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家人间 (2)》教学案 2022年部编版道法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爱在家人间
一、学习目标
1.体味家庭中的亲情之爱,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实际行动增进与父母的情感。
2.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冲突,掌握与父母沟通技巧。
3.知道每个家庭中,亲情之爱的表现形式并不一样,了解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所在,亲子冲突的危害,知道要以恰当的方式应对与父母的冲突。
二、自主预习
1.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
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
2.亲子冲突处理不好,就会伤害双方的,影响家庭的。
3.互动沟通的和应对冲突的,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
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来解决。
4.如果和父母发生冲突,我们可以选择不伤害和不影响的做法。
三、合作探究
父母、家人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操劳着,对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会因为习惯而忽视了他们给予我们的关爱。
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来,观察并记录下一天当中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吧!
(1)我的观察
早上:
中午:
晚上:
(2)我的感受
四、随堂演练
1.下列有关亲情之爱,认识正确的有()
①人们内心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就是亲情之爱②每个家庭亲情之爱的表现是不同的
③亲情之爱就应是热烈的,感觉不到的亲情是不存在的④继父母子女关系的家庭中同样有亲情之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在美国纽约皇后区街道,滂沱大雨,一位父亲被淋得全身湿透,而伞却一直举在儿子头上。
这一幕被网友捕捉到,传到社交网站后被疯传,短短13小时感动超250万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在作秀,为了提高网络关注率
B.父爱如水,往往温柔细腻
C.无私、永恒的爱,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的爱
D.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无需称道
3.进入初中之后,我们和家人之间爱的碰撞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
①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
②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
③作为两代人,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
④我们期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亲子冲突是亲子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体现了青少年个体的发展,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主要是()
①有助于父母更新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②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
③妨碍亲情交流,造成心理阴影④增强子女的独立性,学会独自决断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如果父母误会了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离家出走以宣泄自己的委屈
B.故意做一些错上加错的行为以示反抗
C.冷淡处理,不理会他们
D.多沟通,不冲动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亲情之爱
2.感情和睦
3.技巧智慧
4.父母感情亲子关系
三、合作探究
【解析】这道题主要是为了让大家体味亲情,学会感恩。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细心观察。
可能大家观察到的家人为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小事,但是如果年年如此,月月如此,日日如此,平凡之中就会见伟大。
(1)家人为自己所做的事,可以是生活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习、思想品德方面的。
符合题意即可。
(2)通过观察家人一天为我们所做的事,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之爱。
知道他们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
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永恒的,是无微不至和不求回报的。
我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去回报他们的爱。
(言之有理即可)
四、随堂演练
第二课时教案
1 教学分析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情感、态度与
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家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
2.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生命的居所
1.“家”是什么
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
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
初一(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
(1)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
(2)展开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表达心目中的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写并说明理由。
例如,家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遮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风雨雨……
教师讲述: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是家庭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家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家的功能的多样化,为理解家的意味提供支撑。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1)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家庭的关系?你们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
(2)思考:家庭有哪些功能呢?
教师小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正是因为家庭具有的生育、经济、情感交流、赡养、扶养和抚养等方面的功能,所以,“家”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
(教材P73)
(1)交流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读完后的感受。
提示:有房子不等于有家;醉汉虽然有豪宅,但是没有亲人,感受不到亲人的温暖,所以他说没有家;亲人在家就在……
教师总结:家是我们生命的居所,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亲人、亲情的代名词,这是家最大的特点,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目标导学二:中国人的“家”
(教材P73)
(1)再次出示春运图片。
(2)教师提问:你有过春运的经历吗?有什么感受?在中国人的心中,“家”的意味是什么?
提示:体现了中国人的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人团圆的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了孝亲敬长之情……
教师总结: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
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2.“家”的解读(教材P73)
出示资料:“家”字是会意字,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状,中间的部分像“豕”形,“豕”就是猪。
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
因此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以防饥荒,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
猪也是很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人看来,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还要加上猪才行。
有猪的家,即有一些财富可以满足家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才算富足安定。
这就是古人造“家”这个字的现实依据。
3.“家规”“家训”的收集与分享
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
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
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
”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
”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
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
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教师总结: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规、家训是它的承载形式。
——《红色连:红色家风代代传》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个叫颍考叔的小官去见郑庄公。
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
庄公很奇怪,颍考叔说:“我的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
”庄公听后十分感动。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1)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教师总结: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孝亲敬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同学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履行法定义务。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家的内涵、家庭关系及中华传统家庭文化的作用。
人生旅途,不管我们在哪里,最终会回到那个属于我们的温暖的家,让爱常驻你我他的家。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话体验等多种形式,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手段,关注学生的观念认识、情感体验和践行反思,注重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