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东汉中期,几个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皇太后、太皇太后临朝听政。
她们的父辈、兄弟以外戚身份操控皇帝,行使皇权。
外戚任用亲信,相互排挤,从中央到地方构建家族势力,导致朝政混乱,官场风气败坏。
这段文字说明的是
A.外戚干政B.宦官专权C.少数民族入侵D.农民战争
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上述反映了丝绸之路的
A.背景
B.内容
C.时间
D.作用
3.“连接亚欧风物,融汇东西文明”——“一带一路”勾画了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
在西汉时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A.霍去病B.卫青C.蒙恬D.张骞
4.2016年11月,中央开展监察制度的试点改革。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秦王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太尉C.郡守D.御史大夫
5.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6.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大兴土木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
8.“阿房,阿房,亡始皇”是在秦朝时期流传的一句童谣,从中你能解读到准确信息是
( )
A.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B.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
C.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D.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9.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使汉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却日渐衰落,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黄巾起义的打击B.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D.州牧割据,威胁中央
10.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材料反映了汉武帝( ) A.兴办太学,教授儒学B.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
C.改造儒学,创建新儒学体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12.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13.公元前207年,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
14.下列关于秦末农民战争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②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④灭秦以后,他们建立了新兴的东汉王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形象。
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使大夫
D.郡守
16.七(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一个小论文写作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有:金缕玉衣图片;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
最适合做他们论文题目的是
A.文景之治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C.秦统一中国D.光武中兴
17.新皇帝废除此前的王国和诸侯,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个是指推行了哪一个制度()A.分封制 B.郡县制C.宗法制D.世袭制
18.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提倡节俭B.平抑物价C.休养生息D.依法治国
19.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20.就史料的真实性和史学研究而言,下列选项中价值最大的是
A.史书B.人物传记C.历史课本D.文物
21.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著名的两大石窟。
石窟的雕造吸收了哪一教派的艺术
A.伊斯兰教
B.儒家思想
C.佛教
D.道教
22.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B.民族矛盾尖锐
C.秦统治者的暴政D.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
23.2007年7月8日凌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长城成功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
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B.西起咸阳,东至鸭绿江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D.西起长安,东到山海关
24.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国家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是统治者采取了( )
A.分封制管理B.休养生息政策C.奖励耕战D.削弱王国势力25.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
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
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干政的史实。
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
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理解并识记东汉的兴衰的相关史实。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体现了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丝绸之路,所以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张骞,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依据题文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
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本题应选C。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7.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阿房,阿房,亡始皇”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秦朝大规模的征调民力修建阿房宫,导致民怨沸腾,加上秦朝征收沉重的赋税、施行严酷的刑法,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灭亡,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C符合题意;黄巾起义的打击、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属于客观因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州牧割据,威胁中央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可知,汉武帝时期政府大力提倡儒学,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把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官员的选拔密切结合起来,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引发了研究和推广儒学的高潮,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兴办太学,A 选项排除;创建新儒学体系是董仲舒的成就,C选项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统一的措施,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
故选B。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信息,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促成这一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造纸术的相关知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材料廉价易得,便于推广。
造纸术的改进为人类提供了书写的材料,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领导人是陈胜吴广;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3.C
解析:C
【解析】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取得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故选C。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秦末农民战争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故①正确;②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故②正确;秦未农民战争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故③正确;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故④错误。
故选①②③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选A。
15.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太尉掌管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由材料中“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等信息可知,都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故B符合题意;董仲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CD。
故选B。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任命”“向中央政府负责”描述的是秦代的郡县制下地方管理的情形,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学生需要掌握关于郡县制的相关知识,郡县制的官员的任命是由朝廷任命的,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
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文帝、景帝有关,B项与汉武帝有关,D项与法家韩非有关。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9.A
解析: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标准货币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项表述错误;C项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项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A项符合题意,故选A。
2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
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指人物传记、史书、报刊、等;就史料的真实性和史学研究而言价值最大的是文物。
D项属于一手资料。
D项符合题意,ABC 属于二手资料,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1.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石窟的雕造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文化艺术。
故选C。
2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
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
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C符合题意;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与民族矛盾无关,B不符合题意;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秦长城起止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在燕、秦、赵三国旧长城基础上修补而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故选C。
2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所述现象是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统治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故B符合题意;西周盛行分封制管理,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排除C;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排除D。
故选B。
2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取推恩令,让王国的国王将自己王国的疆土再次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侯国,而侯国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使王国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