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阅 读 理 解
2021北京各区高三历次统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详解

夫《易》《礼》《乐》《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褒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曰:史以事、词胜。
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慎无若王通、陆长源辈,嚣嚣然冗且僭,则善矣。(有修改)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海淀区202011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9分)
夫人姓杜氏,父某,祖某,温州瑞安县人也。杜氏世为县吏,外王父【1】不愿为吏也,去之,居田间,有耕渔之乐。其后业衰。而夫人生十余年,则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矣。孝敬仁善,异于他女子。
始,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当此时,夫人归叶氏也。夫人既归而岁大水,飘没数百里,室庐什器偕尽。自是连困厄,无常居,随僦【2】辄迁,凡迁二十一所。所至或出门无行路,或栋宇不完,夫人居之,未尝变色,曰:“此吾所以从其夫也。”于是家君聚数童子以自给,多不继。夫人无生事【3】可治,然犹营理其微细者,至乃拾滞麻遗纻缉之,仅成端匹【4】。人或笑夫人之如此。夫人曰:“此吾职也,不可废,其所不得为者,命也。”穷居如是二十余年,皆人耳目所未尝见闻者。至如《国风所称之妇人,不足道也。亲戚共劝夫人曰:“是不可忍矣,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夫人曰:“然。不可以羞吾舅姑【5】之世也。”夫人尝戒适等曰:“吾无师以教汝也,汝善为之,无累我也。”又曰:“废兴成败,天也,若义不能立,徒以积困之故受怜于人,此人为之缪耳。汝勉之,善不可失也。”故虽其穷如此,而犹得保为士人之家者,由夫人见之明而所守者笃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干货分享)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干货分享)中考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1)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一、题型一: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二、题型二:文言句子翻译方法指导: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导语:古代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多是经典之作,闪烁着古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光芒,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一般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一、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平时我们要加强积累。
二、句子翻译题。
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三、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
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
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二】文言文阅读方法文言文阅读的复习,首先要掌握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往往不认真读文章,而只是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
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
在被称为“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
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
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
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
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
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
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
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
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
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语文阅读理解八大答题方法和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八大答题方法和技巧(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语文阅读理解八大答题方法和技巧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下面给出一些常用的方法供参考。
1. 通读全文: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文的意思。
可以先快速通读一遍,了解文章大意,了解段落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2. 注意词语的解释:因为文言文使用的是古代的词汇和句法,有些词语的意思可能与现代汉语不同。
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上下文和自己的推测来理解,也可以在辅助工具(如词典)的帮助下解释。
3.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往往比现代汉语复杂,词序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
可以通过划分句子成分、理清句子的主谓宾关系等方式来分析句子结构。
4. 注意上下文暗示:有时文言文中会使用一些隐喻、比喻或象征性的表达,通过上下文的暗示来理解其中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5. 熟悉常用的句式和表达方式:阅读过程中多积累常见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加强对文言文的熟悉程度,提高理解文意的能力。
6. 多读多练:阅读文言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练习和多读多练,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
希望以上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您阅读文言文顺利!。
