林、中王庄、中
郭庄);三是村内有两个以上大宗族,有较明显派性分歧,班子相对软弱,这种情况的有3个村(栗林、吴家庄、北王庄)。
16个基本放心的班子,共有支部委员55名,村委委员66名,交叉任职的48人,实有人员73人,有4个村缺支部委员4名,1个村缺村委委员1人。
调整的初步是:4个村保持不变;1个村因书记考核为基本称职调出班子,副书记任书记;2个由下派干部任支部书记的村,经过培养已产生书记人选,拟撤回下派干部;1名支部委员因工作能力或作用发挥不好,调出班子,同时增补1人;1名支部委员退休,递补1人,对4个村支部委员缺职的,增补委员4名。
其他为放心班子,共25个。
由于各村经济条件不同,党员队伍状况不均衡,具体情况也有不同。
目前,李家庄、黄沟港、宋官3个村仍由机关下派干部担任支部书记,为保证换届期间的稳定和有利于村里工作的开展,决定继续由下派干部担任书记,因此,以上3村可作为放心班子考虑。
25个放心班子,共有两委成员163人,缺职6人;10个村保持目前班子及成员不变;14个村退休12人,调整2人,增补缺职6人,共计20人。
此外,埠阳庄村因书记退休需要调整,原支部副书记可作书记合适人选;逯家庄村因支部书记由总支书记兼任,根据推荐情况,选拔1名支部书记,正在考察之中。
3、后备干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