专题09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天津市2017-2021年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范延贵者为殿直①,押兵过金陵。
张忠定公咏②为守,因.问曰:“天使③沿路来,还曾见好官员否?”贵曰:“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④张希颜者,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
”忠定曰:“何以言之?”延贵曰:“自入萍乡县境,驿传⑤桥道皆完葺,田莱⑥垦辟,野无惰农。
及至邑,则鄽肆⑦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
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
以是知其必善政也。
”忠定大笑曰:“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员也。
”即日同荐于朝。
希颜后为发运使⑧,延贵亦阁门祗候,皆号能吏也。
(节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注释】①殿直:皇帝的侍从官。
②张忠定公咏:张咏,谥号忠定,北宋名臣。
③天使:皇帝的使者。
④邑宰:邑,县宰,泛指地方官吏。
⑤驿传(zhuàn):驿站。
⑥田莱:荒芜不耕之田。
⑦鄽(chán)肆:店铺。
⑧发运使:与后面的“阁门候”都是官职名。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因.问曰(2)闻.更鼓分明14.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
15. 请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张咏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答案】13. (1)于是,就(2)听到,听见14. (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
15. 通过与范延贵的对话,张咏了解到张希颜善于政事,是一位好官员;范延贵以政绩和才能来评价张希颜是好官员,知人识人,所以张咏认为范延贵也是一位好官员。
张咏爱才惜才,为国举贤,因此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得到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于是问到。
因:于是,就。
(2)句意:听到打更的鼓声分明。
闻:听到,听见。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命题特点分析及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

2024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命题特点分析一、教考衔接加强,回归教材强化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引导一线依标教学,用好教材,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回归教材”的表现,即体现统编语文教材和试卷的关系,试卷中至少有10处左右和教材显性或隐性的对应关联,可以看到教材的因素。
①显性的,如文言文第11题,与教材中《老子》《孔雀东南飞》《爱莲说》《项脊轩志》相联系。
②隐性的,如古代诗歌阅读中,选的是宋代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是古诗中描写声音的佳作,不仅能够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从“兰亭帖”“湍流”等词中也能看到试题与教材的勾连--考查学生能否由试题给出的诗句联想到《兰亭集序》,联想到《琵琶行》。
这样的试题设计能够引导一线重视语文课文,打破刷题的怪圈,促使老师真正重视手头的教材使用,而不是去猜题押题刷题。
☞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重视教材本身的研读掌握,语文教材是学习与备考的第一基础。
学习与备考首先不能背离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要学会深挖教材。
二、跨学科素材与强烈的语文学科特色毫无疑问,这些年来高考语文在阅读理解命题方面,阅读材料体现出跨学科的综合性,这也将是以后命题仍贯彻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论持久战”相关材料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作文题与科技有关。
这是中学教育对学生广泛的、跨学科阅读要求的体现。
但,万变不离其宗,素材本身只是命题思路与学科考察能力的载体,语文考试根本上还是服从和服务于语文学科能力的,即试卷考点设计、学生答题运用的能力依然是语文学科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范畴。
强调文本细读,学生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准确筛选和把握,提升了阅读的精准性要求,这要求学生在学习了和备考训练中,要克服当下碎片化阅读和粗略阅读的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制方式灵活多样,强化了知识运用的考查,落实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要求。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小学五年级语文中最让同学们觉得困难的应该就是阅读理解了,很多同学都不能做好这类题。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技巧和方法一、变序法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 等变序形式教学。
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
1、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1册),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 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2、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
如《草原》(第11册) 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整体阅读法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
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
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重难点分析

【导语】阅读的题型不外乎以下⼏种:考察字词的基础知识、重要句段的含义作⽤、篇章的整体理解。
我们训练孩⼦的习题量没错,但是要让孩⼦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这样孩⼦就可以在摆脱题海的同时取得⼀个好成绩!准备了【⼩学五年级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重难点分析】,供⼤家参考。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养成良好的审题、阅读习惯 ⼀、平⼼静⽓审题,切忌粗⼼。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深的思维⽅式,先从容易的⼊⼿,逐渐打开思路。
⼆、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字材料主要⽤来测试孩⼦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和记忆能⼒。
有的采⽤⼀个句⼦,有的采⽤⼀段⽂章或整篇⽂章。
通常阅读⼀篇⽂章,第⼀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章的体裁是记叙⽂还是说明⽂。
答题时切忌⽂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先把⽂章从头到尾通读⼀遍,对⽂章有⼀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章的思路。
⼀般来讲,⽂章的每⼀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服务的,都归向⽂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初读⽂章后,分析⽂章的思路很重要。
尤其是低年级段,⼀定要养成这个习惯。
孩⼦的阅读习惯千差万别:有的孩⼦采⽤"顺读法",就是先读短⽂后读题⽬,然后再读短⽂寻找正确答案。
有的孩⼦采⽤"倒读法",就是先读题⽬后读短⽂,最后寻找答案。
在考试中,我⽐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节省了阅读时间。
在平时练习时,可以顺读。
根据孩⼦的情况,因⼈⽽异,但是⽆论哪种阅读⽅法,都要强调:有效阅读。
阅读完⽂章,接下来就是审题环节了。
审题时,建议孩⼦先圈出题⼲中的关键词,如“错误、正确、词语、句⼦、第四段”等这些关键词。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家长、⽼师经常带着嘴边的阅读题的技巧就是⼀个字“找”,孩⼦们也都烂熟于⼼。
顾彩《容美纪游(节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顾彩《容美纪游(节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文言文阅读。
容美纪游(节选)①顾彩①二十九日,大雨。
龙江水涨,臵酒泛舟,观打鱼以为欢。
其渔者刻木一段为舟,牵巨网截江,度.其中有鱼,则飞身倒跃入水,俄倾两手各持一鱼,口中复衔一鱼,分波跳浪登舟,百无一空(A)。
江面望见人在水中,扁阔如金虾蟆。
虽可笑,然亦奇观。
②云际庵亦名留云院,在山顶平处,每将雨则云铺地埋人肩,仅露其帽,电光煜爚②,走(B)下方,时发震雷撼墙壁。
大雨倏过,西风骤来,劈云为千百道,皆东走。
俄倾,屹立如奇峰,东西则霁.矣。
当云行时急闭窗则留云一片挂窗牖③,间不去徐徐放之最可娱玩。
③初五日,过长乐坪,览山景,路坦如康庄④,两边皆山,烟峦万变,应接不暇,如入画图。
草中多獐鹿,狎不避人,(C)少亭台为点缀耳。
坪尽为三登坡,稍上复下者三,至底十二里,石礛⑤嶙峋,下马策.杖而行,渡汉阳河,清浅可浴.,然容之地界到此尽矣。
【注释】①《容美纪游》是清初戏曲作家顾彩游历鄂西容美土司地区的一部游记作品。
容美:地名,古有柘溪,容米,容阳诸称。
辖地甚广,今鹤峰、五峰,长阳大部,建始、石门、巴东、恩施局部均属之。
其地崇山峻岭,危关险隘,为古巴人后裔土家族聚居之地。
“纪”通“记”。
①煜爚:yù yuè 光耀灿烂。
①牖:yǒu 窗户。
①康庄:平坦而四通八达。
①礛:jiān 磨玉的砺石。
1.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度( ) 霁( ) 策( ) 浴( )2.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当云行时急闭窗则留云一片挂窗牖间不去徐徐放之最可娱玩。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路坦如康庄,两边皆山,烟峦万变,应接不暇,如入画图。
4.根据示例,从文段中再找四种容美风物,并高度概括其特点。
示例:鱼多山高①________①________①_________①_________【答案】1.度(估计、揣测)霁(雨雪停,云雾散,天放晴)策(扶,拄)浴(沐浴,游泳,洗澡)2.当云行时/急闭窗/则留云一片/挂窗牖间不去/徐徐放之/最可娱玩。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原文及答案详解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原文及答案详解阅读理解题作为中考语文备考的主要阅读资料,是同学们关注的重点。
下面是我整理的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原文及详解,欢迎大家阅读共享借鉴,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中考语文语文阅读理解及标准答案详解一窠①八哥的谜(牛汉)小时候,我不会养鸟,却有探险和猎取神奇事物的野性。
有一年的麦收季节,听说城墙上消失了一窠八哥,我在城墙下绕来绕去查找。
果真,听到了一丝儿很_A_(zhìnèn)而悦耳的声音,似出壳不久的雏鸡的叫声。
顺着微小的声音找去,最终望见了在高高城墙上的一孔地窖里,四五张鲜红的小嘴正张着,像一束喇叭花悬挂在崖畔上,好看极了。
我当下就想把它们掏下来。
但壁立的城墙太高太陡,无法攀登。
八哥的窠在城墙的上方,用梯子够不着,从城墙上用绳子缒下来②肯定可以掏着,但我不敢。
我只能立在城墙跟前,仰起头望着那一窠神奇的八哥。
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县城墙最早是隋朝时筑的土城,明朝时包的青砖。
墙面上已经有一些砖朽烂成窟窿,我异想天开,想攀登上去掏这窠八哥。
全村的孩子中,我最会爬墙上树,我信任自己会手扣着脚登着那些孔洞往上攀登,总有一天能把这窠八哥掏到手。
我每天练攀登,苦练了一二十天,一天比一天攀登得高。
小八哥的爹妈从天空嗖的一声回到窠里喂食,翅膀又黑又亮,在我眼前一闪而过,随后从窠里伸出头,朝下望着我,吱吱地叫,我知道它们在咒骂我。
有几次,头发上落了雨点似的鸟粪,还有脏土。
我心里明白,这是大八哥在对我进行抵抗。
小八哥抖动着茸茸的羽毛,我闻到了奇异的鸟的气味,再往上攀登三五尺,就能够着八哥了。
一天清早,我来到城墙下,感到有点异样——没有听到小八哥的声息。
前几天,我已听出小八哥的声音变得嘹亮了起来,不再是嗷嗷待哺,而是牙牙学语,已经很像在唱歌。
八哥的歌,肯定不同于鸽子那种柔媚而混浊的声音,更不是麻雀_B_(cūcāo)的吵叫,也不同于村里八音会上的任何一种乐器声。
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技巧和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一、看题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般我们看到一个题目,就能明白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也能对文章的大意有了基本的了解。
二、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三、主要题型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部分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人们将风力视为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但是就风力发电而言,也有它的不足:在风力微弱的情况下,风车翼片无外力推动,就会静止不动,无法发出电能;另外,如果联网的风车群有部分不工作,只有几台运转就可能出现过载现象。
可是,通常电只能是发多少,消耗多少,无法存储。
虽然有一些存储方法,但成本昂贵,难以普及。
深夜,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
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
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
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
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
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
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
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
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
《妙赏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妙赏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文言文阅读。
妙赏亭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子瞻于匡庐①道之矣。
此亭不暱②于山,故能尽有山。
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③层霄而上。
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
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
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④然。
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注释】①匡庐:即庐山。
①暱(nì):同昵,亲近。
这里指挨近,靠拢。
①掖(yè):挽扶,挟持。
①沤:水中气泡。
1.解释划线的字。
①盖缘身在山中也①恍然置身天际①不见曦月①晓雾将歇2.与例句“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寓山之胜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但微颔之D.恻隐之心3.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吴均《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妙赏亭》中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话都表达了作者怎样共同的思想感情?【答案】1.①大概;①……的样子;①这里指太阳;①消散。
2.C3.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
4.①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①如果不是到了正午或者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5.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思想情感: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流露出他得意的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
盖,大概;(2)句意:仿佛自己遨游天宇。
然,……的样子;(3)句意:看不见太阳与月亮。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4)句意:清晨的雾即将消散。
2021年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完整版)

2021年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完整版)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
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fá)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和“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哪儿去吗?”意思相同的句子是()A.你看不到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
B.你应该看到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
2.“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原因是()A.雨来了,他们就没有办法上课了。
B.雨来了,他们就不用去学校上课了。
C.有了雨的滋润,花朵才能自由自在地生长、开放。
3.“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从“冲”字中可以体会到花孩子们________心情。
4.对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B.比喻、拟人C.拟人D.夸张5.花孩子们在天上的家是怎样的一个家?发挥想象,然后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一枚扣花》,完成练习。
一枚扣花星期天,妈妈带我上街。
我特意拿出生日时姑姑送给我的扣花戴在胸前。
这扣花可真漂亮,一颗颗晶莹的水晶石镶嵌在金孔雀形的扣花里。
动一动,“金孔雀”就闪闪发光,非常惹人喜爱。
街上人山人海,商场的人更多。
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才挤进柜台。
正当我被五颜六色的衣料吸引时,肩膀被推了一下。
我气得猛一回头,冲着推我的那人嚷道:“挤什么?”没想到那人不但不恼,反而微笑着对我点点头,用手指着我的前胸,嘴里一个劲地“啊,啊……”并招手要我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模板
内容方面----交代原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深化主题、升华
情感、画龙点睛等。
结构方面----线索、悬念、伏笔、铺垫、照应、过度、开门见山、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收束全文、起伏跌宕、推动情节发展等。
环境描写作用:
1、渲渲染营造气氛,为后边内容作铺垫;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3、衬托人物心理;
4、象征和暗示;
5、交代任务活动场所;
6、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细节描写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
【答题思路】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
内容方面一般包括含义、气氛、主题、情感等方面,常见表述句式如“交代(描写、叙述)了......”“使意义更加丰富充实,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渲染或烘托出......的气氛”,“揭示(表现、深化)了......的主题”,“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或“升华了......的情感”等。
结构方面结合具体情况,参考上述术语回答。
在小说阅读中,如果问“在情节安排上有何作用”,要认识到情节安排实际上包括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答题时要结合题目所赋分值情况分要点整理答案,思路要全面,概括要准确。
【考题回放】
1、2010年北京卷(季羡林《海棠花》)第17题: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海棠花构成了全文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相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2、2010全国卷2(张承志《大河家》)第14题:
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1、开门见山,点出文章主题;2、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4、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背景知识】
表现手法的内涵:
表现手法指的是文学作品中采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方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包括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抑扬、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托物抒
括狭义的表现手法外,还可包括表达方式的艺术性运用(如分析细节描写、白描、描写角度等),篇章结构方法(如铺垫、伏笔、悬念、照应等)。
各类手法效果分析:
1、修辞手法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具有人情味,便于抒发感情,亲切自然;
排比:表达强烈感情,增强气势,突出对象某种特性或丰富内容;
夸张:引起对某物丰富的联想,更好的突现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或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设问:引起读者兴趣(思考),用在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
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对偶:使句子音节协调,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凝结集中,概括力强;
反复:使文章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对某方面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主旨;
反问:加强语气,强调或强化对象的作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有利于表达作者对某物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2、表现手法
象征(包括托物言志):借某个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感情(表达了......的感情),使某物具体可感,令读者印象深刻;
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突出事物,更令人信服;
对比:突出事物特征;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表达方式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引起兴趣、波澜起伏;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远近、虚实、点面、声色;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具体可感、侧面(又叫间接)反衬烘托。
4、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发感情,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抒情更强烈感人,对事物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灵活自由,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思路】
语言特色术语:质朴自然、形象生动、清新优美、情感浓郁、简洁凝练、精
首先要明确问题类型,到底是要求分析狭义的表现手法,还是分析表达方式的运用或者篇章结构方法。
题干中一般有明确的指示。
如题干中说“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试着分析表现特色”,可以明确该题要求分析描写特色,属表达方式运用一类;有的明确说“分析语言特色”,是要求着眼于整体语言风格作分析;如果笼统说“分析划线内容或指定的表现手法”,则要视对象而定,一般选择特
特色也要心中有数,要做有理有据的分析,答案详略视赋分而定。
【背景知识】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常用术语:
着眼开头----开篇点题、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欲扬先抑、交代线索等;
着眼中间----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层层推进、起伏跌宕、承上启下等;
着眼结尾----照应全文、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回味深长、戛然而止等;
着眼整体----提纲挈领、结构紧凑、呼应勾连、思路开阔、贯穿全文等。
【答题思路】
分析文章思路终离不开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或阐述。
在整体感知环节必须对文章整体的思路有大致了解,如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推进?感情怎样抒发等。
【考题回放】
1、2010年重庆卷(陈俊峰《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第15题:
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参考答案: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与我的观察和推测。
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除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
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2、2009年重庆卷(池莉《陶瓷的意味》)第16题:
文章是围绕“陶瓷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参考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由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3、2010年四川卷(爱默生《自然》)第17题:
简要说明第六段划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领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